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 看不见 9787508666488 中信出版社

看见 看不见 9787508666488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翟红刚 秦翼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存在主义
  • 现象学
  • 意识
  • 感知
  • 自我
  • 生命
  • 意义
  • 思考
  • 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66488
商品编码:29914628085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看见 看不见

定价:68.00元

作者:翟红刚 秦翼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0866648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看见·看不见》以冷静、客观的视角,有效揭示了一系列充斥在社会中,广为人知却被严重漠视,避而不谈的社会问题。为时代做记录、为人性留见证,在“看不见”当中,争取“看见”,就是这本书的核心价值。

内容提要


人们常说文人是一个社会的良心,摄影师何尝不是?《看见·看不见》所展示的,是一大批中国*的报道摄影师,用他们的正义和良知,持续不断地对社会和现实的观照。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不愿意看见的,关注的力量才得以发挥和扩散。影像和文字的呈现,是为思想提供养料,令观者动容,启发和思考。在混乱中挖掘真相,在质疑中展示真实,在困境中发现希望,也许这就是“看见看不见”背后的奥义吧。

目录


作者介绍


翟红刚,新浪网图片总监。曾任《壹读》图片总监、《新京报》图片编辑,曾获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全国*图片编辑奖,在多家影像类媒体开设影像评论专栏,曾主编出版画册《回不去的家》。

秦翼,1984年生,江苏南京人,现居北京。2006年入职《扬子晚报》,先后任职美术编辑、图片编辑、视频编辑,2014年入职新浪,任新浪网高级编辑,《看见》栏目责任编辑。

