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58包邮 李敖精编:史通 文史通义 9787552804591 李敖 天津古籍出版社

满58包邮 李敖精编:史通 文史通义 9787552804591 李敖 天津古籍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敖 著
图书标签:
  • 李敖
  • 史通
  • 文史通义
  • 历史
  • 文化
  • 古籍
  • 天津古籍出版社
  • 包邮
  • 精编
  • 文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东宇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2804591
商品编码:30029393701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李敖精编:史通 文史通义

定价:79.00元

作者:李敖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5280459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了解中国文化精华,从阅读这套书开始!200部国学经典名著,30卷囊括!李敖耗时多年亲自点评批注!人生必读经典,书架必藏良品!“李敖主编国学精要”系列丛书由自称“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白话文写得好”的国学大师李敖主编,全书共30卷,遴选了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200部古籍经典名著,从先秦至晚清,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科学、艺术……几乎囊括了国学的精华。有了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千年精华尽收眼底;你可以纵横左右,把多样遗产罗列手边;你可以从古典中寻新义,从旧籍里找时潮;从深入浅出的文字里,了解古代的中国和现代的中国。

内容提要


目录


史通

导读?/?002

卷六?/?003

言语?/?003

浮词?/?010

叙事?/?016

卷七?/?033

品藻?/?033

直书?/?039

曲笔?/?042

鉴识?/?048

探赜?/?052

卷八?/?059

摸拟?/?059

书事?/?067

人物?/?074

卷九?/?082

核才?/?082

序传?/?088

烦省?/?093

卷十?/?100

杂述?/?100

辨职?/?108

自叙?/?113

体统?/?122

纰缪?/?122

弛张?/?122

卷十一?/?123

史官建置?/?123

卷十二?/?144

古今正史?/?144

卷十三?/?184

疑古?/?184

卷十四?/?199

惑经?/?199

申左?/?216

卷十五?/?229

点烦?/?229

卷十六?/?244

杂说上?/?244

卷十七?/?268

杂说中?/?268

卷十八?/?291

杂说下?/?291

卷十九?/?314

汉书五行志错误?/?314

五行志杂驳?/?335

卷二十?/?349

暗惑?/?349

忤时?/?365

文史通义

导读?/?374

序?/?375

文史通义

内篇?/?377

易教上?/?377

易教中?/?379

易教下?/?381

书教上?/?383

书教中?/?386

书教下?/?388

诗教上?/?392

诗教下?/?396

经解上?/?400

经解中?/?401

经解下?/?403

原道上?/?405

原道中?/?409

原道下?/?412

原学上?/?415

原学中?/?416

原学下?/?417

博约上?/?418

博约中?/?419

博约下?/?421

言公上?/?422

言公中?/?426

言公下?/?430

史德?/?434

史释?/?437

史注?/?440

传记?/?442

习固?/?445

朱陆?/?446

文德?/?450

文理?/?452

文集?/?455

篇卷?/?458

天喻?/?460

师说?/?461

假年?/?463

感遇?/?465

辨似?/?468

说林?/?471

知难?/?479

释通?/?481

横通?/?487

繁称?/?488

