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新书--忆长安:诗译唐诗集

正版 新书--忆长安:诗译唐诗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晓明 著
图书标签:
  • 唐诗
  • 诗歌
  • 文学
  • 古典诗词
  • 长安
  • 诗译
  • 新书
  • 正版
  • 文化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易宝易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6622
商品编码:30025331669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新书--忆长安:诗译唐诗集
作者 梁晓明
定价 32.00元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 9787532586622
出版日期 2018-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是梁晓明先生自八十年代起开始进行的以新诗的形式译写唐诗的创作集,每一首包括新诗译诗、原诗和创作手记三部分,共五十首。不同于一般的白话译诗,梁先生是先锋派代表诗人,其对唐诗的译写,是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再创作,跨越时代勾连起两种诗歌艺术,是新诗与古诗在意象与精神上的琴瑟和鸣,非常具有艺术性和创造性。


   作者简介

中国先锋诗歌代表诗人。1994 年获《人民文学》建国四十五周年诗歌奖。2009 年, 在德国上海领事馆举办“梁晓明和汉斯·布赫——一次中德诗歌对话”活动;2014 年, 上海民生美术馆主办“梁晓明诗歌朗读会”。2011 年参加在韩国首尔举办的“第二届亚洲诗歌节”, 2016 年参加东京首届中日诗歌研讨会,2017 年参加成都首届国际诗歌周。有诗集《开篇》《批发赤足而行》《印迹》《用小号把冬天全身吹亮》等。现为《诗江南》诗刊副主编。


   目录

自序

无言的黄昏降下沉默的太阳

(唐)韦应物《夕次盱眙县》

乌鸦叼着松针/无家可归

(唐)杜甫《舟月对驿近寺》

今夜点亮鄜州的月亮

(唐)杜甫《月夜》

一万年的脸庞/青气朦胧

(唐)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所有光芒都是你的光芒

(唐)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在别人的家乡/我端起了送客的酒杯

(唐)王勃《蜀中九日》

大雪的脚迹后/你跟着出现

(唐)白居易《蓝桥驿见元九诗》

色彩休息/在松林里面

(唐)王维《青溪》

我喝得大醉/他鼓掌开心

(唐)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时间让流水带走了鲜花

(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我抬头就看见了升起的南斗

(唐)綦毋潜《春泛若耶溪》

群山忽然都闭上了眼睛

(唐)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未归的牧童在哪一棵树下

(唐)王维《渭川田家》

我放声歌唱/独自凄凉

(唐)王绩《野望》

那树寒梅开放了几朵

(唐)王维《杂诗》

思念/从五个地方一起出发

(唐)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我流放的前途和陌生的明天

(唐)沈佺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还给你/我的命和我的命运

(唐)王梵志《道情诗》

轻轻说话/天上有人正在梦乡

(唐)李白《夜宿山寺》

我低头想起遥远的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我打飞他这只黄莺/我打断它的啼鸣

(唐)金昌绪《春怨》

它有时也跳舞/有时也拐弯

(唐)温庭筠《过分水岭》

楚王笑了/楚宫美女的腰肢更加细了

(唐)杜牧《题桃花夫人庙》

秋露似铁/有哪一只翅膀能够飞进

(唐)骆宾王《在狱咏蝉》

倒影的深潭/腾空了人间的向往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望你/江面便更加宽阔

(唐)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战乱走了/你却独回北方的家乡

(唐)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

一万里江山/遍地哀愁

(唐)许浑《登咸阳城东楼》

春风轻舞,在落地的罗裙之中

(唐)李白《寄远》(其七)

雨下在清明

(唐)杜牧《清明》

你离去,整个三月都去了扬州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忽然想起,山居的你会不会更冷

(唐)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路上这游侠是谁?那么骄傲

(唐)王昌龄《塞下曲》(其一)

以前它的家,是宰相的庭堂

(唐)刘禹锡《乌衣巷》

知音在前方等你

(唐)高适《别董大》

我静坐,看着桂花一朵朵落下

(唐)王维《鸟鸣涧》

被人间遗忘在此的一枚图钉

(唐)王之涣《凉州词》

这是渡口,没有人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夜雨,涨满了秋天的池塘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没人会和我在这里相逢

(唐)柳宗元《溪居》

一切都好,天就要黑了

(唐)李商隐《登乐游原》

满院的菊花头顶着秋分

(唐)黄巢《菊花》

花草有花草自己的心愿

(唐)张九龄《感遇》(其一)

