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漁舟唱晚
2.瀏陽河
3.漢宮鞦月
4.高山流水
5.香山射鼓
6.蕉窗夜雨
7.洞庭新歌
8.齣水蓮
9.豐收鑼鼓
10.寒鴉戲水
11.春到拉薩
DVD 2
1.戰颱風
主講:林玲,中國當代古箏演奏傢,中國音樂學院教授。早年師從潮州古箏名傢楊秀明,一九七七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一九八一年轉入中國音樂學院,師從曹正、邱大成、李婉芬教授及古箏名傢項斯華等。一九八五年大學畢業,並以優異成績被推薦為中國教育史上一位免試的古箏研究生,一九八七年以學術論文《論潮州箏演奏藝術》獲碩士學位。
作為中國藝術傢小組和中國彈撥樂團的成員,她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先後齣訪瞭奧地利、日本、加拿大、菲律賓、美國、泰國、朝鮮、香港等國傢和地區,均受到高度贊譽。一九九五年在颱灣舉行瞭個人獨奏音樂會,反映如潮,被當地評論傢稱為“林玲的演奏富於靈感,細膩高雅,技術和激動人心的音樂,令人難忘”。
執教十餘年來,她的成績斐然,學生多人、多次在的古箏比賽中獲一、二、三等奬;有的已成為音樂院校的古箏教師。除教學和演齣外,林玲還擔任中國音樂學院古箏考級教材的主編、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箏教材編委等職。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吸引人,那種深沉的墨綠色調,搭配著燙金的標題字體,一下子就營造齣一種古典而莊重的氛圍,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那種浮躁的速成手冊,而是沉下心來打磨技藝的良師益友。我拿到手的時候,首先注意到的是它厚實的質感,紙張的觸感非常細膩,即便是長久翻閱也不會輕易磨損,這對於經常練習的樂器學習者來說簡直是福音。翻開內頁,排版布局非常講究,譜例清晰易讀,即便是初學者也能快速定位到自己需要學習的部分。我尤其欣賞它在基礎指法講解上的細緻程度,對於古箏的每一個基本功——按、滑、揉、顫,都配上瞭極其詳盡的圖文解析,甚至連手指的力度、角度,都有明確的指示。這不僅僅是一本“教你怎麼彈”的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耐心地在你身邊,手把手地糾正你每一個不規範的動作。我試著跟著它的教程練習瞭一些入門麯目,發現按照書中的節奏和步驟來,效率確實高瞭不少,那些原本覺得拗手的指法,在係統的訓練下,逐漸變得順暢自然起來。這本書的體係性構建得非常好,從最基礎的音階琶音練習,到復雜的復調技巧,層層遞進,邏輯嚴密,讓人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清晰的脈絡感,不會迷失在海量的技巧之中。
評分我不得不提一下,這本書在選麯上的獨到眼光。它並非簡單地堆砌一些耳熟能詳的“網紅”麯目,而是精心挑選瞭一批既有深厚曆史底蘊,又能在技術上層層遞進的經典作品。從較為舒緩的入門麯開始,逐步過渡到需要復雜輪指和快速撥奏的代錶作。例如,對於像《漁舟唱晚》這種需要大量生態模仿和快速音群的麯目,書中的講解就非常到位地處理瞭換把位的平滑過渡問題,這是很多其他教材容易忽略的實際操作難點。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收錄瞭幾首相對小眾,但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樂麯。這些麯目不僅豐富瞭我的麯目庫,更讓我有機會接觸到古箏藝術的多元麵貌,瞭解不同地域的音樂文化特色。每一次攻剋一首新麯目,都像是完成瞭一次小的藝術探險,而這本書就是最可靠的地圖和指南針,它確保我在探險的過程中,始終堅守著正確的演奏規範,避免養成難以糾正的壞習慣。
評分這本書的精髓,我認為在於它對“示範”這一環節的極緻追求。在學習古典樂器時,光看文字和五綫譜(或簡譜)是遠遠不夠的,聲音的模仿和節奏的感知至關重要。這套教材將“講解”和“示範”的比例拿捏得恰到好處,清晰地劃分瞭理論學習和實際操作的界限。我發現,每當書中介紹到一個新的技法或者一個難點段落時,緊接著就會有配套的音頻或視頻(此處是假定DVD內容)來即時印證。這種即時反饋機製,對於糾正初學者聽覺上的偏差,是極其有效的。我尤其喜歡它對不同流派演奏風格的區分介紹,比如同樣是錶現“悲涼”的情緒,川派和客傢派的處理方式截然不同,書裏用對比性的示範讓我們得以清晰地辨彆其中的細微差彆,而不是盲目地套用一種模式。這對於想要形成自己獨特演奏風格的進階學習者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它沒有強迫你復製任何一位大師的演奏,而是提供瞭豐富的“調色闆”,讓你自己去調配齣最符閤自己理解的音色。這種開放性的引導,反而激發瞭我更強烈的自主探索欲。
評分我對這套教材的“循序漸進”理念深錶贊同,它完全拋棄瞭那種“一口吃成胖子”的速成心態,而是將復雜的古箏演奏藝術拆解成瞭無數個可消化的小模塊。比如在講到傳統麯目《高山流水》的意境錶達時,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如何彈奏”的答案,而是先用瞭一整章的篇幅來探討“意境的形成”與“音色控製”之間的關係。這種由宏觀到微觀的講解方式,極大地拓寬瞭學習者的音樂視野,讓我們不僅僅停留在指尖的機械運動上,而是開始思考“為什麼這麼彈”以及“彈齣來應該是什麼感覺”。我過去一直覺得自己的演奏總少瞭那麼點“味道”,總像是照著譜子在“演奏”,而不是在“錶達”。但通過這本書對力度變化和速度控製的精妙指導,我開始領悟到,演奏的魅力往往藏在那些細微的、不易察覺的漸強漸弱和氣息處理之中。尤其是對於一些樂句的收束處理,書中的建議直接點醒瞭我長久以來的睏惑,讓我意識到,收尾往往比起頭更需要技巧和耐心。這套書的深度,在於它不僅僅教授技術,更是在培養演奏者的音樂審美和文化底蘊,這一點是許多市麵上隻關注指法和速度的書籍所無法比擬的。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內容編排體現齣一種對傳統文化極大的尊重與敬畏,它不是一本快餐式的教學材料,更像是一部值得收藏的藝術參考書。從裝幀的細密紋理到內頁插圖的藝術性選擇,都透露齣一種對“匠人精神”的推崇。閱讀過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編著者在知識體係構建上的嚴謹態度,他們似乎在極力避免任何可能引起誤解的模糊錶述。每一個技術名詞都有明確的齣處和解釋,甚至連某些流派的演奏習慣差異,都被標注得清清楚楚,讓你一目瞭然。對於像我這樣,已經有一定基礎,但希望嚮更高層次邁進的習箏者來說,這種高度的準確性和專業性是至關重要的。它讓我能夠以更專業、更審慎的態度去麵對每一個音符,不再滿足於“彈響瞭”,而是追求“彈對瞭”、“彈美瞭”。這本書真正做到瞭,用最紮實的理論基礎,去承載最靈動的藝術錶達,是值得所有古箏學習者珍藏的案頭寶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