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 汉镜铭文图集(全2册) 中西书局 王纲怀 新华书店

正版现货 汉镜铭文图集(全2册) 中西书局 王纲怀 新华书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纲怀 著
图书标签:
  • 汉镜
  • 铭文
  • 考古
  • 历史
  • 文物
  • 中西书局
  • 王纲怀
  • 新华书店
  • 图集
  • 古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扬州新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西书局
ISBN:9787547510483
商品编码:30034089960
包装:软精装
出版时间:2016-04-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汉镜铭文图集(全2册)
作者 王纲怀
定价 398.00元
出版社 中西书局
ISBN 9787547510483
出版日期 2016-04-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软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铜镜,从初的礼器慢慢走进民间生活,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有专家主张应该把铜镜研究作为独立的学科分支,从一般青铜器研究中分离出来。汉代铜镜是铜镜研究的入手处和基础,汉镜铭文堪称铭文高峰,其多彩的铭辞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美学、民俗等的重要实证。作者历经十余年,蒐集海内外文献、各大藏馆以及收藏家手中的大量铜镜资料,将542面有铭汉镜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书中除高清拓片或照片以外,还分别标注了铜镜的规格数据和资料来源,确定了其年代,识读了铭文,并附有简短的研究鉴评。《汉镜铭文图集》是目前收录有铭汉镜数量多的专著,对于历史文化、考古博物、语言文字、工艺美术等领域的研究,将提供极为丰富的原始材料。

   作者简介
王纲怀 1941年9月12日出生于上海,汉族。196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长期从事工程设计、水质处理、环境保护、国土整治、科技咨询、发展战略等领域的有关工作。高级工程师,清华大学顾问教授。 1984年起执笔《上海的曼哈顿区在哪里?》《上海的特区在哪里?》《结合开发浦东建设上海新城》等论文。1986年6月任上海市下达《浦东新区建设方略》课题总负责人。从20世纪80年始,还负责《上海环境功能区划》《高桥石化发展战略》《上海轮渡发展战略》《“*”期间上海筹措外资的决策分析》等十余个重大课题。 2000年退休后,热爱以铜镜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 目前,已经出版之铜镜专*如下: 《三槐堂藏镜》,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 《唐代铜镜与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2008年12月修订。 《日本蓬莱纹铜镜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 《止水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2月,计25篇论文。 《清华铭文镜》,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线装l函2册。 《清华铭文镜》,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 《清华大学藏日本和镜》,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 《汉铭斋藏镜》,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8月,线装1函3册。 《汉镜文化研究》,清华大学汉镜文化研究课题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 《中国早期铜镜》,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4月。 《中国纪年铜镜》,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1月。 《止水阁藏镜》,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 《东汉龙虎铜镜》,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2月。此外,即将出版之铜镜专*有: 《清华镜文化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 《汉镜铭文图集》,上海中西书局。 《汉镜铭文书法》,附《汉镜铭文字形表》,上海中西书局。 《止水集》(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计51篇论文。 《唐镜与唐诗》,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纲怀 1941年9月12日出生于上海,汉族。196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长期从事工程设计、水质处理、环境保护、国土整治、科技咨询、发展战略等领域的有关工作。高级工程师,清华大学顾问教授。 1984年起执笔《上海的曼哈顿区在哪里?》《上海的特区在哪里?》《结合开发浦东建设上海新城》等论文。1986年6月任上海市下达《浦东新区建设方略》课题总负责人。从20世纪80年始,还负责《上海环境功能区划》《高桥石化发展战略》《上海轮渡发展战略》《“*”期间上海筹措外资的决策分析》等十余个重大课题。 2000年退休后,热爱以铜镜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 目前,已经出版之铜镜专*如下: 《三槐堂藏镜》,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 《唐代铜镜与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2008年12月修订。 《日本蓬莱纹铜镜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 《止水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2月,计25篇论文。 《清华铭文镜》,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线装l函2册。 《清华铭文镜》,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 《清华大学藏日本和镜》,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 《汉铭斋藏镜》,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8月,线装1函3册。 《汉镜文化研究》,清华大学汉镜文化研究课题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 《中国早期铜镜》,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4月。 《中国纪年铜镜》,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1月。 《止水阁藏镜》,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 《东汉龙虎铜镜》,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2月。此外,即将出版之铜镜专*有: 《清华镜文化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 《汉镜铭文图集》,上海中西书局。 《汉镜铭文书法》,附《汉镜铭文字形表》,上海中西书局。 《止水集》(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计51篇论文。 《唐镜与唐诗》,上海人民出版社。