全城都是我的铠甲一样,金黄的脸

(唐)黄巢《不第后赋菊》

春天明年会来,你来不来

(唐)王维《山中送别》

独自垂钓在大雪的江上

(唐)柳宗元《江雪》

松子一粒粒空空地敲响了整座大山

(唐)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

新的忧愁,在沙洲之上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渔歌一声声,落入了河湾的波纹

(唐)王维《酬张少府》

我踩着灾难登上了楼

(唐)杜甫《登楼》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忆长安:诗译唐诗集》—— 跨越千年的宋韵回响,穿越时空的长安画卷 一、 序章:墨色流淌的唐风,千年回响的宋韵 古老的长安,曾是盛世中华的璀璨明珠,无数英雄豪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他们的足迹与辉煌。而唐诗,无疑是这颗明珠中最耀眼的光芒,它以其雄浑的气魄、婉约的柔情、瑰丽的想象,勾勒出那个时代的壮丽画卷,吟唱着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 千载光阴荏苒,唐诗的光辉并未因岁月的侵蚀而黯淡,反而穿越历史的烟尘,在后世的文人心头激荡起阵阵涟漪。《忆长安:诗译唐诗集》,正是这样一本怀揣着对唐代盛世的无限追思,对唐诗精髓的深切领悟,并以宋人视角重新审视与演绎的诗集。它并非简单的唐诗选集,更非对唐诗的机械复述,而是选取了那些最能代表唐代精神风貌、最能触动人心弦的篇章,通过一位生活在宋代、同样浸润于古典文化土壤的诗人的心境,以宋代诗词的独特韵味和表达方式,进行一次深情的“再创作”。 本书的“译”字,并非指传统意义上的语言翻译,而是“意译”、“心译”、“神译”。它是在理解唐诗原意的基础上,融入宋代诗人的审美情趣、时代背景下的社会风貌,以及个体生命体验,用宋代的语言风格、意象选择、情感表达方式,对唐诗进行一次富有生命力的重塑。每一首诗,都仿佛是被重新注入了宋代的魂魄,在墨香四溢的纸页间,奏响一曲跨越时空的二重奏。 二、 篇章构建:从盛唐气象到晚唐哀婉,宋人眼中的唐诗世界 《忆长安:诗译唐诗集》并非随意堆砌,而是精心设计,力求呈现一个完整而富有层次的唐诗图景,并通过宋人的视角,赋予其独特的解读。 卷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盛唐气魄与家国情怀 本卷精选了李白、高适、岑参等盛唐诗人笔下那些气势磅礴、意境宏大的诗篇。这里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情壮志,有“宁为百夫长,耻复在垢糠”的边塞英雄气概,也有“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宫廷生活剪影,以及“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慷慨悲歌。 然而,在宋人眼中,这些盛唐的壮丽并非全然是激昂的号令,也蕴含着潜藏的忧思。宋代本身就面临着来自北方民族的压力,对边塞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使得宋人解读盛唐诗歌时,会更加侧重于其背后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和对国家安危的警醒。本书的“诗译”将尝试用宋词的婉约与含蓄,来处理李白的浪漫,用宋代边塞诗的沉郁顿挫,来回应高适、岑参的豪迈。例如,对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宋人的解读或许会多一丝对时光易逝、盛世不再的慨叹;而对于“秦时明月汉时关”,则会勾起对历史兴衰的深沉反思。 卷二:闲看庭前花开落,漫随天外云卷舒——文人雅趣与田园生活 本卷聚焦于王维、孟浩然等诗人笔下的山水田园之乐,以及一些描写隐逸生活、寄情山水的诗篇。这里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静谧,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淳朴宁静,也有“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遗世独立。 宋代文人同样崇尚隐逸与田园,但他们的隐逸更多地与仕途失意、官场倾轧联系在一起,他们的田园情趣中,常常夹杂着一丝“欲隐还休”的无奈。因此,在“诗译”的过程中,宋人的理解会更加细腻,或许会在王维的静谧中感受到一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在,但同时也会捕捉到其“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孤独;在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中,会体会到一种远离尘嚣的安逸,但也会联想到宋代文人对“归去来兮”的向往与挣扎。本书将用宋词中那些意境优美、情调闲适的词牌,来重新演绎这些唐诗,使其更贴近宋人的审美体验,例如用“浣溪沙”的淡雅来处理王维的山水,用“临江仙”的飘逸来表达孟浩然的闲适。 卷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离愁别绪与人生感悟 本卷集中了李煜(虽然他是五代词人,但其诗歌中的情感与唐诗中离愁别绪有共通之处,且其词风对宋词影响巨大,本书将其作为连接点)、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笔下关于离别、思念、忧愁、感伤的诗篇。这里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也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痛;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依依不舍,也有“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哀愁。 宋代文人,尤其是经历过北宋末年靖康之耻、南宋偏安一隅的文人,对于离愁别绪、国破家亡有着更为深刻的体验。他们的离愁,往往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饱含着对故国、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以及对时事艰辛的无奈。本书的“诗译”将用宋词婉转缠绵、深沉含蓄的笔触,来细腻地勾勒这些情感。