匡谬?/?492

质性?/?497

黠陋?/?500

俗嫌?/?504

针名?/?506

砭异?/?508

砭俗?/?509

申郑?/?512

答客问上?/?513

答客问中?/?515

答客问下?/?518

答问?/?519

古文公式?/?522

古文十弊?/?524

浙东学术?/?530

妇学?/?531

《妇学》篇书后?/?538

诗话?/?539

外篇?/?542

方志立三书议?/?542

州县请立志科议?/?547

地志统部?/?551

《和州志·皇言纪》序例?/?555

《和州志·官师表》序例?/?557

《和州志·选举表》序例?/?558

《和州志·氏族表》序例上?/?559

《和州志·氏族表》序例中?/?560

《和州志·氏族表》序例下?/?562

《和州志·舆地图》序例?/?563

《和州志·田赋书》序例?/?566

《和州志·艺文书》序例?/?568

《和州志·政略》序例?/?574

《和州志·列传》总论?/?575

《和州志·阙访列传》序例?/?577

《和州志·前志列传》序例上?/?579

《和州志·前志列传》序例中?/?581

《和州志·前志列传》序例下?/?582

《和州志·文征》序例?/?585

《永清县志·皇言纪》序例?/?587

《永清县志·恩泽纪》序例?/?589

《永清县志·职官表》序例?/?591

《永清县志·选举表》序例?/?593

《永清县志·士族表》序例?/?594

《永清县志·舆地图》序例?/?597

《永清县志·建置图》序例?/?599

《永清县志·水道图》序例?/?600

《永清县志·六书》例议?/?602

《永清县志·政略》序例?/?605

《永清县志·列传》序例?/?607

《永清县志·列女列传》序例?/?609

《永清县志·阙访列传》序例?/?612

《永清县志·前志列传》序例?/?614

《永清县志·文征》序例?/?617

《亳州志·人物表》例议上?/?622

《亳州志·人物表》例议中?/?623

《亳州志·人物表》例议下?/?624

《亳州志·掌故》例议上?/?625

《亳州志·掌故》例议中?/?627

《亳州志·掌故》例议下?/?628

答甄秀才论修志书?/?629

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二书?/?632

与甄秀才论《文选》义例书?/?636

驳《文选》义例书再答?/?637

修志十议?/?639

《天门县志·艺文考》序?/?645

《天门县志·五行考》序?/?646

《天门县志·学校考》序?/?646

与石首王明府论志例?/?647

记与戴东原论修志?/?649

报广济黄大尹论修志书?/?652

覆崔荆州书?/?653

为张吉甫司马撰《大名县志》序?/?655

为毕秋帆制府撰《常德府志》序?/?658

为毕秋帆制府撰《荆州府志》序?/?659

为毕秋帆制府撰《石首县志》序?/?661

书《武功志》后?/?662

书《朝邑志》后?/?664

书《吴郡志》后?/?665

书《姑苏志》后?/?668

书《滦志》后?/?670

书《灵寿县志》后?/?673

校雠通义

卷一?/?677

原道?/?678

宗刘?/?679

互著?/?682

别裁?/?684

辨嫌名?/?685

补郑?/?686

校雠条理?/?687

著录残逸?/?689

藏书?/?689

卷二?/?691

补校《汉艺文志》?/?691

郑樵误校汉志?/?694

焦竑误校汉志?/?697

卷三?/?701

《汉志》六艺?/?701

《汉志》诸子?/?705

《汉志》诗赋?/?714

《汉志》兵书?/?717

《汉志》数术?/?719

《汉志》方技?/?720

作者介绍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余县人,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作家、时事批评家。台湾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又称民意代表)。其人意志如铁、斗志昂扬,活力无限,“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故自诩为“中国白话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批评家”。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话说》《红色11》

