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七章 奏鳴麯式
1.奏鳴麯式的基本概念
1.1 奏嗚原則與交響性
2.奏鳴麯式的結構
2.1 簡單的奏鳴麯式
2.2 完整的奏鳴麯式
3.分析規範性奏鳴麯式的簡便方法
3.1 發現主部主題
3.2 發現連接部
3.3 發現副部主題
3.4 發現結束部
3.5 陌生化與傢族相似
4.奏鳴麯式的各個部分
4.1 引子
4.1.1 統一性引子與對比性引子
4.1.2 引子的和聲、調式、調性
4.1.3 引子的結構
4.2 呈示部
4.2.1 主部主題
4.2.1.1 主題與主題群
4.2.1.2 統一性主題與對比性主題
4.2.1.3 主部主題的結構
4.2.1.4 主部主題與連接部之間的“界限”的有無之分
4.2.1.5 主部主題結束後麵臨的可能性
4.2.1.5.1 第二主部
4.2.1.5.2 連接部
4.2.1.5.3 主部主題的展開
4.2.1.5.4 副部主題
4.2.2 主部與副部之間的連接部
4.2.2.1 獨立的連接部
4.2.2.2 轉化而成的連接部
4.2.2.3 連接部的結構
4.2.3 副部主題
4.2.3.1 主題與主題群
4.2.3.2 副部主題的結構
4.2.3.3 副部主題的調性
4.2.3.4 主部與副部主題材料的關係
4.2.3.4.1 統一關係
4.2.3.4.2 對比關係
4.2.3.4.3 相互滲透
4.2.3.5 副部主題結束時麵臨的可能性
4.2.3.5.1 下麵是另一個副部主題
4.2.3.5.2 下麵是連接部
4.2.3.5.3 下麵是結束部
4.2.4 結束部
4.2.4.1 常見的兩個特點
4.2.4.2 結束部的調式調性
4.2.4.3 結束部的麯式功能
4.3 展開部
4.3.1 展開部的結構
4.3.1.1 引入部分
4.3.1.2 中心部分
4.3.1.3 返迴部分
4.4 再現部
4.5 結尾部(尾聲)
5.例題分析
習題
第八章 組麯
1.組麯的基本概念
2.例題分析
習題
第九章賦格
1.關於編寫體裁部分的說明
2.賦格的基本概念
3.復調音樂織體中的終止
4.賦格程序
4.1呈示部
4.1.1導句
4.1.1.1賦格主題的特性
4.1.1.1.1引子型陳述方式
4.1.1.1.2常用音程
4.1.1.1.3節奏特徵
4.1.1.1.4主題結構
4.1.1.1.5主題進入的次序
4.1.2應句
4.1.2.1答題(主題在新調或原調上的再陳述)
4.1.2.1.1答題
4.1.2.1.2調性答題
4.1.2.1.2.1主題從主音開始
4.1.2.1.2.2主題從屬音開始
4.1.2.1.2.3主題從主音到屬音兩個音開始
4.1.2.1.2.4主題從屬音到主音兩個音開始
4.1.2.2對題
4.1.3主題與對題的規範性變化形態
4.1.3.1時值方麵
4.1.3.2鏇律方麵
4.1.3.3移位
4.1.4多餘進入
4.1.5第二呈示部
4.1.6插部
4.2展開部
4.2.1密接和應
4.2.2多展開部
4.3再現部
4.4尾聲
5.結構布局
6.分析賦格的基本要求
6.1圖式規格
6.2調性標記
7.例題分析
習題
第十章歌劇
1.歌劇分類
2.分麯歌劇與樂劇
3.例題分析
4.附言
4.1主導主題(主導動機)
4.2主要主題與次要主題
習題
譜例索引
後記
內容介紹: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規劃教材:麯式與作品分析(下冊)》屬教育部“十五”規劃科研項目,是供音樂專業本科作麯及音樂學專業使用的麯式與作品分析 教材,其他專業的麯式與作品分析共同課在使用本教材時,可適當精簡。全書以文字版+電子版的方式齣版,配有“音響資料和習題光盤”。《普通高等教育"十 五"規劃教材:麯式與作品分析(下冊)》所含譜例及音響,一般可滿足教學需要。
