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放宽历史的视界 | ||
| 作者: | 黄仁宇 | 开本: | |
| 定价: | 40 | 页数: | |
| 现价: | 见顶部 | 出版时间 | 2015-09 |
| 书号: | 9787108053725 | 印刷时间: | |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版次: | |
| 商品类型: | 正版图书 | 印次: | |
作者以其一贯提倡的大历史观点用长时间、远距离、宽视界的条件重新检讨历史使得过去许多看似不合理的事迹,获得前因后果连贯的合理性。由于作者出身戎马,早年四处迁徙的军旅生涯使其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的情况;其后赴美求学除了知识上的增长。还实际体验了西方社会生活形态这些都有助于拓展视野。所以作者自称其历史观与众不同,所恃者不是才华而是视界。有了宽广的视界,其文章每能察人所未察,独具慧眼,发人深省。
本书是黄仁宇先生七十年代以来的多篇论述加上两篇新稿,重新编印发行的[新世纪增订版]。作者以其一贯提倡的大历史观点,用长时间、远距离、宽视界的条件重新检讨历史,使得过去许多看似不合理的事迹,获得前因后果连贯的合理性。
黄仁宇先生,英文名为Fay Huang,亦曾用笔名(李尉昂)发表小说著作。1918年出生于湖南长沙,2000年1月6日逝世于美国纽约,享年82岁。黄仁宇之父为黄震白,号种苏,早年为中国革命初期同盟会会员。黄仁宇于湖南长沙长大,自十四、五岁起就开始向当地报纸投稿,写作热忱自此从未间断。1936年考上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不久对日抗战开始,遂放弃读了一年半的大学毕业。欲从军报国,报考军校。在尚未进入军校就读的空档五个月中,他在长沙《抗战日报》觅得记者一职,但任编辑采访工作。
1938年黄仁宇考入成都中央军校,1940年于十六期第一总队毕业。军校毕业后任陆军十四师排长和代理排长,1943年受派由重庆飞往印度,参加中国驻印度远征军,任新一军上尉参谋,为孙立人的部下。在缅甸服没期间,亦曾受颁陆军空军一等奖章。抗战结束,任第三方面及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司令部少校参谋。1946年他参加全国考试,获选保送美国堪萨斯州雷温乌兹要塞陆军参谋大学进修,为期九个月,被分发至人事科研习,研习内容大都是动员问题,对其日后研究历史有很大的助益。毕业后曾任国防部参谋。1950年以中国台湾驻日代表团少校团员的身份退伍。
其后赴美攻读历史,获学士(1954)、硕士(1957)、博士(1964)学位。曾任哥伦比亚访问副教授(1967)及东亚研究所研究员(1970)。参与《明代名人》及《剑桥中国史》的集体研究工作。
《放宽历史的视界》这本书是作者的历史写作之中提出引用参考资料频繁的一种。《明实录》内《太宗实录》年终统计一文又整个重写,加入英国之参考资料多种。
本书是黄仁宇先生七十年代以来的多篇论述加上两篇新稿,重新编印发行的增订版,具体收录了:《我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近五百年历史为一元论》、《里昂车站的会晤点》、《上海》、《中国历史与西洋文化的汇合》等文章。新世纪版序
新世纪版序
从《三言》看晚明商人
明《太宗实录》中的年终统计——李约瑟博士所称中国官僚主义的一个例证
明代史和其他因素给我们的新认识我
对“资本主义”的认识
中国历史与西洋文化的汇合——五百年无此奇遇
中国近五百年历史为一元论
附录各专著提及20世纪中期以前中国土地占有的情形
里昂车站的会晤点
卷尾琐语
明《太宗实录》年终统计的再检讨(新增)
上海(新增)
从《三言》看晚明商人
中国传统社会,因采取中央集权制,事无大小,悉听朝廷号令。所有法律辞章,必须划一。此在工业革命之前,交通通讯诸技术未曾发达之际,实有多数不合实际之处。因此皇室威权,虽广泛无涯,但其行政技术低劣。政治之安定,并非经常在法律及经济上求改革;而有赖于支持儒家思想,由家族社会之安定性所促成。此种措施,实与西洋诸国近世纪保障人权、支持私人财产、允许市民自治种种措施大相径庭。因此“重农抑商”纵非中国朝廷能够经常维持之政策,亦必为社会发展之必然趋势。西洋诸国资本主义之发展,有赖于尊重私人财产之绝对性,并认为此绝对性高于皇权,甚至高于传统之道德观念。其司法权之独立,即由法庭保障此绝对性。凡此措施,只能在西欧诸小国经始。中国之地方政府,始终未由私人结会之形式构成;而系由中央政府规划;其行政精神又偏重于中央政府之便宜。其间差异之处,无待详述。
明代统治中国凡二百七十六年,跨14世纪至17世纪,此为西欧诸国近代国家社会形成及资本主义发展之际。中国政府则在此时期巩固其中央集权。因中央集权之结果,政府之经济政策,不能以经济高度发展地区之情形为基础,而系以经济低度发展地区之情形为基础。例如洪武之税收政策,全以谷物为基干,各衙门所用人役,在宋代王安石变法时,即收代役钱,在明初又全部改为现身服役。永乐虽派遣郑和下西洋,但对民间海舶,则极力取缔。1404年则令民间海船,悉改为平头船,以防止泛海。《明律例》亦定民间私造二桅以上大船,私自泛海者处斩。凡此多端,其重点在保持全国经济之平衡,以维持政治之统一。大凡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过大时,其政治必受影响。例如美国在19世纪即因其经济发展不平衡,乃有南北战争。此在传统中国社会,自当竭力防避。防制地区间经济超度发展,以与低度及落后之经济基础看齐,为适应中国传统政治之需要。此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至为不利。此可以在中国实行者,因为中国经济,在19世纪之前,为“非竞争性”者,未有如西欧诸国,甚至有如日本之“大名”政权,其经济为“竞争性”者。亦即其国家或诸侯间经济之差异,立即影响其武备之盛衰,而可能决定其存亡。中国传统政权,以广泛动员农村经济为其实力之基础。兵员为农民,军费无大异于食粮,两者均重量不重质。经济虽落后,但全国情形均一,征发仍轻而易举。反之,其工商业及经济方面前进之部门,则恰为政府统治征发不及之处。中国历史上,凡朝代以落后之农村经济为骨干,其经济基础为“单元”者,通常能号召大量兵员,战胜以“多元”经济,甚至较前进经济为基础之政权。是以明代经济政策,符合当日政治需要,在历史上则为背道而驰。
中国金融经济,在历史上最低限度有三次突然猛进。此即西周至两汉,唐宋之间,及明清之际。但曾无一次其突出使中国经济史改观,有如近世西欧之资本主义。有时杰出之商人能以其私人财力影响权要,但此纯系私人非法活动,在历史上未曾改变法制,既不能全部提高商人之社会地位,尤不能促使商业为超官僚歧视之独立经济部门。然今日仍有不少学者,过度夸张各时期比较高度之金融活动,如若干日本学者称宋代“商业革命”,其社会影响有如欧洲“文艺复兴”。若干中国学者则称明末清初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此在中国经济史上言,阐述其比较性则可,盛称其为质量上之改变则不符合事实。
