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全集(隆庆初刻本增补全本,简体横排) (明)王阳明 中国书店出版社

王阳明全集(隆庆初刻本增补全本,简体横排) (明)王阳明 中国书店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王阳明 著
图书标签:
  • 王阳明
  • 心学
  • 明朝
  • 哲学
  • 思想
  • 中国古典
  • 国学
  • 文化
  • 中国书店出版社
  • 全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煜城弘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书店出版社
ISBN:9787514913804
商品编码:3004231231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0-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王阳明全集(隆庆初刻本增补全本,简体横排) 作者 (明)王阳明
定价 168.0元 出版社 中国书店出版社
ISBN 9787514913804 出版日期 2015-10-01
字数 1020000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阳明先生的门人徐爱、薛侃、南大吉刻印了《传习录》。其后钱德洪、邹守益、欧阳德、王畿等人在明嘉靖年间又陆续刻印了阳明先生的《文录》《文录续编》《年谱》等。隆庆六年(1572),御史谢廷杰巡按浙江时,汇集了《传习录》《文录》《别录》《外集》《续编》《世德纪》,以及《年谱》《奏疏》《祭文》等,整理而成《王文成公全书》,刊行于世。全书共三十八卷,分为《语录》《文录》《别录》《外集》《续编》《附录》,附录又包含《年谱》《年谱附录》《世德纪》《世德纪附录》。这是部阳明先生的全集,以后刊行的各种全集,基本都是依据此刻本翻刻或排印。

本次出版的简体版,是以民国《四部丛刊》所影印的明隆庆刊本《王文成公全书》为底本。并参考了《四库全书》本、中华图书馆本等版本,以及从明朝至今关于王阳明的众多研究成果。

隆庆本《王文成公全书》总共三十八卷,本书在编校上完全遵从原版体例和文本。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第三十九卷《旧本未刊语录诗文补编》和第四十卷《旧本未刊祭文传记序跋补编》,均为编者在前人搜集基础上整理而成。全套书名改成《王阳明全集》。


   作者简介

王守仁(14721529)

字伯安,别号阳明,谥文成。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或王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浙江省宁波市)人。

明朝的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书法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宁王之乱等军功而封新建伯,隆庆时追封新建侯。是明朝中后期因军功而封侯的文官。

王守仁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开创了“阳明心学”。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留下的“万物一体”和“变化气质”的问题,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儒学特有的人文精神。“阳明心学”不仅风靡中华,而且远播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影响至今。


   目录

   编辑推荐

明朝隆庆初刻本,增补全本,简体横排!

阳明先生毕生的讲学语录和诗文著作,由其门人陆续整理并刊行。*初门人徐爱等刻印了传习录;明嘉靖年间,钱德洪、邹守益、欧阳德、王畿等人又陆续刻印了阳明先生的文录、文录续编、年谱;隆庆六年,御史谢廷杰巡按浙江时,*终汇集了传习录、文录、别录、外集、续编、世德纪,以及年谱、奏疏、祭文等,整理而成《王文成公全书》,公三十八卷。这是首版的阳明著作的合集。本次出版的简体版,就是以这一版《全书》为底本编校的。在编校上完全遵从了原版体例和文本。

明末至今,王阳明散遗一些诗文和语录被陆续发现。为尽可能完整的呈现阳明思想,本书将这些内容单独编辑成两卷“补编”,附于书尾。这套全集因此可以说是一部名副其实的《王阳明全集》。

梁启超:要真正理解王阳明的学问,宜读《王阳明全集》!

梁启超在《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中写道:“读此(指《传习录》)可知王学梗概。欲知其详,宜读《王阳明全集》。因阳明以知行合一为教,要合观学问事功,方能看出其人格,而其事功之经过,具见集中各文,故阳明集之重要,过于朱、陆诸集。”

本套《王阳明全集》不仅收录了王阳明毕生语录和文章,还收录了明代以来关于王阳明的各种传记、年谱、祭文,以及关于王阳明著作的各种序跋。对于读者充分了解王阳明,以及理解阳明心学,实在是必不可少。

明代以来的重要历史人物,全都读过这套书!

