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1 壓力波和聲音的傳播
1.2 聲強、聲功率和聲壓級
1.3 聲波的疊加
1.4 平方反比定律
1.5 聲波的反射、乾涉和衍射
1.6 時域和頻域
1.7 頻譜分析
參考文獻
第2章 聽覺特性
2.1 聽覺係統的構造
2.2 臨界頻帶
2.3 頻率和聲壓級可聽範圍
2.4 響度感覺
2.5 噪聲引起的聽力損失
2.6 聽覺對聲源的定位能力
參考文獻
第3章 樂音與和聲的物理和生理基礎
3.1 樂音
3.2 音高感知理論
3.3 樂音的聽音
3.4 音律
參考文獻
第4章 樂器的聲學模型
4.1 樂器的“輸入—係統—輸齣”模型
4.2 弦樂器
4.3 管樂器
4.4 打擊樂器
4.5 語聲和歌聲
參考文獻
第5章 音色感知與聽覺幻覺效應
5.1 什麼是音色
5.2 音色的聲學特性
5.3 音色的心理聲學
5.4 管風琴作為音色器
5.5 聽覺的“欺騙”效應
參考文獻
第6章 聽音的聲學環境
6.1 封閉空間的聲學特性
6.2 房間簡正模式和駐波
6.3 吸聲材料
6.4 擴散結構
6.5 隔聲
6.6 房間邊界對揚聲器輸齣頻率特性的影響
6.7 箱體衍射效應的小
參考文獻
進一步閱讀
第7章 聲學和心理聲學相結閤的應用
7.1 審聽室設計
7.2 純音和語音聽力測試法
7.3 心理聲學測試
7.4 濾波與均衡
7.5 公共廣播係統
7.6 降噪耳機
7.7 “蚊子單元”和“青少年蜂響器”鈴聲
7.8 音頻編碼係統
7.9 本章總結
參考文獻
進一步閱讀
附錄1 傅裏葉變換
A1.1 傅裏葉定理
A1.2 傅裏葉分析
A1.3 傅裏葉級數的復數形式
A1.4 周期信號的頻率分析:傅裏葉變換
A1.5 捲積定理
A1.6 傅裏葉變換舉例:單脈衝信號
A1.7 離散傅裏葉變換
附錄2 求解ERB等式
附錄3 頻率比與音分之間的換算
附錄4 混響時間公式的推導
附錄5 不同頻率和錶麵材料混響時間公式的推導
附錄6 揚聲器尺寸對指嚮性的影響
A6.1 點聲源陣列
A6.2 在擴散體設計的應用
A6.3 在揚聲器陣列的應用
A6.4 在恒指嚮性號筒的應用
A6.5 號筒口或陣列尺寸對聲束寬度的影響
參考文獻
進一步閱讀
附錄7 CD聽音項目一覽錶
《音樂聲學與心理聲學(第4版)》在介紹瞭聲波的基本物理性質,使讀者從物理學角度對聲音有的瞭解;在第2章介紹瞭聽覺特性,即心理聲學的基礎知識;第3章到第5章介紹音樂聲學,主要將樂器的發聲原理和音樂的聽覺心理學結閤起來進行討論,在此基礎上使讀者對音樂有更深層次的理解,為從事音樂技術工作打下基礎;第6章主要介紹聲波在封閉空間即房間中的傳播特性,使讀者瞭解室內聲學特性和音質之間的密切關係,達到對室內音質進行控製的目的;第7章介紹瞭聲學和心理聲學相結閤的應用,內容括聽音室設計、聽力測試、心理聲學實驗、濾波與均衡、擴聲係統、降噪耳機、音頻編碼係統等。
《音樂聲學與心理聲學(第4版)》還附帶一張CD,含79條聽音項目,目的是使讀者通過聽音更好地理解書中的相關內容。
《音樂聲學與心理聲學(第4版)》適閤從事音響工程、音樂技術、音樂錄音、音樂製作的人員閱讀,通過閱讀可以提高專業理論水平,對實際工作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對從事相關教學和學習相關課程的院校師生來說,這是一本很好的參考書。
坦白說,我最開始對附帶的光盤抱持著極大的懷疑態度,覺得多半是湊數的過時演示文件。但事實證明,這絕對是物超所值的一部分。光盤裏的內容遠比我想象的要豐富和實用。它不僅包含瞭一些基礎聲學測試信號(如粉紅噪音、掃頻信號等),更重要的是,裏麵收錄瞭大量對比案例。比如,針對同一段錄音素材,展示瞭不同房間模式下采集到的聲學差異,或者不同壓縮算法對音質的細微影響。我將光盤內容導入我的分析軟件中,跟著書中的步驟進行實際操作和數據比對,那種學習的代入感是單純閱讀紙質內容無法比擬的。這種“理論+實踐素材”的打包模式,極大地拓寬瞭學習的維度,讓書本上的抽象概念立刻落地生根,成為瞭可以觸摸和驗證的知識體係。
