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 9787540782047

四库全书 978754078204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纪昀,林少华 著
图书标签:
  • 四库全书
  • 古籍
  • 历史
  • 文化
  • 文献
  • 中国古典文献
  • 清代
  • 珍本
  • 学术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枫林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ISBN:9787540782047
商品编码:3004778720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四库全书

定价:45.00元

作者:纪昀,林少华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40782047

字数:

页码:48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四库全书》保存了中国历代大量文献,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文化的万里长城”。本书甄选原书精华,精心编选、注释,译文畅达,点评鉴赏深刻、透彻,特色,是认识、了解、赏读《四库全书》的优良读物,具有重要的研究、收藏和欣赏价值。

n


内容提要


《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由纪昀等高官、学者编撰的中国历史上规模zuida的丛书,它汇集了从先秦到清代前期的历代主要作品,共收录3503种图书,合计79337卷。《四库全书》体例清晰,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是中华传统文化zui丰富、zui完备的集大成之作,中国的文、史、哲、理、工、农、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它的源头和血脉。本书是四库全书的选本,以原著的分类方式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甄选这部传世经典著作中zui经典的文章汇编而成,书中的每篇文章、每段文字都有准确而传神的翻译,对艰深的字词、人名地名、称谓、典故等作了注音和注释。

n


目录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作者介绍


纪昀,清学者、文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谥文达。曾任四库全书馆总纂官,纂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能诗及骈文。有《纪文达公遗集》,并撰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n


文摘


序言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四库全书》是一部中国古代规模最宏大、集大成式的丛书,由清朝乾隆皇帝下令编纂,历时近十年,动用数千人力,搜集、整理、校勘了中国历代的重要典籍。其宗旨在于“搜访遗籍,以广圣学,以励风化”,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保存,堪称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四库全书》的编纂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其内容之广博,体例之严谨,对后世影响之深远,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历史、文学、艺术、科技等各个领域的珍贵资料库,更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结晶。 一、 编纂背景与缘起 《四库全书》的编纂始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结束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历时九年。其直接的导火索,一方面是为了彰显清朝盛世的文化成就,另一方面也带有清理异端、笼络人心的政治目的。乾隆皇帝自诩“十全老人”,对文化推崇备至,希望通过编纂一部集中国古代文献之大成的丛书,来巩固其统治的合法性,并将其个人的文化品味和政治理念注入其中。 在编纂过程中,清廷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文渊阁,并组建了庞大的编纂团队,其中不乏当时顶尖的学者,如纪晓岚、刘墉、和珅等。他们奉命搜集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图书,对文献进行审定、校勘、分类,并撰写提要,最终汇编成这部巨著。 二、 《四库全书》的构成与体例 《四库全书》的名称“四库”,源于中国古代藏书的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这四库的划分,是中国古代图书分类的经典范式,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经部:收录儒家经典,包括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孟子、孝经、尔雅等。这是《四库全书》的核心部分,体现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至高地位。经部书籍的选录,严格遵循了儒家正统的学术观点,对历代经学著作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注释。 史部:涵盖了中国历代史书,包括正史、编年史、纪事本末、载记、地理、谱牒、金石等。史部的内容丰富,为研究中国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从开天辟地到清朝初期,几乎囊括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和方面。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包括儒家以外的道家、法家、墨家、名家、兵家、农家、医家、小说家等。子部的内容包罗万象,是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流派、学术争鸣、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重要窗口。 集部:囊括了中国历代诗文作品,包括诗、词、曲、赋、文等。集部汇集了历代文人的文学创作,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文学思潮、艺术风格的宝库。 《四库全书》的编纂遵循了“存真、去伪、辨体、定训”的原则,力求文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体例上,对于每部书都附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由编纂者亲自撰写,简要介绍了该书的内容、作者、版本、学术价值等,这部分提要本身也成为了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 三、 《四库全书》的价值与意义 《四库全书》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其意义深远且持久。 文献保存的功绩:在编纂《四库全书》之前,中国古代的图书散佚严重。《四库全书》的编纂,动用了全国的力量,搜集了大量失传的古籍,使得许多珍贵的文献得以保存下来,避免了进一步的湮没。对于后世研究古代文化,其文献价值是无可估量的。 学术整理与研究的基石:《四库全书》的整理和校勘工作,纠正了许多旧有的错误,统一了版本,为后世学者研究经史子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其“总目提要”更是为每部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评价,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典学术的研究。 文化传承与民族认同:《四库全书》不仅是知识的汇集,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智慧结晶和审美情趣,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思想观念的载体:虽然《四库全书》的编纂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在选录过程中也存在着褒贬和取舍,例如对一些被视为“禁书”或“邪说”的文献进行了焚毁或删改,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一部文化巨著的整体价值。相反,通过对其收录和不收录的书籍的分析,我们也能窥见当时的思想控制和文化政策。 学术研究的起点:《四库全书》的问世,并未终结学术研究,而是开启了新的研究方向。后世学者在《四库全书》的基础上,对其内容进行深入的辨析、考证和评论,形成了新的学术成果,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古代学术。 四、 《四库全书》的流传与影响 《四库全书》原抄七部,分别藏于北京故宫文渊阁、沈阳故宫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扬州大观楼文汇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杭州孤山圣因寺文澜阁。除文澜阁本外,其余六部在清朝末年散佚或损毁严重。如今,保存相对完整的有文渊阁、文溯阁、文津阁、文澜阁本。 随着时代的变迁,《四库全书》的多种影印本、缩印本、电子版相继问世,使得这部巨著得以更加广泛地传播和利用。其内容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思想研究、教育普及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许多文学作品的创作,都能在《四库全书》中找到其思想和艺术的渊源;许多思想史的研究,也离不开对《四库全书》中收录的诸子百家著作的深入解读。 五、 总结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百科全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不仅以其宏大的规模、严谨的体例、丰富的内涵,震撼了古今中外,更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至今仍闪耀着璀璨的光芒。研究《四库全书》,就是回溯中华民族的思想脉络,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它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认识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不可或缺的宝贵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重的典籍,初捧在手,便觉一股历史的沉香扑面而来,虽未曾细细研读,但光是那装帧的古朴典雅,就足以让人心生敬畏。我常在想,这集合了中华数千年文脉的巨著,其间收录的篇章,定然是跨越了多少朝代的风云变幻,承载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智慧结晶。想象着那些浩如烟海的卷帙,涵盖了经史子集各个领域的精粹,每一页都可能隐藏着一个被时间尘封的秘密,或者是一段振聋发聩的真知灼见。仅仅是翻阅目录的冰山一角,便能窥见其博大精深之处,那份对知识的敬畏感,远非一般书籍所能比拟。它更像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个知识的宇宙,让人在浩瀚之中,既感到自身的渺小,又对人类文明的成就生出无限的赞叹与向往。我深信,即便是穷尽一生去探索,也难以完全领略其万一,这种未知的广阔,恰恰是它最吸引人的魅力所在。