這本書在案例選取上的獨到眼光,著實讓我眼前一亮。它似乎跳齣瞭傳統教材慣用的那些被過度分析的“標準麯目”,轉而引入瞭一些更具時代特色或更側重特定和聲技法的片段進行剖析。這種多樣化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和聲應用邊界的認知。通過對不同時期、不同風格作品的細緻解構,我發現理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在音樂實踐中不斷演變和豐富的。作者在分析中錶現齣的那種毫不含糊的批判性思維,要求讀者不僅要識彆齣和弦的名稱,更要探究其在特定音樂語境下存在的“必然性”和“閤理性”,這纔是真正高級的音樂分析。
評分作為一本需要長期陪伴的專業書籍,它的語言風格對我觸動很深。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但又避免瞭過度學院派的艱澀和晦澀。他總能用一種非常精準且富有洞察力的措辭來闡述那些微妙的和聲色彩和功能轉換。有時候,讀著讀著,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原本籠罩在迷霧中的樂理概念,突然間被一束光照亮瞭。這種描述方式,既保留瞭理論的嚴肅性,又充滿瞭人性的關懷和對音樂現象的敏銳捕捉。它不是那種冷冰冰的公式手冊,而更像是一本充滿思考的音樂哲學讀物,引導讀者去傾聽和感受聲音背後的邏輯,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符號的層麵。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很有年代感,那種樸素的排版,一下子把我帶迴瞭大學時代坐在教室裏認真聽課的場景。翻開內頁,紙張的質感也挺不錯,雖然不是那種奢侈的銅版紙,但作為一本厚重的理論教材,耐用度和閱讀舒適度是達到瞭平衡的。我特彆欣賞它在排版上的嚴謹性,每一個音符、每一個和弦標記都清晰可見,沒有那種讓人眼花繚亂的感覺。對於初學者來說,清晰的視覺呈現是理解復雜樂理概念的基石,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相當到位。而且,裝訂也很結實,要知道這種厚度的書,如果裝訂不好,用不瞭多久就得散架,這對於需要反復翻閱查找的工具書來說至關重要。從硬件上看,它傳遞齣一種“紮實、可靠”的信號,讓人感覺手裏拿的不是一本普通的書,而是一份經過時間檢驗的學術工具。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布局簡直是一門藝術,它巧妙地將龐大而抽象的和聲學知識點串聯瞭起來。我注意到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時,總是習慣性地先從曆史背景或者前置知識進行鋪墊,這種循序漸進的方式極大地降低瞭我的學習門檻。很多教材上來就拋齣復雜的規則,讓人望而卻步,但這本則像是耐心的老師,一步步牽引著你進入深邃的理論海洋。尤其是章節之間的過渡,銜接得極為自然流暢,你似乎能感覺到作者在精心設計每一頁的閱讀體驗,確保知識的吸收是一個平滑的過程。這種整體觀的構建,讓原本零散的知識點形成瞭有機的整體,不再是孤立的規則堆砌,這對於真正想“理解”而非“死記硬背”的和聲學原理的學習者來說,無疑是巨大的福音。
評分這本書的“分量”感是毋庸置疑的,拿到手裏就覺得沉甸甸的,這不僅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知識內容的厚度所帶來的心理感受。它不像市麵上某些流行的速成指南,隻提供簡化的、易於消化的內容。相反,它毫不退縮地展現瞭和聲學體係的復雜性、精微性和內在的張力。對於那些真正想在音樂理論上深耕下去,不滿足於停留在錶麵觀察的進階學習者而言,這種深度恰恰是他們所渴求的。閱讀它更像是一場智力上的馬拉鬆,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去消化吸收,但最終收獲的,是對音樂結構更深刻、更全麵的掌控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