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定 正版 超逼真!色鉛筆寫實技法:色鉛筆專家林亮太教你畫[瑞昇] 港台原版 繁体

预定 正版 超逼真!色鉛筆寫實技法:色鉛筆專家林亮太教你畫[瑞昇] 港台原版 繁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色鉛筆
  • 繪畫技法
  • 寫實繪畫
  • 林亮太
  • 美術
  • 繪畫教程
  • 港台原版
  • 瑞昇
  • 繁體書
  • 繪畫入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拓特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出版社
ISBN:9789864012084
商品编码:30055675464

具体描述

超逼真!色鉛筆寫實技法:色鉛筆專家林亮太教你畫出栩栩如生的風景

    • 作者: 
    • 譯者: 
    • 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7/12/0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4012084
  • 規格:平裝 / 128頁 / 21 x 25.7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色鉛筆的質感比不上油畫或水彩」大多數人對此有所存疑
其實,色鉛筆所能呈現的效果遠比各位所想的還要厲害……

「只有小孩子才會用色鉛筆畫畫」?看過這本書,讓你從此以後不敢再說這種話!

為了呈現*真實的風景,有各種技法可以利用。光是改變握筆的姿勢與力道,就能讓顏色有深淺之分;活用疊色的技巧,就能創造出不輸調色盤的豐富色彩。色鉛筆的奧妙之處無窮無盡,只怕你不知道!

熟悉的巷弄、幽靜的公園水塘、車水馬龍的喧鬧都市……走到哪畫到哪,一手捕捉*美麗的風景,享受悠哉的寫生時光。

日本亞馬遜讀者熱烈推薦

◆來自讀者Edgeworth-Kuiper-Belt:
沒想到只用色鉛筆竟然能畫成這樣
這本技法書,紀錄了用色鉛筆呈現的細緻作品及其介紹、解說繪畫的方式等等。
用一句話來表達就是:作者的每件作品都讓我驚呆了。結合了質感、紋理、筆觸以及高深的素描功力,宛如實際風景歷歷在目,真假難辨。
作者強調懷舊氛圍、空氣與時間的微妙之處,某種意義上來說,充滿了超現實的感覺。

◆來自讀者米崎二朗:
容易理解的一本好書
對初學者來說淺顯易懂,獲益良多。
讓人激起努力學習各種繪畫技巧的慾望!

◆來自讀者hiroyoshis:
讓我憶起了曾在林老師的教室習畫的時光,沉醉在書中的世*而無法自拔。
尤其是將色彩重疊的技巧,一定要好好學起來才行。

◆來自讀者趣味じいちゃん:
用色鉛筆真的能畫成這樣!?好像在作夢……
一直以來,我都是藉由奧津國道老師的水彩書來學習各種技法。在某個機緣之下,我在雜誌上看到這本書,所以就訂購了一本。
儘管色鉛筆和水彩畫的確是兩種相異的媒材,我卻在這本書上看到了和奧津老師異曲同工的表現技法。
我雖已年過七十,卻覺得自己仍需繼續磨練。
拿著色鉛筆和素描本在街上漫步,見到喜愛的風景就立刻將之描繪下來,這本書給人的感覺便是如此。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亮太


1961年11月1日出生。早稻田大學*一文學部美術史學畢業。

1955年以平面設計師/插畫家的身分,主要活躍於音樂業*、學校教育相關活動。

2009年開始色鉛筆創作,並積*參加團體展。

2014年1月首次以日本藝術家的身分,接受美國色鉛筆雜誌「Colored Pencil Magazine」專訪特集。目前一邊從事色鉛筆的創作,一邊在東京都內近郊的文化中心等地開辦色鉛筆教室。

個人網站:www.ryota-hayashi.com

目錄

超寫實的色鉛筆世* 2
前言 11
Column 哪一張才是照片?其1 12

Chapter1 繪畫前的準備說明 13
色鉛筆介紹 14
其他繪圖工具 16
色鉛筆的基本使用技巧 18
關於色鉛筆的混色 20
疊色的步驟 21
方便的遠近法小知識 22
草圖的繪製方法 23
刮色技法 24

Chapter2 利用基本技巧動手畫看看 25
Lesson1 立體的表現 26
Lesson2 玻璃的表現其1 32
Lesson3 金屬的表現 38
Lesson4 樹木的表現 44
Lesson5 水的表現 50
Lesson6 玻璃的表現其2 56
Column 哪一張才是照片?其2 62

Chapter3 動手挑戰寫實風景素描 63

Chapter4 林亮太的色鉛畫畫廊 83

前言

不知道大家一聽到「色鉛筆」,腦袋裡會浮現什麼樣的景象?小時候畫的畫、學生時代教科書上的劃線、成為社會人士後在企劃書上標記的紅字或註解……。色鉛筆是這樣貼近我們的生活,相信應該很少人沒有使用過。