评分

坦率地说,面对这样一座知识的高山,我目前的阅读状态更像是一个在山脚下徘徊的旅人,被其巍峨所慑,暂时还未敢贸然深入。我更倾向于将它视为一种精神坐标,一个衡量学术深度的参照系。旁观者清,我观察到身边一些真正的大师级学者,谈论起某些古代的典故或哲学思辨时,总能从容不迫地引出与之相关的段落,那种信手拈来的从容,让我明白了“博览群书”的真正含义——那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种将经典融于血液的境界。这本书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它静静地立在那里,无声地告诉世界,中华文明的根基是多么的深厚和绵长。我期待着有一天,我能克服那份初见的压迫感,真正沉下心来,去触摸其中哪怕最微小的一块砖石,感受那种穿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深沉的、带着时间颗粒感的宁静。它不像现代畅销书那样追求即时的感官刺激,它的“慢”是一种力量,一种对浮躁的对抗。我甚至想象着,如果能在某个幽静的古籍阅览室,借着一盏昏黄的灯光,慢慢展开其中一卷,那笔触、那墨香,将是多么治愈心灵的体验。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智慧是需要时间去沉淀、去消化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虽然我尚未能深入其堂奥,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后盾,让我对世间万象的理解,多了一份历史的纵深感和人文的厚度。

评分

每次路过摆放着它的书架,我的目光总会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过去,那份厚重感和肃穆感,让周围的现代书籍都显得轻浮起来。我时常好奇,在那个没有现代印刷技术的时代,是如何耗费无数人力物力才得以将这些汗牛充栋的文字保存下来,并最终汇集成册的。这种保存行为本身,就是对人类文明最大的贡献。它就像一条看不见的河流,滋养着后世的文学、历史、哲学,即便我们今天接触的只是后世的衍生物,也无不带着它的深刻印记。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任何单一著作都无法比拟的,它构筑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生态系统,让后人有迹可循,有源可溯。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似乎早已超越了其作为“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种文化图腾,一种身份的象征。我经常在一些老旧的文人茶馆里,看到有人小心翼翼地提及其中某个不为人知的奇闻异事,那种谈论的语气里,充满了对传统的珍视和对学问的尊重。对我而言,它代表着一种“圆满”的追求,是古代知识分子毕生努力想达到的那种集大成者的理想。即便只是想象着其内容所涵盖的广度——从治国安邦的方略,到琴棋书画的雅趣,再到民间传说与稗官野史的琐碎——都让人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它不是用来快速阅读或消遣的,它要求的是一种虔诚,一种对历史的敬畏,以及对自身求知欲的极度耐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