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 物理的故事 |
| | 曾用价 | 48.00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版次 | 1 |
| 出版时间 | 2018年04月 |
| 开本 | |
| 作者 | 杨天林 |
| 装帧 | 平装 |
| 页数 | 0 |
| 字数 | 200000 |
| ISBN编码 | 9787030537478 |
内容介绍
人类*初对时间的朦胧感觉、对天与地的认识、对运动规律的研究、对微观粒子的窥探,以及对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向哪里去的思考等,都沉淀着物理的思想。
本书从古代人类对物理的认识讲起,对近代物理科学的发展、18世纪和19世纪之后物理科学的突破、物质的细微结构及现代物理学的新进展等方面进行了生动描述。启发我们去思考并从中找到答案:物理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发展起来的?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物理曾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对宇观世界、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认识是如何得来的?
目录
目录
总序 科学中有故事 故事中有科学 i
前言 iii
第*章 究天人之际 1
一、夜观星象 2
二、心怀穹庐 5
三、山雨欲来 7
四、春暖花开 9
五、播种在天涯 12
六、经纬度的确定 13
第二章 给地球找个支点:阿基米德的故事 15
一、杠杆原理 16
二、浮力定律 17
三、工程技术 22
四、用思想照亮世界 23
第三章 物理的天人合一 25
一、从测量开始 26
二、还宇宙以和谐 27
三、罗伯特·胡克:不仅仅是弹性定律 29
四、惠更斯:站在伽利略与牛顿之间 31
第四章 挑战传统:伽利略的故事 36
一、总体印象 37
二、自由落体 39
三、惯性定律 43
四、力的分解与 45
五、钟摆的启示 46
六、光速有限 48
七、为物理学奠基 49
第五章 为物理而生:牛顿的故事 51
一、为明天奠基 52
二、重回剑桥 53
三、成就大厦 55
四、还原真实的历史 58
五、《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59
六、影响所及 60
七、对牛顿力学的思考 61
八、引*世界 63
九、笃信宗教 63
十、站在巨人的肩上 64
十一、并非结尾 66
第六章 物质的表象 67
一、振动与波动 68
二、光与色的幻影 70
三、光的速度 72
四、光色原理 75
五、光的干涉 78
第七章 电与磁(一):走出神话传说 79
一、古老记忆 80
二、神奇的力量 81
三、从驯服电开始 83
四、风筝实验:富兰克林的故事 84
五、库仑定律 86
六、伏打电池 87
第八章 电与磁(二):从科学到技术的蜕变 89
一、磁针转动 90
二、安培定律和欧姆定律 91
三、电报和电话 92
四、电磁互感:法拉第的故事 93
五、电灯、电影、留声机:爱迪生的故事 97
六、麦克斯韦与无线电 101
七、电磁波的实验发现和应用 103
八、力与场的内涵 105
九、经典理论充满生机 106
第九章 冷与热的感觉 107
一、热现象与温度计 108
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112
三、热的本质 113
第十章 宇宙的能量 115
一、蒸汽机的问世 116
二、卡诺的理想热机 118
三、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119
四、宇宙真的会“热寂”吗 123
五、不必“杞人忧天” 128
六、用理性来还原真实 130
七、永动机:幻想还是谎言 131
八、吉布斯:默默无闻的高人 135
九、小结 139
第十一章 探索微观世界 140
一、添砖加瓦 141
二、在黑暗中发现那一束光亮 143
三、徘徊在宏观与微观之间 144
第十二章 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19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现 148
一、物理学真的就那么完美吗 149
二、Х射线的发现 153
三、放射性现象的发现 156
四、电子的发现 163
第十三章 爱因斯坦和相对论 167
一、少年时代 169
二、游学瑞士 170
三、体验生存 171
四、不平凡的1905年 172
五、假如你能赶上光速:狭义相对论 175
六、弯曲的时空:广义相对论 177
七、梦想统一场理论 181
八、成名之后 183
九、启示作用 186
第十四章 量子历程 187
一、普朗克:量子论的诞生 188
二、爱因斯坦闯入量子世界 189
三、卢瑟福:原子结构的“有核模型” 190
四、玻尔的原子殿堂:哥本哈根学派 192
五、德布罗意:物质波 194
六、海森堡的“大量子蛋”:矩阵力学 195
七、薛定谔方程:波动力学 197
八、海森堡:测不准原理 198
九、科学是一把双刃剑 199
第十五章 霍金的宇宙思想 200
一、为时间书写历史 201
二、我们从何而来 202
三、霍金的时空观 203
四、《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 204
五、我们向何处去 206
六、宇宙学是新思想的摇篮 207
七、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之后现代物理学的新进展 207
