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李敖精编:顾炎武集 二曲集 唱经堂才子书
定价:66.00元
作者:李敖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528046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10”选录了顾炎武的《顾炎武集》、李颙的《二曲全集》、金圣叹的《唱经堂才子书》和颜元、李塨的《颜李丛书》。《顾炎武集》主张经世致用,重视调查研究,批评君主与科举制度,均为炎武学术思想的一部分。《二曲集》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名著,有其独特的思想内容和学术价值。《唱经堂才子书》是金圣叹作品集,他的作品批点文字“灵心妙舌,开后人无限眼界,无限文心”。《颜李丛书》反对程朱的守静与虚学,提倡实用主义。
目录
作者介绍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余县人,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作家、时事批评家。台湾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又称民意代表)。其人意志如铁、斗志昂扬,活力无限,“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故自诩为“中国白话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批评家”。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话说》《红色11》《上山·上山·爱》等100多本著作。
文摘
序言
我得承认,我对“二曲集”的具体内容此前了解不多,这次是抱着探索古代戏曲文学的心态来翻阅的。而这部分内容,恰恰是给我带来惊喜最大的地方。不同于一般人对古代文人集中的刻板印象,这里的文字展现了一种更为活泼、更贴近民间生活的叙事风格。虽然篇幅可能不是全书的重点,但其语言的张力和人物的塑造,都显示出高超的艺术功力。编者似乎很懂得如何在“历史文献”与“文学欣赏”之间找到平衡点,对这些曲子作品的介绍和赏析,没有过度学术化,而是用一种相对轻松的笔触,勾勒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这让我感受到,即便是严肃的学者,也可以在他们的作品中找到艺术的乐趣和人性的光辉,而不是只有教条和说教。
评分这本精编本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才子”这个概念的内涵。我们现代人一提到才子,总会联想到风流倜傥、诗酒唱和,但通过阅读这些篇章,我看到了顾炎武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背负的沉重责任感。书中的部分论述,比如关于国家兴亡、民生疾苦的担忧,那种忧国忧民的真挚情感,是任何华丽辞藻都无法替代的重量。编者在选取这些篇目时,显然是围绕“经世”这一核心思想来组织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层层递进地展示了顾炎武从理论到实践的思考轨迹。这种将思想家置于其历史情境中去理解的方式,比单纯地阅读其观点更有力量。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对于当下许多浮躁的现象,也是一种无声的警醒——真正的学问,是需要扎根于现实土壤的。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主要图的是那种“文人情怀”,期待能在字里行间嗅到一些“唱经堂才子书”所特有的那种清高与孤傲。阅读体验嘛,说实话,参差不齐。有些篇章文采飞扬,辞藻华美,读起来酣畅淋漓,简直是享受;但也有一些部分,可能是因为是原汁原味的古文,即使是精编,依然需要反复揣摩,甚至要对照工具书才能勉强理解其确切含义。这让我产生了一个疑问:这个“精编”的尺度究竟是如何拿捏的?是更侧重于学术的严谨性,还是更倾向于大众的可读性?从读感上来说,更偏向后者,但细节之处又透露着一种不愿妥协的古风,这种矛盾感也挺有意思的。我希望下次再版时,能在注释上再加大力度,尤其是在解释那些非常典故化的用词时,能提供更直白易懂的现代语境对照,这样能让阅读的流畅度更上一层楼,而不是总被打断思考的节奏。
评分从收藏的角度来看,这本《李敖精编:顾炎武集 二曲集 唱经堂才子书》无疑是一件值得珍藏的物品。无论是从其作为历史文献的价值,还是从其作为现代出版物的制作水准来看,都属于上乘。书本的字体选择非常考究,宋体和仿宋体的搭配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尤其是长篇的引文部分,清晰度极高,几乎没有出现模糊或印刷错误的情况。这显示出出版社在制版印刷上的专业态度。对于那些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探究兴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切入点,它既尊重了原著的历史性,又兼顾了现代读者的接受度。总而言之,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文化产品再造,它让沉睡的经典重新焕发了生命力,值得我向身边的朋友们推荐。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年代感的纸张和油墨味,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文人墨客风骨犹存的年代。我本来还担心内容会过于艰涩难懂,毕竟是古代典籍的精编,但翻开后发现排版和注释都做得非常用心。作者(或者说编者)显然花了不少心思去梳理顾炎武这位大学者的思想脉络,不像有些版本只是简单地堆砌文字,而是有清晰的逻辑梳理。特别是对“实学”思想的阐述部分,编者似乎采用了现代学术研究的成果来辅助解读,使得原本抽象的经世致用之学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背景补充说明,让读者在阅读顾炎武的论述时,能更好地理解其言论产生的时代土壤。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古代文献的汇编,更像是一本精心制作的导读手册,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明末清初思想变迁的普通读者来说,门槛大大降低了。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在手里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对传统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