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莎主编的《古筝教程(巧学版入门1至3级古筝 系列教材)》在中央音乐学院考级教材基础上,囊括了 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 会、上海音乐学院、上海筝会全国六大考级单位所有 重点带*乐曲。
本教材突破传统教材的编写方式,在每一首乐曲 的重点、难点处均标出注解序号,并在空白处对每一 个注解序号进行准确详尽地提示与解答,使学习者对 于全曲做到没有盲区、误区,从而规范准确地掌握每 首乐曲。
对选取的每一首乐曲的曲谱都重新进行了校对与 编订,并标注了明确合理的指法与表情符号,加强了 学习过程中的规范性与便捷性。
本教材**突破传统教材,对每首乐曲进行了段 落及乐句的结构划分,从而使识谱者像阅读文章一样 对乐曲的结构脉络有了清晰的了解,为下一步自行处 理乐曲及表达乐曲的音乐表现力打下了**重要的基 础。
作者简介
前言
**部分 基础知识
附录 指法图片
第二部分 基本技法及乐曲
一、勾、抹、托
少儿乐曲
1.小宝宝要睡觉
2.小白菜
成人乐曲
1.沧海一声笑
2.春江花月夜
二、小撮、大撮
少儿乐曲
1.共产儿童团歌
2.世上只有妈妈好
3.丢手绢
4.上学歌
成人乐曲
1.小河淌水
2.梅花三弄
三、刮奏
少儿乐曲
1.蜗牛与黄鹂鸟
2.劳动*光荣
成人乐曲
1.茉莉花
2.南泥湾
四、颤音
少儿乐曲
1.小螺号
2.妈妈的吻
成人乐曲
1.康定情歌
2.四季歌
五、左手练习
少儿乐曲
1.浏阳河
2.小白船
3.呼唤
成人乐曲
1.弥渡山歌
2.绣荷包
六、琶音
少儿、成人乐曲
1.小白菜
2.渔光曲
七、按音
少儿乐曲
1.两只老虎
我前段时间迷上了各种自媒体博主的“速成”教程,然后就冲动地买了一本《一月精通古筝:零基础快速上手指南》。这本书的承诺简直是蛊惑人心,恨不得让人相信只要翻开它,第二天就能上台独奏了。但实际体验嘛……只能说,它的“快速”是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极度“简化”之上的。这本书的特点是“图多字少”,每一页都是大图占满,比如展示“轮指”的动作时,它会用一连串的夸张动作照片来示范,那位示范的老师笑容极其灿烂,手势极其舒展,看得人热血沸腾。然而,真正的问题在于,它几乎没有给出任何关于“为什么”和“如何保持”的解释。比如,它告诉你“手臂要放松”,然后下一页就开始教你弹《渔舟唱晚》的片段了。当我尝试弹奏时,我的手腕很快就僵硬了,但书里并没有提供任何关于“如何判断放松”或者“放松度下降时如何调整”的纠错机制。曲目选择上,它几乎都是选取了最耳熟能详的入门曲目,但是它们的简化版本都处理得过于“温柔”了,完全失去了原曲的精髓和难度梯度。我用它学完了前五首曲子,感觉自己只是学会了如何“移动手指”,而不是如何“演奏音乐”。如果有人追求的是“量变”,即快速弹完一堆曲子,这本书或许能满足虚荣心,但若论“质变”,也就是对指法、节奏和乐感建立起真正的理解,这本书的篇幅完全不够,更像是一本印刷精美的“古筝动作分解图册”。
评分天哪,我最近为了找到一本真正能让我这个“钢琴遗忘者”重新拾起乐器热情的教材,简直快把网上的评价翻了个底朝。我本来对古筝这种传统乐器一直心存敬畏,觉得它一定极其高深莫测,需要从小开始,不然学起来简直是给自己的挫败感“充值”。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想找一本能让我这个零基础的成年人,在周末偶尔能弹出一两首像样的曲子来自娱自乐的入门书。结果,我淘到了那本传说中很“别致”的《指尖上的江湖:民乐新解》。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非常抓人眼球,用了一种非常现代的插画风格,完全没有传统教程那种严肃刻板的样子。内容上,它没有一上来就甩一堆五线谱或者复杂的指法图,反而用了大量的篇幅来介绍古筝的历史演变,甚至还穿插了一些与古筝相关的文学作品片段,搞得我像是在读一本文化散文集。讲到具体的乐理知识时,它也采用了一种非常口语化的叙事方式,比如解释“泛音”时,它会用“给声音一个漂浮在空中的魔法”来形容,虽然很有趣,但对于我这种急切想上手弹奏的人来说,有点像在沙漠里喝咖啡——情调有了,但解不了渴。练习曲目部分,选的都是一些改编得非常现代的流行曲片段,虽然能激发兴趣,可我总觉得少了点“根基”,有点像盖房子先搭了漂亮的屋顶,地基却没打牢固。总的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激发你对古筝“向往”的杂志,而不是一本能让你“学会”弹奏的工具书。如果你想先在精神上和古筝谈一场恋爱,它绝对是首选,但若想实战演练,我可能还得另寻高明。
