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地理经典必读本:东京梦华录
定价:12.00元
作者:孟元老, 谭慧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5028790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东京梦华录》记录了宋徽宗崇宁到宣和(1102—1125)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内容主要包括京城的外城、内城及河道桥梁、皇宫内外官署衙门的分布及位置,城内的街巷坊市、店铺酒楼,朝廷朝会,东京的民俗、时令节日,饮食起居、歌舞百戏,等等,是研究北宋都市生活、经济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献。
目录
梦华录序
卷一
东都外城
旧京城
河道
大内
内诸司
外诸司
卷二
御街
宣德楼前省府宫宇
朱雀门外街巷
州桥夜市
东角楼街巷
潘楼东街巷
酒楼
饮食果子
卷三
马行街北诸医铺
大内西右掖门外街巷
大内前州桥东街巷
相国寺内万姓交易
寺东门街巷
上清宫
马行街铺席
般载杂卖
都市钱陌
雇觅人力
防火
天晓诸人入市
诸色杂卖
卷四
军头司
皇太子纳妃
公主出降
皇后出乘舆
杂赁
修整杂货及斋僧请道
筵会假赁
会仙酒楼
食店
肉行
饼店
鱼行
卷五
民俗
京瓦伎艺
娶妇
育子
卷六
正月
元旦朝会
立春
元宵
十四日车驾幸五岳观
十五日驾诣上清宫
十六日
收灯都人出城探春
卷七
清明节
三月一日开金明池琼林苑
驾幸临水殿观争标锡宴
驾幸琼林苑
驾幸宝津楼宴殿
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
驾幸射殿射弓
池苑内纵人关扑游戏
驾回仪卫
卷八
四月八日
端午
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
是月巷陌杂卖
七夕
中元节
立秋
秋社
中秋
重阳
卷九
十月一日
天宁节
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
立冬
卷十
冬至
大礼预教车象
车驾宿大庆殿
驾行仪卫
驾宿太庙奉神主出室
驾诣青城斋宫
驾诣郊坛行礼
郊毕驾回
下赦
驾还择日诣诸宫行谢
十二月
除夕
附录
静嘉堂文库影印元刊本幽兰居士《东京梦华录》跋文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好奇心驱使,我对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很感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表现堪称惊喜。它并没有过多关注那些名山大川,反而将笔墨大量集中在了古代的运河系统、水利工程以及城防体系的构建上。作者对古代工程师们的智慧表示了由衷的敬佩,详细分析了在缺乏现代测绘工具的情况下,他们如何精确计算坡度、控制水流,保证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稳定运行。书中的插图和地图,虽然是后期根据文献复原的,但质量非常高,清晰地标示出了关键节点和技术细节,极大地辅助了文字的理解。读完后,我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创造力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那些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水电系统,在古代是多么艰巨的系统工程啊!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历史的宏大叙事,落脚到了具体的工程实践中,让读者看到了“看不见”的基石是如何支撑起辉煌的古代文明的。
评分这本关于古代地理风物的精装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装帧就透着一股子雅致。我原本是冲着封面那几笔写意的山水画入手的,结果翻开内页才发现,它远不止是图册那么简单。作者在文字上的功力着实了得,笔触细腻却不失大气磅礴。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你瞬间拉回到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某条古道上,让你真切地感受到脚下的石板路是怎样被岁月磨平,耳边听到的又是何种乡音。比如他描绘某处山峦时,不只是罗列地貌特征,而是融入了当地流传的民间传说,使得冰冷的地理数据一下子有了温度和故事性。书中对古代交通路线的考证尤其让人佩服,那些如今已湮没在历史尘烟中的驿站、渡口,在他的梳理下重新焕发了生机,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与不易。唯一的遗憾可能是,有些地名在现代地图上已经难以对应,需要读者对照着其他资料才能完全理解其历史变迁,但这种探寻的过程,对于真正的历史爱好者来说,也许更添一份乐趣吧。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它以独特的视角,将地理学与人文历史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让人在阅读中获得了知识和美的双重享受。
评分咳,说实话,刚开始看这本《XX地理经典》,我差点把它束之高阁。它的排版实在有些“复古”,那种小号宋体配着略显暗淡的纸张,让习惯了现代印刷风格的我,一度觉得有些吃力。但耐着性子读进去后,发现其内容的深度是极其惊人的。它并非那种走马观花的旅游指南式介绍,而是深入到了每一处地貌形成背后的地质演变逻辑,同时又穿插了大量与该地相关的历史事件的社会学分析。作者的学术背景显然非常扎实,引用的文献资料之详尽,简直让人咋舌。有一章专门探讨了古代河流改道对周边城市兴衰的影响,那逻辑链条之严密、论证之充分,简直可以作为研究生的参考教材了。不过,也正因为这种极度的学术化,使得它在阅读体验上打了折扣,很多地方需要反复琢磨才能理解其深层含义,更适合那些有一定相关背景知识的读者深入研究,对于想轻松了解地理常识的普通读者来说,门槛稍高了些。但我个人很欣赏这种“硬核”的创作态度,它拒绝迎合大众的浅阅读习惯,坚持做有价值的深度内容。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奇妙的“时空错位感”。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地理教材,结果却读出了一种近乎文学散文的韵味。尤其是作者描述古代商路和贸易往来那几段,简直是把地理知识写成了荡气回肠的史诗。他没有直接描述战争或政治,而是通过分析物产的流通路径、不同地域之间的物价差异,巧妙地揭示了宏观历史事件背后的微观经济驱动力。比如,某一种香料如何从遥远的南方,通过哪些山谷、经过哪些河流最终抵达北方都城,每一步的艰辛与利润,都被他描绘得栩栩如生。读到此处,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异域香料味,听到驼铃声在空旷的沙漠中回响。这种将地理学与经济史、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地理”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再仅仅是地图上的线条和颜色,而是活生生的、承载着人类活动轨迹的生命体。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叙事技巧,值得所有写作者学习借鉴。
评分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很有兴趣的业余爱好者,但很多传统文化书籍往往流于空泛的说教,让人难以真正把握其精髓。这本地理经典之所以吸引我,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非常具体的、可触摸的文化解读路径。作者反复强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理念,并用大量的案例来证明环境如何塑造了特定地域的民俗、艺术乃至哲学思想。例如,他对比了生活在黄土高原和江南水乡的居民在性格、审美偏好上的差异,并追溯到其地理环境的根本原因,论证过程逻辑清晰,令人信服。更棒的是,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古代文人在描述自己家乡山川时的诗词片段,将其与客观的地理数据并置对比,让人体会到古人在观察自然时的那种情感投射和文化自觉。这本书有效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硬科学的地理学和软文化的人文学科,让我在阅读中不仅学习了知识,更感受到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敬畏之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