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精編:陸九淵集 陳亮集 劉伯溫集 9787552804355 李敖

李敖精編:陸九淵集 陳亮集 劉伯溫集 9787552804355 李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敖 著
圖書標籤:
  • 李敖
  • 陸九淵
  • 陳亮
  • 劉伯溫
  • 明朝
  • 曆史
  • 文學
  • 傳記
  • 古籍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和生源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天津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52804355
商品編碼:30021077531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7-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李敖精編:陸九淵集 陳亮集 劉伯溫集

定價:69.00元

作者:李敖

齣版社:天津古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5280435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瞭解中國文化精華,從閱讀這套書開始!200部國學經典名著,30捲囊括!李敖耗時多年自點評批注!人生必讀經典,書架必藏良品!“李敖主編國學精要”係列叢書由自稱“五十年來,五百年內中國白話文寫得好”的國學大師李敖主編,全書共30捲,遴選瞭中國曆史上流傳下來的200部古籍經典名著,從先秦至晚清,哲學、、曆史、文學、科學、藝術……幾乎囊括瞭國學的精華。有瞭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韆年精華盡收眼底;你可以縱橫左右,把多樣遺産羅列手邊;你可以從古典中尋新義,從舊籍裏找時潮;從深入淺齣的文字裏,瞭解古代的中國和現代的中國。

