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第九册
教学重点
小提琴演奏中呼吸的一般规律
A大调、A小调音阶与琶音
1.每日手指练习
2.简短弓法练习曲
3.火车向着韶山跑
4.采花调
5.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6.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
练习曲精选一
7.草原之夜
8.主题与变奏曲第六首(五级)
9.江南春光好
10.练习曲第三十首(七级)
11.鸽子
12.弦乐小夜曲第-乐章
练习曲精选二
13.庆丰收(八级)
14.G大调第三协奏曲第-乐章(莫扎特/弗兰克编华彩段)(八级)
15.随想曲第二首(罗德)(八级)
16.查尔达什舞曲(八级)
17.黎家代表上北京(九级)
18.打虎上山
第十册
附录
集体课教学要点100条
常用演奏记号
常用速度术语
常用表情、表演术语
小提琴学习高中高级,是集体课的黄金阶段,因为这时,孩子已有了能力,是重奏、合奏、乐队基础训练的好时期。小提琴教育家丁芷若教授说过:“一个学小提琴的学生,不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只会拉独奏显然是不够的,她(他)应当通过参加重奏及乐队来丰富自己的音乐生活,扩大曲目视野,获得全面的音乐教育。”
《少儿小提琴集体课教程3(有声版)》主要特点介绍如下:
1 调节训练呼吸,让演奏状态更自然、放松。
2 “练习曲精选”,用短小灵活的篇幅学更多的技能。
3 中外曲目兼顾,重奏、合奏、戏曲音乐尽收其中。
4 注重实践能力,加强乐队演奏技巧训练。
5 涵盖考级曲目,收录八到十级音阶、练习曲和乐曲。
巨牛图书专营店——专业正版音乐书服务商!
巨牛图书专营店——专业正版音乐书服务商!
我已经教了快二十年的小提琴,见证了无数教材的兴衰更迭,很少有能让我眼前一亮的。市面上很多教材往往是旧酒装新瓶,只是换了个封面,内容依然是枯燥的音阶和八度练习。但《音阶的秘密花园:趣味技巧进阶指南》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野。它的核心理念似乎是将所有枯燥的技巧训练,都转化成了一种可感知的、可视化的“游戏”。例如,它引入了“音符涂色”的概念来辅助记忆把位,而不是死记硬背指板上的黑点。在涉及换把和连弓的复杂技巧时,教材没有直接上大段的练习曲,而是创造性地使用了“跨越河流”、“穿越迷宫”的比喻,让孩子们在心里形成一个清晰的动作路径图。我尤其喜欢它对“音乐性”的早期培养——它不只关注“拉得对不对”,更关注“拉得好不好听”。在讲解揉弦时,它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速度听起来像摇篮曲的轻抚,什么样的速度听起来像奔跑的骏马”,这种引导远比机械地要求“揉弦要均匀”要有效得多。这本书更像是为经验丰富的教师量身定制的“创新工具箱”,它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来重新激活那些陈旧的教学难点,让资深教师也能找到新的教学灵感。
评分天哪,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家那个活泼好动的小捣蛋量身定做的!我给他买过好几本所谓的“入门”教材,结果都是没看几页就开始抱怨枯燥,光是摆在那儿就积灰了。但这本,《弦音初探:儿童音乐启蒙之旅》,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乐理堆砌,更像是给孩子讲的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封面设计就特别抓人眼球,色彩鲜明,画风童趣十足,光是翻开第一页,我家娃就被那些拟人化的小音符吸引住了。教材的编排简直是神来之笔,它巧妙地将基础指法、揉弦概念融入到一系列“寻宝游戏”和“小小音乐家探险记”中。比如,讲解按弦位置时,它会配上“小兔子蹲下”的比喻,让孩子瞬间理解了手指的放松和准确性。而且,书里的节奏练习部分,不再是单调的拍子计数,而是融入了拍手、跺脚的互动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孩子的参与感。最让我惊喜的是,教材里附带的音频材料(虽然不是DVD,但配套的二维码链接简直太方便了),乐曲示范的演奏者听起来就像是邻家的大哥哥大姐姐,亲切自然,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专业感,让孩子在模仿时毫无压力。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真的理解“初学”的含义——不是要培养小提琴家,而是要点燃孩子对音乐的原始热情,这本书,它成功做到了“引人入胜”。我已经看到我家娃开始期待下一堂课的内容了,这在以前是绝对不敢想象的!
