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大師芥川龍之介之子、現代音樂大師芥川也寸誌,寫給大傢的音樂入門書
音樂評論傢、《愛樂》前主編曹利群老師審校並熱情推薦
音樂到底是什麼?一本小書給你全部的解答。暢銷日本四十餘年,至今仍雄踞各大音樂書籍排行榜
作者是日本電影配樂的一代大師,曾跟眾多知名導演閤作,更受到黑柳徹子等人喜愛
比同係列熱賣作品《如何聽懂音樂》《極簡音樂史》更好讀,更清晰,更貼近現代
兼具大眾和專業特色,設計清新優美
海報:
本書是音樂大師芥川也寸誌寫給大傢的音樂入門書。
人們欣賞音樂,演奏音樂,以不同的方式享受著它帶來的樂趣。但要深入音樂的世界,首先應該瞭解音樂是什麼。
音樂像一座城堡。節奏是基底,帶來基礎和生命;和聲是外部設計,勾勒齣輪廓;音程是一磚一瓦,構築齣縱嚮高度;對位法是內部構造,決定瞭城堡的復雜程度;麯式則是室內設計,與音樂的時間和空間有著緊密聯係。
音樂是萬物的語言。地平綫的躍動、夏夜此起彼伏的蟲鳴、綠蔭深處的清風、戀人間的絮語……一刹那,一種感動滿溢而齣,音樂由此誕生。
本書以風趣易懂的語言,帶你進入音樂的世界。隻有完全沉浸其中的人,纔會有美的發現。
芥川也寸誌(1925-1989)
日本作麯傢、指揮傢,作傢芥川龍之介之子,畢業於東京音樂學校。1954年起開始發錶作品,是日本戰後音樂的代錶人物之一,並多次擔任柴科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的評委。
創作上深受普羅科菲耶夫和斯特拉文斯基影響。代錶作有《埃洛拉交響麯》《弦樂三章——三摺畫》、聲樂麯《車塵集》、歌劇《廣島的俄耳甫斯》等。著有《音樂是什麼》《關於音樂的講話》《音樂之旅》等。為紀念其在作麯方麵的成就,三得利基金會特設立“芥川作麯奬”。
芥川也寸誌先生為電影所譜寫的音樂,是日本戰後電影音樂的高峰。
——《日刊工業新聞》
芥川也寸誌先生一生緻力於將音樂傳達給大眾,為電視、電影配樂超過一百首,而且並不斷緻力於維護音樂人的權益,為日本音樂文化做齣瞭巨大貢獻。
——雅馬哈音樂
第1章音樂的素材
第2章音樂的原則
第3章音樂的形成
第4章音樂的結構
寂靜
相對安靜的環境是音樂存在的必要條件。比如說在鍾聲(或其他類似的聲響)非常響亮的環境下,就沒法演奏以“鍾聲”為素材的音樂。因為就算演奏瞭,樂聲也會融入環境音,聽不齣來,仿佛是用紅色的蠟筆在紅色的紙上塗畫。
然而,過度的安靜—真正的寂靜與連續不斷的轟鳴一樣,都會給人的精神帶來異常的痛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會有這樣的體驗,但如果被關進測試音響設備的消音室,你會發現所有聲音都被牆壁、地闆和天花闆吸收殆盡,連自己的說話聲都聽不分明。這時,你會産生極其強烈、近乎恐懼的孤獨感。據說忍受這樣的環境是非常痛苦的,一旦超過身體的承受極限,甚至可能造成精神失常。
夜幕籠罩下的遼闊的沙漠,有時會被徹底的寂靜支配。這樣的環境會帶來與消音室相似的恐懼,讓人感覺自己仿佛要被寂靜吞沒一般。
真正的寂靜的確是一種極為特殊的環境,日常生活中並不存在。不過這個事實正暗示著“無聲”在音樂領域的意義,或者說是逐漸變弱、趨嚮休止的音具有一定積極的含義。在某些情況下,休止能發揮齣超越最強音的強烈效果。
我們平時所謂的“寂靜”,指的其實是有一點聲響的空間。這樣的寂靜能起到撫平心緒的作用,帶給人美的感受。我們甚至可以說,音樂始於“承認寂靜是美的”。
作麯傢如果對自己寫下的某段鏇律不滿意,會立刻把它刪去。“刪除已經寫下的音符”就等於“迴歸寂靜”。這個舉動意味著,他承認原來的寂靜比自己的鏇律要美。
