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险家的足迹 江河溯源(全彩)

科学探险家的足迹 江河溯源(全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长进 著
图书标签:
  • 科学
  • 探险
  • 地理
  • 自然
  • 科普
  • 江河
  • 溯源
  • 全彩
  • 儿童
  • 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巧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97281
商品编码:2991298955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科学探险家的足迹 江河溯源(全彩)

定价:49.00元

售价:36.8元,便宜12.2元,折扣75

作者:周长进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12129728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你知道吗?在过去的140年里,关于三江源的13次探寻均告失败。
2.各种资料上记载的关于三江源的说法有十几种,以不同源头为起点的澜沧江估测长度,也从4000千米到4880千米不等。这个国际地理学界的难题,究竟是如何被我国科学确定下来的?
3.本书中,我们将跟随作者的脚步,探索神秘的“三江源”——“中亚细亚高原上地势*和人类足迹*难达到的地区”。这里不仅有对人类生命禁区的探索,还有青藏高原的故事传说,更有数不清的遇险和化险为夷。你可以看到青藏高原的朝圣人,隆宝滩上的守鹤人,还可以和作者一起与狼共舞,夜宿高原,穿行峡谷。你能体会真正的野外科学考察,和科学家的思考,以及人与自然友好共处的重要性。

内容提要

在青藏高原腹地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它同时发源了三条世界的大河——长江、黄河和国际河流澜沧江—湄公河,这就是被誉为“江河摇篮”的三江源地区。作者先后多次深入这里,忍受着高寒缺氧,在海拔4500~6000米的雪域高原上风餐露宿。为了探索这片未知的土地,跨高山,越急流,勇敢地踏上了漫漫寻源之路,真实地记录下自己在三江源头考察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以及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的深入思考。

目录

澜沧江溯源
引子 2
“东方多瑙河”一江连六国 4
众说纷纭的源头 8
确定正源 12
巧遇英国探险家米歇尔佩塞尔 16
勇闯滚石路 20
在崇山峻岭和峡谷中穿行 25
远涉千里上高原 32
与高原反应抗争 36
翻越巴颜喀拉山口 40
征途多艰险44
骑马赶牛找源头48
夜宿高原睡帐篷54
揭开澜沧江正源的面纱58
搜救失散的队友64
遭遇藏獒70
雪山脚下立丰碑76
风尘仆仆回程路82
与狼共舞待何时86



探险长江源
引子98
奔赴三江源100
长江源头的忧思104
文成公主与三江源108
篆刻玛尼石的老阿爸114
漂流长江的英雄118
隆宝滩上守鹤人121
藏羚羊在呼救126
长江源头吃水难131
“老爷车”遇险曲麻河134
到达可可西里144
探险各拉丹冬152
青藏高原的朝圣人162
三江源的明天更美好166

作者介绍

周长进
1950年出生于山东省成武县,197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75年至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水资源研究室工作;2000年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工作,任副研究员。
长期从事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研究工作。先后参加过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横断山区综合科学考察、中国西南地区综合科学考察及室内研究工作。参加过中、日联合澜沧江科学探险考察;中、日澜沧江源头科学探险考察;1999年德祥澜沧江源头科学探险考察;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科学探险考察;北极科学考察等。
曾在各类刊物上发表多篇科技论文和科普文章。主要作品有《三江源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三江源地区主要河流的水资源特征》、《澜沧江(湄公河)正源问题》、《澜沧江正源问题及上、中游水化学》、《澜沧江(湄公河)正源及其源头的再确定》、《澜沧江(湄公河)的源头在哪里》、《考察长江源》、《长江源头见闻》、《三江源科考记》等。