等100多本著作。

文摘


序言



《历史的明镜:洞察千年风云的智慧》 内容简介: 历史,如同一面古老的明镜,映照着人类文明的兴衰更迭,承载着过往的智慧与教训。它并非是冰冷的事件堆砌,而是无数生命跌宕起伏的真实写照,是思想火花碰撞出的灿烂星辰,更是塑造我们当下、指引未来的无形力量。本书,正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深入浅出地解读历史的脉络,挖掘文明演进的深层逻辑,旨在帮助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抵达历史的真谛。 第一章:历史的呼吸——时代脉搏的跳动 本章将带领读者审视历史的宏大叙事,从人类文明的曙光初现,到古老帝国的崛起与衰落,再到近代社会的变革与转型,勾勒出人类历史波澜壮阔的全景图。我们将不再满足于零散的史实记忆,而是着力于理解不同时代的核心精神、驱动力以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 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形态: 从石器时代的工具革命,到农业文明的定居与社会分化,再到早期国家的萌芽,探究人类如何从蒙昧走向有序,理解早期文明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例如灌溉农业技术、文字的出现、宗教的形成等。 古代帝国的辉煌与局限: 分析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成就及其面临的挑战,探讨罗马帝国、波斯帝国、秦汉帝国等大一统帝国的兴盛之道,并反思其扩张与统治模式的局限性。 中古时期的转型与碰撞: 审视欧洲封建制度的形成与演变,伊斯兰文明的扩张与繁荣,以及中国唐宋盛世的辉煌,理解不同文明形态之间的交流、融合与冲突,例如丝绸之路的贸易与文化传播,十字军东征的影响等。 近代世界的开启: 聚焦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阐述西方世界如何突破中世纪的束缚,进入一个以理性、探索和变革为特征的新时代,并思考这些变革对全球格局的重塑。 第二章:思想的星空——文明内核的探寻 历史的进程,往往是由无数思想火花点亮的。本章将深入挖掘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思想精华,探究哲学、宗教、政治思想、科学理念等如何塑造了人类的认知,影响了社会的结构,并最终推动或阻碍了历史的发展。 古希腊的理性之光: 探索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巨匠的思想遗产,理解逻辑、理性、民主等概念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奠基性作用,以及其对后世政治哲学、伦理学的影响。 东方智慧的传承与发展: 深入解读孔子、老子、墨子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体系,理解儒家、道家、法家等对中国社会伦理、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的深刻塑造,探究佛教在东亚的传播与本土化过程。 宗教的力量与演变: 分析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等主要宗教的起源、教义、传播及其对不同文明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探讨宗教的社会功能、政治角色以及其内部的改革与分歧。 科学思维的萌芽与突破: 回溯科学革命前后,从伽利略、牛顿到近代科学家的探索历程,理解科学方法、实验精神、理论构建等如何颠覆了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并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现代思想的潮涌: 审视启蒙运动、浪漫主义、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等思潮的产生背景、核心观点及其对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理解自由、平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等概念的演变。 第三章:制度的肌理——社会运作的密码 社会制度,是人类群体生活秩序的基石,是历史演进的重要载体。本章将剖析不同文明、不同时代的核心制度设计,包括政治体制、经济模式、法律体系、社会结构等,揭示制度如何影响资源分配、权力运行、社会流动以及文明的可持续性。 政治权力与治理模式: 考察君主制、共和制、民主制、集权制、分权制等多种政治体制的运作机制、优劣势及其历史演变,理解权力如何分配、制约与传承。 经济体系的变迁: 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到商业经济的兴起,再到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以及计划经济的尝试,分析不同经济模式的内在逻辑、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及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法律与秩序的构建: 探究古代法典(如汉谟拉比法典)、罗马法、大陆法系、英美法系等法律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理解法律如何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调节社会关系。 社会结构的演变: 分析氏族、部落、封建等级、阶级、民族等社会结构的形成、变化及其对个体命运、社会群体互动的影响,考察不同社会阶层的权力、地位与流动性。 国际秩序的构建与解构: 审视不同历史时期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如王朝间的征伐、殖民体系的形成、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以及后冷战时代的全球化与区域化趋势。 第四章: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全球视野下的历史 当今世界,早已是紧密相连的地球村。本章将打破地域和民族的界限,以全球视野审视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冲突与融合,理解大航海时代以来,全球化进程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走向,以及不同文化如何相互学习、借鉴、适应,共同谱写人类文明的壮丽篇章。 地理大发现与全球网络的形成: 分析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的探索如何打破了地域隔阂,连接了各大洲,开启了全球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新纪元,以及其带来的“哥伦布交换”。 殖民主义的遗产与反思: 审视欧洲殖民者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理解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造成的深刻影响,以及随之而来的独立运动和民族解放斗争。 文化交流与相互影响: 探讨不同文明在思想、艺术、科技、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例如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中国、印度音乐对世界的影响等。 全球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分析现代全球化进程中,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信息传播加速等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例如跨国合作、环境保护、贫富差距、文化冲突等问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望未来,在深刻理解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讨如何通过对话、理解与合作,构建一个更加和平、繁荣、可持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书特色: 宏观与微观并重: 在宏大的历史图景下,深入挖掘具体的事件、人物、思想和制度,力求展现历史的丰富性和多维度。 跨学科视角: 借鉴哲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读者提供更深刻、更系统的历史洞察。 批判性思维: 鼓励读者不盲从权威,不人云亦云,以批判的眼光审视历史,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 启发与启迪: 旨在激发读者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下,把握未来。 《历史的明镜》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智慧之旅,是一场与古往今来伟大思想家、行动者的对话。翻开本书,您将不再是被动地接收史实,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历史的探究与理解之中,在历史的河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与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艺术享受。作者的笔触时而如春风化雨般温润细腻,娓娓道来,将那些陈年的往事描绘得栩栩如生,充满了画面感;时而又像锋利的宝剑,直指要害,逻辑严密,论证有力,毫不拖泥带水。这种收放自如的文字驾驭能力,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和阐述古代文献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古汉语韵味,又通过恰到好处的现代白话文解释或穿插,确保了现代读者的理解无碍。行文之中,不时能捕捉到那种洞察世事的犀利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学术报告,而是充满生命力和思想火花的对话,文字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穿透力,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下去,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评分

