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涑水记闻
:58.00元
作者:司马光;邓广铭,张希清 校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10112690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宋代史学家司马光为修撰《资治通鉴后记》而作的札记,共16卷。比较详尽地记载了北宋六朝(906-1070)的国故时政,内忧外患,揭示矛盾,反映了许多社会问题,为后世留下极其珍贵的史料。书中所记大多为作者所见所闻,记载真切,所记史事注明来源。《涑水记闻辑佚》《温公日记》《温公琐语》《诸家著录题跋》附录在文后,同时还有人名索引,除使用四角号码检索外,还增加了《笔划检字表》,增加读者查找的便利性。
目录
卷
陳橋兵變黄袍加身
韓通被殺
太祖受禪
陶穀進禪文
民間誼言當立點檢為天子
杜太夫人聞變言笑自若
太祖微行
黄門損畫殿壁
軍校獻手撾
乘快指揮而誤
寶裝溺器
因獵墜馬
幽燕未定何謂一統
自悔醉酒
怒貶赵逢
曹彬平江南未得使相
太祖彈雀
李懷忠諫徙都
李筠謀反
太祖寵待趟普如左右手
金匱之盟
……
卷第二
卷第三
卷第四
卷第五
卷第六
卷第七
卷第八
卷第九
卷第十
卷第十一
卷第十二
卷第十三
卷第十四
卷第十五
卷第十六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真是别具一格,作者似乎很擅长在平淡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意蕴。我读到一半的时候,那种安静中蕴含的张力感让我有些着迷。它不像那种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反而更像是一场漫长的、细腻的心灵漫步,每一步都踏得那样沉稳,却又充满了对周围环境的敏锐观察。尤其是一些对季节变化、光影流动的描写,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文笔的教科书级别展现。你可以想象,在某个寻常的下午,阳光斜斜地洒在木地板上,空气中弥漫着旧书页特有的气味,而主人公就在这样的氛围里,进行着某种内心的对话或微小的发现。这种慢节奏的叙事,初看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疏离,但一旦沉浸其中,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信息量和情感深度。很多时候,作者并不直接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而是通过环境的细微变化和人物的动作细节,让你自己去拼凑和感受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这需要读者付出更多的耐心和专注力,但回报是丰厚的,它让你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与无奈。
评分初读这本作品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其结构上的精巧布局,它像是一张巨大的、编织严密的网,每一个章节看似独立,实则都与其他部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在处理时间线和空间转换上展现了极高的功力,时而跳跃到遥远的过去,时而又迅速拉回到眼前的现实,但这一切的切换都处理得极其自然,没有丝毫的突兀感。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非常考验读者的记忆力和联想能力。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回顾前文,才能真正理解当前片段的深层含义。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被动接受故事,不如说是一种主动的参与和构建。它强迫你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以这样的方式呈现这些事件,这种叙事选择背后的哲学意图是什么。书中对于人物复杂心理的刻画,也绝非扁平化的脸谱,每一个角色都充满了矛盾和灰色地带,让你分不清好坏,只能理解其行为的必然性,这无疑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和耐人寻味之处。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对我来说,是一种新鲜的冲击。它摒弃了许多现代文学中常见的华丽辞藻和刻意为之的“金句”,转而采用了一种近乎冷峻的、高度凝练的表达方式。这种“少即是多”的写作哲学,使得每一个词语的分量都显得异常沉重。特别是当描述一些宏大主题,比如历史的变迁或者人生的无常时,作者往往能用极其简洁的句子,击中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这种风格,对于习惯了直白叙事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个适应期,因为你必须学会去“阅读留白”,去解读那些没有被写出来的部分。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克制之美,它要求作者对文字的掌控力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否则很容易流于空洞。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即使在最朴实的描述中,也蕴含着一种强大的、几乎是形而上的力量,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旧回味无穷。
评分这部作品最令人称道的一点,我认为在于它对特定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的考据之详实与描绘之生动。作者显然对书中所涉及的场景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或者说是长期的浸润体验,使得那些地方不再是空洞的背景板,而是成为了有生命、有呼吸的有机整体。无论是对某一处古迹的记载,还是对民间风俗的侧面烘托,都透露出一种匠人般的执着。这种扎实的基础,为整个故事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使得虚构的情节也能带有一种历史的真实感。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真的走在了那些青石板路上,感受到了古老建筑上苔藓的湿冷,听到了远方传来的悠远钟声。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作者对细节的毫不含糊的处理。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为我们复原一个逝去的时代侧影,让我们得以窥见往昔的真实肌理。
评分整体来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具有挑战性,但也是极富回报的。它成功地避开了当下许多流行的叙事陷阱,没有被廉价的情感煽动所左右,也没有为了迎合市场而牺牲艺术上的追求。它更像是一个思想的容器,要求读者带着自己的阅历和思考去填充其中的空白。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道德困境时的那种超然和审慎,他从不轻易给出评判,而是将选择权和最终的判断留给了读者。这种“开放式结局”的思维模式,使得这本书的讨论价值得以长久保持。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面对复杂人生抉择时的挣扎与无奈,但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在困境中保持清醒和尊严的可能性。看完之后,我感到一种被洗涤过的平静,那不是对所有问题的解答,而是对提问方式的重新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