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9787301028155

道德经 978730102815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辜正坤 著
图书标签:
  • 道德经
  • 老子
  • 道家
  • 哲学
  • 中国哲学
  • 经典
  • 古籍
  • 智慧
  • 修身
  • 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028155
商品编码:3004909966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1995-1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道德经 作者 辜正坤
定价 15.00元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1028155 出版日期 1995-11-01
字数 页码 320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又称《道德经》,是我国道家学派和道教的一部经典。它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短短的五千文,以“道”为核心,建构了上至帝王御世,下至隐士修身,蕴涵无比丰富的哲理体系。本书作者以深厚的文史功底,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对《》的内涵作了充分的阐解、辨正和引述和精湛的英语,对《》进行了简化并作了英译,具有深入浅出,明白通畅的特点。《老予》凡五千言,文约意赅,博大精深,实乃中国哲学著作之泉源,吾国先民智慧之结晶也。传世弥久,影响深广,远及彼邦。两年前,经舍弟庆阳引荐,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编辑约译《》,技痒妄诺。然则,译事难,译中文典籍犹难,译《》益难。一曰梳理原文异文难。《》越千年,经万手,异文频现,良莠莫辨,择善遴选,委实“理还乱”也。二曰斟酌原文句读难。《》传世,有河上公本与王弼本,及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甲、乙本。诸本不啻文本有别,句读亦大异,解意维艰,极费精神。三日理解原文含义难。《》章句凝练,文中字多义、词多义,难为轩轾。四日译入英文表达难。适译中,明理达意,常感辞穷,一词一句,“旬月踟蹰”。

   作者简介

   目录
上篇:道经
一章
二章
三章
四章
五章
六章
七章
八章
九章
十章
十一章
十二章
十三章
十四章
十五章
十六章
十七章
十八章
十九章
二十章
二十一章
二十二章
二十三章
二十四章
二十五章
二十六章
二十七章
二十八章
二十九章
三十章
三十一章
三十二章
三十三章
三十四章
三十五章
三十六章
三十七章

