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开启花季智慧科普丛书 梵高的葵花:阳光心灵
定价:19.80元
作者:李燕荭,刘刚
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551304047
字数:
页码:15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开启花季智慧科普丛书·梵高的葵花:阳光心灵》为青少年的人格修养、人品塑造、人生道路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和指导。
《开启花季智慧科普丛书·梵高的葵花:阳光心灵》几乎覆盖了我们所能想到的所有方面,从学会面对压力和挫折,到如何培养激励自己;从与人交往之道,到懂得感恩与回馈;从学会读书到守望智慧;从树立远大理想到培养高尚情操……在材料选择上,编者也颇费苦心,力图既富有时代气息,又贴近青少年心理,同时减少说教的口吻。
目录
一 身心协调保健康
“心理健康”的正解
探索心理健康之路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的“正常”与“失常”
常态标准
“健康”的心理失常
心理健康中的“”
为心理疾病找病因
心理疾病的表现
心理疾病三阶段
心理疾病切莫“讳疾忌医”
心理疲劳与心理疾病的区分
幻觉、错觉、空想
走出“妄想”的误区
面对挫折需豁达
二 让心理疾病远去
解密神经衰弱
远离失眠的困扰
睡眠的知识
科学注解健康睡眠
“噩梦”的困惑
郁郁寡欢危害多
愉悦情绪的保持
警惕过度激动
狂躁和忧郁:一对孪生兄弟
暴躁易怒不可取
紧张恐惧多烦恼
三 抹去心理障碍的阴云
烦恼终会解决
厌恶情绪的积极消除
警惕心理的“三无”
走近朋友,走出孤独
远离自卑情结
四 向心理疾病说再见
“惧怕”顽疾
点亮记忆力的火炬
心理的“反对派”
揭开羞怯的面纱
嫉妒:人性的悲歌
人格的两面性
病态的性格
性格的全面发展
社交的艺术
恋爱中的心理学
寻找幸福的爱情
保持心理健康的智慧
善于心理的疏导
心理耐力
聚集心理力量
五 心理疗法十种
心理疗法概述
疗法之一:调节呼吸节奏法
疗法之二:冥想放松法
疗法之三:自主训练法
疗法之四:大脑训练法
疗法之五:暗示疗法
疗法之六:疏导疗法
疗法之七:运动疗法
疗法之八:生物反馈疗法
疗法之九:系统脱敏法
疗法之十:惮恶修改法
作者介绍
文摘
人的心理受到身体内外刺激后发生“微妙”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不同的人在接受同样刺激的情况下,心理反应在程度范围的大小上以及在时间延续的长短上是不同的。例如,青年人在考试失败或者失恋时都会悲叹。但是有些人悲哀难过的程度小,过一阵子也就淡忘了;可是有些人却“痛不欲生”,经过很长时间仍然郁闷苦恼,有的人则会从此一蹶不振。(2)除了上述量上的差别外,在“质”上也会不同。两个人目光相遇,本是极正常的事,可是有些人却主观地猜疑别人是蔑视他(她);伙伴们相聚在一起欢笑谈论,本是很平常的事,可是有些人却疑惑别人在嘲笑他(她)。这种由于主观臆测,而扭曲了事物的性质,就是心理上的反常现象。(3)也有些人不合时宜地表现为心理上的不协调。比如,该哭的时候,他(她)反而微笑起来;该笑的时候,他(她)却哭泣起来,等等。
以上这三种心理反应形态,都程度不同地说明了,在日常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行为失常,心理上不够健康的现象。
但是,需要提醒你的是,心理疾病的概念比较广泛,你对心理疾病既不要“自我诊断”,也不必惊慌失措。因为心理上的(或者说精神上的)疾病,可以分为不同程度的许多种。比如,疯狂、严重的精神分裂,被认为是严重的一种。这种心理疾病的患者无法照料自己,无法独立生活,更不能期望他们对社会尽义务,做贡献。可是也有比这轻微得多的心理疾病。比如,因为某种困难问题不能解决,而引起头痛;因为忧虑过度,而引起失眠;由于厌恶,而引起呕吐;由于精神上遭受严重打击,而引起瘫痪等等,以至于由于各种正常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破坏所引起的焦虑、恐惧、悲观、脆弱、易怒、敏感、孤僻、胆怯等等一切心理失常、,都可以归类到广义的心理疾病的范畴中去。这是大多数精神医学家们的主张。在这本小书里,也是从这个意义去理解和解释心理疾病的。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失常,或者说心理,都可以叫做“心理疾病”。你能说一个碰到一点点高兴的事就哈哈大笑,遇见一点点难过的事就痛哭流泪的人,和“疯子”差不多吗?这种人很可能是感情容易激动或者神经质的人。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常常会说某人是“神经病”,某人是“疯子”。这其实不过是在一时气愤、鄙视的情绪下的一种渲染和夸张而已,未必就认定他们真的是精神分裂症或疯癫症患者。
当然,如果一个人的感觉知觉、思想情感或者行为活动,脱离一般正常人的模式,而有种种程度不同的病态表现,那就显示出了这个人潜伏着对周围环境不能适应的心理缺陷。这类人往往难以控制或者失去了控制自己的内在感觉的能力,因而也就难以适应外在的环境。他们起初仅仅表现为心理失常,如果不注意很好地保持和增强心理健康,任其发展下去,终就有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一个平日总是“疯疯癫癫”的人,若不注意心理健康问题,也许就有可能真的会成为疯子,一个素常总是“神神叨叨”的人,若不注意增进心理健康,就难保证他永远不会变为精神分裂者。
这正是的量变会转化为质变的道理。
接下来讲的一点是,在这里讲的心理疾病,主要是针对那些有轻微的行为,或是稍有常规行为的人讲的。粗浅地讲来,心理健康学也就是预防与治疗这些人的心理缺陷以及研究怎样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的一门学科。心理健康学并不是研究常态的行为和极度的行为,因为常态行为和极度行为,按学科分工则由另外一些学科来研究,比如,青年心理学和心理学等。
至于“常态”与“”,或者说“正常”与“失常”的区分,下面另有专题讨论。这里可以先讲一下的是,所谓“常态”,说到底是一种不够科学、不准确的、抽象的概念,它和“”并无截然不同的严格界限。
因为人们的生活是不可能完全处于理想的常态环境中的,尤其是在激烈动荡的社会变革时期,人们的心理适应往往容易发生困难,而且每个人的行为,由于时间、地点等条件的不同,多少都会有一些稍微的变异表现,只不过是仅仅没有和周围环境发生重大的冲突,因而不能划分归类于“”。
……
序言
