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新书--潘雨廷著作集:易则.神形篇.内经七篇大论述义(精装) |
| 作者 | 潘雨廷 |
| 定价 | 68.00元 |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ISBN | 9787532584352 |
| 出版日期 | 2017-04-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是丛书“潘雨廷著作集”中的一种。该丛书是潘雨廷著作的集中出版,历经数年,对此前出版过的内容作了全面修订,并增加了几种新整理的内容。经重新组合,共分十三册,每册内容简介如下: *册《周易表解》:本书用表解形式阐释《周易》经传,共分四卷百表,每表辅以解说。卷一:《说卦》、《序卦》、《杂卦》;卷二:上经(《彖》上、《象》上);卷三:下经(《彖》下、《象》下);卷四:《系辞》、《文言》。本书可以作为理解《周易》经传的入门,是基础读本。 第二册《易学史发微》:《易学史发微》是作者撰写《易学史》中的主题论文汇编。本书从历史的角度综述了从先秦至近代易学典籍和人物的核心思想,勾勒了中华易学象数发展的主要线索,是简明的易学史纲要。 第三册《易学史丛论》:《易学史丛论》收入了从上古至清的易学史论文,如果和作者的另一著作《易学史发微》合观,已然勾勒出了中华易学史的整体面貌。 第四册:《读易提要》:本书提要钩玄,揭示西汉至近代有代表性的易学典籍的要义。共分十卷:一、两汉(附先秦),14篇;二、魏晋,12篇;三、南北朝隋唐,12篇;四、宋(上),16篇;五、宋(下),51篇;六、元,19篇;七、明,14篇;八、清(上),45篇;九、清(下),39篇;十、近代,22篇。本书介绍易学典籍约二百余种,可作为读《易》者的参考书之一。 第五册:《周易虞氏易象释》:《周易虞氏易象释》全面解析《周易集解》中的虞氏注,使传统易学繁难的部分重新成为可读。 第六册:《过半刃言 黼爻 衍变通论》:《过半刃言》、《黼爻》是易学上的玩辞之作,《过半刃言》玩的是卦辞,《黼爻》玩的是爻辞。《衍变通论》穷追玩占的原理,详述筮法的变化,阐明了筮占的精义。 第七册:《易与佛教 易与老庄》:《易与佛教》、《易与老庄》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对深入理解佛道两家的核心思想提供了线索。 第八册《易老与养生》:《易老与养生》是作者论述中国养生学的专著,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论易老,分别介绍三千年前、二千年前、一千年前易学思想和黄老道教的关系。后半部分阐述了《参同契》、《胎息经》、《黄庭经》、《入药镜》、《悟真篇》五部典籍的功法。 第九册《道教史发微》:《道教史发微》是作者拟撰《道教史》中的主题论文汇编。本书论述先秦至近代道教史的核心内容,介绍仙与道各种流派的修行方法。 第十册《道教史丛论》:《道教史丛论》收入了从上古至今的道教史论文及一本小册子《道教文化》,如果和作者的另一著作《道教史发微》合观,已然勾勒出中华道教史的整体面貌。 第十一册《道藏书目提要》:《道藏书目提要》择取《道藏》286种文献写作提要,每篇提要介绍该文献的史实和内容,并阐明其意义,对编撰道教史和研习道教文献者提供了有用的线索。 第十二册:《易则 神形篇 〈内经〉七篇大论述义》:《易则》展示了河图、洛书的先后天体用变化,其中的《易范合论》尤其有重要价值。《神形篇》是以五进制撰写的“拟经”,堪比汉代扬雄的《太玄经》。《〈内经〉七篇大论述义》阐发了《易》与中医的关系,追溯了中医的理论根源。 第十三册《易学史入门 论吾国文化中包含的自然科学理论》:《易学史入门》关注易学如何为初学者所理解。《论吾国文化中包含的自然科学理论》思考易学如何与西方学术相融合。 |
| 作者简介 | |
| 潘雨廷先生(1925—1991),上海人,当代易学家。生前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上海道教协会副会长。潘雨廷先生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师从周善培、唐文治、熊十力、马一浮、杨践形、薛学潜等先生研究中西学术,专心致志于学问数十载,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在外有相当的影响。潘雨廷先生毕生研究的重点是宇宙与古今事物的变化,并有志于贯通东西方文化之间的联系,对中华学术中的《周易》和道教,有深入的体验和心得。潘雨廷先生著述丰富,其研究涉及多方面内容,具有极大的启发性。他的著作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本书由张文江根据潘雨廷夫人金德仪女士保存的遗稿整理而成。 |
| 目录 | |
| 易则 自序 论先天当河图后天当洛书 一、论先天当河图 二、论后天当洛书 论图书与先后天卦位 原河洛之变 先后天卦变考原 总释图书先后天 释先后天易位 易范合论 释五行生克之周期神形篇 金序 杨序 薛序 自序 《神形篇》一百二十五象图 神形篇一百二十五象方位图一 神形篇一百二十五象方位图二 《神形篇》一百二十五象分类辨族图 神形篇 擘形说 附:蓍策图 附:生克图 如形说 憬形说 附:五聋图 次形说 附:次形图 缀形说 附:缀形图 《神形篇》跋 《神形篇》又跋 附:《神形篇》音义《内经》七篇大论述义 自序 一 天元纪大论述义 二 五运行大论述义 三 六微旨大论述义 四 气交变大论述义 五 五常政大论述义 六 六元正纪大论述义 七 至真要大论述义 初步结论附录一 论《太玄》象数附录二 《易》与中医 一、论中国的象数学 二、论《周易》与中医及自然科学理论的关系 三、初论中西医理论的结合 四、论五行 五、论五运六气配干支法 六、论中医的五脏坐标与心肾的气化理论 七、易学与人体修持 八、论人体经络 九、论五十营之时间后记 张文江 |
| 编辑推荐 | |
