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1 压力波和声音的传播
1.2 声强、声功率和声压级
1.3 声波的叠加
1.4 平方反比定律
1.5 声波的反射、干涉和衍射
1.6 时域和频域
1.7 频谱分析
参考文献
第2章 听觉特性
2.1 听觉系统的构造
2.2 临界频带
2.3 频率和声压级可听范围
2.4 响度感觉
2.5 噪声引起的听力损失
2.6 听觉对声源的定位能力
参考文献
第3章 乐音与和声的物理和生理基础
3.1 乐音
3.2 音高感知理论
3.3 乐音的听音
3.4 音律
参考文献
第4章 乐器的声学模型
4.1 乐器的“输入—系统—输出”模型
4.2 弦乐器
4.3 管乐器
4.4 打击乐器
4.5 语声和歌声
参考文献
第5章 音色感知与听觉幻觉效应
5.1 什么是音色
5.2 音色的声学特性
5.3 音色的心理声学
5.4 管风琴作为音色器
5.5 听觉的“欺骗”效应
参考文献
第6章 听音的声学环境
6.1 封闭空间的声学特性
6.2 房间简正模式和驻波
6.3 吸声材料
6.4 扩散结构
6.5 隔声
6.6 房间边界对扬声器输出频率特性的影响
6.7 箱体衍射效应的小
参考文献
进一步阅读
第7章 声学和心理声学相结合的应用
7.1 审听室设计
7.2 纯音和语音听力测试法
7.3 心理声学测试
7.4 滤波与均衡
7.5 公共广播系统
7.6 降噪耳机
7.7 “蚊子单元”和“青少年蜂响器”铃声
7.8 音频编码系统
7.9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进一步阅读
附录1 傅里叶变换
A1.1 傅里叶定理
A1.2 傅里叶分析
A1.3 傅里叶级数的复数形式
A1.4 周期信号的频率分析:傅里叶变换
A1.5 卷积定理
A1.6 傅里叶变换举例:单脉冲信号
A1.7 离散傅里叶变换
附录2 求解ERB等式
附录3 频率比与音分之间的换算
附录4 混响时间公式的推导
附录5 不同频率和表面材料混响时间公式的推导
附录6 扬声器尺寸对指向性的影响
A6.1 点声源阵列
A6.2 在扩散体设计的应用
A6.3 在扬声器阵列的应用
A6.4 在恒指向性号筒的应用
A6.5 号筒口或阵列尺寸对声束宽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进一步阅读
附录7 CD听音项目一览表
《音乐声学与心理声学(第4版)》在介绍了声波的基本物理性质,使读者从物理学角度对声音有的了解;在第2章介绍了听觉特性,即心理声学的基础知识;第3章到第5章介绍音乐声学,主要将乐器的发声原理和音乐的听觉心理学结合起来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使读者对音乐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为从事音乐技术工作打下基础;第6章主要介绍声波在封闭空间即房间中的传播特性,使读者了解室内声学特性和音质之间的密切关系,达到对室内音质进行控制的目的;第7章介绍了声学和心理声学相结合的应用,内容括听音室设计、听力测试、心理声学实验、滤波与均衡、扩声系统、降噪耳机、音频编码系统等。
《音乐声学与心理声学(第4版)》还附带一张CD,含79条听音项目,目的是使读者通过听音更好地理解书中的相关内容。
《音乐声学与心理声学(第4版)》适合从事音响工程、音乐技术、音乐录音、音乐制作的人员阅读,通过阅读可以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对实际工作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对从事相关教学和学习相关课程的院校师生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坦白说,我最开始对附带的光盘抱持着极大的怀疑态度,觉得多半是凑数的过时演示文件。但事实证明,这绝对是物超所值的一部分。光盘里的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实用。它不仅包含了一些基础声学测试信号(如粉红噪音、扫频信号等),更重要的是,里面收录了大量对比案例。比如,针对同一段录音素材,展示了不同房间模式下采集到的声学差异,或者不同压缩算法对音质的细微影响。我将光盘内容导入我的分析软件中,跟着书中的步骤进行实际操作和数据比对,那种学习的代入感是单纯阅读纸质内容无法比拟的。这种“理论+实践素材”的打包模式,极大地拓宽了学习的维度,让书本上的抽象概念立刻落地生根,成为了可以触摸和验证的知识体系。
评分我是一个主要从事音乐制作和后期混音的从业者,所以对那种纯理论的书籍通常敬而远之,总觉得和实际操作相去甚远。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在于它虽然学术性很强,但始终没有脱离实际应用场景。它并没有止步于“声音是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人为什么这样听”。比如,在谈到心理声学中的掩蔽效应时,它详细分析了在多轨录音环境中,哪些频率的乐器更容易互相“盖住”对方,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均衡器和动态范围来优化听感。这对于混音师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不像很多实操手册那样只告诉你“把旋钮拧到三点钟方向”,而是从根本上解释了为什么这样做能让声音听起来更平衡、更清晰。读完相关章节后,我回到工作室,很多之前靠“感觉”做的决策,现在都有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工作效率和成品质量都有了肉眼可见的提升。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严谨而富有洞察力”。它不像某些译本那样,为了追求字面上的精确而牺牲了流畅性,读起来生涩拗口。这本书的译者显然对声音艺术和工程技术有着深厚的理解,行文非常自然流畅,即便是处理像傅里叶变换或者非线性失真这类复杂概念时,也能用非常准确且易于理解的中文进行阐释。此外,书中对于一些学科交叉点——比如声音与情绪反应、音乐的文化背景对听觉适应性的影响——的探讨,展现了作者广阔的视野。这让我意识到,声学不仅仅是一门物理科学,它深深地植根于人类的感知和文化之中。这种将硬核技术与人文思考相结合的写作方式,让整本书的阅读体验从“学习任务”升华为一种“探索之旅”。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在声音领域深耕的人,它提供的知识体系结构是顶级的。
评分这本书,初拿到手的时候,那个厚度就让人心里打了个颤,感觉像捧着一块砖头。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里面塞满了各种晦涩难懂的公式和理论,读起来会像嚼蜡一样乏味。然而,实际翻阅之后,才发现自己完全想错了。它的内容组织非常巧妙,从最基础的声波物理原理讲起,循序渐进地深入到复杂的听觉感知机制。尤其是在讲解人耳如何处理声音的频率和强度变化时,作者的描述深入浅出,即便是对声学有初步了解的人也能很快抓住重点。我特别欣赏它对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提到了许多经典实验和里程碑式的发现,让整个学科背景变得鲜活起来,而不是一堆孤立的知识点堆砌。那种感觉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他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耐心地解释了“为什么会是这样”。对于希望打下坚实理论基础的初学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深度和广度是相当令人信服的,它确实为后续更专业、更深入的学习铺设了一条清晰的道路。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设计,说实话,简直是一场视觉享受。现在的技术书籍,很多都做得像黑白印刷的说明书,乏味至极。但翻开这本书,你会立刻被那些精心绘制的图表吸引住。那些关于声场模拟、房间声学特性分析的剖面图,线条清晰,色彩搭配也极其考究,大大降低了理解复杂空间声学现象的难度。我记得有几页专门讲解混响时间衰减曲线(RT60)的章节,通常这部分内容光看文字描述就让人头疼,但作者配上的那些动态变化的示意图,简直是神来之笔,让人能立刻在脑海中构建出声波在特定空间内传播和反射的立体模型。更别提那些穿插在正文中的历史照片和早期录音设备的素描,它们不仅是装饰,更像是给这段技术史留下的珍贵注脚,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声音技术领域前辈们探索的艰辛与乐趣。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