   目录
序言………………李学勤
前言
彩版(23幅)
图集目录(542条)
图集正文
上册
甲一、西汉早期前段铭文镜(15面)
甲二、西汉早期后段铭文镜(94面)
乙、西汉中期铭文镜(88面)
丙、西汉晚期铭文镜(83面)
下册
丁、新莽铭文镜(57面)
戊、东汉早期铭文镜(25面)
己、东汉中期铭文镜(22面)
庚、东汉晚期铭文镜(60面)
辛、三国至六朝铭文镜(10面)
壬、两汉至六朝纪年镜(88面)
附表一 两汉三国纪年镜索引(228条)
附表二 本书以外之汉镜铭文辑录(104条)
附表三 汉镜圆周等分(连弧)数字一览表(37条)
主要参考书目

   编辑推荐
铜镜与其他青铜器相比,传流应用的历史更长远,在相关研究领域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近代以来,海内外专家学者曾对汉代铜镜铭文进行过收集和整理,但数量有限,且无图片,未知纹饰,难断年代,相关研究的资料严重不足。《汉镜铭文图集》是目前收录有铭汉镜数量*多的专著,书中收录的542面铜镜,图片美观,铭文清晰,作者对于汉镜铭文的研究有很多新颖的见解。作者另有《汉镜铭文书法》与本书配套出版。

