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代序:写在“音符外的话”前面
艺术思考
1.关于音乐创作的“断想”选摘
2.创作绝不是急就章
3.关于上海职业管弦乐团逐渐萎缩的调查报告和由此引起的几点思考
4.合唱队+管弦乐队=“交响合唱”吗?
——兼谈近年来人们在音乐体裁概念上的混乱
5.中国必须拥有数支高水准的职业合唱团
6.从正在成为合唱普及的大国迈向合唱强国
7.在中国合唱发展高峰论坛上的书面发言
8.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之我见
9.追求动听、追求个性、追求感人
——谈我的艺术歌曲创作
10.呐喊与希望
——写在“陆在易作品音乐会”之后
11.有关近年来我国合唱演唱艺术的五点看法
——在’09南湖合唱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人物春秋
12.贺老——说真话的楷模
13.缅怀一代宗9币丁善德先生
14.相差0.03分的故事
15.写在《朱践耳交响曲集》出版之前
16.这就是朱践耳先生
17.中国的音乐巨人——朱践耳
18.纪念桑桐先生
19.在《黄准创作歌曲集》《黄准声乐作品精选》式上的讲话
20.一位近似“传奇性”的人物——何占豪
21.闵惠芬精神不朽
22.一份难得而珍贵的合唱指挥教材
——写在《合唱指挥12讲》之前
23.一位发展交响乐的功臣
直面音乐
24.半个世纪的灿烂
——纪念“上海之春”创办50周年
25.在中国交响乐发展论坛上的致词
26.为“海上新梦”作品音乐会节目单所写“寄言”选
27.为“圣卡罗杯”获奖音乐会节目单所写前言
28.为《青少年民乐合奏曲集》系列乐谱所写序言
29.二十年开拓,二十年耕耘
——贺上海音协钢琴考级20周年
30.我与上海音乐出版社的难忘情结
31.庆贺和疑虑
32.在聆听“八秒”全国巡演无伴奏合唱音乐会后的现场讲话
33.来自夏威夷的心灵歌唱
——写在《王千一合唱作品选》之前
34.难忘母校上音附中
——写在迎接上音附中校庆5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
艺术访谈
35.陆在易谈“上海之春”和“布拉格之春”
——访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陆在易
内容介绍
陆在易是一位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作曲家,陆在易著的《音符外的话(陆在易音乐文集)》将陆在易具有启示和指导意义的音乐文论集结成册,分为”艺术思考”“人物春秋”“直面音乐”“艺术访谈”四个部分,并收录了部分评价他的文章,以文字的形式展现陆在易音乐创作的艺术内涵与价值,这对中国音乐的发展,尤其是中国音乐创作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自从买了这本《音符外的话》后,我发现自己听音乐的习惯都悄悄地变了。过去,我可能更侧重于听旋律是否抓耳,节奏是否够劲爆;但现在,我会不自觉地去寻找文章中提及的那些“潜台词”和“结构骨架”。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培养了一种“深度聆听”的习惯。它教会我,真正的音乐欣赏,不仅仅是用耳朵接收信息,更需要用思想去参与建构。比如书中提到某种复调技巧如何营造出特定的心理空间,我再去重听巴赫的作品时,那种被分割、交织的声部线条感立刻鲜明起来,仿佛能“看见”声音的走向。这套文集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它让我的聆听体验从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探索,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
评分我是一个对文字美感要求较高的人,因此,很多理论书籍对我来说就是一场与晦涩文字的搏斗。庆幸的是,陆在易先生的这套文集,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文字表达上却展现出惊人的文学性。那些“音符外的话”,仿佛都带着一种悠扬的节奏感。他的句子长短错落有致,如同乐曲中的休止符与连奏巧妙地穿插在一起,读起来毫不费力,反而有一种沐浴在知识清风中的愉悦感。这种将枯燥的理论转化为生动叙事的功力,非常人可及。我常常读着读着,就忘记了自己是在读一本“音乐艺术书籍”,更像是沉浸在一篇篇优美散文之中,只是这些散文的主题恰好聚焦于声音的艺术。这对于那些因害怕专业术语而却步的音乐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搭建了一座坚实而又亲切的桥梁,让我们能安全抵达思想的高地。
评分坦白说,市面上音乐类的书籍汗牛充栋,但真正能留下来的,往往是那些能引发持续思考的作品。这本《音符外的话》绝对属于后者。我注意到,每看完一篇文章,我都会合上书本,静坐半晌,回味其中蕴含的观点,并常常会联想到自己聆听过的其他音乐作品,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阅读后思考”的连锁反应,是衡量一本好书的重要标准。作者对音乐史料的掌握显然非常扎实,但在引用和分析时,却能摆脱史料堆砌的窠臼,始终围绕着“人”与“艺术”的本质关系来探讨。上海音乐出版社的排版设计也值得称赞,字号和行间距都处理得非常舒适,即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这在细节上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也让这场思想的盛宴更加愉悦和持久。
评分这本《音符外的话》简直是音乐爱好者的“寻宝图”!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那厚实的手感和精致的装帧吸引住了,上海音乐出版社的出品果然名不虚传,看得出用心良苦。虽然我不是科班出身,但翻开书页,那些关于音乐创作、聆听体验的文字,却像一股清泉直抵心底。作者陆在易老师的笔触细腻而深刻,他似乎总能找到一种奇妙的方式,将那些原本抽象难懂的音乐理论,转化为我们都能感同身受的画面和情感。比如他描述某段旋律时,用的词汇并非枯燥的术语,而是如同在描摹一幅水墨画,浓淡相宜,韵味悠长。我尤其喜欢其中几篇对经典曲目赏析的文章,它们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反而像一位资深的乐友在身旁轻声细语地分享自己的独到见解,让人听得津津有味,茅塞顿开。读完之后,再去听那些熟悉的曲子,耳朵里似乎多了一双能洞察“幕后故事”的慧眼,每一次回放都变得更加立体丰满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知识的罗列,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充满人文关怀的音乐视角。
评分老实说,作为一个常年在各种音乐评论和文论堆里打滚的乐迷,我对新出的音乐书籍往往抱持着谨慎的态度,因为很多作品要么是故作高深,要么是泛泛而谈。然而,这本《音符外的话》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内在的逻辑性和思辨性。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对作品的表面赞美,而是深入到音乐结构、文化语境乃至于作曲家内心世界的复杂交织之中。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探险。书中的论述层次分明,从宏观的音乐哲学探讨,到微观的某个和弦进行的处理,过渡得自然流畅,逻辑链条严密得让人拍案叫绝。特别是对特定音乐流派兴衰的梳理,观点独到且论据扎实,没有丝毫的牵强附会。这对于渴望从“感性欣赏”提升到“理性认知”层面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本极具指导意义的“内功心法”。它迫使你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打破固有的认知藩篱,拓宽了视野的边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