文摘





序言



《迷失的航线:大航海时代的隐秘图景》 这是一部深入探讨十五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人类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的非虚构历史著作。本书摒弃了传统史学中仅聚焦于著名探险家和宏大战争叙事的角度,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一史诗性变革背后,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复杂而充满矛盾的社会、文化与环境图景。 第一部分:地图之外的未知疆域 本书的开篇,并非从哥伦布的“发现”或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开始,而是着眼于那些“未被绘制的角落”——那些被欧洲探险家们刻意忽略或因技术限制而无法触及的真实地理与人文景观。 1. 风的语言与洋流的秘密: 我们将细致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下,原住民水手和早期航海家如何理解和利用海洋的力量。这不是简单的指南针和星象学记录,而是关于“感觉”的知识体系。例如,波利尼西亚人如何依靠洋面上的微小波动、鸟类的飞行轨迹和遥远的云层结构来导航数千英里,以及早期葡萄牙水手如何与非洲西海岸的气候模式进行一场残酷的“博弈”。我们会揭示,大航海的成功,首先是建立在一系列非欧洲中心主义的、基于在地经验的“环境智慧”之上。 2. 帝国边缘的“灰色地带”: 传统的历史书籍倾向于描绘清晰的殖民地边界,但本书将聚焦于帝国权力渗透的“灰色地带”。这些地区是早期贸易站、走私网络和本土抵抗力量的交汇点。通过分析荷兰东印度公司(VOC)在香料群岛的实际控制程度,以及西班牙在大洋彼岸对土著语言的误读与滥用,我们发现“统治”往往是一个脆弱的、需要持续协商和武力威慑的动态过程。我们审视了那些不愿被纳入任何单一帝国版图的岛屿社群,他们如何利用欧洲势力的冲突来维持自身的独立性。 第二部分:物种的迁徙与饮食的革命 大航海时代远不止是黄金和香料的交换,它引发了地球生态系统史上最大规模的“哥伦布交换”(Columbian Exchange)——一场物种、疾病和食物的全球性重组。 3. 隐形的物种传播者: 本章深入探讨了那些不经意间搭乘船只的生命体。我们不仅仅讨论土豆、玉米对欧洲人口爆炸的贡献,而是聚焦于那些“入侵者”——例如,携带鼠疫的船舱老鼠,以及如何在热带地区迅速适应并改变当地生态的非本土植物。我们追踪了咖啡豆、茶叶以及橡胶树的早期迁徙路径,揭示了它们如何在不同的地理和政治环境中被重新定义为“经济作物”或“奢侈品”,以及这种重新定义对当地劳动力的冲击。 4. 舌尖上的帝国冲突: 饮食习惯是文化身份最顽固的堡垒,但航海活动无情地打破了这一界限。本书通过分析不同船员的口粮记录,重构了早期跨文化饮食的奇特混合体。例如,在南美洲的矿场,土著食物、西班牙香料和从亚洲带来的调味品是如何在极端环境下融合,创造出新的、适应环境的“口岸烹饪”。同时,我们也审视了欧洲贵族如何通过采纳“异域”食物(如番茄、辣椒)来展示其世界观的广阔性,以及这种接纳背后的文化傲慢。 第三部分:看不见的劳动力与沉默的叙事 真正的史诗是由沉默的大多数人书写的,这些人是构成全球贸易网络的基石,但他们的声音却淹没在炮火和船长的日志声中。 5. 船舱的社会学: 远洋航行是极端社会环境的浓缩。本部分将重点分析船员阶层的结构、等级制度以及他们内部的亚文化。我们探究了契约水手、强征的囚犯、甚至被拐卖的劳工在狭小空间内的生存策略、反抗形式和信仰体系。通过分析船只的医疗记录和惩罚日志,我们得以重建一个微观的、充满暴力与互助的临时社会。这些船舱内的“小社会”往往比岸上的殖民地更早地展示出跨种族和跨文化的临时联盟。 6. 档案中的缺失之人: 历史记录大多由掌握文字和权力的男性撰写,这使得女性、被奴役者以及那些非欧洲裔的知识分子几乎从历史中消失。本书尝试通过侧面的证据——例如,海关的货物清单、传教士的信函(这些信函往往充满了对当地女性的偏见与误解)以及口述历史的残片——来拼凑出这些“缺失之人”的生活片段。我们关注那些在贸易站中担任翻译、中间人或实际管理者(往往是原住民女性)的角色,她们如何利用自身在文化鸿沟中的位置,秘密地影响着贸易的流向和政治的决策。 7. 科技背后的伦理困境: 航海科技(如更精确的计时器、更强大的火炮)的进步,总是伴随着对遥远土地的更大索取。本书将探讨早期科学界与航海实践之间的复杂关系。那些看似纯粹的科学探索,是如何被迅速“军事化”和“商业化”的?我们追溯了地图绘制师、天文学家和武器设计师如何与王室和商人紧密合作,将知识转化为征服的工具,并分析了这种知识垄断对被征服文明的长期影响。 《迷失的航线》试图揭示:大航海时代并非是一条单向的、通往“进步”的笔直航道,而是一张由无数交织的生命、生态变化、文化冲突和被遗忘的智慧共同编织而成的、充满了阴影与光亮的复杂挂毯。 读者将领略到,历史的真实面貌,往往隐藏在那些最不引人注目、最少被记录的角落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对“看见”这个动作本身的理解。它更像是一次对自我认知的深刻剖析。作者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研究,揭示了我们大脑是如何构建现实的,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如何有意无意地过滤和扭曲信息的。我被其中关于“确认偏误”的论述深深吸引,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信念的证据,而忽视那些与之矛盾的信息。这种普遍存在的心理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决策和判断。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思维模式,意识到自己可能也深受确认偏误的影响。它鼓励我主动去接触不同的观点,去挑战自己的固有认知,去拥抱那些让自己感到不适的信息。这种主动的自我反思,虽然有时会带来一些挣扎,但长远来看,却是通往更深刻理解和更明智决策的必经之路。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重新思考“看”这个动作意义的书。我们每天都在“看”,但真的“看见”了多少?从视觉的生理机制到心理认知的偏见,作者层层剥茧,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越错综复杂的“看见”之旅。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注意力盲点”的案例所吸引,那些我们司空见惯却又常常忽略的细节,在书中被一一放大,让我不得不审视自己的观察习惯。书中穿插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实验和历史故事,比如那个著名的“看不见的猩猩”实验,简直颠覆了我对视觉注意力的认知。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视觉的科普读物,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世界的指南。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走路时会下意识地留意周围环境的变化,甚至在与人交流时,也会更加关注对方的非语言信号。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仿佛开启了另一扇观察世界的大门。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平实却富有洞察力,没有艰涩的学术术语,却能直击人心。每一次翻开,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仿佛与一位智慧的长者在进行一场深度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恰逢其时,它像一股清流,涤荡了我对信息获取方式的固有认知。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被海量的信息洪流裹挟,常常迷失方向,甚至被一些精心包装的“假象”所蒙蔽。作者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引导我们去辨析“看见”与“听见”背后的信息源、传播机制以及可能存在的偏颇。我深刻体会到,获取信息的第一步,永远是保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书中关于“认知失调”的阐述,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看见”,只是在印证自己已有的观点,而忽略了与之相悖的事实。这种自我欺骗的机制,无形中限制了我们的视野。这本书并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框架,一种审视信息的方法论。它教会我如何去质疑,如何去追溯,如何去构建一个更全面的信息拼图。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在信息海洋中游弋的能力更强了,不再容易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而是能够更深入地探究事物本质。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是它最大的魅力之一。它不像很多科学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将复杂的理论融入到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案例之中。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魔术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了那些隐藏在我们日常经验背后的心理和生理机制。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选择性注意”的解读,它让我明白,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在熟悉的环境里忽略重要的东西,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眼睁睁地”看着问题发生却无能为力。这种对人类认知盲点的深刻洞察,既令人警醒,又让人着迷。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视而不见”的状况。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看见”,更是关于“理解”。它鼓励我们去打破思维定势,去拥抱不确定性,去以更开放的心态接纳新的信息和观点。每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思维的“大扫除”,清理掉那些僵化的观念,为新的认知腾出空间。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感觉自己智商被点燃的书。它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与文学叙事的趣味性融为一体。作者就像一位睿智的侦探,带领我们一步步解开“看见”的奥秘。从视觉感知的基本原理,到人类大脑如何处理和解读信息,再到信息传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陷阱,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新奇的知识和深刻的见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眼见不一定为实”的探讨,它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大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是多么复杂且容易出错。这种对人类认知局限性的坦诚揭示,非但没有让我感到沮丧,反而激起了我更强烈的求知欲。这本书不仅拓展了我的知识边界,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我开始更加警惕那些看似显而易见的事实,更加愿意去探究事物背后的真相。它是一本真正能够启迪心智的书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