评分坦白说,我原本对市面上大多数的“少儿集体课教程”抱持着怀疑态度,总觉得集体教学难免照顾不周,或者内容过于“大锅饭”,无法顾及到个体差异。然而,《指尖上的和弦魔法:集体协作与个性发展》这本教材,着实展现了其独到的集体教学哲学。它在设计课程结构时,非常注重“互动性”和“互助性”。比如,在进行弓法练习时,教材会明确划分出“领奏组”和“模仿组”,让孩子们在合作中互相监督和学习,既避免了集体课中有人掉队的问题,也培养了孩子们的团队意识。我特别欣赏它在引入新技巧时的循序渐进——它不是一步到位,而是设计了一系列“阶梯式挑战”。例如,基础的换把练习,被拆解成三个不同难度的阶段,每个阶段都配有一首专门的练习曲,确保即便是进度稍慢的孩子,也能在一个小小的胜利中获得鼓励。书中的“小乐团片段”设计得尤其巧妙,即便只是几个孩子在一起练习最简单的旋律,也能迅速产生出“我们正在演奏音乐”的成就感。此外,它的教师用书(我偷偷翻了一下朋友的)对如何引导讨论、如何进行即时纠错给出了非常详尽的指导,这对于集体课老师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这本书让集体课不再是简单地“一起练琴”,而是一种有组织的、互相促进的音乐共同体构建。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非常注重“软件配套”的家长。现在的孩子,如果教材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没有多媒体互动,那基本等于被判了“死刑”。《数字音乐启蒙:互动学习与实践手册》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就是它对现代学习工具的完美融合。它不像那种老旧的教材,让你费力去买DVD或者找录音带。这本书的设计思路是“链接未来”。全书每一个重要的乐句、每一个新的指法演示,旁边都清晰地标注了一个简洁的二维码。我只需用手机扫一下,立刻就能跳转到对应的小视频讲解,视频中的老师讲解清晰、动作标准,而且时长控制得极好,非常适合孩子短时、高频的学习习惯。更妙的是,它还内置了一个“自我评估模块”。在完成某个章节的练习后,书本会引导孩子录制自己的演奏片段,然后通过一个内置的平台进行简单的波形比对,这让孩子第一次有了“听自己演奏”的直观反馈。这种即时反馈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自主学习动力。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教材服务于技术”,而不是被技术所束缚,让学习过程变得立体和高效。
评分我给我的外孙女选这本书时,最看重的是它在“情感连接”方面的表现。很多教材只关注机械技能的训练,却忽略了音乐的灵魂——情感表达。《琴弦上的情绪日记:从心出发的演奏体验》这本书,在处理乐曲选择和乐曲解析上,展现出了一种温暖而细腻的人文关怀。它精选的曲目,并非那些耳熟能详的炫技作品,而是大多取材于世界各地的民间小调和简单优美的旋律片段,这些曲子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情绪基调。每首练习曲的旁边,都会有一小段文字,引导孩子去感受“这首曲子是在表达高兴、思念,还是在描述一个安静的雨天?”。这种对“音乐意境”的早期熏陶,至关重要。例如,在学习换把时,它会提示“想象你的手指像一只小鸟,从一棵树轻轻地飞到另一棵树,不要惊扰到它”,这种富有诗意的引导,能让孩子在技术操作中融入个人感受,从而避免了日后演奏时“机械化”的问题。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心灵成长的伙伴,它教会孩子如何通过琴弦来与世界对话,如何用音乐来释放和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