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教程(巧学版入门1至3级古筝系列教材)

古筝教程(巧学版入门1至3级古筝系列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莎 编
图书标签:
  • 古筝
  • 古筝教材
  • 入门
  • 巧学版
  • 乐器
  • 音乐
  • 教材
  • 学习
  • 演奏
  • 民族乐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火把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
ISBN:9787810964081
商品编码:29870631941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2-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古筝教程(巧学版入门1至3级古筝系列教材)
  • 作者:编者:袁莎
  • 定价:42
  • 出版社:中央音乐学院
  • ISBN号:978781096408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2-10-01
  • 印刷时间:2017-10-01
  • 版次:1
  • 印次:14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152
  • 字数:120千字

内容提要

袁莎主编的《古筝教程(巧学版入门1至3级古筝 系列教材)》在中央音乐学院考级教材基础上,囊括了 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 会、上海音乐学院、上海筝会全国六大考级单位所有 重点带*乐曲。
     本教材突破传统教材的编写方式,在每一首乐曲 的重点、难点处均标出注解序号,并在空白处对每一 个注解序号进行准确详尽地提示与解答,使学习者对 于全曲做到没有盲区、误区,从而规范准确地掌握每 首乐曲。
     对选取的每一首乐曲的曲谱都重新进行了校对与 编订,并标注了明确合理的指法与表情符号,加强了 学习过程中的规范性与便捷性。
     本教材**突破传统教材,对每首乐曲进行了段 落及乐句的结构划分,从而使识谱者像阅读文章一样 对乐曲的结构脉络有了清晰的了解,为下一步自行处 理乐曲及表达乐曲的音乐表现力打下了**重要的基 础。
    

目录

作者简介
前言
**部分 基础知识
附录 指法图片
第二部分 基本技法及乐曲
一、勾、抹、托
少儿乐曲
1.小宝宝要睡觉
2.小白菜
成人乐曲
1.沧海一声笑
2.春江花月夜
二、小撮、大撮
少儿乐曲
1.共产儿童团歌
2.世上只有妈妈好
3.丢手绢
4.上学歌
成人乐曲
1.小河淌水
2.梅花三弄
三、刮奏
少儿乐曲
1.蜗牛与黄鹂鸟
2.劳动*光荣
成人乐曲
1.茉莉花
2.南泥湾
四、颤音
少儿乐曲
1.小螺号
2.妈妈的吻
成人乐曲
1.康定情歌
2.四季歌
五、左手练习
少儿乐曲
1.浏阳河
2.小白船
3.呼唤
成人乐曲
1.弥渡山歌
2.绣荷包
六、琶音
少儿、成人乐曲
1.小白菜
2.渔光曲
七、按音
少儿乐曲
1.两只老虎