內容提要


目錄


陸九淵集

導讀 / 002

雜說 / 003

語錄 / 004

捲一 / 011

與邵叔誼 / 011

與曾宅之 / 013

與鬍季隨 / 017

與趙監 / 019

與鄧文範 / 020

與侄孫浚 / 021

與李省乾 / 023

捲二 / 026

與王順伯 / 026

與硃元晦 / 031

與吳顯仲 / 040

捲三 / 042

與童伯虞 / 042

與劉深父 / 043

與張輔之 / 044

與曹挺之 / 047

與曹立之 / 048

與黃日新 / 051

與黃元吉 / 052

與喬德占 / 053

與諸葛受之 / 053

捲四 / 054

與李德遠 / 054

得解見提舉 / 055

得解見權郡 / 055

得解見通判 / 056

與諸葛誠之 / 057

與王德修 / 060

與劉淳叟 / 061

與趙宰 / 063

與鬍達材 / 064

與潘文叔 / 065

與彭世昌 / 065

與曾敬之 / 066

與符舜功 / 066

與符復仲 / 067

與周廉夫 / 068

捲五 / 069

與呂伯恭 / 069

與呂子約 / 070

與戴少望 / 071

與舒西美 / 071

與高應朝 / 072

與楊敬仲 / 073

與項平甫 / 074

與舒元賓 / 074

與徐子宜 / 075

與趙子直 / 077

與辛幼安 / 078

捲六 / 082

與傅全美 / 082

與傅子淵 / 084

與傅聖謨 / 085

與包詳道 / 088

與包顯道 / 092

與包敏道 / 093

與吳伯顒 / 095

與吳仲詩 / 095

與吳叔有 / 096

捲七 / 097

與勾熙載 / 097

與彭子壽 / 098

與邵中孚 / 098

與顔子堅 / 099

與張季忠 / 100

與胥必先 / 100

與硃元晦 / 101

與吳仲良 / 102

與詹子南 / 103

與陳倅 / 104

與包顯道 / 106

與周元忠 / 109

與蘇宰 / 109

與程帥 / 110

捲八 / 111

與張春卿 / 111

與宋漕 / 112

與陳教授 / 114

與趙推 / 116

與蘇宰 / 118

捲九 / 123

與王謙仲 / 123

與錢伯同 / 126

與楊守 / 127

與黃監 / 130

與林叔虎 / 130

與陳君舉 / 132

捲十 / 134

與李成之 / 134

與應仲寔 / 135

與張季海 / 136

與張元鼎 / 137

與黃康年 / 137

與鬍無相 / 138

與硃益叔 / 138

與路彥彬 / 139

與塗任伯 / 139

與董元锡 / 140

與倪濟甫 / 141

與黃彥文 / 141

與劉誌甫 / 141

與邵叔誼 / 142

與江德功 / 143

與曾宅之 / 143

與周元忠 / 144

與詹子南 / 145

與吳顯仲 / 146

捲十一 / 147

與硃濟道 / 147

與吳子嗣 / 149

與傅季魯 / 152

與陳宰 / 152

與李宰 / 153

與趙景昭 / 156

與王順伯 / 156

與尤延之 / 159

與豐宅之 / 160

捲十二 / 161

與趙然道 / 161

與趙詠道 / 164

與陳正己 / 166

與張誠子 / 168

與張輔之 / 168

與饒壽翁 / 169

與倪九成 / 171

與張季悅 / 172

與劉伯協 / 173

與黃循中 / 174

捲十三 / 176

與郭邦逸 / 176

與郭邦瑞 / 177

與李信中 / 178

與潘文叔 / 178

與硃子淵 / 179

與薛象先 / 181

與羅春伯 / 182

與鄭溥之 / 183

與馮傳之 / 184

與硃元晦 / 185

捲十四 / 187

與包詳道 / 187

與包敏道 / 187

與嚴泰伯 / 188

與傅子淵 / 189

與羅章夫 / 190

與廖幼卿 / 190

與傅齊賢 / 191

與胥必先 / 191

與蔡公辯 / 192

與張德清 / 193

與高應朝 / 193

與侄孫浚 / 194

捲十五 / 198

與陶贊仲 / 198

與孫季和 / 201

與唐司法 / 202

與傅剋明 / 202

與章茂獻 / 203

與羅春伯 / 203

與薛象先 / 204

與硃子淵 / 206

與劉漕 / 206

與吳鬥南 / 207

捲十六 / 208

與章德茂 / 208

與張元善 / 213

捲十七 / 217

與張監 / 217

與豐叔賈 / 220

與鄧文範 / 221

與緻政兄 / 222

與張伯信 / 223

與似清 / 223

與瀋宰 / 224

陳亮集

導讀 / 226

上孝宗皇帝書 / 227

問答 / 241

勉強行道大有功論 / 248

送王仲德序 / 252

送吳允成運乾序 / 254

與應仲實 / 256

甲辰答硃元晦書 / 260

酌古論一 / 268

酌古論序 / 268

光武 / 269

先主 / 271

曹公 / 273

孫權 / 275

酌古論二 / 278

苻堅 / 278

韓信 / 280

薛公 / 282

鄧禹 / 285

馬援 / 286

酌古論三 / 288

諸葛孔明上 / 288

諸葛孔明下 / 290

呂濛 / 291

鄧艾 / 293

羊祜 / 295

酌古論四 / 297

崔浩 / 297

李靖 / 298

封常清 / 300

馬燧 / 302

李愬 / 304

桑維翰 / 306

策 / 308

廷對 / 308

國子 / 314

傳注 / 316

江河淮汴 / 318

量度權衡 / 319

銓選資格 / 320

四弊 / 322

變文法 / 323

製舉 / 325

子房賈生孔明魏徵何以學異端 / 327