文摘


序言



探秘地球脉络:地理学与水文考察的宏伟画卷 图书名称:地球脉动:山川河流的生命史诗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位科学探险家的个人叙事,而是将视角聚焦于整个地球地理学和水文学领域的宏大图景。它是一部关于我们脚下这颗蓝色星球如何被塑造、如何演化,特别是水系如何成为塑造地貌、维系生命的关键力量的综合性著作。全书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带领读者进行一场跨越地质年代与地理尺度的深度考察。 第一部分:地貌的雕塑者——内营力与外营力的交响 本书伊始,我们将深入探讨地球的“内在呼吸”——板块构造理论的最新进展及其如何驱动造山运动,抬升高原,撕裂大陆。这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对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典型造山带的案例分析,展现地壳运动的磅礴力量。随后,叙事转向“外在雕刻刀”:风化作用、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我们会详尽解析冰川、风力和流水(这是后续章节的重点)在不同气候带对岩石圈的改造机制。例如,冰川如何刨蚀出U型谷,风力如何雕刻出雅丹地貌,以及地震和火山活动如何突然中断或重塑既有的地貌序列。 第二部分:水之形:河流系统的起源与演化 本卷是全书的核心之一,它构建了一个关于河流生命周期的完整生态模型。我们首先追溯水循环的起点,探究大气水汽如何凝结、降落,并最终汇集成地表径流。随后,我们将系统性地分析河流的“童年”、“青年”、“壮年”与“老年”阶段。 在“童年”阶段,我们将考察高山地区源头溪流的特性:高能、陡峭的纵坡、对基岩的强烈下切能力,以及形成的瀑布、峡谷等典型地貌。我们不局限于对单一河流源头的描述,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大尺度的集水区模型中进行考察。 进入“青年”阶段,河流开始在冲积平原上展现出侧向侵蚀的能力。本部分将详尽阐述河流的弯曲机制——水动力学如何导致凹岸的淘刷和凸岸的堆积,形成牛轭湖、曲流。我们将利用流体力学模型和实地勘测数据,解释曲流迁移率的影响因素,以及河流在向地势更平坦的地区过渡时的形态变化。 第三部分:大江巨流:河流廊道与人类文明的共生 河流不仅是地理现象,更是文明的摇篮。本部分将从地理学的角度剖析世界几大主要河流系统——如尼罗河、长江、亚马逊河——的独特水文特征、气候驱动力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沿岸的生态和人类聚落形态。 我们将重点探讨河流的洪泛平原地貌。洪水并非单纯的灾难,而是河流携带泥沙进行自然物质再分配的过程。我们将分析天然堤、后湾沼泽的形成过程,以及人类如何在这些富饶但易受洪灾的土地上建立农业社会。书中将穿插现代水利工程对河流自然功能的干预,如水坝修建对下游泥沙输运、三角洲侵蚀的影响,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人地关系的演变。 第四部分:地下水文与隐秘的河流网络 水不仅在地表奔腾,更在地下构筑了一个复杂而隐秘的网络。本卷聚焦于地下水文学。我们将解释岩石孔隙度、渗透率等关键参数如何决定含水层的储水能力和补给/排泄速度。喀斯特地貌(溶洞、落水洞)的形成,正是地下水溶解作用的极致体现,我们将详细解析这种“看不见的河流”如何改变地表结构。 此外,书中还将探讨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例如河流的侧向渗漏、湖泊的地下补给,以及现代农业和工业活动对地下水资源造成的污染与枯竭风险,强调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第五部分:从流域到全球气候的反馈 本书的收官部分将视野提升至全球尺度,探讨河流系统在全球物质循环中的关键地位。河流是陆地生态系统将风化产物和溶解的矿物质输送到海洋的主要通道。我们将分析河流携带的悬移质和溶解态物质对海洋化学环境、海洋生物生产力的影响。 同时,书中将探讨气候变化对水文系统的反馈机制。例如,冰川融化对河流径流量的短期增加与长期削减,降水模式的改变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季节性变化的冲击,以及河流蒸发量变化对区域微气候的潜在影响。 全书力求通过严谨的科学分析、丰富的案例对比和精美的图表说明,构建一个立体、动态的地球水系知识体系,展现山川河流作为地球生命之脉的宏伟叙事。读者将不再只是“看到”河流,而是能够理解河流“如何成为今天的样子”,以及它在地球未来演变中所扮演的角色。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科学探险类的书籍一直情有独钟,因为它们总能打开我新的认知边界。这本书的“江河溯源”主题,让我联想到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很多古老的文明都依水而生,河流不仅是生命的源泉,更是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因此,去追溯河流的源头,实际上也是在追溯历史的脉络。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科学家们如何运用地质学、水文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来拼凑出河流完整的生命周期。这样的跨学科视角,往往能带来更深刻的洞察。同时,我也希望能从中了解到,不同地区的河流,其形成和演变过程中,有着怎样的独特性,这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自然规律。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科学探险家的足迹”就充满了冒险和探索的意味,而“江河溯源”更是将这种探索聚焦于一个具体而宏大的主题。我一直对那些追寻事物本源的科学精神感到由衷的敬佩。想象一下,那些科学家们,如同古代的哲人一般,跋涉千里,历尽艰辛,只为揭开一条河流从何而来、如何形成、又流向何方的秘密。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挑战和智慧。我相信,这本书会带我走进这些科学家的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勇气、毅力,以及他们如何运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去记录、去分析。这不仅仅是关于地理或科学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精神的熏陶,让我明白,真正的求知欲,是需要付出时间和努力,去深入挖掘,去理解事物的本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眼球了,我第一眼看到它就被那充满生命力的色彩和精致的插画所打动。封面上那似乎正在奔腾的河流,以及远处若隐若现的山峦,都散发着一种召唤的力量,仿佛在邀请我踏上一次未知的旅程。我常常会被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力所吸引,因为我相信,一本好的图书,从装帧设计上就应该传递出它内在的精神气质。这款封面绝对做到了这一点,它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忍不住想要翻开它,去探索那些隐藏在色彩和线条背后的故事。我特别喜欢封面背景的那种渐变效果,从深邃的蓝色到明亮的绿色,再到土地的赭色,层层递进,就像是在描绘地理环境的丰富变化,也暗示着这本书将带领我们深入了解不同的自然景观。这种细节的处理,也让我对书中内容的严谨性和艺术性有了更高的期望。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科学探险家的足迹》时,最先让我惊喜的是它的全彩印刷。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往往会被各种碎片化的信息包围,而一本精心制作的全彩图书,能够提供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这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我一直认为,科学知识的传递,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需要生动的画面来辅助理解。那些精美的插图、清晰的地图,以及可能出现的照片,都将成为我们认识世界、探索未知的重要窗口。想象一下,在阅读关于某个遥远地区的章节时,如果能看到那里真实的地貌、独特的植被,甚至是当地居民的生活场景,这种学习过程该是多么鲜活和富有感染力。全彩的呈现方式,不仅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更能让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从而激发我们对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

评分

阅读的乐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知识的获得和视野的拓展。我一直认为,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了解那些支撑生命存在的自然系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河流,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水体之一,它的存在和变化,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这本书以“科学探险家”的视角来讲述“江河溯源”,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棒的切入点。它将冰冷的科学数据和原理,通过探险者的亲身经历和视角来呈现,我相信这会让科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更容易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我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感人的探险故事,以及那些在艰苦条件下,科学家们是如何克服困难,取得突破性发现的。这样的内容,往往比单纯的知识讲解更能触动人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