下篇:德经
一章
二章
三章
四章
五章
六章
七章
八章
九章
十章
十一章
十二章
十三章
十四章
十五章
十六章
十七章
十八章
十九章
二十章
二十一章
二十二章
二十三章
二十四章
二十五章
二十六章
二十七章
二十八章
二十九章
三十章
三十一章
三十二章
三十三章
三十四章
三十五章
三十六章
三十七章
三十八章
三十九章
四十章
四十一章
四十二章
四十三章
四十四章
四十五章
四十六章
四十七章
四十八章
四十九章
五十章
五十一章
五十二章
五十三章
五十四章
五十五章
五十六章
五十七章
五十八章
五十九章
六十章
六十一章
六十二章
六十三章
六十四章
六十五章
六十六章
六十七章
六十八章
六十九章
七十章
七十一章
七十二章
七十三章
七十四章
七十五章
七十六章
七十七章
七十八章
七十九章
八十章
八十一章
参考书目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影响深远的哲学著作,其作者为春秋末期的老子。全书仅五千余言,分为《德经》和《道经》两部分,篇幅虽短,却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智慧,对后世的哲学、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在于“道”。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生成和发展一切事物的根本规律。它无形无象,却无处不在,是超越一切概念和语言的存在。“道”是自然而然的,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它不主观干预,却能使万物得以生长、发展、变化,最终回归于自身。“道”的特点是“柔弱”、“不争”、“处下”,这些并非意味着软弱无力,而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和智慧的体现。 “道”的运行规律体现在“德”上。“德”是“道”在个体生命中的体现,是遵循“道”的自然状态。例如,水往低处流,草木向阳生长,这些都是“德”的表现。老子强调“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意思是说,真正有“德”的人,并不刻意去追求“德”,而是自然而然地遵循“道”的规律,因此他的“德”才真正深厚。 “无为”是《道德经》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无为”并非指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不妄为、不强为,顺应自然规律,不违背事物的内在发展逻辑。老子认为,人为的干预和强制,往往会适得其反,破坏事物的自然秩序。因此,“无为”是一种高明的治理和处世之道,通过顺应自然,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道德经》中还阐述了诸多重要哲学思想,如: 辩证统一的思想: 老子认为,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例如,“有”与“无”、“正”与“奇”、“祸”与“福”等,都是对立统一的。他用“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来概括这种辩证运动。这种思想揭示了事物的变化规律,提醒人们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不执着于一端,而应在变化中把握本质。 柔弱胜刚强的哲学: 老子认为,看似柔弱的事物,往往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和更强大的力量。水能穿石,草木虽柔却能生长,而坚硬的兵器却容易折断。这种思想在军事和人生处世中都有深刻的启示,强调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智慧。 知足常乐的处世态度: 老子提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鼓励人们要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不贪婪、不妄求。过度的欲望是导致痛苦和危险的根源。知足之人,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获得真正的快乐。 以退为进的生存智慧: 老子倡导“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与人争,并非懦弱,而是一种高明的策略。通过退让和谦卑,反而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思想在人际交往和权力斗争中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复归于婴儿的纯真境界: 老子推崇“复归于婴儿”的境界,认为婴儿纯真无邪,无欲无求,是接近“道”的状态。他反对世俗的巧诈和机心,提倡回归本真,保持纯朴的心灵。 “道”与“德”的内涵: “道”是普遍的规律,“德”是个体遵循“道”所产生的具体表现。老子认为,“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说明了理解和践行“道”的难度,也体现了不同人对“道”的认知程度。 “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国理念: 老子认为,治理国家就像烹饪小鱼一样,需要小心谨慎,不能过多地搅动,否则会将鱼弄碎。这形象地说明了治理国家的道理,即要遵循事物的自然规律,减少不必要的干预,才能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道德经》的语言精练、意蕴深远,充满哲理性和诗意。它以一种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宇宙的奥秘,人生的真谛,以及理想的社会秩序。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成为无数思想家、艺术家、修行者探索智慧的源泉。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的启示。它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理解宇宙的运行,从而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无论是在个人修养、人际交往,还是在社会治理方面,《道德经》都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深刻的洞见。其“道法自然”、“上善若水”、“无为而治”等思想,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反复品读和体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初次接触这类哲学经典时,内心是带着一丝畏惧的,总觉得其中蕴含的深奥道理会像迷雾一样难以穿透。然而,这本书的译者或编注者所下的功夫,真正体现了“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智慧。他们没有采取那种过度学术化、佶屈聱牙的解读方式,而是用非常贴近现代人生活经验的语言,去阐释那些跨越千年的智慧。阅读过程中,很多原本以为需要反复揣摩的章节,竟能豁然开朗,仿佛有人在耳边轻声细语,将那些看似玄妙的哲思,巧妙地嵌入到日常的柴米油盐、人际交往之中。这种翻译的功力,在于既保持了原文的精髓和气韵,又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入门门槛。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古老智慧与现代心灵的桥梁,让即便是哲学素人,也能从中汲取到安顿心神的养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典雅中透着古朴的气质,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颇为考究,触感温润而不失韧性,油墨的排版疏密得当,字体设计既保证了清晰易读,又流露出一种古典韵味。这绝不是那种市面上常见的、批量生产的、毫无个性的版本,它显然是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倾注了匠心。尤其是封面那种留白的处理,极具东方美学的意境,让人在翻开阅读之前,就已经完成了一次心灵的预热。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触摸一件经过时间洗礼的艺术品,而非仅仅是一本工具书。这样的版本,即便是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宁静的风景线,不言而喻地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它让阅读本身成为一种享受,一种对传统文化最虔诚的致敬,让人忍不住想收藏多一个副本,一本用于细细品味,另一本则珍藏起来,以免磨损了这份初见的美好。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惊喜,是它对于“变化”与“恒常”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在如今这个瞬息万变、追求“颠覆式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焦虑,总觉得不抓紧就将被时代抛弃。然而,书中对自然规律和宇宙运行的描述,却提供了一种宏大的视角,告诉我们真正的“不变”,恰恰在于“变化”本身。这种辩证统一的哲学观,极大地缓解了我的精神压力。它教会我在湍急的河流中,找到那条不动的河床,从而无论水流如何汹涌,我的立足点依然稳固。这种哲学上的“定海神针”作用,远超一般的心灵鸡汤,它提供的是一套结构性的、可用于指导长期决策的世界观,这使得这本书的价值具有了跨越时代的持久性。

评分

我尤其欣赏这本书在收录和校对方面的严谨程度,这对于经典文献的阅读来说至关重要。作为一本流传已久、版本众多的文本,其准确性和权威性是衡量一本好书的首要标准。通过对比阅读过程中发现的一些细微之处,我能感受到编纂团队在搜集底本、进行交叉比对时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它避免了许多流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讹误和臆测,使得我们能够相对纯粹地接触到原作者的原始意图。这种对文本忠诚的态度,是对读者最基本的尊重。它让读者在阅读时可以心无旁骛,不再需要时时担心自己所读到的内容是否经过了现代学者的审慎考证。对于追求深度学习的读者而言,这种可靠性本身就构成了极高的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阅读文本,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漫游和沉思。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在读完某一句后,合上书本,走到窗边,凝视窗外的景色,让那句话在脑海中反复回荡、自行生长。这种“慢阅读”的状态,是现代快餐式信息输入所无法给予的。它不提供即时的答案或廉价的口号,而是引导读者去叩问自己的内心,去审视自己行为的底层逻辑。例如,关于“无为”的论述,它并非教导我们懒惰或放弃努力,而是指引我们去除不必要的执念和妄动,将精力聚焦于事物的本性。每一次的体悟都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你无法从别人那里“借用”这份理解,必须亲自去经历、去体察。因此,这本书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的不仅是古人的思想,更是当下自我的困境与出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