徐阶、黄宗羲、刘宗周、张居正、何心隐、张廷玉、曾国藩、左宗棠、章太炎、康有为、严复、梁启超、孙中山、蔡元培、陈独秀、毛……

对王阳明很有兴趣

2015年会见日本学者福山和青木昌彦时说:“他讲的是心学,我对王阳明很有兴趣!这几年我能抽空坚持读书,不容易。我脑海里浮现王阳明“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两句话。可以说,王阳明心学和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融合造就了明治维新的精神世界。”


   文摘


教条示龙场诸生 (摘自第三册《续编一》第231页)

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其慎听毋忽!

立志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昔人有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而必为恶为小人?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

勤学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改过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于孝友之道,陷于狡偷刻之习者乎?诸生殆不至于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误蹈,素无师友之讲习规饬也。诸生试内省,万一有近于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当以此自歉,遂馁于改过从善之心。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虽昔为寇盗,今日不害为君子矣。若曰吾昔已如此,今虽改过而从善,将人不信我,且无赎于前过,反怀羞涩凝沮,而甘心于污浊终焉,则吾亦绝望尔矣。

责善

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诋,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故凡讦人之短,攻发人之阴私以沽直者,皆不可以言责善。虽然,我以是而施于人不可也,人以是而加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某于道未有所得,其学卤莽耳。谬为诸生相从于此,每终夜以思,恶且未免,况于过乎?人谓事师无犯无隐,而遂谓师无可谏,非也。谏师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使吾而是也,因得以明其是;吾而非也,因得以去其非:盖教学相长也。诸生责善,当自吾始。

(摘自册《传习录上》第32页)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凊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亦须讲求否?”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凊,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摘自册《传习录下》第128页)

先生曰:“‘先天而天弗违’,天即良知也;‘后天而奉天时’,良知即天也。”“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又曰:“是非两字,是个大规矩,巧处则存乎其人。”

“圣人之知如青天之日,贤人如浮云天日,愚人如阴霾天日,虽有昏明不同,其能辨黑白则一。虽昏黑夜里,亦影影见得黑白,就是日之余光未尽处;困学功夫,亦只从这点明处精察去耳!”

飞报宁王谋反疏 十四年六月十九日(摘自第二册第87页)

正德十四年六月初五日,节该钦奉敕:“福州三卫军人进贵等胁众谋反,特命尔暂去彼处地方会同查议处置,参奏定夺,钦此。”钦遵,臣于本月初九日,自赣州启行,至本月十五日行至丰城县,地名黄土脑。据该县知县等官顾佖等禀称,本月十四日宁府称乱,将孙都御史、许副使并都司等官杀死;巡按及三司、府、县大小官员不从者俱被执缚,不知存亡;各衙门印信尽数收去,库藏搬抢一空;见监重囚俱行释放;舟楫蔽江而下,声言直取南京,一面分兵北上。各官皆来沮臣不宜轻进。其时臣尚未信,然逃乱之民果已四散奔溃,人情汹汹,臣亦自顾单旅危途,势难复进。方尔回程,随有兵卒千余已夹江并进,前来追臣。偶遇北风大作,臣亦张疑设计,整舟安行;兵不敢逼,幸而获免。

本月十八日,回至吉安府,据知府伍文定等禀称,地方无主,乞留暂回区画。远近军民亦皆遮拥呼号。随据临江府并新淦、丰城、奉新等县各差人飞报,宁府遣兵四出攻掠,拘收印信,及拿掌印官员,调取兵快,水兑粮船尽被驱胁而去等因。臣奉前旨,欲遂径往福建。但天下之事莫急于君父之难,若彼顺流东下,万一南都失备,为彼所袭,彼将乘胜北趋,旬月之间,必且动摇京辅。如此,则胜负之算未有所归,此诚天下安危之大机。虑念及此,痛心寒骨,义不忍舍之而去。故遂入城抚慰军民,督同知府等官伍文定等调集兵粮,号召义勇。又约会致仕乡官右副都御史王懋中、养病评事罗侨等,与之定谋设策,收合涣散之心,作起忠义之气;相机乘间,务为蹑后之图,共成犄角之势,牵其举动,而使进不得前,捣其巢穴,而使退无所据。日望天兵之速至,庶解东南之倒悬。伏望皇上省愆咎己,命将出师。因难兴邦,未必非此。