音樂站在寂靜之美的對立麵,是與寂靜對決的産物。創造音樂的過程,便是針對寂靜之美,追尋以聲音為素材的全新美感的過程。
聲音在它誕生的那一瞬間就走上瞭通往寂靜的道路。雖然途中的變化視聲音的種類而定,但所有的聲音都具有這種性質。即便是潺潺的流水聲、洶湧的波濤聲這樣具有連續性的聲音,也是由“剛誕生便立刻衰減”的聲音組成的集閤。聲音到頭來還是敵不過寂靜。
欣賞交響麯的聽眾,在演奏結束的那一刻,纔能真正把握這部作品的全貌。就“鑒賞音樂”而言,最關鍵的時刻正是演奏結束的那一瞬間,也就是寂靜最初造訪的時刻。因此音樂作品的價值也是由寂靜決定的。現代的演奏會帶上瞭越來越濃厚的娛樂色彩,導緻人們還沒等到演奏結束,就急不可耐地開始歡呼鼓掌。對鑒賞者來說,最重要的瞬間就這樣被生生打斷瞭。這實在是一種不幸的習慣。
從上麵所說的角度來看,寂靜正是音樂的基礎。
這本《音樂是什麼》絕對是音樂初學者的一劑強心劑!我以前對古典音樂那些術語簡直是雲裏霧裏,覺得高深莫測,每次聽音樂會都像在聽天書。讀瞭這本書,感覺芥川也寸誌先生就像一位和藹可親的嚮導,把我領進瞭一個全新的世界。他不是那種乾巴巴地拋齣一堆枯燥的樂理公式,而是用非常生動有趣的筆觸,將音樂的“骨架”——那些基本的節奏、和聲、麯式,一點點拆解開來,讓我們明白它們是如何互相作用,共同構建起一首首動人的樂章的。尤其是關於調性轉換的部分,以前覺得是魔法,現在終於有瞭個大緻的脈絡。書中對不同時期作麯傢的風格特點也有精準的概括,讓我對巴赫的嚴謹和德彪西的朦朧感有瞭更深刻的體會。這不像是一本冰冷的教科書,更像是老朋友在耳邊娓娓道來,那種由衷的熱情和清晰的邏輯,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掌握瞭入門的鑰匙。對於想從“聽熱鬧”跨越到“聽門道”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的價值簡直無法估量,它為你打下的基礎,會讓你未來探索更復雜的音樂世界時,少走很多彎路。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音樂心存好奇的“小白”,相信我,你會感謝自己當初選擇瞭這本書。
評分對於希望將音樂作為未來職業發展方嚮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的專業性體現得淋灕盡緻。作為一本被新華書店認可的正版教材,其內容的嚴謹度和權威性毋庸置疑。書中對和聲進行的分析,遠超一般入門讀物的膚淺描述,它深入探討瞭功能和聲的運作機製,以及如何辨識和聲進行中的“不和諧音”和“解決”。對於未來想要進行作麯、編麯或者音樂理論教學的人來說,這些是繞不開的核心技能。作者在論述復雜概念時,會引用大量的樂譜實例來佐證觀點,並且這些實例的選擇兼顧瞭經典性和代錶性,確保讀者接觸到的是音樂史上的“硬通貨”。更令人稱贊的是,書中對音樂形式(Sonata Form, Fugue, Rondo等)的講解細緻入微,不僅描述瞭結構,還剖析瞭作麯傢如何在既定框架內實現個性化錶達。這種對專業細節的把控,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入門書”,更可以作為高等音樂院校學生在學習初期進行自查和鞏固的參考讀物。它為你打下瞭紮實的“理論地基”,確保你在後續學習中能站得更穩、走得更遠。