蕭曹丙魏房杜姚宋何以獨名於漢唐 / 328

水心集

導讀 / 332

始論一 / 333

治勢 / 337

財計上 / 340

紀綱一 / 343

紀綱二 / 346

進捲總義 / 350

進捲中庸 / 353

習學記言 / 356

序 / 359

送劉茂實序 / 359

石庵藏書目序 / 360

東溪先生集序 / 361

瀋子壽文集序 / 362

陰義序 / 363

粹裘集序 / 363

龍川集序 / 364

紀年備遺序 / 365

丁少詹文集序 / 366

岩集序 / 366

平陽會書序 / 367

黃子耕文集序 / 368

周會卿詩序 / 368

觀潮閣詩序 / 369

謝景思集序 / 369

覆瓿集序 / 370

徐斯遠文集序 / 370

鬆廬集序 / 371

黃文叔詩說序 / 372

歸愚翁文集序 / 373

送戴許蔡仍王汶序 / 374

送林子柄序 / 374

周南仲文集後序 / 375

黃文叔周禮序 / 376

王木叔詩序 / 377

徐德操春鞦解序 / 377

法明寺教藏序 / 378

宗記序 / 379

鬍尚書奏議序 / 380

觀文殿學士知樞密院事陳公文集序 / 381

羅袁州文集序 / 382

送盧日新序 / 383

播芳集序 / 383

與平陽林升卿謀葬父序 / 384

書 / 385

與趙丞相書 / 385

上西府書 / 386

寄王正言書 / 390

與黃岩林元秀書 / 392

與呂丈書 / 393

戴少望書 / 393

答少詹書 / 395

代人上書 / 396

答劉子至書 / 398

答吳明輔書 / 399

上執政薦士書 / 400

奏薦滕賢良 / 401

啓 / 402

賀葉丞相 / 402

賀龔參政 / 403

謝宰執 / 404

上趙運使 / 405

上芮提刑 / 405

上張安撫 / 406

上韓提刑 / 407

上陳提舉 / 407

上李簽院啓 / 408

與交代啓 / 408

劉伯溫集

導讀 / 412

鬱離子韆裏馬 / 413

鬱離子瞽瞆 / 415

鬱離子天地之盜 / 417

鬱離子虞孚 / 419

鬱離子天道 / 420

鬱離子神仙 / 423

天說上 / 425

天說下 / 428

雷說上 / 431

雷說下 / 433

醫說贈馬復初 / 434

序 / 436

送高生序 / 436

雙清詩序 / 437

郭子明詩集序 / 437

送彆燈和尚還鄉序 / 438

贈奕棋相子先序 / 439

海寜州賈希賢義塾詩序 / 440

沙班子中興義塾詩序 / 440

送月忽難明德江浙府總管謝病去官序 / 441

章秀纔觀海集序 / 442

送海寜張知州滿任去官序 / 443

槐陰讀書圖序 / 443

送海寜尹知州之官序 / 444

送柯上人遠遊詩序 / 445

竹川上人集韻序 / 446

全嬰堂序 / 447

鄭士亨東遊集序 / 447

照玄上人詩集序 / 448

送熊文彥歸江西序 / 449

悅茂堂詩序 / 450

送張山長序 / 451

牡丹會詩序 / 452

送道士張玄中歸桐柏觀詩序 / 453

贈醫學錄江仲謙序 / 454

贈徐仲遠序 / 455

王原章詩集序 / 456

送餘希賢歸江東序 / 457

送章三益之龍泉序 / 458

贈陳伯光詩序 / 459

季山甫文集序 / 460

項伯高詩序 / 460

呂周臣詩集序 / 461

送宋仲珩還金華序 / 462

送黃叔暘歸金華覲省序 / 463

蘇平仲文集序 / 464

送謝教授序 / 466

送錢士能之建昌知州序 / 467

送順師住持瑞岩寺序 / 467

喜雨詩序 / 468

唱和集序 / 468

靈棋經解序 / 469

宋景濂學士文集序 / 470

記 / 472

季氏湖山義塾記 / 472

尚友齋記 / 473

友梅軒記 / 474

海寜應氏墓庵記 / 475

杭州實庵和尚福嚴寺記 / 475

飲泉亭記 / 476

遊雲門記 / 478

齣越城至平水記 / 479

活水源記 / 480

自靈峰適深居過普濟寺清遠樓記 / 480

發普濟過明覺寺至深居記 / 481

深居精捨記 / 482

鬆風閣記 / 483

鬆風閣記 / 484

橫碧樓記 / 484

孝友堂記 / 485

白雲山捨記 / 486

怡怡山堂記 / 487

棣萼軒記 / 488

魚樂軒記 / 489

養誌齋記 / 490

裕軒記 / 491

尚節亭記 / 492

前江淮都轉運鹽使宋公政績記 / 493

壽萱堂記 / 496

諸暨州重修州學記 / 497

紹興崇福寺記 / 499

賈性之市隱齋記 / 500

浙東處州分府元帥石末公德政記 / 501

浙東肅政廉訪司處州分司題名記 / 502

苦齋記 / 503

清齋記 / 504

少微山眉岩神仙宅記 / 505

大勇齋記 / 507

杭州富陽縣重修文廟學宮記 / 508

杭州路重修府治記 / 510

獨冷先生傳 / 511

作者介紹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餘縣人,颱灣作傢、中國近代史學者、文化學者、曆史學傢、作傢、時事批評傢。颱灣無黨派人士,曾任颱灣“立法委員”(又稱民意代錶)。其人意誌如鐵、鬥誌昂揚,活力無限,“以玩世來醒世,用罵世而救世”。因其文筆犀利,批判色彩濃厚,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故自詡為“中國白話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傳媒追捧為“中國近代傑齣的批評傢”。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話說》《紅色11》《上山·上山·愛》等100多本著作。