最近读完一本关于梵高和他经典画作《向日葵》的书,简直像给我的大脑进行了一次色彩的SPA。它不是那种枯燥的艺术史论述,也不是简单地罗列画作,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甚至带点温度的方式,把梵高那颗炽热而又敏感的心,完完整整地呈现在我面前。书的切入点很特别,没有上来就谈什么抽象的艺术理论,而是聚焦于他笔下的那一片片向日葵。 我一直觉得梵高的向日葵非常有力量,那种明黄、那种橘红,总能给人一种蓬勃的生命感。而这本书,恰恰深入挖掘了这种生命感的来源。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梵高是怎么调色的,更是试图去理解,在那个时期,为什么他会如此痴迷地描绘这些向阳而生的花朵。作者通过对梵高书信、同时代人的回忆,以及画作本身的细致解读,勾勒出一个既有艺术追求又饱受内心煎熬的形象。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梵高创作《向日葵》的背景做了详细的铺垫。他离开巴黎,来到南法普罗旺斯,渴望建立一个“南方画室”,希望和艺术家们一起分享创作的喜悦。而《向日葵》系列,很大程度上是他为装饰这个“南方画室”而创作的。这种带着对未来美好憧憬的创作动机,让《向日葵》不仅仅是风景画,更承载了他对友谊、对艺术社区的期盼。 读着读着,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梵高会用那么粗犷、那么直接的笔触去描绘他眼中的世界。他的画,就像他这个人一样,毫无遮掩,充满了原始的激情。书里并没有回避梵高晚年的悲剧,但它更侧重于展现他在逆境中依然保有对艺术的执着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力量,从他画作中的每一笔色彩,每一条线条中都能感受到。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启发是,艺术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情感的宣泄和心灵的沟通。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在孤独中寻找温暖、在困顿中追逐光明的灵魂。而那片片灿烂的向日葵,正是他内心深处最真挚、最热烈的情感的投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艺术与人生的关系,以及在生活中保持积极心态的重要性。
评分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旅行,目的地是梵高那片充满阳光与色彩的“花季”。它不像一本严肃的学术专著,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地讲述着一个关于艺术、关于人生、关于追逐梦想的故事。作者的文笔细腻而富有感染力,将那些原本可能显得抽象的艺术理念,变得生动鲜活,触手可及。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梵高创作《向日葵》的动机的解读。它不仅仅停留在“他画了向日葵”这个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梵高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比如,书中提到,梵高在普罗旺斯的那段时期,渴望建立一个艺术家的社区,而《向日葵》系列,正是他为了迎接朋友、为了装饰这个理想中的“南方画室”而创作的。这种带着对未来憧憬的创作,让整幅画作都充满了温暖和希望。 最让我动容的是,书中对梵高笔下色彩的细腻描述。那浓烈而又充满生命力的黄色,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更承载着梵高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光明的渴望。作者通过对色彩的解读,让我看到了梵高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复杂,他既有孩童般纯真的热情,也有成年人深沉的忧郁。 这本书并没有回避梵高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挫折,但它更侧重于展现他在逆境中依然保持对艺术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强大的生命力,从他画作中那充满力量的笔触和鲜艳的色彩中,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体现。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艺术,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灵魂的呐喊。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即使在最平凡的事物中,也能发现不平凡的美。那片片向日葵,在梵高的笔下,焕发出了耀眼的光芒,也点亮了我内心对生活的热情。它是一本能让你在阅读中不断获得灵感和力量的书,让我更加热爱生活,更加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
评分最近有幸拜读了一本关于梵高与向日葵的力作,简直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它打破了我对传统艺术书籍的固有印象,没有枯燥的术语,也没有生硬的理论堆砌,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讲述,将梵高那颗炽热的心,以及他笔下那些绚烂的向日葵,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眼前。 书中对于梵高创作《向日葵》的背景解读,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描绘了艺术家创作时的场景,更是深入探讨了梵高选择向日葵作为主要描绘对象的深层原因。作者通过分析梵高当时的心理状态、生活环境以及他对色彩的独到见解,揭示了向日葵在他眼中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他对生命、对阳光、对美好事物永恒的追求。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色彩的解读。梵高对黄色的运用,简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书中不仅分析了他如何调配出如此浓郁、如此富有生命力的黄色,更重要的是,它解释了这种黄色在他内心的含义——它象征着希望、温暖、甚至是狂喜。每一次看到书里描绘的向日葵,我都仿佛能感受到那股扑面而来的热情,那是一种能驱散一切阴霾的力量。 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并没有将梵高塑造成一个完美的艺术神话,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的挣扎与困惑。