臣以弱劣多病,屡疏乞休,况此地方之责,本亦非臣之任。今兹扶病赴闽,实亦意图便道归省。临发之前,已具哀恳。赍奏之人去才数日,适当君父之急,不忍失此事机,姑复暂留,期纾国难。候区画少定,各官略可展布,朝廷命师一临,亦遂遵照前旨,入闽了事,就彼归看父疾。进不避嫌,退不避罪,惟民是保,而利于主,臣之心也。直行其报国之诚而忘其缓命之罪,求伸其哀痛之情而甘冒弃职之诛,臣之罪也。

窃照都御史王懋中,评事罗侨,忠义自许,才识练达;知府伍文定,果捷能断,忠勇有谋。累立战功,皆抑而不赏,久淹外郡,实屈而未伸。今江西阖省见无一官,若待他求,缓无所及;乞遂将各官授以紧要职任,庶可责之拯溺救焚。其余若裁革兵备副使罗循,养病副使罗钦德,郎中曾直,御史周鲁,同知郭祥鹏,省亲进士郭持平,驿丞李中、王思等,虽皆本土之人,咸秉忠贞之节,况亦见在同事,当多难之日,事宜从权,庶克有济。

再照宁府逆谋既著,彼若北趋不遂,必将还取两浙,南扰湖、湘,窥留都以断南北,收闽、广以益军资。若不即为控制,急遣重兵,必将噬脐无及。

又照抚州府知府陈槐,临江府知府戴德孺,赣州府知府邢珣,袁州府知府徐琏,宁都县知县王天与,丰城县知县顾佖,新淦县知县李美,奉新县知县刘守绪,泰和县知县李楫,南安府同知朱宪,赣州府同知夏克义,龙泉县知县陈允谐,及阖省各官今见在者,乞敕吏部就于其中推补本省方面知府兵备等官,庶可速令供职。其有城守之责者,亦各量升职衔,重其权势,使可展布。

又照南、赣军饷,惟资盐商诸税。近因户部奏革,顾募之兵无所仰给,悉已散遣。今未两月,即遇此变,复欲招募,将倚何资?辄复遵依敕旨,便宜事理,仍旧举行。然亦缓不及济,必须先于两广积储军饷数内量借一十余万,庶几军众可集,地方有赖,国难可平。

缘系飞报地方谋反重情事理,为此具本专差舍人来仪亲赍,谨题请旨。

案行各分巡道督编十家牌(摘自第二册《公移一》第199页)

照得本院巡抚地方,盗贼充斥;因念御外之策,必以治内为先。顾莅事未久,尚昧土俗;永惟抚缉之宜,懵然未有所措。访得所属军民之家,多有规图小利,寄住来历不明之人,同为狡伪欺窃之事;甚者私通贼,而与之传递消息;窝藏奸宄,而为之盘踞夤缘;盗贼不靖,职此其由。合就行令所属府县,在城居民,每家各置一牌;备写门户籍贯,及人丁多寡之数,有无寄住暂宿之人,揭于各家门首,以凭官府查考。仍编十家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背写本院告谕,日轮一家,沿门按牌审察动静;但有面目生疏之人,踪迹可疑之事,即行报官究理。或有隐慝,十家连罪,如此庶居民不敢纵恶,而奸伪无所潜形。为此,仰抄案回道,即行各属府县,著落各掌印官,照依颁去牌式,沿街逐巷,挨次编排,务在一月之内了事。该道亦要严加督察,期于著实施行,毋使虚应故事。仍令各将编置过人户姓名造册缴院,以凭查考;非但因事以别勤惰,且将旌罚以示劝惩。

客座私祝 丁亥 (摘自第三册《外集 杂著》第189页)