文摘


序言



《中國傳統思想精華:陸九淵、陳亮、劉伯溫思想解析》 本書並非收錄李敖先生的任何著作,而是旨在深入梳理、解析和呈現中國傳統思想史中三位重要思想傢——陸九淵、陳亮、劉伯溫——的核心思想體係。我們將剝離李敖先生的解讀視角,獨立呈現這三位先哲各自的哲學建樹、人生智慧以及對後世的深遠影響。本書將緻力於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係統、且不失深刻的思想脈絡,讓讀者得以在遠離現代紛擾的學術語境中,直接對話古人的智慧。 陸九淵:心學之奠基與“吾心即理”的徹悟 陸九淵(1139-1193),字子靜,南宋哲學傢,宋明理學重要代錶人物,心學的開創者之一。其思想體係以“心”為核心,強調“心即理”、“君子可以學問,而況於聖人乎”的內在道德覺醒和道德實踐。 “心即理”的哲學本體論: 陸九淵認為,宇宙萬物的根本原理就蘊藏在人的心中。他將“心”看作是形而上的本體,是萬事萬物的源頭。他所說的“心”,並非指具體的情感活動,而是指超越現象的、純粹的、內在的理性之源。他主張“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認為個體的認知和道德修養都源於內心深處對“理”的體悟。這種觀點與硃熹強調的“格物緻知”有所不同,硃熹認為“理”存在於外物之中,需要通過窮究事物來求得,而陸九淵則認為“理”在心內,是天賦的、固有的。 “發明本心”與“聖人可學”: 陸九淵強調“發明本心”,即通過內省和體悟,喚醒並展現人心固有的善良本性與道德潛能。“發明”並非創造,而是顯現、揭示。他堅信“聖人可學”,即聖人的境界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通過學習和修煉達到的。他認為,隻要能夠真正地“發明本心”,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聖人。這極大地激發瞭人們自我修養的積極性和可能性。 “四端”與道德實踐: 陸九淵在繼承孟子“四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的基礎上,進一步將其視為“心”的重要錶現。他認為這四種端倪就是“理”的直接流露,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通過對“四端”的體悟和擴充,便能達到“仁”的境界。他強調“事上磨練”,即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具體的行為來實踐道德,來檢驗和深化對“理”的體悟。 與硃熹的“鵝湖之辯”: 陸九淵的思想與硃熹的理學在當時形成瞭鮮明的對比,並在鵝湖書院展開瞭著名的“鵝湖之辯”。辯論的核心在於“本末”問題,陸九淵認為“心”是“本”,而“事”是“末”;硃熹則認為“理”是“本”,而“心”是“末”。盡管這場辯論沒有明確的勝負,但它深刻地揭示瞭兩大學派在認識論和方法論上的根本差異,也為中國哲學史留下瞭寶貴的思想財富。 陳亮:事功與心學的融閤,勇猛精進的實學精神 陳亮(1143-1194),字同甫,南宋愛國學者、史論傢、文學傢。他繼承並發揚瞭陸九淵的心學思想,但更注重將哲學理念與現實功業相結閤,強調“事功”的重要性,形成瞭自己獨特的“事功心學”。 “仁”與“功”的統一: 陳亮認為,真正的“仁”並非僅僅是內心的道德情感,更應該體現在積極的社會實踐和功業建樹上。他反對空談道德,主張將“仁”落實在“事功”之中,即通過治理國傢、抵禦外侮、造福人民等實際行動來體現仁德。他所謂的“事功”,包含著政治、軍事、經濟等各個方麵,是對國傢民族命運的擔當。 “論心”與“論事”並重: 陳亮認為,人的心性與具體事務是不可分割的。他既重視“論心”,即對內在心性的考察和體悟,也強調“論事”,即對具體事務的分析和處理。他認為,隻有通過對實際事務的深入瞭解和積極參與,纔能真正地檢驗和發揮內心的道德力量。他提齣“心者,身之主,身者,心之用也”,強調心與身,乃至與事之間的緊密聯係。 “萬物皆備於我”的實踐解讀: 繼承陸九淵“萬物皆備於我”的思想,陳亮將其引嚮瞭更具實踐性的方嚮。他認為,人內心所具備的道德潛能,必須通過積極的行動纔能得以實現和顯現。他主張“毋以人而望事”,即不要因為事物的艱難復雜而退縮,而應積極地將其納入自己心性的檢驗和實踐之中。 愛國情懷與憂患意識: 陳亮生活在南宋積弱時期,飽受金朝侵擾之苦,其思想深受愛國情懷和憂患意識的驅動。他將個人的道德修養與國傢的興衰緊密相連,積極主張抗金復國,他的許多文章都充滿瞭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他提倡“經世緻用”,希望通過自己的學識和實踐,為國傢民族貢獻力量。 “大關節”的學問觀: 陳亮提倡一種“大關節”的學問觀,即關注事物的關鍵、根本和原則。他反對瑣碎的、脫離實際的研究,主張深入事物的核心,把握其本質。這種學問觀也體現在他對曆史和政治的解讀中,他善於抓住曆史事件的關鍵節點,進行深刻的分析和評論。 劉伯溫:經天緯地之纔與“善用其纔”的智慧 劉伯溫(1311-1375),名基,字伯溫,元末明初政治傢、文學傢、軍事傢,被譽為“古今第一奇人”。他的思想體係融閤瞭儒、釋、道等多種學說,尤以對治國理政、軍事策略、以及人生處世的深刻洞察而著稱。 “天人閤一”的政治哲學: 劉伯溫深受中國傳統“天人閤一”思想的影響。他認為,君主的統治應順應天道,遵循自然規律,這樣纔能實現長治久安。他強調“敬天保民”,即既要敬畏上天,又要愛護人民,將天道與民心緊密聯係起來。在治國上,他注重“德政”,認為德化是治國的根本,而非僅僅依靠刑罰。 “兵法”與“道法”的融閤: 劉伯溫不僅是傑齣的政治傢,更是傑齣的軍事傢。他將《孫子兵法》等軍事經典融會貫通,並將其與道傢的“無為而治”相結閤,形成瞭一種獨特的軍事思想。他認為,用兵之道,貴在“不戰而屈人之兵”,強調智謀、策略和時機,而非單純的武力對抗。他善於利用“勢”,洞察人性,以最小的代價 achieve the greatest victory。 “知人善任”的領導藝術: 劉伯溫在輔佐硃元璋建立明朝的過程中,展現瞭卓越的“知人善任”的能力。他能夠準確地識彆和運用人纔,將閤適的人放在閤適的位置上,充分發揮他們的纔能。他深知,一個成功的領導者,必須懂得如何集思廣益,如何凝聚人心。 “功成身退”的處世智慧: 劉伯溫的一生充滿瞭傳奇色彩,但他在權勢頂峰時,卻選擇“功成身退”,迴歸田園。這體現瞭他深刻的處世智慧,他深諳“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懂得在適當的時候抽身而退,以保全自身。這種智慧並非消極避世,而是一種對人生、對政治深刻洞察後的明智選擇。 對“天命”與“人事”的辯證認識: 劉伯溫的思想中,既有對“天命”的敬畏,也有對“人事”的積極作為。他相信命運的安排,但同時更強調通過自身的努力和智慧去改變和影響命運。他鼓勵人們在順應天道的前提下,積極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去創造屬於自己的輝煌。 本書的價值與閱讀體驗: 本書的創作宗旨在於提供一種獨立、純粹的學術視角,讓讀者能夠直接接觸陸九淵、陳亮、劉伯溫的思想本體。我們力求剝離一切外在的、非思想本身的解讀,讓古人的智慧以其最原始、最深刻的麵貌呈現。 係統性的梳理: 本書將以清晰的邏輯結構,係統地梳理三位思想傢的核心概念、哲學體係、人生觀點以及曆史貢獻。 深入的解析: 我們將運用嚴謹的學術分析方法,對每一個核心概念進行深入剖析,力求闡釋其內涵、外延以及在思想體係中的位置。 獨立的學術呈現: 本書不預設任何立場,不依賴於任何現代解讀,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純粹的、獨立的學術文本。 豐富的思想內涵: 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將能夠深入瞭解中國傳統思想的博大精深,體會到陸九淵的內省智慧,陳亮的擔當精神,以及劉伯溫的經世之道。 啓迪人生的智慧: 這三位思想傢的智慧,不僅是曆史的瑰寶,更是可以指導我們當下人生選擇和價值判斷的寶貴財富。 本書獻給所有對中國傳統思想、哲學史、以及人類智慧的深刻探索感興趣的讀者。希望通過本書,您能與古人的智慧進行一次深刻的心靈對話。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對這套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讀”,不如說是“啃”。這可不是那種可以輕鬆消遣的閑書,它需要你靜下心來,甚至需要準備好一些背景資料在手邊。陳亮的“心學”思想,本就深奧,要理解他如何將儒傢的“義”與“氣”融為一體,談何容易?而李敖的精選,則像是在迷霧中搭建瞭一座座照明的燈塔。我發現他選取的篇章,往往是那些最能體現人物核心思想,同時又最具現實批判力的部分。比如說,在劉伯溫的部分,我感覺那些關於時局、權謀和治世的論述,被一種近乎冷酷的清晰度展現瞭齣來,讓人在贊嘆其遠見卓識的同時,也不禁脊背發涼。這套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保存瞭這些經典,更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獨特的“切入點”,讓現代讀者不必在浩如煙海的古籍中迷失方嚮,而是直接麵對那些最精華、最能叩問心靈的篇章。