我对历史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为什么”的探寻。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制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文化?黄仁宇先生的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求知欲。他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而是努力去解释“为什么会发生”。他总是在试图寻找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链条,探究那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的原因。这本书(我在此不多加描述具体内容)就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能够跳出表面的喧嚣,去审视那些更为根本性的力量。读他的书,就像是在解一道复杂的数学题,每一个步骤都力求严谨,最终得出的结论,既令人信服,又发人深省。我常常在读完之后,会陷入沉思,反复思考书中的观点。这种“烧脑”的阅读过程,虽然需要一定的投入,但最终获得的启发和理解,是无与伦比的。它让我的思维方式也得到了锻炼,学会了从多个维度去分析问题。
评分黄仁宇先生的书,我一直都很喜欢。他总能以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将那些看似零散的历史碎片串联起来,形成一幅清晰而深刻的图景。我尤其欣赏他那种“大历史”的观念,不拘泥于细枝末节的事件,而是着眼于长时段、大格局的演变。读他的作品,总感觉自己站在高处,俯瞰着历史的长河,看到了潮起潮落,看到了沧海桑田。他的文字朴实却充满力量,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引人深思。每次读完,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历史的理解也更加透彻。这本书(尽管我在这里不具体提及内容)给我带来的,正是一种这样的体验。它让我跳出了传统的叙事框架,看到了历史背后更深层次的逻辑和驱动力。这种看待历史的方式,不仅局限于过去,更能启示我们如何理解当下,以及如何展望未来。黄仁宇先生的魅力,就在于他能将如此宏大的思想,以如此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历史的深邃与智慧。
评分我个人不太喜欢那种“流水账”式的历史叙述,总觉得缺少了灵魂。而黄仁宇先生的作品,则完全不同。他有着一种将历史“人格化”的功力,他笔下的人物,无论大小,都仿佛鲜活地站在你面前,有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有着他们的挣扎与选择。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将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我们看到,宏大的历史变迁,最终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共同谱写的。这本书(在此我不会详述其具体内容)就展现了这种独特的魅力。它让我感受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那些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起伏跌宕。他的文字,有时细腻如诗,有时又饱含哲思,总能触动我内心最深处的某些东西。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历史进行一场深入的灵魂交流,让我更加理解人性的复杂,以及历史的深沉。
评分我是一个历史爱好者,尤其钟情于那些能够“颠覆”我对过去认知的书籍。在接触黄仁宇先生的作品之前,我所理解的历史,大多是围绕着帝王将相、重大战役展开的。然而,读了他的书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不仅仅在于事件的规模,更在于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文化观念的长期演变。他笔下的中国,不再是一个静态的、脸谱化的符号,而是一个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有机体,在不断地调整和适应中前进。这本书(再次强调,此处不详述具体内容)恰恰延续了这种风格,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慢”与“韧”,看到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因素,如何日积月累,最终改变历史的走向。每次翻阅,都像是在与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对话,他的话语里充满了洞察和智慧,让我对“历史”这个概念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知。我常常觉得,读懂了黄仁宇,就等于窥见了中国历史的另一面,一面更加真实、更加动人、也更加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理解的镜子。
评分说实话,最初接触到黄仁宇这个名字,是因为他在历史学界的名气。但真正让我爱上他的书,是因为他那种独特的叙事风格。他不像很多历史学家那样,堆砌枯燥的史料,而是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娓娓道来。而且,他总能找到一个非常巧妙的切入点,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出发,然后层层剥茧,最终揭示出隐藏在背后的宏大叙事。这本书(即便我不具体说明书中内容)带给我的,正是这种“惊喜”的感觉。仿佛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历史的迷宫中穿行,每一步都充满发现。他的文字,有时严谨得如同学者,有时又幽默风趣,引人入胜。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他那些精辟的论断。这种阅读体验,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智识上的愉悦。他让我明白,历史并非只能枯燥无味,它同样可以充满趣味和魅力,等待着我们去发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