| 潘雨廷为近代研究传统文化为数不多的,真正有传承、有体验、有创新的人物之一,其学问力求贯通儒释道、和会中西,至少当得上成一家之言,特别在易学领域,必将成为后来者绕不过去的人物。近年来,他的价值日益为学界所认识和重视。 对于想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者,读潘雨廷的著作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对于欲精研易学,会通中西者,潘雨廷先生是绕不过的人物。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远足,沿途的风景既有坦途的开阔,也有需要攀登的险峰。我发现自己不得不放慢阅读的速度,因为每一个段落都值得被细细品味。那些原本在我脑海中模糊不清的理论框架,在作者的梳理下,变得条理分明,脉络清晰可见。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作者的措辞严谨得令人称赞,绝无半分含糊或牵强附会之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学者的风范——既有深厚的学术积累,又有面向大众解释的耐心和技巧。这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该领域知识的读者,也能通过这本书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不是被一堆生涩的术语团团围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绝,拿到手里就感觉到了沉甸甸的分量,那种厚实的精装质感让人爱不释手。装帧的工艺非常考究,细节处理得一丝不苟,金色的烫字在深色的封面上若隐若现,透露着一种古典而又庄重的气息。我特别喜欢这种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视觉冲击力,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精良,触感细腻,印刷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翻开书页,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特有的味道,让人立刻沉浸到阅读的氛围中去。整体来说,这本书的实体书制作水平,完全配得上它所承载的内容深度,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就让人对其中的文字充满了敬畏与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令人震撼,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得像是一座无法轻易逾越的高山。阅读过程中,我频繁地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论述,每一个句子似乎都蕴含着千百年的智慧结晶。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虽然逻辑严密,却又不失温度,让人感觉不是在被动接受知识灌输,而更像是在与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进行一场深刻的哲学对话。它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浅尝辄止,而是直击核心,将那些复杂晦涩的概念阐释得清晰而又透彻。我尝试着将自己代入到古代的语境中去理解这些理论,发现书中对历史背景的铺陈也十分到位,为理解提供了坚实的土壤。读完一章,我常常需要合上书本,静坐良久,才能消化其中所蕴含的磅礴气势。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并非简单的知识点堆砌,而是一层层递进,如同剥洋葱般,将深层奥义徐徐展现。前序部分的铺垫工作做得极为出色,为后续内容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引导到了作者预设的认知高度。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没有那种生硬的转折感,仿佛是水到渠成,合乎情理。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在处理复杂理论时,是如何运用类比和例证的,这些工具的运用恰到好处,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却又不牺牲其学术的严谨性。每次读完一个小节,都能清晰地看到自己认知边界的拓宽,这种渐进式的提升感,是阅读体验中最为愉悦的部分之一。
评分这本书对我个人学术视野的拓展,起到了里程碑式的意义。我之前对这方面的理解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碎片化的资料层面,缺乏一个统一的、体系化的认知框架。而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提供了一个宏大而又精密的理论模型,使得我能够将以往零散的知识点有效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书中对某些历史脉络的梳理,更是让我对某些经典理论的产生背景有了全新的认识,理解也因此深入了一层。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思考、在质疑,但最终,作者的论证总能有力地回应这些疑问,让人心悦诚服。这本书无疑将成为我书架上,一本可以随时翻阅、常读常新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