从内容上看,这本书的视野之开阔,知识面的广博,着实让人感到震撼。它绝非局限于某个狭窄的领域进行钻研,而是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点巧妙地串联起来,展示出一种整体性的思考框架。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一个高处,俯瞰着历史的进程,那些看似孤立的事件和人物,在作者的梳理下,都显现出了它们相互关联的本质。每一次翻阅,总能在不经意间接触到一些此前未曾留意过的知识点,或是对已有认知进行了一次颠覆性的重塑。这种不断学习、不断被挑战的感觉,正是阅读这类深度著作最迷人的地方。它成功地构建起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知识体系,填补了我认知结构中的不少空白,提供的参照系和分析工具也极具启发性,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

初次接触这套书的时候,我就被它内在的编排逻辑深深吸引了。不同于那种堆砌资料的传统史学著作,这里的章节划分似乎经过了精心的构思和推敲,每一部分之间的过渡都显得自然而然,像是河流的分汊,最终汇入同一片知识的海洋。作者(或编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他似乎不仅仅是在陈述“是什么”,更着重于探讨“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探究事物本质的冲动贯穿始终。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经常会停下来,对着某一段话沉思许久,它不像教科书那样直接给你标准答案,而是抛出问题,引导你去思考背后的复杂性。特别是那些涉及到观念变迁和思想演进的部分,处理得尤为细腻,能看到清晰的脉络梳理,让人茅塞顿开。这种层次分明的结构,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那些宏大叙事的门槛,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学术议题,变得生动且富有启发性,阅读体验是流畅且层层递进的。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是它所承载的文字信息量,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考方法论。作者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展现出的那种批判性思维和求真精神,是极具感染力的。他似乎从不轻易接受既定的结论,而是坚持追问到底,去挖掘历史表象下的真正驱动力。这种对既有权威和传统观点的审慎态度,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引导去质疑自己原本坚信不疑的某些观点,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比单纯接受新知识更有价值。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关于历史或文化的知识,更是一种对待世界、对待信息的严谨态度和独立判断的能力,这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信息洪流来说,无疑是一剂清醒剂。这是一本能够真正改变你看待事物方式的书。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美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就能感受到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封面那种淡雅的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显得尤为大气。我特别喜欢那种纸张的触感,摸上去光滑细腻,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文献影印部分,也尽可能地做到了还原度高。对于我们这些老书虫来说,阅读体验不仅仅是文字内容本身,书籍的物理形态也是一种享受。每次翻阅,都能感受到一股文气扑面而来,仿佛真的穿越回了那个群星璀璨的年代,坐在书斋里与古人对谈。装帧的坚固程度也令人放心,毕竟历史典籍类的书籍,我们都会希望它能长久保存,这本书的锁线装订和硬壳精装,看起来就非常耐用,可以经得起反复摩挲和阅读的考验。而且,它的开本大小适中,既能保证阅读的舒适度,又方便日常的收藏和携带,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种厚重感和知识的沉淀感,是很多轻薄型书籍无法比拟的。光是看着它摆在那里,心情都会跟着沉静下来,期待着每一次深入探索其中的奥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