   文摘

   序言
新华书店 正版现货 配送

《汉代铜镜的艺术与历史:铭文的视觉叙事》 引言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其文化艺术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这其中,汉代铜镜以其精美的造型、考究的工艺和丰富的纹饰,成为中华文明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而铜镜上所铸的铭文,更是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汉代社会生活、思想观念、伦理道德乃至政治军事的窗口,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本文所要介绍的,并非具体某一本图集,而是着重探讨汉代铜镜铭文所承载的丰富内涵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我们将深入挖掘这些铭文的多元面貌,从文学、哲学、历史、社会等多个维度,展现汉代铜镜铭文如何以其独特的视觉叙事,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生动而深刻的汉代社会画卷。 一、 汉代铜镜铭文的起源与发展 汉代铜镜铭文并非凭空出现,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礼器和实用器,自商周时期便开始出现铭文,以记录祭祀、分封、功勋等重要事件。而铜镜作为一种日常用品,其早期铭文多为简单的吉祥语或工匠姓名,功能性居多。 到了汉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繁荣,铜镜的制作工艺日趋精湛,纹饰也更加丰富多样。与此相伴,铜镜上的铭文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它们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或实用标记,而是逐渐融入了更深层次的文化信息。从早期的几何纹饰镜上的简单符号,到战国晚期出现的文字,再到汉代铭文的成熟,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特别是到了西汉时期,随着礼制文化的进一步确立和世俗化生活的兴起,铜镜作为一种重要的佩戴饰品和生活器具,其铭文的内容开始多元化,并逐渐承载起更具时代特征的意义。东汉时期,铭文的地位更加突出,甚至成为铜镜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精美的铜镜,其铭文的布局和字体都经过精心设计,与纹饰相互辉映,共同构成完整的艺术品。 二、 汉代铜镜铭文的内容分类与解读 汉代铜镜铭文的内容极其丰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类和解读: 1. 吉祥祝福类铭文: 这是汉代铜镜铭文中最为常见的一类。古人相信通过吉语铭文能够招来好运,驱邪避凶。这类铭文通常表达对富贵、长寿、子孙繁衍、万事如意等美好愿望。例如:“宜侯王”、“长生无极”、“子孙永保”、“富贵吉祥”等等。这些铭文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朴素愿望,也体现了汉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政治宣传与社会伦理类铭文: 汉代铜镜铭文也包含大量与政治、社会伦理相关的语词。特别是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对社会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铜镜铭文也深受其浸润。一些铭文强调忠君、孝道、仁义等儒家道德规范。例如:“君宜高官”、“忠信以为宝”、“子孙宜乐”、“仁义治天下”等。这些铭文传递了统治者希望通过铜镜这一媒介,将主流价值观渗透到民间,起到教化民众的作用。此外,一些铭文也可能与当时的政治事件或统治者的功德宣传有关,虽然这类铭文相对较少,但一旦出现,往往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3. 神仙方术与宗教信仰类铭文: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宗教信仰和神仙方术盛行的时期。汉代铜镜铭文也深刻反映了这一特点。许多铭文提到了神仙、仙人、方士,以及各种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和意象,表达了人们对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追求。例如:“与仙人游”、“招贤致福”、“神人辟不祥”、“长生不老,万事如意”等。这些铭文不仅展现了汉代社会神秘主义和求仙问道的思潮,也为我们研究汉代的宗教信仰、神话传说提供了宝贵依据。 4. 生活场景与器物功能类铭文: 除了以上几类,汉代铜镜铭文还包含了一些与日常生活场景、器物功能相关的记录。例如,一些铭文会提到制作铜镜的工匠姓名、作坊、年代等信息,这对于研究古代青铜器制造技术、商业贸易有着重要意义。例如:“XX作镜”、“XX年造”等。还有一些铭文会描绘宴饮、出行、狩猎等生活画面,为我们展现了汉代社会生活的细节。 5. 哲学思辨与宇宙观念类铭文: 随着思想文化的深入发展,一些汉代铜镜铭文也开始体现出哲学思辨的痕迹,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宇宙、人生、命运的思考。例如,一些铭文可能带有道家的“无为而治”、“天人合一”的思想,或者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这些铭文虽然不像前几类那样直观,但却能更深刻地揭示汉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境界。 三、 汉代铜镜铭文的艺术价值 汉代铜镜铭文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1. 书法艺术: 汉代铜镜铭文的书体多以篆书、隶书为主,部分也可见到早期楷书的雏形。这些铭文的书法风格古朴典雅,线条流畅,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工匠们将汉代的书法艺术融入铜镜的制作之中,使得铭文本身就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不同的铭文风格,如圆润婉转的篆书,方正雄浑的隶书,都展现了当时书法艺术的多样性。 2. 构图设计: 铭文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铜镜的纹饰、造型融为一体,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铭文的布局、字的大小、行距等都经过精心设计,与铜镜的整体美学风格相协调。有时,铭文甚至会作为纹饰的有机组成部分,增强画面的叙事性和艺术感染力。例如,将吉祥语穿插在神兽纹饰之间,或者用铭文的排列构成某种视觉图案。 3. 视觉叙事: 汉代铜镜铭文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视觉叙事。通过文字与图像的结合,它们共同讲述着故事,传递着信息,表达着情感。一枚铜镜,可以是一则吉祥的祝福,一段哲理的阐述,一幅生活场景的再现,或是一次历史的回响。这种视觉叙事的方式,使得汉代铜镜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四、 汉代铜镜铭文的历史意义 汉代铜镜铭文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意义: 1. 史料价值: 汉代铜镜铭文是研究汉代历史的宝贵史料。它们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铭文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汉代社会的风俗习惯,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及统治者的治国理念。例如,一些涉及具体事件的铭文,可以为历史学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或印证已有考证。 2. 语言文字研究: 汉代铜镜铭文是研究汉代文字演变的重要实证。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书体汉字的样本,有助于理解汉字的结构、用法以及书写风格的变迁。对于古文字学家来说,这些铭文是宝贵的学术财富。 3. 工艺技术研究: 铜镜的制作工艺,特别是铭文的铸造技术,也为我们研究古代青铜器制造技术提供了重要依据。铭文的清晰度、字体的精美程度,都反映了当时铸造技术的水平。 4. 文化交流与传播: 汉代作为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重要时期,铜镜铭文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交流的痕迹。通过对铭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探讨汉代文化与周边民族文化的互动关系。 结论 汉代铜镜铭文,是历史长河中闪烁的智慧火花,是汉代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的一面镜子。它们以精美的文字和图案,将古人的生活场景、情感寄托、哲学思考、道德伦理,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盼,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深入研究汉代铜镜铭文,不仅能够让我们领略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更能从中汲取智慧,感悟人生。这些铭文,跨越时空的阻隔,与我们进行着无声的对话,诉说着属于汉代的辉煌与传奇。它们提醒着我们,在每一个时代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普通人的生活、梦想与追求,而正是这些点滴的积累,构成了我们宏伟的历史图景。 因此,任何关于汉代铜镜的文献,无论其形式如何,只要能够深入挖掘和展现这些铭文所承载的丰富信息,都将是研究汉代历史和文化的宝贵财富。它们是连接过去与现在,沟通古人心灵的桥梁,值得我们倍加珍视和深入探究。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家里的古籍线装书,所以格外关注与古籍修复和版本学有关的读物。我找到的这本《中国古籍版本鉴定入门》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指南。它用一种非常实用的方式介绍了如何从装帧、纸张、雕版特征来判断一本书的年代和稀有程度。书中对“蝴蝶装”“经折装”“线装”的演变过程,配有清晰的侧视图和解剖图,连纸张的纤维结构差异都讲解得十分到位。我以前总是凭感觉判断古籍的好坏,这本书教会了我科学的方法论,比如如何辨识“讳字”的处理方式,如何通过版框的细微偏差来锁定具体印本。它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没有过多的学术术语堆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手把手教学。自从读了它,我再看旧书时,眼睛里仿佛多了一副X光,能穿透表象,直达其历史本质。

