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郯录(唐宋史料笔记丛刊) 9787101112597

愧郯录(唐宋史料笔记丛刊) 978710111259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朗润 点 著
图书标签:
  • 唐代史料
  • 宋代史料
  • 史料笔记
  • 历史研究
  • 唐史
  • 宋史
  • 史学
  • 地方史
  • 郯城县
  • 历史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枫林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2597
商品编码:3002263864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愧郯录(唐宋史料笔记丛刊)

定价:28.00元

作者:朗润 点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1011125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愧郯录(唐宋史料笔记丛刊) 9787101112597 引言 《愧郯录》并非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也不是一篇深入的学术论著,它更像是一份珍贵的“史料笔记”,从一个独特的视角,为我们窥探唐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制度运作、文人生活,甚至寻常百姓的日常起居,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此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其“不全面”、“不系统”,正因如此,它才能以一种更为鲜活、真实的面貌,呈现出历史上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细节与温度。 一、 史料的碎片与时代的剪影 “愧郯”二字,或可理解为作者在面对浩如烟海的史事与自身见闻时的谦逊与自省,他并非以史官的身份审视历史,而是以一个观察者、记录者的姿态,将自己所触及、所闻、所思,以笔记的形式保存下来。这种笔记体,恰如其分地契合了唐宋时期文人志趣的表达方式,也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材料”。 《愧郯录》中所记载的内容,往往是零散的,可能是一段轶事,一个官场上的小道消息,一次宴饮的场景,一个文人的癖好,或是某项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偏差。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如同历史长河中的遗珠,它们各自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但当汇集在一起,便能勾勒出那个时代的独特剪影。 例如,书中或许会记录某个地方官员如何处理一起民间纠纷,寥寥数语,却能折射出当时的司法体系的运作模式,以及民众与官府之间的互动关系。又或者,记载某位名士在一次文会上的谈话,尽管只是些“清谈”之语,却能体现出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以及他们对于政治、文学、哲学的思考。 这些看似琐碎的记载,却能为我们提供研究唐宋社会结构、阶层关系、文化思潮、风俗习惯等提供了重要的佐证。宏观的历史著作往往着力于“大”,而《愧郯录》则擅长于“小”,正是这种“小”的视角,才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真实肌理。 二、 制度的“人情”与“变通” 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但任何制度的运行,都离不开“人”。《愧郯录》的价值,还在于它能够揭示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人情”与“变通”。 例如,在记录官员的任免、调动时,书中可能不会仅仅停留在官方的政令层面,而是会侧重于讲述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某位权贵的推荐,可能是某次事件的影响,甚至是某种人际关系的考量。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在制度的框架下,人是如何发挥作用,又如何影响着制度的走向。 又或者,在描述税收、徭役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制度时,《愧郯录》或许会记录下百姓在遵守制度过程中的一些“变通”方法,或者官员为了完成任务而采取的某些“灵活”措施。这些记载,虽然不符合“正史”的严谨要求,却能真实地反映出制度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张力,以及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生存智慧。 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可以看到,制度并非冰冷的条文,而是与社会现实、人情世故相互交织的动态过程。《愧郯录》以其独特的观察角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制度图景。 三、 文人的生活与精神世界 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繁荣的黄金时代,文人阶层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愧郯录》对于研究当时的文人生活,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书中可能会记载文人的日常起居,他们的饮食、服饰、居住环境,甚至他们的喜怒哀乐。例如,关于某位文人如何收藏古籍,如何品评字画,如何与友人唱和,这些看似平常的记述,都能帮助我们勾勒出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 更重要的是,《愧郯录》或许能够触及文人的精神世界。在笔记中,我们或许能看到他们对于政治时局的议论,对于人生际遇的感慨,对于道德伦理的思考,甚至是对佛道思想的探讨。这些零散的文字,如同文人内心世界的缩影,让我们得以窥见他们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寻求精神的寄托和价值的实现。 比如,书中可能会记录一位落第文人如何自嘲,或者一位得志文人如何展现其傲气,又或者某位隐士如何超然物外。这些描写,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唐宋文人的认识,也为我们理解当时中国的思想文化,提供了生动的案例。 四、 语言的魅力与情感的流淌 作为一部史料笔记,《愧郯录》的语言风格,也是其不可忽视的魅力所在。虽然我们无法预知其具体的文字风格,但从“笔记”的体裁来看,其语言往往更加自由、生动,不拘泥于程式化的表达。 这种语言,可能更贴近口语,更富有表现力,也更容易传递出作者的情感。即使是记录枯燥的史实,也可能因为作者的笔触而变得鲜活起来。 或许,书中会使用一些当时流行的俚语、俗语,或者文人之间交流时使用的特定词汇,这些语言上的细节,对于研究唐宋时期的语言演变、社会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作者在记录过程中的情感投入,也可能通过文字流淌出来。有时可能是对某件事的愤慨,有时是对某人的赞赏,有时是对人生的无奈。这些情感的痕迹,使得《愧郯录》不仅仅是一堆冷冰冰的史料,更是一份带有温度的个人记录。 结语 《愧郯录》作为“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的一员,其价值在于其“以小见大”,在于其“真实鲜活”。它并非旨在提供一个完整的历史图景,而是通过碎片化的记录,为我们打开一扇扇小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唐宋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对于研究唐宋历史的学者而言,《愧郯录》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它提供了许多“正史”中难以找到的细节信息,能够弥补宏大叙事的不足。对于普通读者而言,阅读《愧郯录》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让我们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体味到古人的喜怒哀乐。 这部图书,如同一个尘封的宝盒,里面盛满了历史的碎片,等待着有心人的发掘与解读。通过对这些碎片的细致梳理与串联,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那个辉煌而复杂的时代,也才能更加珍视我们所处的当下。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和历史功底。它不像现代学术著作那样有清晰的章节划分和详尽的索引,更多的是一种“信手拈来,皆成文章”的古人叙事方式。这对于习惯了结构化阅读的现代人来说,初读时会有些许挑战。我不得不时常借助其他的工具书来佐证和理解某些典故或人名,但这反而激发了我更主动的学习热情。可以说,这本书本身就像一个古代文献的迷宫,需要读者自己去构建知识的地图。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享受这种“寻宝”的过程,每当成功解读一段晦涩的记载,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满足感。这种需要“主动投入”的阅读方式,反而加深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远非被动接受信息可比。