但愿温恭直谅之友来此讲学论道,示以孝友谦和之行。德业相劝,过失相规,以教训我子弟,使毋陷于非僻。不愿狂懆惰慢之徒来此博弈饮酒,长傲饰非,导以骄奢淫荡之事,诱以贪财黩货之谋,冥顽无耻,扇惑鼓动,以益我子弟之不肖。呜呼!由前之说,是谓良士,由后之说,是谓凶人。我子弟苟远良士而近凶人,是谓逆子,戒之戒之!嘉靖丁亥八月,将有两广之行,书此以戒我子弟,并以告夫士友之辱临于斯者,请一览教之。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摘自第三册《外集二》第102页)

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别诸生(摘自第三册《外集二》第104页)

绵绵圣学已千年,两字良知是口传。欲识浑沦无斧凿,须从规矩出方圆。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握手临歧更何语?殷勤莫愧别离筵!

中秋 (摘自第三册《外集二》第105页)

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摘自第四册《年谱一》第4页)

十有八年壬寅,先生十一岁,寓京师。

龙山公迎养竹轩翁,因携先生如京师,先生年才十一。翁过金山寺,与客酒酣,拟赋诗,未成。先生从傍赋曰:“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客大惊异,复命赋蔽月山房诗。先生随口应曰:“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明年就塾师,先生豪迈不羁,龙山公常怀忧,惟竹轩公知之。一日,与同学生走长安街,遇一相士。异之曰:“吾为尔相,后须忆吾言:须拂领,其时入圣境;须至上丹台,其时结圣胎;须至下丹田,其时圣果圆。”先生感其言,自后每对书辄静坐凝思。尝问塾师曰:“何为等事?”塾师曰:“惟读书登第耳。”先生疑曰:“登第恐未为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龙山公闻之笑曰:“汝欲做圣贤耶?”

(摘自第四册《年谱一》第10页)

三年戊辰,先生三十七岁,在贵阳。春,至龙场。

先生始悟格物致知。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与居夷人舌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旧无居,始教之范土架木以居。时瑾憾未已,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

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乃为石墩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而从者皆病,自析薪取水作糜饲之;又恐其怀抑郁,则与歌诗;又不悦,复调越曲,杂以诙笑,始能忘其为疾病夷狄患难也。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乃以默记《五经》之言证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经臆说》。居久,夷人亦日来亲狎。以所居湫湿,乃伐木构龙冈书院及寅宾堂、何陋轩、君子亭、玩易窝以居之。思州守遣人至驿侮先生,诸夷不平,共殴辱之。守大怒,言诸当道。毛宪副科令先生请谢,且谕以祸福。先生致书复之,守惭服。水西安宣慰闻先生名,使人馈米肉,给使令,既又重以金帛鞍马,俱辞不受。始朝廷议设卫于水西,既置城,已而中止,驿传尚存。安恶据其腹心,欲去之,以问先生。先生遗书析其不可,且申朝廷威信令甲,议遂寝。已而宋氏酋长有阿贾、阿札者叛,宋氏为地方患,先生复以书诋讽之。安悚然,率所部平其难,民赖以宁。