例如,对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宋人的解读或许会更加侧重于个人命运与家国兴衰的交织;对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则会触及到“物是人非”的永恒伤感,以及“孤村落日残照”的凄凉。 卷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理想与现实的交织 本卷选取了那些虽有失意,但仍怀揣理想,寄望未来的唐诗。这其中包括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也包括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 宋代文人同样怀揣着远大的政治理想,但他们往往身处一个政治环境更为复杂、党争激烈的时代。因此,他们对唐代诗人理想的解读,会更加复杂。在“诗译”的过程中,书中会试图展现宋人对这些诗歌的理解,是如何在坚持理想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严峻。例如,对于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国忧民,宋人会感同身受,他们会用自身经历来体会那种“家国沦丧”的痛苦;而对于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则会在其豪迈中,捕捉一丝宋代文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三、 创作特色:宋人视角下的“忆长安” 《忆长安:诗译唐诗集》并非照搬唐诗的原文,而是以一种“创作”的心态,通过宋人的眼睛,重塑唐诗的意境与情感。其“诗译”的特色体现在: 语言的宋化:本书的“译”并非简单的白话文翻译,而是以宋词的语感、宋人常用的词汇和表达习惯,来重新谱写唐诗。力求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一种浓郁的宋代文人气息,仿佛置身于宋代的书斋,品味着一杯香茗,翻阅着古老的唐诗。 意象的宋化:唐诗与宋词在意象的选择上,既有共通之处,也有各自的偏好。本书将尝试用宋词中更常见的意象,如“落花”、“残月”、“杨柳”、“孤舟”、“烟雨”、“楼台”等,来重新解读唐诗的意境,使其更符合宋人的审美趣味。例如,将唐诗中“落日”的苍凉,用宋词中“暮云低垂”、“斜阳晚照”来加以表现。 情感的宋化:宋代词人,尤其是宋徽宗、宋高宗时期的词人,其情感表达更为细腻、委婉、含蓄,常常将家国之思、人生之叹、离别之苦,融于绵绵的愁绪之中。本书的“诗译”将借鉴宋词这种细腻的情感表达方式,将唐诗中的宏大情感,转化为宋人能够体会的、更具个体感受的、更加深沉的情感。 格律的宋化:虽然本书名为“诗译”,但其在形式上,会借鉴宋词的格律特点,选用宋词中常见的词牌,以词的韵律和节奏来重新演绎唐诗。这样,读者在阅读时,会有一种独特的音乐美感,既能领略唐诗的风骨,又能感受到宋词的韵味。 四、 价值意义:跨越时空的对话,历史的深度回响 《忆长安:诗译唐诗集》的出版,其价值在于: 传承与创新:它不仅是对唐诗经典的传承,更是对唐诗的一种创新性解读。它让古老的唐诗,在新的时代语境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文化交流与融合:它架起了唐代与宋代文学之间的桥梁,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同一经典作品的理解与演绎,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读者体验的丰富:对于读者而言,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唐诗的方式。它不仅能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唐诗的意境与情感,更能让读者在品味宋词的同时,感受到唐诗的魅力,形成一种“双重享受”。 历史情怀的唤醒:通过“忆长安”这一主题,本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回望那个辉煌的唐代,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宋代文人对那个时代的追思与感慨,从而唤醒读者对历史的深切情怀。 五、 结语:一曲《忆长安》,万古情思长 《忆长安:诗译唐诗集》,是一次跨越千年的文学对话,是一曲献给盛唐的宋韵挽歌。它将带你走进一个由宋人视角构建的“忆长安”世界,在那里,你可以听到唐诗的余音袅袅,也能感受到宋词的低吟浅唱。每一页,都饱含着一个宋代文人对那个遥远时代的深情回眸,对诗歌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生命、历史、故土的无限感慨。 翻开此书,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在那里,长安的月光依然皎洁,大唐的歌声仍在回响,而宋人的情思,与唐人的诗意,交织成一幅壮丽而感人的画卷,在你的心中,徐徐展开。这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是一次与历史的深刻连接,一次与诗歌灵魂的共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通过网络论坛上看到有人推荐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处于一个对生活感到有些迷茫的时期,迫切需要一些能够触动内心深处,给予精神慰藉的内容。这本书的内容并非是那种直白的励志口号,而是通过对古代诗词的重新诠释与现代语境的对话,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疗愈效果。我特别欣赏作者(或译者)在处理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既尊重原意又敢于创新的勇气。有些诗句,在童年或少年时代读来,只觉得是平铺直叙的描述,但经过这本书的“解码”后,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千年愁绪、盛世繁华的背影,乃至诗人个体命运的挣扎,都变得清晰可辨、鲜活生动起来。这种深度解读,就像是给一幅古画重新打上了一层现代的灯光,让我们得以用更贴近当下的视角去共情古人的喜怒哀乐。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让我们停下来,深吸一口气,去感受时间洪流中的人性共通点,从中汲取面对当下困境的智慧与勇气。

