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華國學經典精粹 地理經典必讀本:東京夢華錄
定價:12.00元
作者:孟元老, 譚慧
齣版社: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5028790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東京夢華錄》記錄瞭宋徽宗崇寜到宣和(1102—1125)年間北宋都城東京開封的情況,內容主要包括京城的外城、內城及河道橋梁、皇宮內外官署衙門的分布及位置,城內的街巷坊市、店鋪酒樓,朝廷朝會,東京的民俗、時令節日,飲食起居、歌舞百戲,等等,是研究北宋都市生活、經濟文化的重要曆史文獻。
目錄
夢華錄序
捲一
東都外城
舊京城
河道
大內
內諸司
外諸司
捲二
禦街
宣德樓前省府宮宇
硃雀門外街巷
州橋夜市
東角樓街巷
潘樓東街巷
酒樓
飲食果子
捲三
馬行街北諸醫鋪
大內西右掖門外街巷
大內前州橋東街巷
相國寺內萬姓交易
寺東門街巷
上清宮
馬行街鋪席
般載雜賣
都市錢陌
雇覓人力
防火
天曉諸人入市
諸色雜賣
捲四
軍頭司
皇太子納妃
公主齣降
皇後齣乘輿
雜賃
修整雜貨及齋僧請道
筵會假賃
會仙酒樓
食店
肉行
餅店
魚行
捲五
民俗
京瓦伎藝
娶婦
育子
捲六
正月
元旦朝會
立春
元宵
十四日車駕幸五嶽觀
十五日駕詣上清宮
十六日
收燈都人齣城探春
捲七
清明節
三月一日開金明池瓊林苑
駕幸臨水殿觀爭標锡宴
駕幸瓊林苑
駕幸寶津樓宴殿
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
駕幸射殿射弓
池苑內縱人關撲遊戲
駕迴儀衛
捲八
四月八日
端午
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觀神生日
是月巷陌雜賣
七夕
中元節
立鞦
鞦社
中鞦
重陽
捲九
十月一日
天寜節
宰執親王宗室百官入內上壽
立鼕
捲十
鼕至
大禮預教車象
車駕宿大慶殿
駕行儀衛
駕宿太廟奉神主齣室
駕詣青城齋宮
駕詣郊壇行禮
郊畢駕迴
下赦
駕還擇日詣諸宮行謝
十二月
除夕
附錄
靜嘉堂文庫影印元刊本幽蘭居士《東京夢華錄》跋文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咳,說實話,剛開始看這本《XX地理經典》,我差點把它束之高閣。它的排版實在有些“復古”,那種小號宋體配著略顯暗淡的紙張,讓習慣瞭現代印刷風格的我,一度覺得有些吃力。但耐著性子讀進去後,發現其內容的深度是極其驚人的。它並非那種走馬觀花的旅遊指南式介紹,而是深入到瞭每一處地貌形成背後的地質演變邏輯,同時又穿插瞭大量與該地相關的曆史事件的社會學分析。作者的學術背景顯然非常紮實,引用的文獻資料之詳盡,簡直讓人咋舌。有一章專門探討瞭古代河流改道對周邊城市興衰的影響,那邏輯鏈條之嚴密、論證之充分,簡直可以作為研究生的參考教材瞭。不過,也正因為這種極度的學術化,使得它在閱讀體驗上打瞭摺扣,很多地方需要反復琢磨纔能理解其深層含義,更適閤那些有一定相關背景知識的讀者深入研究,對於想輕鬆瞭解地理常識的普通讀者來說,門檻稍高瞭些。但我個人很欣賞這種“硬核”的創作態度,它拒絕迎閤大眾的淺閱讀習慣,堅持做有價值的深度內容。
評分我是一個對傳統文化很有興趣的業餘愛好者,但很多傳統文化書籍往往流於空泛的說教,讓人難以真正把握其精髓。這本地理經典之所以吸引我,在於它提供瞭一種非常具體的、可觸摸的文化解讀路徑。作者反復強調“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理念,並用大量的案例來證明環境如何塑造瞭特定地域的民俗、藝術乃至哲學思想。例如,他對比瞭生活在黃土高原和江南水鄉的居民在性格、審美偏好上的差異,並追溯到其地理環境的根本原因,論證過程邏輯清晰,令人信服。更棒的是,書中還收錄瞭一些古代文人在描述自己傢鄉山川時的詩詞片段,將其與客觀的地理數據並置對比,讓人體會到古人在觀察自然時的那種情感投射和文化自覺。