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550239210 礼记孝经译注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西汉] 戴圣,贾德永

9787550239210 礼记孝经译注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西汉] 戴圣,贾德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西汉] 戴圣,贾德永 著
图书标签:
  • 儒家经典
  • 礼记
  • 孝经
  • 四书五经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戴圣
  • 贾德永
  • 注释本
  • 先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39210
商品编码:3001242860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礼记孝经译注

定价:46.00元

作者: 戴圣,贾德永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50239210

字数:

页码:30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以当代社会视角解读传世国学经典

◎浮躁社会的醒世箴言,迷茫心灵的治愈良药


内容提要


《礼记》是对《礼》进行注释的文章汇编,主要记载和解释先秦的礼制、礼仪,涉及祭祀、文艺、历法、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孝经》主要阐述了孝道的重要内涵,对“尊老,敬老,养老,送老”的孝行作出规范,以指导世人。

目录


前言
礼记
曲礼上
曲礼下
王制
礼运
学记
乐记
祭义
经解
儒行
冠义
昏义

孝经
开宗明义章
天子章第二
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圣治章第九
纪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广要道章第十二
广至德章第十三
广扬名章第十四
谏诤章第十五
感应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丧亲章第十八

作者介绍


戴圣,字次君,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区)人。一说魏郡斥丘(今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北乡义)人。生卒年不详,世称小戴,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今本《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成书于汉建初七年(公元80年)。

文摘


序言



《礼记》与《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中的重要文献,它们不仅是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重要史料,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伦理道德观念的宝贵遗产。这两部著作,尽管在形式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却都深刻地阐释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与礼,以及由此衍生的孝道观念。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著作,汇集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论,并经过曾子、子思等人的整理和编纂。它并非一部单一成书的著作,而是“礼”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场合下,在教育、祭祀、朝聘、丧葬、婚嫁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具体体现和理论阐述。其内容极其广泛,涵盖了从国家大典到个人修养的方方面面,被誉为“天人之际,理尽辞辨”。 《礼记》的价值在于其对“礼”的系统性梳理和阐释。“礼”在中国古代不仅仅是外在的规矩、仪式,更是内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人际关系、社会秩序得以维系的基石。它规范了人们的言行举止,明确了各个阶层的身份和责任,旨在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礼”的背后,是深刻的政治哲学、伦理学和社会学思想。《礼记》通过对这些“礼”的详细记载和解释,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体系、道德观念以及文化习俗的方方面面。 在政治层面,《礼记》论述了君臣之道、国家治理的原则,如“建国君民,教之以礼”强调了礼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在社会层面,它详细规定了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人的行为规范,如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间的关系,以此来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在教育层面,《礼记》勾勒了古代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在个人修养层面,《礼记》更是深入人心,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核心理念,详细阐述了个人如何通过学习礼仪、涵养德性,最终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贡献。 《礼记》中许多篇章都极具代表性,例如《大学》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习进阶过程,奠定了儒家个人修养和社会实践的理论基础。《中庸》则探讨了“中庸之道”,强调持守中道、恰到好处的智慧,是人生成长和处理事物的重要原则。《礼运》则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理想图景,寄托了古人对理想社会的美好追求。《曲礼》则详细列举了日常生活的各种礼仪规范,事无巨细,展现了古代社会生活的精致与规范。 而《孝经》,则是一部篇幅不长,但影响极为深远的著作。它以极其简明的语言,系统地阐述了“孝”这一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孝经》认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是教育的起点。《孝经》将孝道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有德行的人,关键在于能否实践孝道。 《孝经》并非仅仅停留在子女对父母的菽敬和奉养,而是将孝道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延伸。它指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意味着,孝首先体现在爱惜自己的身体,不使父母担忧;更重要的是,通过自身的努力,立德、立言、立功,成就一番事业,使父母获得荣耀,这才是孝道的最高境界。 《孝经》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将个体行为与社会伦理紧密结合,将家庭伦理提升到国家政治的高度。它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是仁的根本,而仁又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只有将孝道作为根本,才能建立起稳固的道德基础,进而实现个人、家庭乃至国家的和谐与发展。《孝经》还强调了“移孝作忠”的观念,认为忠于君主,如同孝顺父母一样,是将对家庭的爱和责任感延伸到对国家的责任感,从而构建了君臣一体、父子一体的政治伦理。《孝经》中的“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竭其忠;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更是将孝、忠、信这些核心的儒家道德进行了有机统一,展现了儒家对社会成员行为的全面要求。 《礼记》和《孝经》这两部著作,共同构成了儒家思想中关于社会秩序、人伦关系和道德修养的基石。《礼记》提供了宏大而细致的社会行为规范和政治哲学,而《孝经》则聚焦于最根本的家庭伦理,并将其推而广之,成为构建社会和谐的根本动力。它们共同阐释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对于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深入研读《礼记》与《孝经》,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理想、伦理观念以及文化根源。在现代社会,尽管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其中蕴含的尊重长辈、关爱家庭、信守承诺、承担责任等普适性的道德原则,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它们提醒着我们,一个健康有序的社会,离不开个体对道德的坚守,离不开对家庭的责任,离不开对社会的贡献。这两部经典,犹如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穿越千年,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指引着我们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担当的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质感,纸张的选用也相当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色调和细腻的触感,让人在阅读时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的翰墨飘香之中。封面上的字体排布疏密有致,透露着一种庄重而又不失典雅的气韵,让人在众多书籍中一眼就能被它吸引。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读内文,但仅凭这外在的呈现,就能看出出版方在制作上倾注了多少心血。尤其是那种装帧的细节处理,边角的打磨,封面的覆膜,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让人舍不得轻易翻动,只想细细摩挲。我个人非常看重书籍的物理属性,一本好的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这本的开本拿在手里也正合适,既方便携带翻阅,又保证了阅读时的舒适度,不像有些精装书过于笨重,让人望而却步。我期待着内页的排版设计也能和外表一样出色,字体的选择能否清晰易读,注释的排布是否合理,这些都将极大地影响阅读体验。从这外在的精致来看,我对这本书的内涵也充满了信心。