好的,这里为您创作一本与《古筝教程(巧学版入门1至3级古筝系列教材)》内容无关的图书简介。这本书将是一本专注于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深度探索之作。 --- 《茶之韵:中国传统茶文化通鉴》 一部关于时间、土地与精神的沉静之旅 卷首语: 茶,不止于解渴。它是流淌的时光,是文人墨客案头的清伴,是寻常百姓家中的烟火。它记录了华夏五千年的风土人情、哲学思辨乃至艺术审美。本书并非一本单纯的饮茶指南,而是一次深入中国大地,追溯茶树的根系、汲取历史的甘泉,并最终触摸到那一杯中蕴含的东方哲学的沉浸式体验。 全书结构与内容纲要: 本书共分六卷,层层递进,力求构建一个宏大而细腻的中国茶文化图景。 第一卷:茶的源起——神农的发现与早期演变 本卷追溯中国茶文化的滥觞,探讨茶在古代社会中角色转变的轨迹。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及其历史考证: 深入分析“神农发现茶”的文化符号意义,并结合考古学和植物学证据,勾勒出早期茶作为药用和食用植物的历史阶段。 先秦至魏晋:从“荼”到“茶”的文字流变: 考察“荼”字形向“茶”字的演变过程,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对茶叶的称谓差异,揭示其社会地位的变化。 早期饮用方式探析: 详细介绍汉代、三国时期煮饮、煎茶的技法,以及饼茶、散茶的形态对比,辅以出土文物和壁画的解读。 第二卷:鼎盛之姿——唐宋茶道的精神内核 唐宋时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高峰,本卷聚焦于文人士大夫阶层如何将饮茶提升至艺术与哲学的层面。 陆羽的“茶圣”地位与《茶经》的时代意义: 不仅分析《茶经》的六义、七则,更探讨陆羽如何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带有道家色彩的饮茶规范,将其从民间饮品升华为一种“生活美学”。 宋代点茶的技艺与审美: 深入剖析宋代“斗茶”的盛况。详细描摹点茶的复杂步骤,特别是“击拂”的技巧,以及如何通过茶汤表面的“汤花”来衡量艺术造诣和心境的纯净。 文人与茶: 探讨苏轼、欧阳修等大家如何将饮茶融入诗词、书画创作,解析“清心寡欲”的茶道精神如何成为士大夫阶层对抗官场喧嚣的精神避难所。 第三卷:地理的馈赠——名山大川与地域风物 茶的品质与其生长环境密不可分。本卷将带领读者进行一场跨越中国主要产茶区的地理探访。 六大茶类的风土决定论: 剖析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的形成,并非仅是工艺的差异,更是特定气候、土壤和海拔共同作用的结果。 蜀地与江南的茶树谱系: 考察云南大叶种、福建水仙种等核心茶树品种的起源及其对地方茶风的影响。 茶马古道与边疆贸易: 重点阐述云南普洱茶(黑茶)如何通过漫长的贸易路线,成为连接西南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生命之饮”,及其在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第四卷:工艺的精微——传统制茶技艺的流变 本卷将聚焦于决定茶叶风味的“火候”与“手法”,展现传统匠人如何用双手赋予茶叶生命。 杀青的艺术: 探讨不同茶类中杀青温度、时间、力度对酶活性的控制,以及炒青、烘青、蒸青的本质区别。 萎凋与发酵的哲学: 详细解析乌龙茶“做青”过程中的摇青与堆青,这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实则是对微生物和空气湿度的精准拿捏。 陈化与时间的魔法: 深入研究黑茶(如普洱、茯砖)的后发酵过程,探究“老茶”的价值是如何由微生物共同构建的,以及“越陈越香”背后的科学原理。 第五卷:茶与器——媒介的美学与哲学 茶具是茶文化的载体。本卷不再关注茶本身,而是深入探究承载茶汤的器物所蕴含的美学追求。 紫砂壶的泥性与气韵: 重点分析宜兴紫砂泥料的矿物构成,解读不同壶型的“身筒”设计如何影响茶汤的口感,以及“养壶”的过程如何体现人与物的和谐共生。 瓷器的清雅: 从宋代建窑的“兔毫盏”到景德镇的“青白瓷”,分析不同釉色和形制如何与茶汤的颜色相互映衬,服务于饮茶的视觉体验。 饮茶礼仪的地域差异: 对比北方煮茶的粗犷、江南泡茶的精致以及藏区酥油茶的实用性,展现礼仪如何植根于地方生活形态。 第六卷:茶的未来——当代语境下的传承与创新 本卷将目光投向现代社会,探讨传统茶文化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求新的生存空间。 全球化冲击下的中国茶: 分析西方“下午茶文化”对中国茶的“反向影响”,以及中国茶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位挑战。 新式茶饮的文化张力: 客观审视奶盖茶、鲜果茶等新兴饮品对传统茶道精神的冲击与融合,探讨如何在新旧之间找到平衡点。 茶文化与身心健康: 结合现代营养学观点,重新审视传统茶疗的价值,探讨茶在现代人压力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本书特色: 本书摒弃了简单罗列知识点的教学方式,而是以叙事的手法串联起历史脉络与人文情怀。全书配以大量珍贵历史图片、高清茶树植物学插图以及权威专家访谈录。它不仅适合资深茶人深化理解,更适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的初学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诗意的入门向导。阅读此书,如同与一位饱经风霜的茶道长者对坐,听他娓娓道来,品味每一片叶脉中蕴藏的东方智慧。 ---

用户评价

评分

很多初学者都会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如何将教材上的“符号”转化为“声音”。很多教材只是告诉你“弹这个音”,但没有告诉你“弹出来应该是什么感觉”。我之所以对这套教程情有独钟,是因为它在听觉引导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虽然我没有配套的音频资源,但光看文字和谱面,我几乎就能想象出每一段旋律应有的情感色彩。它在某些乐曲的开头或段落之间,会用非常文学化的语言描述该段落的情绪,比如“此处需展现如山涧溪水般清澈的流动感”或者“如同秋日阳光下慵懒的猫咪”。这种描述,对于培养学习者的音乐想象力和表现力至关重要。我发现,当我带着这种“画面感”去弹奏时,即使是简单的旋律,出来的效果也比之前机械地敲击琴弦要动听得多。这种注重“意境”的教学,让古筝的学习不再是枯燥的技术训练,而变成了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过程,非常符合我对传统器乐学习的期待。