評分翻開這本書的瞬間,我感受到瞭一種撲麵而來的求真務實的態度,這在充斥著大量“速成”和“速食”讀物的當下,顯得尤為珍貴。我購買這本書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夠係統地建立起自己的音樂知識體係,而不是零散地收集一些“冷知識”。芥川也寸誌先生在全書的行文中,都在強調“係統化訓練”的重要性。他沒有迴避那些看似枯燥的理論知識,比如音高係統的建立、十二平均律的意義,反而將其視為理解整個西方音樂體係的邏輯起點。這種腳踏實地的教學方法,讓我徹底告彆瞭過去那種“聽懂一兩首麯子就覺得自己懂瞭音樂”的錯覺。讀完後,我發現自己對很多不熟悉的音樂風格,比如早期無調性作品,也能迅速通過其背後的理論邏輯去捕捉其意圖,而不是單純地感到“刺耳”或“不知所雲”。這本書真正做到瞭“授人以漁”,它教會你的是一套思考和分析音樂的方法論,而非僅僅是結論。這纔是真正有價值的音樂入門指導,它為你構建瞭一個可以持續自我成長的知識框架,確保你的音樂鑒賞能力能夠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深化。
評分這本書的“綜閤素養提升”功能,是我最為看重的一點。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接觸到的音樂種類繁多,但往往缺乏對音樂史觀的宏觀把握。芥川也寸誌先生在這本書裏,不僅僅是講解瞭“音樂如何構成”,更重要的是構建瞭“音樂是如何演變的”一個清晰的認知地圖。從古老的教堂聖歌到浪漫主義時期的個人情感爆發,再到二十世紀實驗音樂的探索,他將每一個時期的社會背景、哲學思潮都巧妙地融入到音樂風格的介紹中。這使得我們理解音樂不再是孤立的聽覺體驗,而是成為瞭理解人類文明發展脈絡的一部分。例如,當他談到印象主義音樂時,會自然而然地引申到當時的繪畫和文學思潮,這種跨學科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的知識邊界。讀完後,我發現自己看任何一部交響樂、歌劇的介紹時,都會下意識地去尋找其時代烙印和風格繼承性。這種由內而外的素養提升,讓“聽音樂”變成瞭一件更有深度、更有趣的智力活動。它成功地將“音樂愛好者”提升到瞭“文化觀察者”的層次。
評分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充斥著晦澀術語的“大部頭”,沒想到它的專業性與可讀性達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作為一個音樂愛好者,我最大的睏擾在於,當我試圖去分析一首麯子時,總感覺自己缺乏一個統一的理論框架來支撐我的感受。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它並非綫性地從A講到Z,而是穿插瞭大量經典的音樂片段作為案例進行剖析。比如在講解對位法時,書中會直接引用巴赫賦格麯的片段,並用清晰的圖示和文字說明“模仿”、“追隨”是如何構建起那種精妙的織體,這種“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反哺理論”的方式,極大地提升瞭學習效率。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專業知識的傳授中,始終沒有忘記“藝術的溫度”。他強調,技術和理論永遠是為錶達服務的,離開瞭情感內核,再復雜的技巧也隻是空洞的炫技。這種強調人文關懷的敘事方式,讓我覺得我在學習的不僅僅是“知識點”,更是在培養一種深入聆聽和理解音樂的能力。對於那些已經有一定基礎,但渴望係統化梳理和提升鑒賞深度的讀者,這本書無疑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石,讓你能以更專業的視角去品味音樂的偉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