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新书--欧阳修词校注 |
| 作者 | 欧阳修,胡可先,徐迈 校注 |
| 定价 | 98.00元 |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ISBN | 9787532575916 |
| 出版日期 | 2015-07-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大32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对欧阳修的词进行辑考、编年、校注。整理者胡可先是唐宋文学研究领域中青年专家中执牛者之一。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部校注本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对欧阳修本人的研究层面,它更是一部折射北宋中期文坛风貌的窗口。通过对词作注释的深入阅读,我得以窥见当时士大夫阶层在政治压力和文人雅趣之间的微妙游走。校注者在某些词作的引言或注释中,巧妙地提及了当时的政治气候,如“新旧党争”对词人情感表达的微妙影响。这使得我们理解欧阳修的词,不再是孤立的文学创作,而是与整个时代脉搏紧密相连的产物。例如,当读到一些看似闲适的词句时,结合注释提供的时代背景,你才会明白,这种“闲适”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深刻的自我克制和对世事的洞察。这种宏观的视野,极大地提升了这部作品的厚度和深度,让它从一本单纯的词集,升华为一部具有历史学意义的文学研究佳作。对于想要系统了解宋代文人精神世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装帧和细节处理表达由衷的赞赏,这关乎阅读的“仪式感”。精装的封面设计低调而典雅,没有使用市面上常见的浮夸的宋代图案,而是选择了非常内敛的色调和字体,符合欧阳修本人内敛沉静的气质。内页的用纸厚实,即使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有那种廉价的“新书味”,反而有一种书卷的温润感。更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关键的校注点,采用了旁注的形式,字体清晰可辨,并且与正文保持了合理的间距,阅读时眼睛不会因为频繁在正文和注释间跳转而感到疲劳。这体现了编纂者对读者体验的极致关怀。坦白说,市场上不乏对名家作品的重新出版,但真正能做到“校、注、印、编”四方面都达到如此高水准的,实属罕见。捧在手上,就觉得这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品味的体现。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带着它,去寻找一个宁静的午后,再次沉浸在这位伟大词人的世界里。
评分作为一名对古典文学抱有敬意的普通读者,我最看重的是书籍能否提供一种沉浸式的、不被打扰的阅读体验。在这一点上,《欧阳修词校注》做得堪称典范。我特别喜欢它对“校”与“注”的平衡把握。很多学术性的古籍,注释过于繁琐,恨不得把每一个字都拆开来解释,反而冲淡了作品本身的韵味;但这部书的注释非常“有分寸”。它知道何时该详细考证,何时应该适可而止,让读者能够保持阅读的流畅性。比如在处理韵脚和句读上,校注者提供的版本明显更符合现代读者的诵读习惯,使得那些原本需要反复揣摩才能找到的节奏感,在第一次朗读时便能自然流淌出来。这种对文本“可读性”的尊重,才是真正的大师之举。我周末捧着它,泡上一壶清茶,那种心神安宁、与古人对话的感觉,是任何电子阅读器都无法替代的。它让我感受到文字的重量,也体会到时间沉淀下来的醇厚之美。
评分这本《欧阳修词校注》的问世,简直是为我们这些醉心于宋词,尤其是对欧阳修这位大家情有独钟的读者,送来了一份厚礼。我最近沉浸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最大的感受就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严谨性与人文情怀的完美结合。校注工作绝非易事,尤其对于词这种句式多变、传抄讹误频出的文体,更是需要耗费巨大的心血。我注意到,校注者在处理一些存疑的词句时,并非武断地下结论,而是详尽地引述了不同的底本和前人的考证意见,然后才给出最审慎的判断。这种“存疑不强求,考证有根据”的态度,极大地增强了这部作品的可信度。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一位博学的老师,一步步拨开历史的迷雾,去探究欧阳修笔下那些婉约与豪放交织的音律之美。特别是一些生僻字词的注释,既精准又易懂,让那些晦涩的宋代语汇重新焕发生机,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更多年轻的读者也能领略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旷达与洒脱。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十分考究,开本适中,纸张的触感也让人爱不释手,这对于长时间阅读古籍的体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细节。
评分说实话,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欧阳修的了解大多停留在“唐宋八大家”的名头以及一些耳熟能详的篇章上,总觉得宋词的境界似乎被苏轼、辛弃疾的光芒掩盖了太多。然而,这部《校注》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片面认知。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把词罗列出来,然后给出解释,它更像是一部微型的欧阳修人生与创作轨迹图谱。通过细致入微的校注和旁及的背景介绍,我清晰地看到了他从早年的意气风发,到宦海沉浮中的无奈与自持,是如何一一化为音符,渗透进他的词作之中的。举个例子,他对某一首怀人词的注释,不仅解释了词句的含义,还考证了这位“友人”的历史身份和与欧阳修的关系,使得原本平淡的文字瞬间立体了起来,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世间的真挚情感。这种深度的挖掘和梳理,让读者不再是单纯的文本接受者,而是成为了一个历史现场的参与者和感受者。我尤其欣赏它在某些情感浓烈的篇章后,插入的简短的“赏析提示”,那提示的切入点往往非常独到,能瞬间点醒读者原本可能忽略的妙处,让人有豁然开朗之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