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真意切话数学 | ||
| 定价 | 36.00 |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0年12月 | |
| 开本 | 32开 | |
| 作者 | 张奠宙,丁传松,柴俊 等 著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212 | |
| 字数 | 200 | |
| ISBN编码 | 9787030296788 | |
总序
前言
第1章 数学情真国学会意
1.1 数学思想与国学底蕴——记丘成桐教授谈古典文史
1.2 “人能写之”与“出能观之”——谈王国维论诗词写作与数学欣赏
1.3 考据训诂导致逻辑推断——论乾嘉学派对数学的影响
第2章 无限数系人文溯源
2.1 自然数系与《道德经》
2.2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分数的“等价类”与“家族起源”的类比
2.3 “无边落木”与“滚滚长江”——实无限和潜无限的数学价值
2.4 有理无理,微分积分——近代中日数学交流片断
第3章 方程函数关系为本
3.1 “过河取宝”还是“栓线拉宝”——算术和代数思维方向的差异
3.2 宏观的变量与微观的对应——初、高中两种函数定义的比较
3.3 函数之动与方程之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
3.4 云深不知处,只在此山中——纯粹存在性数学定理的人文意境
第4章 直观几何理性精神
4.1 民主体制与王权统治——从“对顶角相等”要不要证明谈起
4.2 几何的对称与文学的对仗——寻求变化中的不变量
4.3 要不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从狗追骨头走直线说起
4.4 “源于定位”但“高于定位”——平面直角坐标系欣赏
4.5 向量的三代家世——原始人、社会人和现代人
4.6 4维时空和Ⅳ维空间——从陈子昂的《登幽州台赋》说起
第5章 数学欣赏文史寻根
5.1 诗歌与数学的情景交融
5.2 数学的和谐美——读白居易“寄韬光禅师”
5.3 “识以领之,方能中鹄”——兼谈打麻将为什么不能产生概率论
第6章 “一尺之棰”和“孤帆远影”——谈数学中的极限
6.1 极限的意境
6.2 数列极限严格定义的欣赏
6.3 函数的极限与连续
6.4 无穷小量——早期微积分学有效但不严谨
第7章 无穷小之比——“局部”为本
7.1 曲线的切线
7.2 考察瞬时速度与“飞矢不动”
7.3 函数的导数定义
7.4 牛顿时代的微积分: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早先怎样求y=xn的导数
7.5 局部与整体沟通的桥梁——微分中值定理
第8章 累积微分溯源整体
8.1 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面积”概念——古代求曲线图形面积的艰难
8.2 分成局部,积成整体——走近“定积分”
8.3 更上一层楼:寻找原函数
8.4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牛顿一莱布尼茨公式
8.5 千树万树梨花开——积分学的应用
第9章 微分搭台方程唱戏
9.1 开创“方程”的新局面——初识微分方程
9.2 坐地日行八万里——遥看“微分几何”
附录一 微积分之歌
(一)整体与局部
(二)悖论
(三)微分
(四)“中值定理
(五)积分
(六)微积分的成长
附录二 从0.9999=1说起
(一)不是证明的“证明”
(二)实数是具有相同极限“无穷数列”构成的等价类
参考文献
张奠宙,数学教育家,数学史学家。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1997年当选为欧亚国际科学院院士。曾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数学史学 会常务理事。曾获教育部颁发的教师奖(曾宪梓奖)一等奖。全国教师国家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两组长之一。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事算子谱论、现 代数学史、数学教育理论研究。在《中国科学》、《数学学报》、The Intelligencer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近200篇论文。出版各种著作20余种。
丛书主编简介:
张景中,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多年从事几何算法和定理机器证明研究,其成果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热心数学教育,提出教育数学的思想,并从事中学教学改革和微积分教学改革的研究。
热爱科普事业,其所著《教育数学丛书》。曾获中国图书奖,《数学家的眼光》等科普作品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六届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全国科普创作一等奖。所主编的《好玩的数学》丛书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本书实在是太棒了!作为一个对数学一直有些畏惧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认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符号和公式堆砌,是少数“聪明人”的游戏。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用一种极其温和、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将那些曾经让我头疼不已的数学概念,转化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个个发人深省的思考。我尤其喜欢关于“无穷”的章节,作者没有停留在抽象的定义上,而是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意大利面的长度、沙滩上的沙粒,将“无穷”的奇妙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原来数学并不是冷冰冰的,它蕴含着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书中的语言朴实却充满力量,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直击人心。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我对数学的看法,也让我对教育本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还会推荐给我的孩子,希望他们能从小就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而不是像我一样,走了许多弯路才与数学和解。
评分作为一名曾经被数学“打败”的成年人,我抱着一种试探的心态翻开了这本书,没想到它却给了我巨大的惊喜。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独特,它不像很多科普读物那样,试图用过于通俗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而是保留了数学本身的那种严谨与逻辑,但又用一种极其温情、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将数学的魅力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数学的美”的论述,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描绘了数学定理中的和谐与对称,如同欣赏一幅精美的画作,让我感受到了数学的艺术性。他并没有回避数学的抽象性,而是引导读者去体会这种抽象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而且,书中关于教育的思考,也让我深受启发。他所倡导的“教育数学”,不是为了培养多少“数学天才”,而是希望通过数学,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学会思考,学会探索,拥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本书让我重新燃起了对数学的兴趣,也让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人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一直以为数学就是冰冷的数字和公式,但作者张奠宙先生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向我展示了数学背后的人文关怀和智慧光芒。他并没有刻意去回避数学的难度,而是用一种非常温和、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读者去理解那些曾经让我望而却步的概念。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思维方式”的探讨,作者强调,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是为了培养一种严谨、清晰的思维模式。他用许多生动的例子,说明了数学思维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我意识到,原来数学的力量,远不止于解题。而且,书中关于教育的理念,也让我深有感触。作者所强调的“走进教育数学”,让我明白了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心灵的引导和智慧的启迪。这本书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充满了智慧和力量,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哇,这本书简直是我近几年读过的最惊喜的一本书了!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偏学术的书籍,可能会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和复杂的论证,但实际读下来,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张奠宙先生仿佛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他用一种极其轻松、自然的语调,带我“走进”了数学的世界。他并没有直接教我们怎么解题,而是从数学的“前世今生”,从那些伟大的数学家们的心路历程讲起,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直觉”和“证明”关系的探讨,它让我明白了数学的严谨性并非压抑创造力,而是为创造力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石。而且,书中穿插的许多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让数学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有血有肉、充满人情味的存在。我常常在阅读时,一边感叹数学家的智慧,一边又为他们曾经的困惑与挣扎而动容。这本书真的不只是给学数学的人看的,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如何探索的智慧指南,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张奠宙”这个名字吸引进来的。毕竟,提到数学,总会联想到那些著作等身、学高八斗的大家。然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像一位老朋友,用最真挚的情感,与你分享他对数学的感悟。书中的文字,没有一点点斧凿的痕迹,每一句话都那么自然,那么“对味”。我最喜欢的是作者在谈论一些看似晦涩的数学定理时,总能巧妙地联系到生活中的现象,比如关于概率的章节,他不是生硬地给出公式,而是通过抛硬币、抽奖等例子,让你直观地感受到概率的妙用。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教育的思考,他强调的“真情意切”不仅仅是对待数学的态度,更是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态度。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教育,是能够点燃学生内心的火花,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到,原来数学可以如此温暖,教育可以如此有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