评分

说实话,我是一个对传统教学法有些抵触的人,总觉得那些老一套的教本,就像是冷冰冰的说明书,缺乏与学习者之间的情感交流。这本教材最吸引我的地方,恰恰在于它那种现代的、富有生命力的教学理念。它似乎一直在强调“感受音乐”而不是“机械练习”。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节奏训练的部分,它没有采用枯燥的节拍器反复轰炸,而是设计了一些情景模拟,比如模仿鸟鸣、模仿流水,这种将抽象的节奏概念具象化的方式,让我能更自然地找到乐曲的韵律感。另外,它的排版设计也极为考究,色彩搭配柔和而不失活力,字体清晰易读,这对于长时间盯着谱子练习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曾在其他教材上遇到过指甲选择和维护的描述过于简略的问题,但这一套教材里,对初学阶段的指甲打磨和佩戴习惯有相当详尽的指导,这体现了编者对古筝学习整体流程的深刻理解,绝非闭门造车之作。它不仅仅是一本教你弹奏技巧的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你身边轻声细语地引导你进入古筝的世界。

评分

这本《古筝教程(巧学版入门1至3级古筝系列教材)》的出版,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我记得我刚开始接触古筝时,面对市面上五花八门的教材,简直无从下手。那些传统的教材,动辄就是厚厚的一本,里面充斥着复杂的乐理知识和密密麻麻的五线谱,还没弹响第一个音,我的热情就已经被浇灭了一半。然而,这套“巧学版”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初学体验。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其极强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教材在编排上非常注重循序渐进,从最基本的持弓、按弦的正确姿势开始,每一个小节的讲解都配有清晰的图示,连我这个对传统音乐教育毫无概念的“小白”,也能一目了然。书中引入的许多耳熟能详的民间小调和改编曲目,让学习过程不再枯燥乏味,每次练习完一个小段落,都能立刻体会到演奏的乐趣,这极大地激发了我继续钻研下去的动力。而且,它似乎深知初学者的困境,对一些技术难点做了非常人性化的拆解,比如如何处理“勾、托、抹、托”的配合,书中不是简单地给出指法,而是用了一种类似“口诀”的方式来引导肌肉记忆,非常实用,真正做到了“巧学”。

评分

我之前尝试过几套针对零基础的教材,它们要么就是曲目太简单,学两周就发现没什么新东西了,要么就是难度跨越太大,刚学会几个基础指法,下一页就跳到复杂的轮指练习,让人望而却步。这套“巧学版”的难度梯度控制得堪称完美。它非常巧妙地将入门级的1级、2级、3级内容进行了平滑过渡。在1级阶段,它几乎只专注于稳定右手的基本功和正确的坐姿,确保你打下最坚实的地基。进入2级后,才开始引入一些简单的左右手配合和基本的装饰音。到了3级,虽然曲子的复杂性有所增加,但它会提前在小节旁标注出需要重点关注的技巧点,而不是等学完一整首曲子才发现哪里弹得不对劲。这种“预警式”的教学设计,大大减少了返工和纠错的时间。我用了大概三个月的时间,感觉自己对古筝的掌控力有了质的飞跃,尤其是对于一些需要手部精细控制的乐句,书中提供的练习曲目能够针对性地加强该部位的力量和灵活性,让人感到每一点付出都有清晰的回报。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套教材在资源整合和辅助学习工具的提供上,也展现了极高的专业度。我注意到,教材中收录的每一首练习曲目,都标注了其大致的风格归属,这对于学习者未来选择深入学习的方向非常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它对古筝的定弦和调性变化的处理非常清晰。许多入门教材往往会忽略不同调性对指法布局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学习跨调性曲目时感到困惑。但在这套书中,不同级别所使用的调性范围和定弦方式都有明确的说明和图示,保证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因为调性问题产生混淆。同时,书中对于乐器保养和基础维护的建议也非常到位,让我这个新手在初期就能像对待珍宝一样对待我的古筝。总而言之,它是一套真正意义上为现代古筝学习者量身定制的优秀教材,既保留了传统技艺的严谨性,又融入了当代教育的便捷性与启发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