参考文献 210
后记 212
在线试读
第*章 究天人之际
大概从人类会思考时起,就开始了对宇宙的探索,包括探索它的周期性运动,人类的这种爱好(或者说兴趣)一直持续到。
不过,在遥远的古代,人类所有的思考都汇集在一处,后来从里面生长出智慧和思想,它们都包容在科学之树下,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物理。
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第*要务便是生存,自古至今,概莫能外。为了生存,人类就要观察和了解自然,在古代尤其如此。
神秘莫测的自然现象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便是走向科学的开始。“生命轮回”“物换星移”之类的自然现象一遍又一遍地启发人们思考:世界的变化有无规律可循?什么才是物体的本性?以此为起点,陆续诞生了后来的诸多自然学科。
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在古代并没有划分得十分清晰的学科界限,也几乎不见相应的学科名词。
通过了解自然现象,人类将日常的感觉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并进一步把理论或原理转化为技术手段,为自身的利益服务。而物理,会考察物体为什么运动,或为什么静止。这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也符合物体运动的规律,人类就是从这一点出发思考问题的,而且自古以来就是这么做的。
一、夜观星象
早期的天文观测就是对物理知识的简单运用。在从狩猎到游牧再到农耕的历史进程中,天文观测不可或缺,到了农耕文明时,其重要性更加突出,历法的形成就以此为基础。历法的制定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特别是服务于农业生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谁能想到,英国索尔兹伯里以北的古代巨石阵(Stonehenge)建筑遗迹可能就是远古人类观测天象的地方。类似这样的地方,也是古代人类所崇拜的。如果有机会到英国,你可以到那里参观一下。
在文字出现之前,知识的积累只能靠口口相传。远古社会懂得天文和历法的人,一般也只传给自己的人或部落里*近的人。那时,甚至还有群婚制或血婚制的残余,因此,他们不可能有像这样的家庭概念。尽管如此,他们的后辈还是在后来建立了*有**的家族,如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伯益、神农、风后等。
中国古代的“士”是早期专业的祭司,他们也许是*早的知识分子。那时候的祭司不仅神秘,还是社会上的特权阶层,只是在春秋之后,才逐渐失去了其在政治上的优势。
夜观星象是古代人所爱,他们甚至不需要什么仪器,只要持之以恒,就可能有所收获。看得多了,人们就发现了一些规律。例如,北极星似乎永远不动,而其他的星星(除了极少数外),都以相同的步调在运动。
宇宙看起来像一个大玻璃球,日月星辰都在这个玻璃球顶上运行,而地球似乎就位于中央。宇宙的有序结构意味着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支配着自然,包括我们自身。对这种神奇力量的探索就是物理学的主要任务。
温带地区常常是四季分明,那里的人很容易把天象,特别是把日月的运行与季节的变化联系起来,这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很有用处。因此,制定历法就成为国家大事。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天体运动将影响到人民的福祉。人们甚至认为,灿烂的星象决定着每个人的祸福。占星术借此壮大自己的实力、扩充自己的地盘,不过,这也推动了科学的发展,特别是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
在自然科学方面,特别是在物理学方面,墨子是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人物,他生活在孔子之后、孟子之前。墨子也观星象,和绝大多数古代星象学家一样,他的目的不是理解宇宙的结构,而是预测人间的祸福。墨子在数学和物理学方面的造诣达到了一定高度,他的哲学是实用的。
在自然科学思想方面,墨子做出了很大贡献。例如,圆与四方形属于几何学(数学),折射与倒影属于光学(物理学),墨子对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生命等现象的解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墨子对“六艺”中的以射、御、书、数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据说他制造守城器械的本领十分高明。
墨子一生中的伟大事迹之一,是制止了一场楚国进攻宋国的战争,史称“止楚攻宋”。经过这一事件,墨子及墨家善于守城和防御的名声远扬。从“墨守成规”这个成语可以看出墨子“善守”的影响之深。
在我国古代,天文观测不是一般人所能为,他们也不能随便观测天象,否则就是犯上。所以,观测天象、制定历法是官方的职责和权力的象征。“钦天监”就是这样的机构,纵观中国历史可以发现,历朝历代都有类似的机构。其官员都是皇帝的御用知识分子,他们负责向皇帝提供有关天象的情况,也包括有关天气变化的情况。皇帝根据他们提供的信息或预言来决定国家大事,如祭祀宗庙、与邻国交战、巡游民间、修庙凿窟或其他重大事件。