評分

這套“精編”帶給我的最大震撼,是它讓我重新審視瞭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在不同曆史階段所承擔的責任與睏境。陸九淵的“心即理”,似乎是內在精神世界的無限開拓;陳亮的“義利之辨”,則是外部實踐中的艱難抉擇;而劉伯溫的運籌帷幄,則代錶瞭知識分子介入政治漩渦的復雜命運。李敖的眼光獨特之處在於,他似乎是想通過這三位代錶性的人物,構建一個完整的古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光譜。我感覺閱讀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次結構性的思想重塑,每一次翻頁,都是對既有認知的一次挑戰。它不是簡單的曆史人物介紹,而是一場關於“如何做人,如何立世”的嚴肅哲學探討。對於任何一個對中國傳統思想有興趣,但又苦於沒有係統性入口的人來說,這套書提供瞭一個強有力、且充滿個性的嚮導。

評分

說實話,剛開始我對“精編”這個詞是存有一絲疑慮的,生怕李敖會為瞭迎閤某種趣味而過度刪改或注釋。但實際閱讀下來,發現我的擔心是多餘的。這套書保持瞭極高的文本純淨度,重點在於“選”的藝術。陸九淵的自然衝和,陳亮的剛健有力,劉伯溫的內斂深沉,這三位思想傢的氣質差異,在李敖的編排下被巧妙地並置、對比。我特彆欣賞他對於文本的排版和注釋的剋製,沒有過度介入,更多的是提供瞭一個清晰的閱讀框架。這使得我們能夠更直接地感受到古代思想傢們的心跳和呼吸,而不是被編者過多的主觀色彩所乾擾。這套書的重量感,很大一部分來源於它對原著文本的尊重,以及對思想脈絡的精準把握,它成功地做到瞭既有學者的嚴謹,又不失大眾讀者的可讀性。

評分

這套“李敖精編”係列,光是書名就透露著一股子不容小覷的重量感。我一開始被吸引,主要是衝著李敖這個名字去的,畢竟他老人傢在文壇的影響力是毋庸置疑的,他的選本,想來必定是帶著他獨特的犀利和精準的眼光。我拿到這套書的時候,就被那種厚重感震住瞭,紙張和裝幀都透著一股子紮實的學術氣息,但李敖的“精編”二字,又讓人期待其中是否會有他標誌性的旁批和解讀。我翻開其中一冊,那種深入曆史肌理的文字撲麵而來,感覺自己仿佛一下子穿越迴瞭那個群星璀璨的宋代或元初,跟這些古代的智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能將陸九淵、陳亮、劉伯溫這樣三位風格迥異、思想深邃的大傢匯集一堂,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挑戰性的事情。李敖的功力,就在於他能找到他們之間某種隱秘的聯係,或者說,是他認為我們現代人最需要從他們身上汲取養分的部分。我尤其關注他如何處理那些思想上的交鋒和微妙的傳承,那纔是真正考驗編者眼光的地方,而不是簡單地把他們的文字堆砌起來。

評分

從收藏價值的角度來看,這套書無疑是值得擁有的。它不僅僅是一套古典文獻的匯編,更是一部凝結瞭李敖獨特思想品味的“選本藝術品”。我關注的細節是它的索引和附錄部分——盡管我不便在此詳述具體內容——但可以看齣編纂者在力求讓讀者能夠順藤摸瓜,進行更深入研究的用心。拿到手時,那種墨香混閤著曆史厚重感的味道,讓人愛不釋手。它不像那種快餐式的暢銷書,讀完就束之高閣,而是那種需要反復品味、常翻常新的工具書和思想伴侶。它強迫你思考,思考古人是如何在充滿限製的環境中,依然能爆發齣如此耀眼的思想光芒,這對於我們這個信息爆炸卻又時常感到精神貧瘠的時代,無疑是一劑強效的清醒劑。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