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 奇妙的物理学 |
| | 定价 | 35.00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版次 | 1 |
| 出版时间 | 2016年01月 |
| 开本 | 16 |
| 作者 | (俄)Andrey Varlamov等著;潘士先译 |
| 装帧 | 平装 |
| 页数 | 260 |
| 字数 | 225 |
| ISBN编码 | 9787030394446 |
内容介绍
无
目录
目录
中文版序言
英文版前言
俄文版前言
摘录英
译者的话
第1部分户外物理学 1
第1章蜿蜒赴海 3
第2章从湖泊出发的河流 9
第3章海洋电话亭 11
第4章在蓝色中 21
第5章月光沼泽 30
第6章傅科摆和贝叶尔定律 33
第7章月制动 41
第2部分星期六晚上的物理学 45
第8章小提琴为何歌唱 47
第9章鸣叫和沉默的酒杯 53
第10章泡和滴 59
第11章魔灯之谜 71
第12章水麦克风 :贝尔的一项发明 80
第13章波如何传输信息 84
第14章为何电线嗡嗡叫 91
第15章沙滩上的脚印 96
第16章如何防止雪堆积 106
第17章列车上的体验 108
第3部分
......
第29章
厨房里的物理学 115
关于蛋 117
通心粉 ,意大利面条和物理学 125
等着水开 135
好咖啡的物理学 148
物理学家谈酒 159
量子世界之窗 175
不确定性原理 177
雪球 ,坚果 ,泡和液氦 186
千年末的超导热 193
什么是 SQUID 205
超导磁体 215
磁共振成像 224
向量子计算机迈进 233
卷后语 246
致谢 247
彩图
作者介绍
安 德烈·瓦尔拉莫夫,1954~ (Andtry Varlamov) 超导理论和凝聚态物理学领域的科学家 1954年出生于苏联基辅,1980年在阿历克斯.阿布里科索夫指导下获凝聚态物理学博士学位,1986年获苏联国家青年科学家物理学 奖,1990-1999任莫斯科钢铁与合金研究所理论物理系教授;1999年起任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超导、新材料和器件研究所研究主任,罗马大学教 授,2009年起任意大利科学院通讯院士,有8本超导理论方面的专著和130余篇科学论文;积极的科普作家,1986-1992年任苏联科学院科普杂志 《量子》副主编,有50余篇科普作品发表于《量子》等科普刊物,主要由这些科普作品结集成书的《奇妙的物理学》出版于1987年,在其后25年内以6 种言出版了12版。 列夫.阿斯拉马卓夫 1944~1986 (Lev Aslamazov) 1944年出生于苏联巴顿,1980年获数理物理学博士学位,任莫斯科钢铁与合金研究所教授和《量子》副主编;在超导理论上有所创新,有4本专著和若干篇 科技论文,积极的科普作家;1986年英年早逝。
在线试读
第 1部分 户外物理学 从本书的第*部分 ,你将知道为何河流蜿蜒曲折及河流如何冲刷河岸 ,为何天是蓝色的 ,白浪是白色的。我们要告诉你海洋的一些性质 ,谈谈风及地球旋转的作用。 简言之 ,我们将给出物理学定律如何在地球尺度上表现的一些例子。 第 1章蜿蜒赴海 你曾见过一条笔直的河吗 ?当然 ,短短一段河道可能是笔直 。的学科但河流是复杂的自然物 即使流体力学也不能解释河流,11. 的,但不存在完全没有弯曲的河流。即使流经平原 ,河流一般也蜿蜒曲折 ,而且弯曲是周期性地出现的。此外还有一条规则 :弯曲处一侧的河岸陡峭 ,另一侧平缓。怎么解释河流的这些特点呢 ?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运动的物理学分支 ,如今已是一门成熟 的每一个特点。尽管如此 ,它还是能够回答许多问题。 伟大的爱因斯坦 ①也在河流弯曲问题上下过工夫 ,对此 ,你可能会感到惊异。在1926年提交普鲁士科学院的一篇报告中 ,他将河水与在玻璃杯里旋转的水相比较。这种比较能够解释为何河流总是选择曲折的路径。 让我们也来尝试理解这种现象 ,哪怕定性地理解也好。让我们从一杯茶开始。 杯子里的茶叶 泡一杯茶 (用茶叶 ,不是袋茶 !),充分搅动它 ,然后把茶匙拿出来。随着茶水逐渐静止下来 ,茶叶将集中在杯底的中间。这是什么缘故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 ,让我们首先确定液体在杯子里旋转时表面的形状。 ① A.Einstein(1879~1955),德国出生的物理学家 ,居住在瑞士 ,自 1940年起为美国公民 ;相对论的开创者 ;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茶杯实验表明 ,茶的表面变成弯曲的了。