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清会典 康熙朝(全四册)
定价:480.00元
作者:伊桑阿著 杨一凡 宋北平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5062508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当我真正沉下心来翻阅这套典籍时,我才意识到“会典”二字的份量。它不仅仅是对康熙朝各项规章制度的简单罗列,而是一部活生生的清代国家机器运行说明书。我原以为会典类的书籍阅读起来会枯燥乏味,充斥着教条式的术语,但实际上,它展现出一种惊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比如,对于礼部的职权范围,从祭祀的规格到对藩部的册封礼仪,其详尽程度令人咋舌,每一个细节背后都折射出满汉融合、集权巩固的深层考量。我特意对比了前朝和后朝在某些特定制度上的微调,而这套康熙朝的记录,恰好提供了一个关键的横截面——它标志着清朝统治进入了成熟稳定的阶段。阅读它,就像是拿到了一套完整的中央与地方、文官与武将之间的权力分配蓝图。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光是研究某一单项制度如何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就能挖掘出无数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权力博弈的痕迹。它需要的不是快速浏览,而是细嚼慢咽,每一次驻足,都能带来新的洞见,是对“治世”二字最务实的注解。
评分这套书的价值,远超乎我最初对“官方法典汇编”的刻板印象,它更像是一部宏大的社会结构剖析报告。康熙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经历了从初定江山到稳定统治的关键过渡。通过研读这部《会典》,我能清晰地看到,那些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政治术语和行政架构,在当时是如何被精心设计和编织起来的。比如说,对八旗制度与绿营兵制的协同管理、对地方科举取士的细致规定,乃至对后宫庶务的权责划分,无不体现出精密的制度设计。我特别关注了涉及边疆治理的部分,那些关于蒙古、西藏的册封和管理条例,显示出清朝在多民族国家治理上的早期探索和成熟经验。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我对“盛世”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文学作品的浪漫想象上,而是落脚于一台高效运转的官僚机器的坚实基础。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否则很容易迷失在繁复的官员品级和部门职能中,但一旦入门,那种“洞悉全局”的快感是其他历史读物难以比拟的。
评分这本《大清会典 康熙朝(全四册)》的装帧设计简直是把历史的厚重感与现代的精致感完美融合了。初拿到手,首先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细腻的纸张质感所吸引。那封面采用的深蓝色调,配上烫金的标题文字,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庄严与权威,仿佛能透过这封面,直接窥见康熙年间那波澜壮阔的政治图景。装帧的工艺相当考究,书脊的锁线牢固,预示着这本书的耐读性和收藏价值。内页的排版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字体选择兼顾了易读性和古籍的韵味,行距和页边距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面对如此浩瀚的典章制度汇编,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压迫或疲惫。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在保留了原典籍风貌的同时,对部分模糊的图版和图表进行了清晰化处理,使得那些复杂的官制、仪典流程能够被现代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对于热衷于清史研究,或者仅仅是对古代国家治理体系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样一套制作精良的版本,无疑是提供了一种高品质的阅读体验,光是抚摸和翻阅的过程,就已经是对那段历史的另一种形式的致敬。它不只是一套资料,更是一件值得陈列的文化艺术品。
评分坦白说,我并非专业的清史学者,初次面对这四册厚重的典籍时,确实感受到了一股扑面而来的“学术压力”。然而,这套书的体例编排,为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了不同的切入点。对于初学者,我建议可以先从目录中选取感兴趣的章节入手,比如“刑法”或“户部”的职能,这些与日常生活联系相对紧密的部分,更容易建立起对整体架构的初步认知。我个人采取的策略是“主题式阅读”——集中攻克一个部门的所有相关条文,理解其权力边界和运作流程,然后再串联起来。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它能强迫你去思考不同部门之间的交叉和制衡,避免了传统线性阅读带来的信息过载。书中的注释和引文标注也做得相当清晰,为进一步的文献溯源提供了可靠的路径。它就像一座巨大的知识矿藏,你不需要一次性挖完所有矿石,但知道哪里埋藏着最有价值的金脉,就已经足够让人感到满足了。它对研究者是宝藏,对有钻研精神的普通读者而言,也是一座值得探索的知识迷宫。
评分这套《大清会典 康熙朝》的出版,对于整个清代文献的整理工作来说,无疑是一次里程碑式的贡献。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内容本身的历史地位,更在于其现代化的校勘和整理工作。我注意到,在一些关键的典制变革点,编者们做了非常详尽的旁注,解释了这些条例是如何继承自前明或前顺治朝,又是如何被康熙朝进一步定型和完善的。这种历史脉络的梳理,极大地增强了典籍的可读性和学术价值,让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制度演进的逻辑链条,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一时间点的制度存留。它不是那种可以被随手放在床头阅读的消遣之作,它更像是一张需要摊开在宽大书桌上,备好笔纸进行细致批注和参考的“工作底本”。它的存在,极大地降低了研究者接触一手权威资料的门槛,确保了历史研究的严谨性和准确性。对于任何严肃对待清代政治史、行政史乃至社会史的研究者来说,这套书是书架上不可或缺的镇馆之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