评分

我是一个对历史细节有较强好奇心的人,这本书在注释和背景资料的提供上,表现出了远超预期的专业水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告诉我们“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而是深入挖掘了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诗人的具体生活片段,甚至是某些特定意象在唐代文化语境下的多重含义。例如,书中对“酒”和“月”这两个在唐诗中反复出现的意象进行了细致的考据和阐释,让我理解到这些符号背后所承载的哲学思考和社交功能,远比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要复杂和深刻得多。这种详实的背景铺垫,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使得每一首诗都不再是孤立的文本,而是与那个宏大而璀璨的时代紧密相连的活的证明。它让我仿佛在一位博学的导游的带领下,穿梭于盛唐的长安街头,与那些诗人们隔空对饮,一同感受他们的豪迈与哀愁。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古典韵味与现代审美的完美结合。拿到手时,首先被它厚实的纸张和温润的触感所吸引,那种沉甸甸的质感让人立刻感受到这不是一本随意的印刷品,而是一份需要珍视的文化载体。封面设计上,采用了淡雅的水墨晕染风格,几笔写意的青山绿水,仿佛能将人瞬间拉回到那个烟雨迷蒙的唐代,那一抹黛青色中隐隐透出的金箔描边,低调却不失华贵,显示出出版方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内页的排版布局更是考究,正文文字的字号和行间距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作者(或译者)对于每一个诗篇的安置都似乎经过深思熟虑,留白的处理非常到位,让每一首诗都有足够的“呼吸”空间,这在许多快餐式出版物中是极其罕见的。翻开书页,那种淡淡的油墨香混合着纸张的纤维气息,构筑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仪式感,让人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找到了一方可以沉静心神的小小天地。由此可见,这本书在实体呈现上,已经超越了一般书籍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为每一次翻阅都增添了仪式感和美学享受。

评分

坦白说,我对于“诗译”类书籍一直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稍有不慎,译者很容易在过度阐释中迷失原诗的精髓,使得作品变得矫揉造作或晦涩难懂。然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成功地在“信、达、雅”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译者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非常成熟的、带有个人独特美学印记的流畅性,读起来毫无“翻译腔”的生硬感。比如,在处理一些描写景物或情感的细节时,译者会巧妙地运用一些现代汉语中极富画面感的词汇,使得原本可能因年代久远而略显疏远的意境,瞬间变得触手可及。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译者似乎对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有着极高的敏感度,即使是将其转化为散文体的译文,依然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抑扬顿挫和内在的音乐性,这才是真正高超的文字功力所在,绝非简单的词语替换所能达到的境界。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极大地激发了我自身重新学习和探索唐代文学的热情。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明显感觉到自己对原作的理解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我开始尝试对照着原文去细读那些被翻译和解析的篇章,发现译者精准的把握是如何巧妙地“点亮”了原诗中那些原本被我忽略的细微光芒。这种“先入为主”的现代解读,反而成为了一个极好的引导工具,它打破了我原有的阅读壁垒,让我敢于去触碰那些过去觉得太过“高深”或“遥远”的诗作。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我对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文学审美差异的思考,比如,唐代的含蓄与我们当下追求的直接表达之间的张力是如何被处理的。总而言之,这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它更像是一个持续性的启发源,引导着读者不断地回望、对比和深化自己的文化认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