他有着超乎常人的艺术天赋,但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然而,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他对艺术的热爱也从未熄灭。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通过他对向日葵的描绘,得到了最生动的体现。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对艺术的理解,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它让我明白,即使身处黑暗,我们也可以努力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阳光。那片片向日葵,就像梵高内心永不磨灭的希望之火,激励着我们去拥抱生活,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它是一本让人读后内心充满力量的书。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对它抱有太高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关于艺术的科普书籍太多了,很多都流于表面,或者过于学术化。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它流畅自然的语言风格吸引了。作者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一种非常亲切、甚至带点童趣的方式,引领我走进梵高的世界,去感受那份独属于他的“花季智慧”。 书里对于梵高与向日葵的连接,写得特别有意思。它没有用那种刻板的“艺术史”口吻,而是像在讲一个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梵高“为什么画向日葵”的解读,里面有很多超出我预期的观点。比如,书中提到,梵高认为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更是太阳的象征,是他内心渴望光明和温暖的寄托。 我一直觉得,艺术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触碰到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这本书就做到了这一点。它通过对《向日葵》系列画作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梵高作为一个人的真实情感——他的热情、他的孤独、他的痛苦,以及他对生命不灭的热爱。书中的文字,并没有刻意拔高梵高,而是把他描绘成了一个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成长的追梦人。 让我耳目一新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植物学、色彩学甚至心理学的知识,但这些知识被巧妙地融入到对画作的解读中,一点也不显得突兀,反而让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比如,作者会解释为什么梵高会选择那种特定的黄色,以及这种黄色在他内心世界中代表着什么。这些细节的补充,让我对画作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用一种非常容易理解的方式,传达了深刻的艺术理念。它没有让我觉得自己在“学习”艺术,而是在“体验”艺术。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和梵高有了一种奇妙的连接,更加理解了他画作中那份奔放而又深沉的情感。它是一本能够点亮心灵的科普读物,让我对艺术和生活都有了新的感悟。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我完全被它所呈现的视觉盛宴惊艳了。那浓郁的色彩,奔放的笔触,仿佛一股暖流瞬间涌入心田。我从未想过,一幅幅画作能如此生动地讲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作者对于梵高笔下葵花的解读,绝非仅仅停留在技法的层面,而是深入到他每一个用色的选择、每一处笔触的挥洒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与哲学。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梵高创作《向日葵》系列时心境的描摹。他不仅仅是在画花,更是在捕捉生命的光芒,是在对抗内心的孤独与贫瘠。文字如同潺潺流水,带着我一同走进那个南法的小镇,感受着炽热的阳光,聆听着风吹过麦田的低语。我仿佛能看到梵高坐在画架前,汗水浸湿了他的衣衫,但他眼中却闪烁着孩童般纯粹的光芒,将生命中最炙热的激情倾注于笔尖。 更让我动容的是,作者并没有将梵高塑造成一个高高在上的艺术天才,而是将他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有悲的凡人。他有才华,但同样有挣扎;他有梦想,但同样被误解。书中的文字,如同一个温柔的朋友,耐心地为我剖析着梵高画作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以及这些细节背后所折射出的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渴望,以及那份即使身处黑暗,也依然努力寻找阳光的勇气。 读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那些色彩鲜艳、充满生命力的向日葵,不再仅仅是画布上的图案,它们变成了我心中对于美好事物的象征。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力量,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永不言弃的精神。它让我明白,即使生活中有困难和挑战,我们也可以像梵高一样,用自己的方式去拥抱阳光,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色彩斑斓的世界。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对艺术的解读,更在于它对生命、对情感的深刻洞察。它教会我如何去感受生活中的细微美好,如何去理解那些不被世人理解的天才的内心挣扎,以及如何去寻找自己内心的那片阳光。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渴望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宁静与启迪的朋友们。它是一本让你读完后,会忍不住想要去拥抱生活、去创造属于自己精彩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