评分

我一直认为,阅读古典著作,特别是这种关乎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经典,其价值在于对心性的锤炼和对世界观的构建。它不该仅仅是应付考试或满足好奇心的工具。这本书的排版,特别是字体和行距的处理,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非常适合“静心慢读”。现代生活的节奏太快,我们常常需要一本能够强迫我们慢下来的书。那种大开本、字距适中的设计,天然地带有一种引导人沉思的魔力。我期望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被文本本身的力量所感染,体会到那种古人对“道”的执着追求。这种书,需要反复咀嚼,而不是囫囵吞枣。如果配图得当,比如是一些相关的历史场景复原图或者古代礼仪图示,那就更妙了,视觉上的辅助能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象化。但总而言之,我更看重它能否提供一个宁静的阅读空间,让我在喧嚣中找到一个可以安放精神的角落。这本书的厚度和重量,似乎也在无声地告诉我:这是一场需要耐心的旅程。

评分

拿到书后,我习惯性地先翻阅了一下作者和译注者的介绍。出版方在这方面的信息量似乎相当充实,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了解作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译注的立场和侧重点。古代的经典文献,往往因为流传过程中版本和解读的差异,会产生很多争议。一个优秀的译注者,需要具备深厚的古文献功底和敏锐的辨析能力。我注意到这次的注释中,似乎包含了对不同学派观点的比较和取舍,这正是体现其专业性的地方。我个人对那种“一家之言”的解读持有保留态度,我更欣赏那种兼收并蓄、理性分析的治学态度。如果译注者能够清晰地标明哪些是原文的准确转述,哪些是基于考证后的补充解释,哪些是针对特定疑难的推测性阐释,那么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无疑会大大提升。这种透明度,是对读者智力上的尊重,也是对学术严谨性的基本要求。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看看他们是如何处理那些流传已久、众说纷纭的段落的。

评分

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最看重的其实是这本书的“可读性”和“耐读性”。很多时候,当我们面对一部经典时,最怕的就是被冗长且不必要的背景信息拖垮,导致阅读兴趣消退。我希望这本书在提供充分学术支持的同时,能够保持叙事的流畅性。特别是对于初次接触这类文献的读者来说,流畅的过渡和清晰的逻辑结构至关重要。一个好的译注者,他必须懂得如何“隐藏”自己的注释技巧,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吸收知识,而不是被密密麻麻的脚注打断阅读的思绪。我期待在阅读中能感受到一种顺畅的文气贯通,就像是有一位博学的长者在旁边轻声为你讲解,娓娓道来,而非生硬地将知识点硬塞给你。如果它能做到既满足资深研究者的考据需求,又能让普通人津津有味地读完,那它无疑就是一本成功的普及性学术著作了。这需要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和对读者心理的深刻洞察,我拭目以待。

评分

我最近对古代的伦理思想特别感兴趣,一直在寻找那种既有学术深度,又适合现代人理解的译注本。市面上关于经典解读的书籍汗牛充栋,但很多要么是过于晦涩难懂的古文堆砌,要么是过度“白话”以至于失去了原有的韵味。我翻阅了一些其他版本的介绍,发现这本书的译注团队似乎在这方面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他们似乎没有采取那种“一字对一字”的生硬翻译,而是更侧重于阐释其背后的文化意涵和时代背景。我设想,在阅读那些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哲理的篇章时,有一个扎实的注释能立刻点拨迷津,将那些历史的尘埃拂去,让古人的智慧清晰地呈现在眼前,这该是多么畅快的阅读体验!我特别期待那些涉及礼仪规范和道德准则的部分,它们在现代社会中是否还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好的译注,应该能够搭建起古今之间的桥梁,而不是简单地做个传声筒。希望这本书的注解能够深入浅出,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古老的文本“活”起来,真正触及读者的内心深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