評分我是一個主要從事音樂製作和後期混音的從業者,所以對那種純理論的書籍通常敬而遠之,總覺得和實際操作相去甚遠。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地方,在於它雖然學術性很強,但始終沒有脫離實際應用場景。它並沒有止步於“聲音是什麼”,而是深入探討瞭“人為什麼這樣聽”。比如,在談到心理聲學中的掩蔽效應時,它詳細分析瞭在多軌錄音環境中,哪些頻率的樂器更容易互相“蓋住”對方,以及如何通過調整均衡器和動態範圍來優化聽感。這對於混音師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它不像很多實操手冊那樣隻告訴你“把鏇鈕擰到三點鍾方嚮”,而是從根本上解釋瞭為什麼這樣做能讓聲音聽起來更平衡、更清晰。讀完相關章節後,我迴到工作室,很多之前靠“感覺”做的決策,現在都有瞭堅實的理論支撐,工作效率和成品質量都有瞭肉眼可見的提升。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插圖設計,說實話,簡直是一場視覺享受。現在的技術書籍,很多都做得像黑白印刷的說明書,乏味至極。但翻開這本書,你會立刻被那些精心繪製的圖錶吸引住。那些關於聲場模擬、房間聲學特性分析的剖麵圖,綫條清晰,色彩搭配也極其考究,大大降低瞭理解復雜空間聲學現象的難度。我記得有幾頁專門講解混響時間衰減麯綫(RT60)的章節,通常這部分內容光看文字描述就讓人頭疼,但作者配上的那些動態變化的示意圖,簡直是神來之筆,讓人能立刻在腦海中構建齣聲波在特定空間內傳播和反射的立體模型。更彆提那些穿插在正文中的曆史照片和早期錄音設備的素描,它們不僅是裝飾,更像是給這段技術史留下的珍貴注腳,讓人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聲音技術領域前輩們探索的艱辛與樂趣。這種對細節的打磨,體現瞭齣版方對讀者的尊重。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嚴謹而富有洞察力”。它不像某些譯本那樣,為瞭追求字麵上的精確而犧牲瞭流暢性,讀起來生澀拗口。這本書的譯者顯然對聲音藝術和工程技術有著深厚的理解,行文非常自然流暢,即便是處理像傅裏葉變換或者非綫性失真這類復雜概念時,也能用非常準確且易於理解的中文進行闡釋。此外,書中對於一些學科交叉點——比如聲音與情緒反應、音樂的文化背景對聽覺適應性的影響——的探討,展現瞭作者廣闊的視野。這讓我意識到,聲學不僅僅是一門物理科學,它深深地植根於人類的感知和文化之中。這種將硬核技術與人文思考相結閤的寫作方式,讓整本書的閱讀體驗從“學習任務”升華為一種“探索之旅”。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希望在聲音領域深耕的人,它提供的知識體係結構是頂級的。
評分這本書,初拿到手的時候,那個厚度就讓人心裏打瞭個顫,感覺像捧著一塊磚頭。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教科書,裏麵塞滿瞭各種晦澀難懂的公式和理論,讀起來會像嚼蠟一樣乏味。然而,實際翻閱之後,纔發現自己完全想錯瞭。它的內容組織非常巧妙,從最基礎的聲波物理原理講起,循序漸進地深入到復雜的聽覺感知機製。尤其是在講解人耳如何處理聲音的頻率和強度變化時,作者的描述深入淺齣,即便是對聲學有初步瞭解的人也能很快抓住重點。我特彆欣賞它對曆史發展脈絡的梳理,提到瞭許多經典實驗和裏程碑式的發現,讓整個學科背景變得鮮活起來,而不是一堆孤立的知識點堆砌。那種感覺就像是在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授,他不僅告訴你“是什麼”,更耐心地解釋瞭“為什麼會是這樣”。對於希望打下堅實理論基礎的初學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深度和廣度是相當令人信服的,它確實為後續更專業、更深入的學習鋪設瞭一條清晰的道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