评分

这本《中国古代建筑史》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对建筑细节的描绘,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作者在梳理各个朝代建筑风格演变时,那种条分缕析的逻辑清晰度,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跟上。比如讲到唐代的斗拱结构,书里不仅有清晰的图示,还配有详细的文字解读,解释了力学原理和美学思想的完美结合。我尤其喜欢它对于地域性差异的关注,比如南方园林与北方宫殿在材料选择和空间布局上的迥异,体现了古人因地制宜的智慧。翻阅时,我仿佛能听到古代工匠的锤击声,感受到木料在他们手中化为不朽杰作的奇妙过程。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也无可挑剔,那些彩色拓片和测绘图的还原度极高,即便是放大细节观察,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对于任何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工程技术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绝对是案头必备的珍品,它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

评分

坦白说,我对历史类书籍通常持谨慎态度,因为很多作品为了追求故事性,难免会牺牲严谨性。然而,这本《明清商贸网络与社会变迁》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作者以扎实的档案学功底为基础,通过对海关记录、地方志和私人信札的交叉印证,构建了一个无比细致的商业地图。最吸引我的是它对“小人物”生活的关注,比如某个小镇的茶叶贩子如何应对政府的税制改革,或是徽商在异地设立的会馆所扮演的社会功能。这些微观的叙事,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宏大历史叙事的理解。书中的图表制作得非常精妙,将复杂的贸易流向数据可视化,一目了然。阅读时,我能清晰地看到经济的脉络是如何牵动政治和文化的神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历史并非是帝王将相的舞台,更是无数普通劳动者、商人用汗水和智慧共同编织的复杂织锦。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宋代文人画研究的专著,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对于苏轼、黄庭坚等人的艺术理念剖析得入木三分,尤其是对“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这种抽象美学的阐释,提供了全新的解读视角。书中收录了大量高清的绘画摹本,那些墨色的浓淡干湿,通过精良的复印技术,几乎能捕捉到原作的笔触颤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对着某一幅画作沉思良久,去体会那种“胸中有丘壑”的意境。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画作的描述上,而是深入挖掘了当时的社会思潮、哲学观念如何渗透到艺术创作之中,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相比市面上很多浅尝辄止的艺术普及读物,这本更像是一把钥匙,帮我打开了理解宋代精神世界的大门。读完后,再看那些经典的宋画,感觉视角完全不同了,充满了新的感悟和敬畏。

评分

这本关于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思想的深度论述,读完后让人对“天人合一”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名园,而是着重探讨了儒、释、道三家思想如何共同塑形了中国园林的审美哲学。比如,如何通过“借景”手法来实现空间的无限延伸感,这背后其实是对有限空间内宇宙观的投射。书中对叠山理水的讲究尤为细致,比如一块太湖石的选取和安放,看似随意,实则蕴含着对自然形态的极致模仿与超越。我特别欣赏它对文人雅趣的挖掘,比如在假山旁设置一方“曲水流觞”的场所,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为了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契合。这本书的文字极具画面感和诗意,读着读着,仿佛就能闻到雨后松柏的清香,听到竹林中风的低语。它教会了我,园林不仅仅是景观,更是一种哲学实践和心灵的栖居之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