评分

从收藏价值的角度来看,这套丛刊的出版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汇集了过去分散在不同孤本中的珍贵史料,进行了系统化的整理和集中出版,极大地便利了史学研究。对于我们这些无法经常前往各大图书馆查阅原版影印件的普通读者来说,能以如此便捷的方式接触到这些一手材料,是莫大的幸事。而且,这样的专业性丛刊通常印量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只会愈发凸显。可以说,购买和收藏这套书,不仅是对个人知识体系的充实,也是对抢救和传承传统文献的一种支持。它代表了一种对学术严谨性的坚守,值得所有热爱中国古代史的同道之人珍视。

评分

作为一名对文人阶层生活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这本书中对于士大夫日常交往、诗酒唱和的描绘,着实让我流连忘返。那些关于宴饮排场、服饰规制、甚至对某个季节特定花卉的偏爱记录,都栩栩如生地展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我甚至能想象到,在某个微雨的黄昏,几位友人围炉夜话,谈论着朝廷的兴衰和彼此的抱负。这种富有画面感的记载,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宋人精神气质”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史实堆砌,更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时代的脉搏。通过这些侧面描写,我似乎能够触摸到那个黄金时代的文化脉搏,体会到他们面对历史洪流时的复杂心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厚重的纸张质感和古朴的字体排版,透着一股浓浓的学术气息。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讲究,虽然是影印的古籍风格,但阅读起来并没有感到费力,墨色清晰,排版疏朗有致,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是下了不少功夫的。尤其是一些重要文献的原文引用部分,那些繁复的宋体字被清晰地呈现出来,让人在触摸历史的厚重感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阅读的愉悦。对于长期关注古代史料的读者来说,这种精心的制作本身就是一种尊重和诚意。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对传统文化载体的现代化保护与呈现方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被珍藏的文物复制品。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纸张与指尖的摩擦,那份沉静的力量,远非电子阅读所能比拟。

评分

这本书的史料价值简直是超乎想象的丰富,我本来以为它会是那种非常零散的笔记集合,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它构建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宋代社会生活图景。作者的观察角度极其刁钻而敏锐,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宫廷琐事、民间风俗,到重大的政治事件背后的细节侧写,都描绘得入木三分。比如书中对于某个官员升迁背后的复杂人际网络分析,简直可以媲美现代的政治学案例研究,丝丝入扣,逻辑严密。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梳理其中的时间线索和人物关系,发现许多教科书中一笔带过的内容,在这里都有着详尽的铺陈和多方印证。对于想要深入理解唐宋之变的学者和爱好者而言,这套丛刊无疑是一座需要被反复挖掘的宝库,它提供的不是结论,而是通往结论的无数条路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