评分我发现的这本书叫《极简古筝:效率至上的现代练习法》。这本书的特点可以用“冷酷”和“高效”来形容。它完全是反传统的,作者似乎对所有繁文缛节的教学流程都抱有深深的鄙视。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完全是模块化的,比如第一模块:“五分钟掌握所有基础指型”,第二模块:“如何用节拍器杀死你的不均匀感”。它的排版极其简洁,黑白分明,没有一丝多余的装饰,很多地方甚至用流程图和时间管理的概念来解释古筝的练习。我特别欣赏它对“肌肉记忆建立”的分解,它把一个复杂的指法分解成十几个微小的动作,并设定了严格的“合格标准”(比如,某个动作必须在2秒内完成,且力度误差不超过10%)。这让练习过程变得像是在完成一个工程任务,目标明确,数据可量化。我尝试用它的方法来练习一个叫“摇指”的技巧,它要求我在一天内循环练习同一个动作五百次,然后记录我的疲劳度和准确率。这种近乎军事化的训练方法确实在短期内提升了我手指的反应速度和稳定度。但缺点也很明显,它把音乐的“乐趣”完全剥离了。在书里,每一个音符都没有“情感色彩”,它们只是物理振动和时间坐标。当我尝试弹奏一段曲子时,我的手指像机器人一样精准到位,但弹出来的声音却僵硬、冰冷,缺乏流动性。对于追求效率和量化进步的人来说,这本书是神器,它能帮你快速地“攻克”技术难关;但如果你想通过古筝来抒发温柔的情绪或者感受艺术的熏陶,这本书的“极简”哲学可能会让你觉得索然无味,甚至有点反人性。
评分我向来对那种非常注重“情感表达”的艺术书籍情有独钟,所以当我在旧书店淘到《指尖的独白:心灵与古筝的对话》时,我立刻被它散发出的那种浓郁的文艺气息所吸引。这本书几乎完全避开了具体的指法教学和乐理剖析,它是一本纯粹的“意境之书”。作者是一位资深的古筝演奏家,他用极其优美、甚至有些晦涩的散文笔调,描述了自己几十年来的习琴心路历程。比如,他描述弹奏《高山流水》时,如何通过想象自己在云雾缭绕的山间行走,从而让“音色变得空灵而具有穿透力”。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更像是在品味一位艺术大师的私人日记。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如何“进入”音乐状态的方法论,比如如何通过冥想来平复焦躁的情绪,如何将生命中的喜怒哀乐融入到每一次拨弦之中。然而,问题来了——当我合上书,拿起我的古筝,尝试将那些“空灵的意境”转化成实际的指尖动作时,我发现我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书里提到“要用内力推动小指的力度,使声音具有历史的厚重感”,我试着“推”了一下,结果手指抽筋了。这本书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就像给你看了一幅梵高的星空,告诉你它很美,但却没教你怎么调出那种蓝色和黄色。它适合那些已经具备扎实技巧,正在寻求艺术升华的演奏者,对于我这种还在为“音准”发愁的新手,它提供的精神食粮过多,而“干货”实在太少,读完后只会徒增对大师的崇拜和对自己“笨拙”的失落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简直让我哭笑不得,我买的是《弦音秘境:古筝演奏的几何学》,听名字就知道它走的是学术路线。拿到手时,我差点以为自己拿错了,这哪里是古筝书,这分明是大学乐理系的教材!它的纸张质量倒是上乘,那种厚重的哑光纸,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但内页的排版简直是强迫症患者的噩梦。所有的谱子都挤在一个小小的方格里,旁边密密麻麻地注释着各种技术术语,什么“小撮揉弦的张力控制范围”、“中指拨片与弦的接触角度分析”。我作为一个刚学会“大撮”和“中指勾”的初学者,看到这些描述简直大脑宕机。书里花了整整三分之一的篇幅来探讨不同流派(如潮州派、客家派)在演奏“上边弦”时,音色细微差异背后的物理学原理,配着复杂的声波图和数学公式。我试着跟着它教的“规范指甲修剪法”调整了一下我的指甲长度,结果第二天弹琴时指甲断了——可见其严谨程度是直逼手术室标准的。对于我这种追求“能出声,能像模像样”的业余选手来说,这本书的深度完全是“超载”了。它更适合那些已经有扎实基础,准备考研深造,或者想写一篇关于古筝美学与科学的论文的专业人士。对我来说,它最大的作用可能就是放在书架上,用来提升一下家里的“文化气息”指数,毕竟,它看起来太“高级”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