在这方面,有很多取得杰出成就的人,比如东汉时期的张衡(78—139)。张衡是中国古代的科学家,浑天仪的制造者——这些仪器的制造都离不开物理学知识。还有唐玄宗时期的一行和尚(683—727),他曾经主持了大规模的天文观测,推算过地球表面的曲率,预言过日食。元朝的郭守敬(1231—1316)也是一位大科学家,在忽必烈的支持下,他主持了更大规模的天文观测,其观测站点从南到北绵延一万里,东西长达五千里,分布范围相当广,时人把他的观测叫作“四海测验”。
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形状有自己的看法,比如可能源于殷末周初的“盖天说”。早期的“盖天说”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盖天说”认为,地平而不动,仅仅是星辰在天盖上移动。在当时,甚至在,这种说法都是相当深入人心,或者说,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是因为它符合人们的感觉经验。南北朝时期的民歌《敕勒歌》中就有“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样的句子。
13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于世界其他国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才开始衰落。其中,封建专制思想对人们的禁锢和僵化冥顽体制对社会的约束很可能是阻碍科学技术发展的主因。
二、心怀穹庐
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在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公元前572—前497)的心目中,哲学就是爱智,万物皆为数字。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约公元前460—前370)的原子论隐含着*早的物理学思想。在这个时期,哲学家的主要兴趣集中在“存在”或“物的本质”上,因此可以说,他们的目光所及,就是我们所谓的物理。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前399)、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是古希腊由盛而衰时期的三大哲学家,他们是爱琴海沿岸的学者,也是雅典智慧的化身。
苏格拉底关注“人的存在”,虽然他本人并没有著作流传下来,但他的思想通过学生影响了后来很多的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著作等身,特别是亚里士多德,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集古希腊哲学之大成。在17世纪以前的欧洲,他的学术思想就是**和经典,是神圣不可冒犯的。在门类庞杂的著作中,亚里士多德有一本书就叫作《物理学》(Physics)。他所谓的“物理”不可与的物理同日而语。比如,在他的“物理”中,讲天文,讲化学,甚至讲生物学,讲得更多的是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视角,所有这些都是他的哲学思想的体现。从那些断编残简中传达过来的,都是对宇宙的思考和对人自身去向的疑问。
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前323)在位仅13年,却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亚历山大去世后,他的帝国也随之土崩瓦解。在此后约1000年(公元前332—642)的时间里,亚历山大里亚城成为文化中心。那时候,坐落在尼罗河口的这座城市学术繁荣,经济也繁荣,这座城市的大学和图书馆是当时*美的风景线。
欧几里得(Euclid,公元前330—前275)在这里完成了《几何原本》,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90—168)在这里完成了《至大论》(Almagest)。公元前30年,罗马人征服了这座城市。4世纪,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272—337)临终受洗以后,天主教会在罗马帝国成为不容挑战的正统。390年,一群天主教徒毁坏了亚历山大里亚城的大学和图书馆,建筑的倒塌和书籍的焚毁带来了学术和文化的衰落。
在自然地理方面,希腊处在海洋的包围之中,他们的民族*早从事航海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那既是生存的需要,也是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当古希腊人认为地球是圆的时候,我们却还认为地球是平的。
亚里士多德的两本书《物理学》和《论天》(On the Heavens)就涉及相应的问题,它们是早期物理学与天文学的雏形,其中所讨论的是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或者是物体何以动、何以静,等等。亚里士多德认为,地上的物体与天上的物体是完全不同的。他说,地上的物体就是人间;天上的物体充满了神性,像太阳、星星等,永恒地以圆周运动等速运行。他进一步说,那种运动是完美的,所以才有了“圆形是*完美的图形”这样的说法。
关于行星运动的问题,需要解释的不是它们为什么能保持运动,而是运动的轨道为什么是闭合曲线而不是直线。
