目录 1中国艺术教育大系》序 绪论一种引动社会震荡的文化现象 第I章不同视阈的舞蹈 穿梭于时空中 生命情调 情感性视角 流动的雕塑 身体的礼仪 两种综合 第二章舞蹈本质的追索 本质特征之争 再现与表现的对峙 意识真空的动作流 进入本体的切人口 第三章舞蹈作为一个系统 科研的前提与系统的重合性 系统中的舞蹈与舞蹈中的系统 舞蹈系统的划分 舞蹈在社会系统中 第四章舞蹈邻界的模糊地带 舞蹈与音乐 舞蹈与杂技 舞蹈与戏剧 舞蹈与美术 第五章舞蹈艺术门类与形态 民间舞——舞蹈之母 芭蕾舞——礼仪的流变 古典舞——现代人的称谓 现代舞——在品类与现象之间 亚舞蹈与新品种 综合性未来预测 第六章动作与语言 内涵价值的 舞蹈动作的生成与构筑 时空中的“力” 动作中的“情” 第七章舞蹈本体论 本体论与舞蹈学 舞蹈形式的意味 舞蹈动作的阴阳辩证 在是与似之间 第八章传承与创造 酋长、巫与舞蹈教师 教材与教学理论 编导与创作 舞蹈审美幕后操纵者 第九章历史的告诫 遥远的回响 中心与边缘的游弋 舞史巨轮怎样转动 原生态及其变异 第十章特殊的载体 表演的中心地位 技术与艺术 舞在“醉”中 情感定位 第十一章舞蹈与科学 说舞 舞蹈与科学之间 D·T·V 告慰毕加索
《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重点教材?中国艺术教育大系?舞蹈卷:舞蹈学导论(修订版)》力图摆脱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模式,自成体系,力求用学科自己的话,论舞蹈自身的问题;是将舞蹈基础性理论加以充实论证,从舞蹈定义、舞蹈本质属性、舞蹈社会功能的系统性认识、舞蹈本体论等舞蹈基础理论的诸方面,加以讨论,也涉及舞蹈表演、教育、创作与舞蹈史的内容。
编辑推荐 《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重点教材?中国艺术教育大系?舞蹈卷:舞蹈学导论(修订版)》不仅供舞蹈专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学使用,也是一本舞蹈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吕艺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文联副主席、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主要论著有《舞论》《舞蹈教育学》《舞蹈学导论》《舞蹈学研究》(与毛毳合作)、《舞蹈美学》《艺术管理学》《不二——从艺60年文本选》《艺术哲学》(译丛主编共10本)等。主编并撰稿有《中国艺术教育大系·舞蹈卷》《舞2舀大辞典》《社会学百科辞典·艺术社会学》《舞蹈学基础》《大型晚会编导艺术》等。担任大型晚会总编导作品有:我国第七届运动会开幕式《爱我中华》、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开幕式《NGO在北京》、首都各界欢庆香港回归大型晚会《欢庆香港回归》、澳门各界欢庆澳门回归大型晚会《濠江欢歌》、我第六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锦绣中华》、第十届电影百花奖开幕式《启航》、上海第六届世界广播音乐节开幕式《新世纪序曲》等。荣获奖项主要有:1957年世界青年联欢节表演双人舞《牧笛》获银质奖章,2002年《舞蹈教育学》获教育部国家教材二等奖,2009年获中国舞蹈家协会“卓越贡献舞2舀家”称号,2011年获中国人生科学学会“诚信人生”十大杰出人物称号。
巨牛图书专营店——专业正版音乐书服务商!
我对教材的“可用性”有很高的要求。一本好的理论书,不仅仅是写给研究者看的,更应该服务于广大的舞蹈教育工作者和有志于从事舞蹈专业学习的学生。这本书的排版和图例设计至关重要。清晰的图文配合、恰当的术语解释和适当的案例支撑,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我希望在阅读过程中,能随时找到可供参考的、不同历史时期的舞蹈图像,并且这些图像不是随意堆砌的装饰品,而是能与文字论述紧密咬合,起到佐证和阐释的作用。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研究提示或者推荐阅读书目,那就更好了,这能帮助我构建一个更广阔的知识网络。总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个耐心的导师,循循善诱,将高深的舞蹈学理论,以一种既尊重学术严谨性又不失亲和力的方式呈现出来。
评分这本《中国艺术教育大系:舞蹈卷——舞蹈学导论(修订版)》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学术的厚重感,我拿到手时,首先感受到的是它作为“大系”一员的体系性。我一直对舞蹈的理论框架很感兴趣,市面上很多舞蹈书籍要么过于偏向技巧的传授,要么就是零散的艺术史梳理,缺乏一个能统领全局的理论基石。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朴实,却透着一股严谨的学风,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尤其看重的是“导论”这个定位,它意味着这本书应该为我搭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地图,让我能清晰地看到舞蹈学科是如何被界定、被研究、以及它在整个艺术教育体系中占据何种位置的。我希望它能提供清晰的逻辑脉络,而不是堆砌拗口的术语,毕竟理论的学习,最怕的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希望这本“修订版”能在理论的更新和教学的实践之间找到一个极佳的平衡点。它承诺的“修订”二字,也暗示了内容与时俱进,能反映当代舞蹈学研究的前沿动态。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类官方教材的“权威性”总是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它们往往在宏大叙事上无懈可击,但在深入到具体的、富有生命力的个案分析时,可能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我个人更偏爱那些能够深入到田野调查、能够捕捉到舞蹈身体在特定文化语境下“活生生”状态的文本。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定义和流派的分类,而是能真正引导我思考“舞蹈性”到底是什么?它在当代社会中面临的困境与机遇是什么?比如,当现代舞已经发展出如此多的分支,当数字技术开始介入舞台表演,传统的舞蹈学理论框架是否还能有效解释这些新现象?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批判性的视角,而不是仅仅做知识的搬运工。一个好的导论,应当是激发提问的,而不是提供所有标准答案的。它需要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指引我深入迷宫,而不是直接把我拽到出口。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舞蹈爱好者,我阅读很多理论书籍时会遇到的一个痛点是,作者的视角往往过度集中于古典或学院派的框架内,对民间舞、民族舞,或者当下新兴的身体实践领域关注不足。我希望这本修订版的《舞蹈学导论》能展现出一种更具包容性的视野。舞蹈绝不仅仅是剧场里的精致编排,它扎根于生活、仪式、社区和历史记忆之中。我非常期待看到书中对“身体文化”和“舞蹈人类学”的探讨能占据更重要的篇幅。一个真正成熟的舞蹈学导论,应该能够解释,为什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以不同的方式移动身体,以及这种移动方式承载了怎样的文化密码。如果它能提供扎实的跨文化比较分析,那它对我的价值将不可估量,它能帮助我跳出单一的审美框架,去理解舞蹈作为一种全球性人类行为的复杂面向。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冲着“中国艺术教育大系”这个系列去的,这让我对它的系统性有很高的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套清晰的、适合教学操作的知识结构。对于初学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建立起清晰的学科边界和研究方法论。这本书是否能够清晰地阐述舞蹈学的研究范式?比如,当我们要分析一部作品时,应该运用历史学的方法、美学的方法,还是社会学的视角?而且,既然是“修订版”,我尤其关注它在引入西方理论的同时,如何巧妙地将其与中国本土的舞蹈理论和批评传统进行有机结合。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分析工具来解剖中国的舞蹈现象,必须有本土化的反思和建构。我需要这本书为我提供那把“钥匙”,让我能够理解如何用最恰当的工具去审视我们自己复杂的舞蹈遗产和创新实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