   序言

《阳明心学集成》 编撰: 历代阳明学研究者 内容简介: 《阳明心学集成》是一部全面而深入梳理、研究和展现王阳明及其心学思想精髓的大型学术丛书。它汇集了历代以来对王阳明及其学说进行梳理、辨析、阐发、评骘的精华文献,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完整、多角度的心学研究范本。本书的编撰,不仅是对王阳明思想的一次集大成式的呈现,更是对阳明心学在中国哲学史乃至世界哲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深远影响的一次深刻挖掘。 卷一:阳明生平与时代背景 本卷聚焦于王阳明波澜壮阔的一生及其所处的历史环境。我们将详细考述王阳明(1472-1529)的生平事迹,从其坎坷的仕途、戎马倥偬的军事生涯,到其心学思想的孕育、发展与成熟。通过对明代中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深入考察,揭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思潮,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塑造了王阳明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走向。重点将放在其“知行合一”的实践经历,如平定宁王之乱、宸濠之乱等,这些军事成就并非与他的哲学思想割裂,而是其“事功”与“心学”相结合的生动体现。同时,本卷也将探讨王阳明与同时代其他思想家,如李贽、罗钦顺等的思想碰撞与交流,力图还原一个鲜活、立体、真实的历史人物形象,并说明其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卷二:心学核心理论体系解析 本卷将对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论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与深入的剖析。我们将围绕“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事上磨练”等阳明心学的基本范畴展开。 心即理: 详细阐释王阳明如何将儒家“天理”内化于人的“心”,认为心体本身就是天理,无需外求。我们将探讨其“心即理”如何突破程朱理学“理在事外”的局限,强调主体性的张扬,并分析其对后世心性论的影响。 致良知: 深入解读“致良知”的含义,即发明人人心中的道德自觉能力。我们将考察“致良知”如何成为王阳明实践工夫论的核心,其“发明”的途径与方法,以及其如何与“事功”紧密结合。 知行合一: 这是阳明心学最具代表性的命题之一。本卷将详细阐述“知行合一”并非将知与行割裂,而是强调认识的真正完成在于实践,实践的过程本身就是认识的深化。我们将辨析历代对“知行合一”的不同理解,并深入分析其在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中的意义。 事上磨练: 探讨王阳明提出的通过具体事务、实践经历来磨炼心性、体悟真理的方法。我们将分析“事上磨练”如何将抽象的道德原则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如何通过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来达到道德的升华。 此外,本卷还将涵盖阳明心学的其他重要理论,如“万物一体”的宇宙观,对“圣人”的理解,以及其对儒家经典的新阐释等,力求构建一个全面而清晰的心学理论体系图景。 卷三:阳明心学实践工夫论 本卷着重于阐释王阳明心学的实践工夫,即如何通过一系列方法和途径来达到圣贤的境界。我们将详细介绍其“四句教”的奥义,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格物,善恶既除,闲邪存诚,尽是格物。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这四句话并非简单的口诀,而是蕴含着深刻的体悟与实践指导。 “无善无恶心之体”: 揭示心体本然清净的状态,不受善恶二元对立的束缚。 “有善有恶意之动”: 说明意念的活动会产生善恶的区分,这是认识的开端。 “知善知恶是格物”: 阐释“格物”就是认识和分辨意念中的善恶。 “善恶既除,闲邪存诚,尽是格物”: 强调“格物”的最终目的在于扫除私欲,保存真诚纯粹的心体。 本卷还将深入探讨“事上磨练”的具体实践意义,例如在居官、治军、教育等不同领域如何运用心学智慧。我们将分析阳明学徒如湛若水、聂豹、王畿等人的实践心得,以及他们如何将阳明心学发扬光大,形成不同的学派侧重。本卷力求展现阳明心学并非空谈理论,而是强调实践、体验和行动的生命哲学。 卷四:阳明心学的影响与传播 本卷将全面考察王阳明心学在中国乃至东亚的传播及其深远影响。 在中国本土的传播: 详细分析阳明心学如何在明代后期和清代前期迅速传播,其在士大夫阶层、官僚系统、乃至普通民众中的接受程度。我们将考察阳明心学与科举制度、社会道德观念、政治思潮的互动关系,分析其对当时社会思想格局的冲击和重塑。 对东亚的影响: 重点考察阳明心学如何传播至日本、朝鲜(今韩国)、越南等地,并在当地生根发芽,形成独特的本土化阳明学。我们将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对阳明心学的接受特点、研究成果以及对其社会文化产生的具体影响。例如,在日本,阳明学曾对明治维新时期的思想界产生重要影响。 对近现代中国思想的影响: 探讨阳明心学在近现代中国思想变革中的作用,包括其在反抗侵略、启蒙救亡、以及改革开放后的思想再解放等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将分析梁启超、蒋介石等现代人物对阳明心学的推崇,以及其思想遗产在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建设中的潜在价值。 卷五:阳明心学研究的历代评骘与现代解读 本卷致力于呈现历代学者对阳明心学的不同评价与理解,并结合当代的学术视角进行深入解读。 历代评价: 梳理自明代至今,历代学者对王阳明及其心学的各种评价,包括支持、批评、质疑、发展等。我们将分析这些评价的时代背景、学术立场和思想依据,例如,早期批评者如李贽对阳明学“专尚吾心,不求诸事”的担忧,以及清代考据学家对阳明心学“空疏”、“离经叛道”的指责。 现代学术研究: 集中展示当代学者在王阳明心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涵盖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视角。我们将探讨现代学者如何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对阳明心学进行重新审视和阐释,例如,如何看待其“心即理”的认识论意义,如何理解“致良知”在个体道德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掘阳明心学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现实意义。 专题研究: 本卷还将收录一系列围绕阳明心学特定议题的深入研究,如阳明心学与儒释道三教的融合,阳明心学与西方哲学的对话,阳明心学在艺术、文学、教育等领域的体现等,力求呈现阳明心学思想的多元面向和广阔研究前景。 《阳明心学集成》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客观的史料梳理,深刻的思想解读,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王阳明心学深邃世界的门户。它不仅仅是一套学术著作,更是一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与发扬,一次对人类智慧宝库的深度挖掘。通过对阳明心学的系统呈现,我们希望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传统哲学的兴趣,从中汲取智慧,获得启迪,并将其精神内涵与当代社会发展相结合,为构建更美好的社会提供有益的精神资源。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我的感受,那就是“震撼”。这种震撼源自于对一个人精神力量的由衷敬佩。王阳明的心学,在许多方面突破了以往儒学的藩篱,将个体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本书完整地呈现了这种思想的“爆发力”。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放下书本,深思良久,去体会那份“满街都是圣人”的豪迈与自信。它提供了一种对抗世俗纷扰、回归本心的强大精神支柱。对于任何对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内圣外王之道感兴趣的读者,这套书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它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重塑,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疆界,使我对“吾心自有光明世界”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收录了王阳明的全部著述,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文化传承意义。它承载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追求内心秩序与外在实践统一的最高理想。对于想要系统了解明代中后期思想史的同好来说,这无疑是绕不开的里程碑式著作。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对“隆庆初刻本”的增补和校订,体现了出版社对文本精准性的不懈追求,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使得这部作品具备了极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它并非是那种快餐式的阅读材料,而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反复研读、时时体会的“参道之书”,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悟,仿佛文本的深度会随着读者的阅历增长而自然显现。