地上之物主要是我们肉眼能看到的那些物质。在生命界,存在着荣枯盛衰之类的自然现象和轮回过程。不过,亚里士多德是从物质的构成要素来看待这些物质的,他的“四元素说”影响巨大。这四种元素分别是土、气、水、火,亚里士多德认为它们构成了世界万物,而且各自有各自的位置。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看,火向上,土向下,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物理的故事》内容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力求自然流畅: 《星辰的低语:宇宙的奥秘与人类的探索》 一部关于我们脚下大地、头顶星空以及两者间无尽奥秘的史诗级画卷。 在浩瀚的宇宙图景中,人类文明不过是转瞬即逝的微光,然而,我们从未停止仰望与追问。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宇宙的尽头又隐藏着怎样的真理?《星辰的低语:宇宙的奥秘与人类的探索》并非专注于某一个科学分支的枯燥论述,而是一场横跨天文、地质、生命科学与哲学思辨的宏大旅程。它旨在唤醒你心中对未知世界最原始的好奇,并以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展现人类智慧如何试图解码自然的复杂密码。 本书的叙事始于“时间与空间的褶皱”。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地球的深处。地球并非一块静止的磐石,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巨大机器。我们会深入探讨板块构造的缓慢而强大的力量,解析数亿年前大陆漂移如何塑造了今天的山脉与海洋。从冰川的侵蚀到火山的喷发,每一块岩石都记录着地球漫长而残酷的演化史。我们将追溯地球的诞生之谜——那团从太阳星云中凝聚的尘埃如何最终孕育出液态水和生命的摇篮。这一部分将细致描绘地质年代的概念,让你理解“百万年”对于地质学而言,仅仅是眨眼的瞬间。我们不仅介绍岩层的分类与成因,更着重于那些塑造了人类生存环境的关键事件,例如超级火山爆发对早期气候的剧烈影响,以及行星撞击如何重塑生命演化的轨迹。 随后,旅程将拉升至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气层之外。“蓝色弹珠的守护者”章节,聚焦于地球自身的保护机制。详细阐述磁场如何抵御来自太阳的致命辐射,以及臭氧层如何扮演着抵御紫外线的无形屏障。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天气与气候的复杂系统,从微观的水分子凝结到宏观的洋流循环,揭示驱动地球气候系统运行的底层逻辑。我们不回避气候变化的严峻现实,而是深入分析驱动这些变化的自然与人为因素,并追溯人类历史上,气候变迁如何直接导致了文明的兴衰更替。 真正令人心潮澎湃的篇章,无疑是“向着无垠的黑暗深处”。本书摒弃了晦涩的数学公式,转而采用生动的比喻和精妙的观察,带领读者穿越太阳系,直抵银河系的边缘。从水星的焦灼到海王星的冰封,每一个行星都拥有其独特而奇异的地貌与大气。我们考察木星的永恒风暴,土星光环的精妙结构,以及那些隐藏在冰封卫星下可能存在的生命迹象——欧罗巴与恩塞拉多斯。 当我们离开太阳系的庇护,进入恒星的领域,本书的视角变得更加深远。我们将探究恒星的诞生与死亡,描述超新星爆发的壮丽景象及其在宇宙元素循环中的核心作用。我们详细解读黑洞的概念,并非以科幻的视角,而是基于严谨的理论框架,解释时空如何被极端引力所扭曲,以及我们如何通过引力波的“涟漪”来聆听宇宙深处的碰撞。脉冲星,这些宇宙中的“灯塔”,它们精准的计时能力如何被天文学家用来验证和挑战我们对宇宙的理解。 本书的精髓,在于对“宇宙中的生命追寻”。我们严肃探讨了生命起源的化学基础——在地球早期,非生命物质是如何一步步组织成自我复制的结构的。从米勒-尤里实验的启示,到深海热液喷口可能提供的原始能量,我们将审视生命所需的关键要素。随后,我们将把目光投向系外行星的研究。开普勒和TESS任务已经发现了数以千计的行星,其中一些位于“宜居带”。本书将分析何为真正的宜居性,它不仅仅是距离恒星的远近,更关乎行星自身的磁场、大气构成乃至其母恒星的稳定性。我们审视德雷克方程的意义,思考智慧生命在宇宙中是普遍现象还是一个极其罕见的奇迹。 最终的篇章,“哲思的星光”,将科学的发现与人类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当我们认识到宇宙的尺度,理解地球生命的脆弱性,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本书探讨了宇宙学中的“微调问题”,即自然常数为何似乎如此恰当地设定,以允许复杂结构的出现。我们讨论了“大过滤器”理论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解读,以及这对于我们未来文明发展的指导意义。我们不仅展示了人类在理解宇宙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也坦诚地展示了那些至今仍悬而未决的宏大疑问,例如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本质。 《星辰的低语》是一本写给所有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人的书。它不要求你拥有物理或天文学的专业背景,它需要的,仅仅是你愿意跟随笔者的脚步,从脚下的泥土出发,一路向上,穿透大气,跨越星系,去触摸那遥远、古老而又生生不息的宇宙脉搏。它不仅是对自然界的颂歌,更是对人类探索精神的最高礼赞。阅读它,你将获得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奇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