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日娜译著的《俄罗斯鄂温克音乐文化》一书, 对西伯利亚和远东鄂温克人的音乐创作进行了系统全 面的描述和分析,并对为数不多的乐谱范例进行了概 括和总结。该书对研究中国满一通古斯民族传统音乐 ,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通过《俄罗斯鄂温克音乐文化》这部书,可以感 受到,中俄鄂温克族的音乐创作,既有共同特点,也 有不同之处。俄罗斯鄂温克人的音乐,在某些方面注 入了俄罗斯文化的元素,也借助了当地土著人的音乐 特点,如楚科奇、阿留申、爱斯基摩、奥洛奇人的音 乐特色。既保持了传统特色,又**了传统,同时, 又创新了当代特色。
乌日娜,鄂温克族,女高音歌唱家,**一级演员,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硕士学位,鄂温克民歌传承人,蒙草·生态环保大使,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协会会员,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评委,内蒙古文学艺术界特殊贡献人才,代表作《白骆驼》、《吉祥三宝》。
第一章 鄂温克族民间音乐创作概述
第一节 鄂温克族的民间音乐创作
第二节 现代说唱艺人和歌手
第二章 民间歌曲创作的体裁特征
第一节 猎人和养鹿人的劳动歌曲
第二节 圆圈舞曲
第三节 日常生活歌曲
第四节 童话故事、神话传说、萨满仪式中的曲调
第五节 抒情歌曲和戏谑歌曲
第六节 关于新生活的歌曲
第三章 风格的变化及旋律形式
第四章 鄂温克族民间歌曲和故事
第五章 鄂温克族人的乐器
第一节 库尔
第二节 拨弦乐器
第三节 音质特色
第四节 口弦琴
第五节 孔卡卧尔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书中引用的那些田野调查资料和一手文献的运用,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研究态度。我注意到,许多看似寻常的文化符号,在作者的细致考据下,被赋予了全新的、更具深度的解读。那些详尽的注释和参考文献列表,简直是学术研究者的宝库,让人能清晰地追踪到每一个论点的源头,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与说服力。相较于一些空泛的理论阐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实证性”,它没有停留在抽象的哲学思辨上,而是将文化具象化为可感、可触摸的实例。举例来说,书中对某一特定仪式流程的描述,那种细致入微的步骤记录,仿佛让人身临其境,亲眼目睹了数百年未变的习俗是如何一代代延续下来的。这种扎根于真实世界的叙述,让文字的力量变得无比坚实。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从封面那遒劲有力的书法字体到内页淡雅的米黄色纸张,无不透露出一种对文化精髓的敬畏与珍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排版上的匠心独运,无论是文字块的疏密布局,还是那些恰到好处留出的空白,都为阅读体验增添了一种呼吸感。 每一页的边缘似乎都散发着历史的余温,让人在翻阅时,仿佛能触摸到那份沉淀了千年的文化厚重。装帧材料的选择也非常考究,那种略带粗粝感的封面材质,握在手中沉甸甸的,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特别是书中穿插的一些手绘插图和老照片的复刻处理,那种微微泛黄的质感,瞬间将人拉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背景之中,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和享受度。对于一个注重书籍本体美感的读者来说,光是欣赏这本书的外观和触感,就已是一种莫大的满足。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组织逻辑严密得令人称奇,它并没有采取那种平铺直叙、流水账式的叙事手法,而是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知识网络。作者像是经验丰富的导游,引导我们从宏观的历史背景切入,然后逐步深入到具体的文化现象和艺术表达形式之中。我特别喜欢它对“传承”这一主题的处理方式——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前人的成就,而是巧妙地在不同章节间设置了微妙的呼应与对比,展现出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如何不断自我修正与发展的动态过程。每一次章节的转折都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问号,自然而然地激发读者继续探寻下一处风景的欲望。读完某一章节,你会清晰地感受到知识链条的完整闭合,而紧接着的下一章,又会以全新的视角开启一段新的旅程,这种流畅且充满张力的叙事节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与兴奋。
评分阅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心灵上的充盈与视野的拓展。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一段历史或一种艺术,更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理解人类生存状态和情感表达方式的全新维度。书中对于不同世代人们如何通过共同的文化符号来构建身份认同的探讨,尤其发人深省。它促使我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去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现象,从而发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刻联结。每一次合上书页,都会有一股冲动想要立刻与人分享其中的某个惊人发现,但同时又有一种强烈的保护欲,想将这份独特的知识体验独自珍藏。这本书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它重新塑造了我看待世界和历史变迁的角度,是一次真正的、思想上的洗礼。
评分语言风格上,这本书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平衡感,它既有学术著作的精准与严谨,又不失文学作品的灵动与感染力。作者的文字功力极高,无论是描绘那些古老的歌谣时所采用的充满韵律感的句子,还是阐释复杂的社会结构时使用的清晰有力的表述,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我很少在非虚构类作品中读到如此富有画面感的描述,许多段落读起来就像是优美的散文诗,节奏舒缓,意境悠远。它巧妙地避开了专业术语堆砌带来的枯燥感,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富有张力的对比,将深奥的文化内涵自然地渗透进读者的意识之中。这种既能满足专业人士的求知欲,又能让普通爱好者享受阅读乐趣的“双重奏”能力,是许多学术普及读物难以企及的高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