這本書有效地搭建瞭一座橋梁,連接瞭硬科學的地理學和軟文化的人文學科,讓我在閱讀中不僅學習瞭知識,更感受到瞭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對我們腳下這片土地的敬畏之情。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一種奇妙的“時空錯位感”。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本枯燥的地理教材,結果卻讀齣瞭一種近乎文學散文的韻味。尤其是作者描述古代商路和貿易往來那幾段,簡直是把地理知識寫成瞭蕩氣迴腸的史詩。他沒有直接描述戰爭或政治,而是通過分析物産的流通路徑、不同地域之間的物價差異,巧妙地揭示瞭宏觀曆史事件背後的微觀經濟驅動力。比如,某一種香料如何從遙遠的南方,通過哪些山榖、經過哪些河流最終抵達北方都城,每一步的艱辛與利潤,都被他描繪得栩栩如生。讀到此處,我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異域香料味,聽到駝鈴聲在空曠的沙漠中迴響。這種將地理學與經濟史、社會生活緊密結閤的敘事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地理”這個概念的理解,不再僅僅是地圖上的綫條和顔色,而是活生生的、承載著人類活動軌跡的生命體。這是一種非常高明的敘事技巧,值得所有寫作者學習藉鑒。
評分這本關於古代地理風物的精裝書,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光是裝幀就透著一股子雅緻。我原本是衝著封麵那幾筆寫意的山水畫入手的,結果翻開內頁纔發現,它遠不止是圖冊那麼簡單。作者在文字上的功力著實瞭得,筆觸細膩卻不失大氣磅礴。他似乎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瞬間拉迴到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某條古道上,讓你真切地感受到腳下的石闆路是怎樣被歲月磨平,耳邊聽到的又是何種鄉音。比如他描繪某處山巒時,不隻是羅列地貌特徵,而是融入瞭當地流傳的民間傳說,使得冰冷的地理數據一下子有瞭溫度和故事性。書中對古代交通路綫的考證尤其讓人佩服,那些如今已湮沒在曆史塵煙中的驛站、渡口,在他的梳理下重新煥發瞭生機,讓人不禁感嘆古人的智慧與不易。唯一的遺憾可能是,有些地名在現代地圖上已經難以對應,需要讀者對照著其他資料纔能完全理解其曆史變遷,但這種探尋的過程,對於真正的曆史愛好者來說,也許更添一份樂趣吧。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佳作,它以獨特的視角,將地理學與人文曆史完美地融閤在瞭一起,讓人在閱讀中獲得瞭知識和美的雙重享受。
評分說實話,買這本書純粹是齣於好奇心驅使,我對古代的城市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一直很感興趣。這本書在這方麵的錶現堪稱驚喜。它並沒有過多關注那些名山大川,反而將筆墨大量集中在瞭古代的運河係統、水利工程以及城防體係的構建上。作者對古代工程師們的智慧錶示瞭由衷的敬佩,詳細分析瞭在缺乏現代測繪工具的情況下,他們如何精確計算坡度、控製水流,保證瞭數百年乃至上韆年的穩定運行。書中的插圖和地圖,雖然是後期根據文獻復原的,但質量非常高,清晰地標示齣瞭關鍵節點和技術細節,極大地輔助瞭文字的理解。讀完後,我對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創造力有瞭更深一層的認識,那些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水電係統,在古代是多麼艱巨的係統工程啊!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把曆史的宏大敘事,落腳到瞭具體的工程實踐中,讓讀者看到瞭“看不見”的基石是如何支撐起輝煌的古代文明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