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管理概论修订版 郑新文 香港地区与内地经验及国外案例 综合素质培养 艺术文化 上海音乐出版社

艺术管理概论修订版 郑新文 香港地区与内地经验及国外案例 综合素质培养 艺术文化 上海音乐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艺术管理
  • 艺术文化
  • 综合素质
  • 艺术概论
  • 郑新文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香港地区
  • 内地经验
  • 国外案例
  • 修订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ISBN:9787552315301
商品编码:29878436835

具体描述

关于“艺术管理”,我认为说到底还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或者可用“实践-理论-实践”的公式来解读。——上海大剧院艺术总监 钱世锦今日海内外的艺术行政工作者实宜人手-册,如能融会贯通,工作起来当能事半功倍。——香港艺评人 周凡夫郑新文,首位出任香港艺术节行政总监(1988-1994)的华人艺术管理人员,曾任香港政府音乐事务处助理音乐主任(音乐推广)(1978-1981)、香港管弦乐团助理总经理(市场及发展)(1982-1986)、香港电台第四台台长(1994-1997)、香港艺术发展局秘书长(1997-2001)、汕头大学行政总监(2004-2005)等职位。2002-2003年及2005年后专注艺术管理教育工作,先后在香港和上海开办艺术管理研究生课程,2005-2008年任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学科带头人、教授,现于香港、汕头、上海三地任教。

序一 独唱 —— 创新 ——合唱

序二 一家之言及与时俱进

修订版前言

第一章 艺术团体存在的意义

第二章 掌握艺术团体的灵魂 :节目

第三章 艺术机构的基石:制度、人事和财务

第四章 艺术机构营销之道:宣传 、售票与观众扩展

第五章 艺术机构生存保障 :资源获取与艺术相关法律


《中国建筑史纲:从先秦至清末》 作者: 王建中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 978-7-100-12345-6 页数: 980页 定价: 188.00元 ---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中国建筑发展脉络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入剖析的集大成之作。作者王建中教授,历经三十余年田野考察与文献研究,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构建了一部涵盖中国古代建筑从萌芽期至近代转型期的全景式通史。全书以时间为轴,以地域为辅,将建筑的演变置于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之下,揭示了中国建筑艺术的内在逻辑、地域特色及其与民族精神的深层关联。 第一部分:文明的基石——先秦至秦汉时期的建筑 本部分着重探讨中国建筑的起源及其早期形态的奠定。从新石器时代的聚落布局、半坡遗址的圆形与方形建筑形制,到夏商周三代的礼制建筑体系的初步确立,详细分析了以宫室、祭祀和陵墓建筑为代表的早期建筑实践。重点剖析了夯土技术、木构架的原始形态以及陶瓦的出现对建筑技术的推动作用。秦汉时期,在中央集权制度的推动下,帝都规划达到了新的高度,阿房宫、长乐宫的规模与气势,以及太学、郡县制度下标准化的城市布局,展现了早期帝国气象的物质载体。作者特别关注了汉代石阙、画像石中的建筑语汇,以及早期佛教传入对中国传统建筑产生的微弱影响。 第二部分:融合与转型——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建筑成就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的文化交融期,建筑艺术也呈现出多元并存与吸收创新的面貌。本卷详述了佛教寺院建筑的蓬勃发展,从早期的“梵相”到中原风格的逐渐确立,重点分析了云冈、龙门石窟的建筑形制与雕刻艺术的相互作用,以及江南园林在士人阶层审美影响下的初步发展。隋唐时期,国家强盛,建筑艺术达到了古典的巅峰。本书对唐代长安城的宏伟规划、大明宫的结构布局进行了详尽的复原与解读,并系统分析了唐代木结构建筑的成熟特征,如斗栱的规范化、屋顶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官式建筑的标准化流程。对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建筑场景进行了细致的考证,补充了唐代建筑实践的直观证据。 第三部分:审美与技艺的升华——宋辽金元时期的建筑变革 宋代是中国古代技术与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营造法式》的出现标志着建筑设计与施工进入了科学化、规范化的新阶段。作者深入剖析了《营造法式》中关于等级制度、材料处理、结构计算的精妙之处,并将其置于宋代城市生活、商业繁荣的大背景下考察。在宫殿、寺庙建筑方面,宋代的风格趋向于秀丽与精巧。同时,金元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建筑元素与汉地技术相碰撞,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如山西悬空寺所体现的因地制宜的创造力,以及元大都规划中体现的恢弘气度。本书还专门辟章探讨了宋元时期市民住宅、商业建筑(如酒楼、瓦舍)的形制变化。 第四部分:集大成与程式化——明清两代的建筑巅峰与僵化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集大成阶段,也是走向程式化和成熟定型的阶段。作者详细阐述了紫禁城的规划布局、中轴对称的绝对化、等级制度在建筑尺度与装饰上的严格体现。对明清官式建筑的彩画、瓦作、木作工艺进行了极细致的分类介绍,展示了这一时期手工业和建筑技术的登峰造极。然而,本书并未回避对晚期建筑僵化的批判性分析,探讨了过度恪守“例制”对建筑创新力的抑制。在民间建筑方面,本书跨越地域,系统梳理了徽派建筑的马头墙、福建的土楼、苏派园林的精巧布局,以及北方四合院的成熟形态,凸显了地域文化对建筑形态的深刻塑造力。 第五部分:园林与陵寝——空间哲学的载体 此部分独立成篇,聚焦于两种特殊的建筑类型:私家园林与帝王陵寝。园林部分,从先秦的“囿”到魏晋的“宅园”,重点剖析了唐宋山水诗意在造园中的体现,以及明清私家园林(苏州、扬州)中“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空间哲学。陵寝部分,则从秦始皇陵的地下王国到清东陵、清西陵的形制演变,探讨了“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如何指导了庞大而复杂的地下与地上建筑群的建造。 研究特色与学术价值 本书的显著特点在于: 1. 时间连续性与空间差异性并重: 既把握了中国建筑五千年发展的主线,又兼顾了江南、北方、西南、西北等地的地域性差异,避免了单一的“中原中心论”。 2. 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木构架、抬梁式与穿斗式、斗栱、屋顶结构等核心技术,同时不失对其美学价值的探讨。 3. 跨学科视野: 将建筑史与社会史、礼制研究、宗教史、城市规划史紧密结合,为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组织形态提供了有力的物证。 4. 详尽的图文支持: 包含数百张精选的考古测绘图、历史文献插图以及作者亲绘的结构示意图,极大地增强了理论的可读性和佐证力。 本书不仅是建筑学、历史学、考古学专业学生和研究人员的必备参考书,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空间智慧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理解中华文明深层结构的重要指南。它提供了一种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如何通过砖瓦、木材和空间布局来表达其哲学信仰、政治秩序和审美情趣的独特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综合素质培养”这个侧重点,可以说是画龙点睛之笔。很多艺术管理相关的书籍只关注“术”——即具体的管理技巧和工具,却往往忽略了“道”——即管理者应具备的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而这本书似乎非常注重培养读者的底层能力。它不仅仅教你怎么组织一场演出或展览,更重要的是,它引导你去思考艺术在社会中的角色、艺术与公众的连接方式,以及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之间的张力。这种对更高层次思考的激发,让我开始以一种更全面的、更具责任感的方式去审视艺术活动。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读者的格局,使我们不仅能成为高效的执行者,更能成为有思想的文化建设者。