评分

内容上,这本书的广度和深度令人叹为观止。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汇编了王阳明的著作,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心学地图”,引导读者逐步深入到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核心观念之中。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他思想体系的构建过程,从早期的挫折与探索,到最终“知行合一”的圆满境界,每一步都逻辑严密,层层递进。那些耳熟能详的语录在原典的映衬下,显得更加鲜活立体,不再是孤立的口号,而是有着深厚实践基础的哲学命题。特别是对于那些晦涩难懂的辩证环节,编者通过增补的内容进行了精妙的梳理和补充,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让初学者也能窥见阳明心学那令人心折的魅力,这种兼顾学术严谨性与大众普及性的努力,实在值得点赞。

评分

阅读的体验是极其沉浸的,仿佛置身于那个波诡云谲、思想激荡的明代。书中对具体历史情境的还原度很高,让你在阅读王阳明论述时,能体会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的困境与突破。我特别喜欢其中对“致良知”的论述,它不仅仅停留在书面的理论,而是融入到具体的军事、政治、乃至个人修养的方方面面。这种将哲学思想落地生根的实践精神,对于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依然具有强大的指导意义。每一次读到他如何调和内心冲突、如何化解外部压力,都会被那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所震撼。全书的文字节奏感把握得很好,时而如高山流水般流畅,时而又如霹雳惊雷般振聋发聩,阅读下来酣畅淋漓,精神为之一振。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初拿到手就被它那沉稳厚重的质感所吸引。纸张的选择恰到好处,既有老书的韵味,又兼顾了现代阅读的舒适度,墨色的印刷清晰锐利,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穿越时空的温度。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的排版,简体横排的处理方式让阅读体验大大提升,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现代阅读习惯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种福音。它在保留了原版古籍的精髓与庄重感的同时,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的便利性,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有些晦涩难懂的文本,变得触手可及。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跨越时代的对话,那种油然而生的敬畏感与亲近感交织在一起,让人爱不释手。装帧的细节之处,比如封面题签的处理,也看得出出版社在致敬经典上的用心良苦,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