原因很清楚。为了使茶水的质点作圆周运动 ,作用于每一质点的净力必须产生一个向心加速度。我们来看位于距离旋转轴 r处的一小方茶水 (图1-1(a))。设它所包含的茶水的质量为 Δm。如果旋转角速度 2 为ω,则小立方体的向心加速度为 ω。这一加速度是作用于立方体两个侧面上 (图 1-1(a)的左面和右r面)的流体静压力之差的结果。 图1-1 (a)作用于旋转液体的质点的流体静压力 ; (b)旋转减速时出现的涡流 2 mωr=F1-F2=(P1-P2)ΔS (1-1)式中 ,ΔS是侧面的面积 ,压强 P1和 P2决定于两侧面到液体表面 的距离 h1和h2。 P=ρgh1,P=ρgh(1-2) 式中 ,ρ是液体的密度,g1是重力加速2度。只2要F1大于 F2,h1必 定大于 h2,故旋转液体的表面是弯曲的 ,如图 1-1所示。旋转越 快,面的曲率越大。我们可以确定旋转液体弯曲表面的形状。原来它是一个抛物面,就是说 ,是一个具有抛物线截面的面 ①。只要持续不断地用茶匙搅动茶 ,它就会保持旋转。但当我们把茶匙取出后 ,液体层之间的黏滞摩擦及液体与杯壁和杯底的摩 ①仅当液体与杯子作为一个整体一起旋转时表面形状才为抛物面。这叫做刚性旋转。— ——A.A. 擦将把液体的动能转换为热能 ,使运动逐渐停止。 随着旋转变慢 ,液面渐渐变平。同时液体中出现方向如图1-1(b)所示的涡流。涡流的产生是杯底和表面的液体减速不一致所致的。杯底处摩擦较强 ,液体减速比表面处快 ,所以即使到旋转轴的距离相等 ,液体质点的速率也不相同 (靠近杯底的比靠近表面的要慢些 ),但压力差产生的净力对所有这些质点是相同的。这个力现在不能产生使所有质点以同一角速度均匀旋转所需的向心加速度。靠近表面处 ,角速度过大 ,水粒子被甩向杯的侧壁;靠近杯底处 ,角速度过小 ,故合力使水向杯子中心运动。 现在我们明白了为何茶叶堆集在杯底中间 (图 1-2)。它们是被不均匀减速引起的涡流拖到那里的。当然 ,我们的分析是简化的,但确实抓住了要点。 12. 图1-2茶杯实验 ;涡流把茶叶推向杯底中央 河床如何变化 让我们来考虑河湾处水的运动 ,情形和我们在茶杯里观察到的相似。在河湾内 ,河水的表面是倾斜的 ,从而形成压力差来产生必需的向心加速度 (图 1-3是河湾截面的示意图)。与茶杯里的情形十分相像 ,靠近河底的水速比靠近河面处低 (图1-3中用矢量表示速度随深度的分布)。靠近表面处 ,流体静压力的净差不能使流速较快的水的质点跟随河湾的曲线 ,故水被 “甩 ”向外岸 (远离河湾中心的河岸)。另一方面 ,靠近河底处 ,流速较小 ,故水朝河的内岸 (靠近河湾中心的河岸 )运动。由此在主流以外出现了附加的水的环流。图1-3显示出横截面上环流的方向。 图1-3拐弯处河床截面 ;流体静压力、涡流和速度分布 水的环流引起土壤冲蚀。结果 ,外岸受到冲刷 ,泥土逐渐沉积于内岸 ,形成越来越厚的土层 (回忆杯子里的茶叶!)。这使河床的形状逐渐改变 ,其截面类似图 1-4所示那样。观察水流速度在两岸间的变化也很有趣。在笔直的一段河道中 ,水在中间流得*快。在弯曲处 ,*快的水流向外偏移。这是因为 ,让快速运动的水质点拐弯比起慢速运动的水质点要难 ,它需要更大的向心加速度。但流速越大 ,环流也越强 ,土壤冲蚀也就越严重。这就是河床内流速*快处一般也是*深处的缘故 ,河流领航员都知道这一点。 图1-4一条真实河流河床的演变 沿外岸的土壤冲蚀和沿内岸的沉积 ,造成整个河床逐渐远离河湾中心 ,结果增加了河流的蜿蜒曲折。图1-4显示出一条真实河流河床的同一截面在若干年内的变迁。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河床的变迁及其曲折程度的增加。
宇宙的织锦:探索物质、能量与时空的基本法则 作者: 艾丽卡·雷诺兹 著 译者: 张文博 译 出版社: 启蒙之光出版社 --- 图书简介: 《宇宙的织锦:探索物质、能量与时空的基本法则》并非一本专注于特定物理学分支的教科书,而是一部旨在向所有对自然界最深层奥秘心怀好奇的读者,全面而生动地描绘现代物理学宏伟蓝图的著作。本书跨越了从普朗克尺度到宇宙学尺度的广阔领域,以严谨又不失文学性的笔触,系统梳理了支撑我们整个现实的四大基本作用力、物质的基本构成,以及时空本身的奇特属性。 第一部分:基石——经典的辉煌与局限 本书的开篇并未急于跃入量子领域,而是首先为读者奠定了坚实的经典物理学基础。我们从牛顿的运动定律开始,探讨宏观世界中物体如何相互作用,能量如何在机械系统中传递。作者以精妙的案例分析,揭示了经典力学如何在宏大尺度上精确地预测行星轨道和日常现象。 随后,我们将深入研究电磁学的世界。法拉第、麦克斯韦的工作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读者将清晰地理解光不仅仅是一种现象,而是电磁场扰动的传播。