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绪论
第I章勋伯格的《钢琴小品六首》Op.19——关于调性的“模糊、游移、隐退、淡化”和“自由无调性”
第二章勋伯格的《钢琴组曲》Op.25——关于“十二音现象”和“十二音体系”
第三章亨德米特的复调钢琴曲集《调性游戏》——关于“泛音音阶”与“音序调性”
第四章梅西安《二十次朝觐耶稣》第六乐章——关于主题结构的“象征性”与音高发展的“角色化”
第五章考威尔探索发明时期的钢琴独奏作品——关于“音丛和弦”与“拨弦钢琴”
第六章约翰·凯奇的预配钢琴作品——关于“音高结构”、“节奏结构”和“预配钢琴”
第七章乔治·克拉姆的《大宇宙》第I卷——关于“扩声钢琴”和“演奏作曲法”
第八章布列兹的《结构第I号》——关于“整体序列主义”及其预制与程序
第九章里盖蒂的《钢琴练习曲》第I卷第I首——关于“新里盖蒂主义”及其“复合律动”与“时间新观念”
第十章哈特克的钢琴套曲系列《向后现代致敬》——关于音乐“风格、语言和方法”的“综合、融合与整合”
第十一章依萨伊《a小调无伴奏独奏小提琴奏鸣曲》Op.27No.2——关于“世纪末情结”和“末日经主题”
第十二章克然涅克《无伴奏獗大提琴组曲》Op.84第I乐章——关于“单一序列形式变奏”和“动机音型法”
第十三章瓦雷兹的无伴奏长笛独奏《密度21.5》关于音高核心及其“空间发散”与组织逻辑
第十四章贝里奥的双簧管独奏SequenzaVII——关于“单1媒体写作”和“音域音列控制”
第十五章斯托克豪森的单簧管独奏《友谊》——关于“音型的音区变奏”与“新标准音乐”
第十六章贝尔格的两首《闭上我的双眼》——关于“德奥艺术歌曲”和“元始序列歌曲”
第十七章斯特拉文斯基《一个士兵的故事》——关于“新戏剧音乐”、“新室内音乐”和“新音乐风格”
第十八章巴托克的《第三弦乐四重奏》——关于“秘密的标题性内容”和“隐秘的标题性音乐”
第十九章萧斯塔科维奇的《第八弦乐四重奏》等——关于“音名动机”、“象征主题”或“特性集合”
第二十章克拉姆的《四个月亮之夜》第I乐章——关于新室内乐中的人声和打击乐器以及音色的分离与单声室内乐
第二十一章罗忠镕的《琴韵》——关于“材料拼贴”、“中国风格”和“十二音的五声化”
第二十二章斯特拉文斯基Movements第四乐章——关于音高序列的“自然循环”与“移位循环”
第二十三章潘达雷斯基《广岛殉难者的挽歌》——关于弦乐新音响
第二十四章威伯恩的《帕萨卡里亚》Op.1——关于20世纪新音乐创作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第二十五章勋伯格的《色彩》Op.16NO.3——关于“音色旋律”和“微音高运动”
第二十六章勋伯格的《乐队变奏曲》Op.3——关于十二音序列音乐的配器、织体和音色处理原则
第二十七章威伯恩的《小交响曲》Op.21——关于“浓缩的音高”、“独奏的合奏”与“流动的音色”
第二十八章贝尔格的歌剧《露露·间奏曲》——关于“序列派生”、“镜像对称”与“形式的内容依据”
第二十九章贝尔格的《小提琴协奏曲》——关于“自由十二音”及其对风格和表现的适应性
第三十章贝里奥《交响曲》第二乐章《啊!金》——关于新人声、新唱法以及语言、语义和语音的关系
主要参考著作
巨牛图书专营店
我最近迷上了一本关于巴洛克时期室内乐演奏实践的指南,这本书简直是演奏者的福音啊!它没有过多纠缠那些晦涩难懂的音乐史理论,而是直接聚焦于“怎么做”——如何处理巴赫的对位法,如何理解即兴装饰的边界,以及在不同乐器组合中如何找到恰当的音响平衡。作者似乎是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演奏家,他分享的那些舞台经验和排练心得,比教科书上的僵硬规则要实用一百倍。比如,他细致地分析了古提琴和中提琴在低音区的声部交织,光是这一个细节的阐述,就足以让我受益匪浅。读完之后,我立马拿起我的乐器尝试了一下,那种对乐器性能和历史演奏风格的理解,一下子就建立起来了,感觉自己的演奏瞬间“活”了起来,充满了那个时代的灵动感。这本书的实用性和操作性,绝对是顶级的。
评分最近在翻阅一本关于二十世纪中叶电子音乐和磁带音乐发展史的译著,内容非常硬核,但写得异常精彩。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记录了哪些里程碑式的作品诞生了,更重要的是,它详细记录了早期音乐家们是如何在当时极其简陋的技术条件下,用胶带剪切、反转、变速等原始手段,去“雕刻”声音的。作者对这些先驱者的执着和创造力的描绘,简直让人热血沸腾。我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实验室里传来的臭氧味,看到那些痴迷于波形和频率的怪才们如何将声音从传统的“音符”桎梏中解放出来。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一部充满冒险精神的科技编年史,它让我对“声音”这个媒介有了全新的敬畏感。
评分说实话,我对现代音乐理论一直有点敬而远之,总觉得那些十二音体系、序列主义听起来太过冰冷和机械。但是,我最近淘到了一本关于勋伯格晚期作品的分析集,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的作者非常擅长“翻译”——他用非常清晰、甚至可以说是充满激情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数学结构还原成了作曲家的内心挣扎和情感表达。他没有回避技术层面的复杂性,但总能找到一个情感的锚点,让你理解那些看似随机的音高排列背后,隐藏的是怎样一种对秩序的渴望或对自由的呐喊。读到他分析《月光小丑》时,我甚至能感受到那种近乎歇斯底里的张力。这本书的叙事性和文学性非常强,它让我明白,最严谨的结构,也可以孕育出最深刻的人文关怀。
评分我最近沉浸在一本关于当代节奏创新与复杂节拍体系的学术专著里,这本书的学术严谨度简直让人叹服。它不像那种泛泛而谈的音乐史书,而是直接切入到节奏结构的深层逻辑——比如,关于非对称节拍的嵌套、多重度量体系的共时性处理,以及如何通过对微小时间单位的精确控制来制造听觉上的“错位感”。作者列举了大量的案例,从极简主义到某些非洲传统音乐的结构,进行了一种跨文化的对比分析。这本书的图表和数学模型非常精准,读起来需要全神贯注,但一旦理解了其中的逻辑关系,你会发现那些看似混乱的复杂节奏,其实都遵循着一套精巧的内部规则。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时间组织”在音乐中可能性的认知边界。
评分哎呀,最近刚看完那本讲德彪西钢琴作品的专著,真是让人回味无穷。这本书对《前奏曲》的分析简直是入木三分,作者像是能洞察德彪西那细腻到近乎透明的音响世界。他不仅仅是罗列和声功能,而是深入探讨了印象派音乐如何摆脱传统束缚,转而追求色彩和氛围的构建。尤其是对踏板使用、音色变化的处理,简直是打开了我对钢琴演奏的新认识。以前总觉得那些和弦很美,但现在我能听出它们背后蕴含的那种水光潋滟、雾气氤氲的意境了。作者的笔触非常优雅,读起来就像是在欣赏一幅印象派画作,每一笔的转折都恰到好处,让人沉醉其中,仿佛置身于那个世纪末的巴黎。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审美高度都非常在线,是那种会让你反复捧读,每次都能发现新东西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