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昆丽,云南昆明人,厦门大学音乐系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厦门大学艺术教学部主任,中国琵琶研究会长江流域联席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琵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李昆丽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师从琵琶演奏家林石城、林其美教授。自1986年起多次赴美国、日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讲学和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出版了《李昆丽琵琶曲集》音响专辑。1991年菲律宾华侨印务馆出版其撰写的英文版琵琶教材BasicCoursesofthePipa。1996年至2005年间,相继出版《琵琶教程》《琵琶重奏研究与教程》等著作。近年来,在《音乐研究》《人民音乐》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李昆丽教授潜心于琵琶教学,在多年的执教中,所教授的学生在国家及省市的各种琵琶比赛中多次获得金、银、铜奖的好名次。李昆丽教授近年来专注于琵琶重奏的研究,由其指导的厦门大学海韵琵琶乐团于2012年入围“文华艺术院校奖——第四届青少年民族乐器大赛”小型民族器乐组合复赛(沈阳),在2012“首届辽源琵琶文化艺术节暨琵琶”比赛上获齐奏合奏组2金1银1铜,在“2013华乐联盟首届华乐室内乐团(队)大赛”民族乐器组合类获金奖,2014年在“第二届敦煌杯琵琶比赛”中学生合奏重奏组获金奖,并获得单项奖1金2银的好成绩。
目录 序曲目简介1.琵琶二重奏《香格里拉之梦》2.琵琶与打击乐《伊犁的早霞》3.琵琶、大阮二重奏《蓉城小景》4.琵琶二重奏《漓江戏水》5.琵琶二重奏《彝族舞曲》6.琵琶二重奏《田园舞曲》7.琵琶二重奏《鹭江秋夜》8.琵琶与钢琴《金色的秋天》9.琵琶四重奏《自由探戈》lO.琵琶重奏《欢沁》11.琵琶四重奏《黔岭醉歌》12.京剧琵琶弹唱《贵妃醉酒》选段13.京剧琵琶弹唱《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14.琵琶重奏《土耳其进行曲》15.琵琶重奏《神秘的罗布泊》琵琶重奏艺术的教学创新
内容提要 《琵琶重奏作品集》是作者李昆丽三十多年来研究琵琶重奏的成果,精选了近年来创作的佳作,大部分作品是作者原创或改编,琵琶,这一的中国传统弹拨乐器,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无论其造型、音乐性能,甚至表演风格都曾发生的变化。笔者通过简要梳理琵琶演奏艺术的历史发展脉络,在深刻认识其演进过程、社会背景及人文审美取向的基础上,探索一种适合现代琵琶演奏艺术发展的崭新的演奏形式——室内琵琶重奏艺术。
书评一:探寻古典韵味的细腻旅程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种沉稳中带着一丝古典韵味的质感,让人一上手就感觉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乐谱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乐器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需要精湛技艺才能驾驭的曲目。翻开内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五线谱和工整的简谱对照,对于我这种既熟悉西方乐理又想深入了解民族音乐精髓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排版布局的匠心独运,使得即使是篇幅较长的乐章,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疲劳。我特别留意了其中一些技巧标注,那简直就像是演奏大师的私房秘籍,对于那些在特定指法上反复卡壳的段落,作者给出的建议极其到位,直击要害。阅读这些乐谱的改编部分,我仿佛能听到昆丽老师在耳边细细讲解,那种对音乐内涵的挖掘和对演奏可行性的精准把握,让每一首曲子都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它不仅仅是一套乐谱,更像是一部结合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的工具书,对于提升演奏者的音乐表现力和技巧深度,无疑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我尤其欣赏它在保留原作神韵的基础上,所做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创新处理,这无疑为传统器乐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评分书评四:细节之处见真章,对演奏者极度友好 我在试读了其中几首曲目的片段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实用性”和“精确性”。很多乐谱在印刷和编排上存在一些小瑕疵,比如指法标记模糊、力度记号缺失等,导致演奏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猜测”作者的原意。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堪称完美。每一个换把位、每一个装饰音的处理,都有极其清晰的标记,即便是极其细微的延音线和连音线,也处理得一丝不苟。我尤其欣赏它在难点段落的处理上,所附带的“演奏提示”区域。这些提示并非泛泛而谈,而是针对该特定音符组合可能出现的节奏不稳或音色不佳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这对于那些正在攻克高难度曲目的独立学习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极大地缩短了学习曲线,让演奏者能更专注于音乐情感的表达,而不是在技术细节上纠结不清。这种对演奏细节的尊重和关怀,体现了出版方和编者对艺术严谨态度的坚持。
评分书评五:一种艺术传承的厚重感,值得珍藏 翻阅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一种扑面而来的艺术厚重感,这不仅仅来自于所选曲目的历史地位,更来自于作者在整理和改编过程中所投入的巨大心血。它不像某些快餐式的音乐资料,只求数量而忽略质量。这本书的选材具有极高的代表性和学术价值,每一首作品的挑选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中国器乐二重奏艺术的完整图景。书本的纸张质量和油墨的均匀度都达到了收藏级的标准,这使得我在每次翻阅时,都能体会到拥有这样一本专业书籍的满足感。它让我联想到过去那些严谨的音乐家们对手稿的珍视,这种对知识和艺术载体的尊重,是当代文化环境下非常宝贵的精神。我计划将它作为我个人音乐图书馆中的重要藏品,不仅仅是用于日常练习,更是作为一种对优秀音乐家智慧结晶的致敬。这本书的影响力,注定会超越单纯的演奏指导,成为未来研究这一领域的重要参考资料。
评分书评三:跨界融合的精彩范例,充满惊喜的发现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时,是带着一点点审视的眼光的,因为“重奏”在很多传统器乐中,常常面临如何平衡主次、避免声音混浊的问题。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成功地构建了一种“对话感”极强的音乐结构,两位演奏者之间的互动不再是简单的伴奏与主旋律的配合,而是旗鼓相当的艺术交流。我特别喜欢其中一首乐曲的变奏部分,它巧妙地运用了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板眼处理方式,但将其融入到西方复调的织体中,产生的化学反应令人耳目一新。这种高明的融合处理,体现了编者极高的音乐修养和对不同文化语境的深刻理解。对于那些渴望尝试跨界合作的乐团或二重奏组合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宝典。它不仅提供了可供演奏的曲目,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思考音乐关系、构建平衡美学的全新视角。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作者的创意所折服,仿佛打开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音乐世界。
评分书评二:技法剖析的深度与广度令人赞叹 作为一个常年活跃在音乐教育一线的教师,我深知一套好的教材对于培养下一代演奏人才的重要性。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高标准的范本。我仔细研读了其中关于和声处理的部分,那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分析。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音符堆砌,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组和弦在特定情绪烘托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这对于指导学生如何从“弹奏”进阶到“表达”至关重要。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在某些段落的处理上,大胆采用了现代对位的手法,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使得原本可能略显单调的重奏形式变得立体而丰满。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对呼吸感和乐句处理的描述,详尽而富有画面感,即便是没有亲身演奏,光是阅读文字描述,脑海中就已浮现出优美的旋律线条。这种对音乐呼吸的重视,恰恰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最核心也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可以说,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一般的“作品集”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器乐二重奏艺术的精妙论述,对提升整体教学质量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