书中详尽阐述了电荷如何产生场,变化的磁场如何诱发电荷运动,以及这些统一的原理如何支配着从无线电波到可见光的全部电磁谱。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的章节,则引导我们思考“无序”与“秩序”的辩证关系。熵的概念被赋予了深刻的哲学内涵,解释了为什么时间似乎总是在一个方向上流动,以及能量的不可逆转化如何定义了宇宙的演化趋势。我们探索了气体分子在微观层面的随机运动如何宏观上表现为温度和压力,从而建立了连接微观粒子与宏观经验的桥梁。 第二部分:革命的黎明——相对论与时空的重塑 经典物理学的完美图景在面对高速运动和强引力场时开始瓦解。本书用了大量篇幅,以清晰易懂的逻辑,重构了爱因斯坦对时空的基本认知。 狭义相对论部分,聚焦于光速的恒定性这一革命性公设。作者细腻地解释了如何由此推导出时间膨胀、长度收缩,以及质能等价($E=mc^2$)的深刻含义。我们不再将时间和空间视为独立的背景,而是认识到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四维“时空连续体”。 广义相对论的介绍是本书的重点之一。作者摒弃了复杂的张量分析,转而通过类比和思想实验,解释了引力并非一种力,而是由物质和能量造成的时空几何的弯曲。书中详细讨论了水星轨道的进动、光线在星系间的弯曲(引力透镜效应),以及黑洞——这些时空极端扭曲区域的物理本质及其对周边环境的统治性影响。我们还将探讨引力的涟漪——引力波的产生机制及其探测的重大意义。 第三部分:微观世界的奇观——量子力学的颠覆性视角 如果说相对论改变了我们对“大”的认知,那么量子力学则彻底颠覆了我们对“小”的理解。本部分致力于揭示物质在原子和亚原子层面的奇异行为。 本书从普朗克的黑体辐射和光电效应入手,阐述了能量“量子化”的必要性。随后,我们进入到波粒二象性的核心概念,理解电子和光子如何同时展现出波的干涉与粒子的碰撞特性。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被清晰地阐释为物理世界固有的局限,而非测量技术的缺陷。 量子力学的精髓——薛定谔方程及其概率解释,被细致地剖析。我们探索了电子在原子核周围“云”状分布的概率波函数,以及“量子叠加态”这一反直觉的概念。书中特别关注了量子纠缠现象,这一爱因斯坦称之为“幽灵般的超距作用”的现象,并探讨了其在未来信息技术中的巨大潜力。本书力求平衡地呈现量子力学的强大预测能力与其哲学上的深远争议。 第四部分:组装宇宙——粒子物理学与标准模型 在理解了基本规则之后,本书将视角聚焦于物质的最终构成。我们一同“拆解”质子和中子,进入到夸克的世界。 标准模型被详细介绍,它被誉为我们理解基本粒子和三种基本作用力(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的最成功理论框架。书中清晰勾勒了六种夸克和六种轻子的“族谱”,以及传递这些作用力的规范玻色子(如光子、W和Z玻色子)。引人入胜的是,作者对希格斯机制的描述,解释了为什么基本粒子会拥有质量,以及发现希格斯玻色子对于完成标准模型的关键性意义。 然而,本书并未止步于已知的成就。它诚实地指出了标准模型的局限性:它无法解释引力、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存在,也未能统一所有基本力。 第五部分:超越已知——宇宙学的前沿探索 最后,本书将读者的目光投向了宇宙的整体命运和起源。我们追溯到宇宙大爆炸的瞬间,通过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观测证据,重建了宇宙早期的演化历程。 本部分的重头戏是探讨宇宙学最大的谜团:暗物质和暗能量。作者通过对星系旋转曲线和宇宙加速膨胀的详细分析,确立了它们在宇宙能量密度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事实。本书深入探讨了当前领先的理论猜想——从修正引力理论到各种形式的超对称粒子——试图揭示这些“隐形”成分的本质。我们还将展望弦论、圈量子引力等试图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统一起来的前沿理论,展望人类对宇宙终极描述的漫漫征途。 结语: 《宇宙的织锦》旨在证明,物理学不仅仅是公式和实验数据,它是一门关于我们存在方式的诗意探究。它邀请读者跨越学科的藩篱,体验人类智慧在理解自然法则过程中所经历的震撼、怀疑与最终的顿悟。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获得一个全面的、相互联系的宇宙图像,理解我们如何从简单的原子碎片,构建出浩瀚星河的壮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