评分

上海音乐出版社的出品,本身就带有一种对专业质量的保证。这本书的排版、印刷质量都相当考究,纸张触感舒适,阅读体验极佳。更重要的是,它在内容编排上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可以看到作者在组织材料时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结构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专业术语解释到位,对于艺术文化领域的复杂概念进行了解构和重组,使其更易于理解和吸收。作为一本面向未来的教材或参考书,它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性与实操的可行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体现了出版社对提升艺术文化领域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与投入。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管理实践的对比分析。香港地区与内地经验的并置,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这种对比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差异,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市场逻辑、政策环境以及观众习惯的碰撞。内地市场的巨大体量和快速迭代的特点,与香港相对成熟、国际化的运作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参照系。书中没有简单地断言哪种模式更优越,而是详尽地剖析了每种模式背后的驱动力,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它让我意识到,成功的艺术管理从来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式,关键在于对本土文化土壤的深刻理解和因地制宜的策略调整。这种严谨的案例分析,比空泛的口号有力得多,让人读后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评分

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让人感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特别是“艺术管理概论”这几个字,立马让人联想到那些在博物馆、剧院或画廊里穿梭的专业人士。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堆砌,但翻开之后才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生动。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将复杂的管理学原理,巧妙地融入到艺术这个充满灵性和创造力的领域。比如,书中关于项目策划和市场推广的部分,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做PPT,更是引导你去思考如何平衡艺术的纯粹性与商业运营的现实需求。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对于我们这些非科班出身,但对艺术管理抱有浓厚兴趣的人来说,简直是及时雨。它没有高高在上地评判,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邀请读者一同探索这个充满挑战的交叉学科。

评分

我得说,书中穿插的国外案例部分,简直是一场跨越洲际的文化考察。作者的选材非常精妙,挑选的案例往往是那些在各自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机构或事件。无论是欧洲经典剧院的运营转型,还是北美博物馆的数字化探索,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全球艺术管理的前沿动态。这些案例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本书的理论深度,同时也证明了艺术管理这门学科的国际化趋势。通过对这些异域经验的学习,读者可以有效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这对于身处快速发展中的我们来说,无疑是极具价值的学习资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