另一方面,即使是對畫畫有興趣的人,也很少人會想只用色鉛筆完成一張畫吧。在眾多的繪畫媒材中,色鉛筆的確很難脫穎而出,成為「繪製畫作」的要角。

每當興起「畫畫」的念頭,在開始之前難免會面臨到「決心」與「準備」的壓力。身在繁忙、資訊流通快速的社會,這樣的「決心」與「準備」無疑是妨礙畫畫的一大阻力。

這時,不妨可以考慮看看色鉛筆。打開蓋子,挑選喜歡的顏色,在紙上畫出線條,三兩下就進入狀況了。一頭栽入繪畫世*的你,想起接下來還有別的事,畫畫的事只得暫時擱下。收起畫紙,色鉛筆放回盒子,再將鉛筆和橡皮擦的屑屑清理乾淨,就能繼續下一步。色鉛筆不像油畫或水彩畫,需要時間做許多準備工作及事後整理,也幾乎不會產生味道與髒污。

基於這些理由,色鉛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說是作畫的*佳媒材。然而,讀者或許會擔心「色鉛筆的質感比不上油畫或水彩」。

其實有這樣的疑慮是很正常的。但倘若色鉛筆與油畫、水彩具有同樣的表現能力,能夠顯現寫實且厚重的畫風呢?

當初寫這本書,是希望讀者能夠透過本書,從各類題材的介紹與繪製過程,感受色鉛筆所具有的高度表現力,進而體驗色鉛筆的繪畫之樂。

色鉛筆是輕鬆好入手的媒材。作畫前也不需要任何的「決心」與「準備」。現在就把抽屜或櫃子裡塵封已久的色鉛筆找出來吧。或是不妨換個想法,再買一盒新的色鉛筆組。

色鉛筆價錢上比任何媒材都親民,相信一定能為您的生活增添不少色彩。

笔触下的微观世界:一窥当代水彩风景的无限可能 本书并非聚焦于色铅笔的细腻刻画,而是将读者的目光引向更广阔、更流动的艺术领域——水彩风景画。我们将深入探索水彩媒介的独特魅力,以及如何利用它捕捉大自然的瞬息万变与永恒之美。 第一章:认识你的“新”画笔——水彩的本质与媒介特性 水彩,这种古老而充满活力的画种,其魅力在于其透明性、流动性与不可预测性。本章将从最基础的层面剖析水彩颜料的构成、颗粒感、着色力以及最重要的“晕染性”。 颜料的温度与选择: 我们会详细比较管装水彩与块状水彩的适用场景,探讨冷色调与暖色调颜料在构建大气氛围中的作用。这不是教你如何用色铅笔调色,而是讲解如何通过水的稀释比例,控制颜料的“浓度梯度”,这是水彩风景画的生命线。 纸张的呼吸: 水彩画的成功一半取决于纸张。我们将比较不同磅数、不同纹理(冷压、热压、粗纹)的纸张如何影响水分的吸收与颜料的停留。例如,粗纹纸如何帮助表现岩石的粗粝感,而细纹纸如何适合描绘平静的水面。 工具的哲学: 告别铅笔的硬度,本章引入毛笔的世界。从圆头笔到平头笔,再到特制的洗笔刷,我们将探讨每种笔的“蓄水量”以及它们在铺色、湿中湿(Wet-on-Wet)技法中的功能性差异。 第二章:光影的流动:水彩风景的结构与构图 成功的风景画,在于捕捉光线在特定时间点对场景的塑造。本章将重点教授如何用“水”和“时间”来布局画面,而非依靠线条的勾勒。 空气透视法(Atmospheric Perspective): 如何利用颜料的稀释度来表现远山的朦胧感和近景的清晰度。我们将讲解如何通过降低饱和度和对比度来营造景深,这是任何强调细节的画法(如色铅笔写实)所难以轻易达到的宏大效果。 前景、中景与背景的“分层”处理: 讲解如何运用“干画法”(Wet-on-Dry)来明确界定结构,以及如何通过“湿中湿”技法将不同景深区域自然地融合在一起,避免画面出现“断层”感。 动态构图的运用: 学习如何利用“S”形河流、对角线山脉或引导线(如道路、篱笆)将观众的视线引入画面深处,创造运动感和故事性,这与静态的静物写实完全不同。 第三章:捕捉“一期一会”的自然元素:实用技法全解析 本章是实战演练的核心,专注于水彩如何模拟自然界中复杂多变的形态。 天空的艺术——云朵的塑造: 详细演示如何使用“刮擦法”(Lifting)和“盐/酒精渗透法”来创造逼真的积雨云或夕阳后的光晕。重点不在于画出云朵的轮廓,而在于“擦去”或“稀释”掉该有的光亮部分。 水体的表现——镜面与涟漪: 水是水彩画的试金石。我们将讲解如何预留纸面的白色(留白法)来表现波光的闪烁,并演示如何使用胶带或遮盖液来保护高光区域,随后用平稳的笔触铺设深水区域的色彩倒影。 植被的层次感: 摒弃单个树叶的描摹,转而学习用“点触法”(Dabbing)和“滴溅法”(Splattering)快速构建茂密的林地。重点是色彩的混合与肌理的营造,而非精确的枝干结构。 第四章:进阶专题:季节与气候的氛围营造 优秀的风景画能让人感受到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本章将探讨如何通过色彩和技法,将画面带入特定的季节与气候情境。 冬日的冷峻与高光: 如何运用极少的暖色调,强调冷蓝色和紫色,并利用留白和稀释的颜料来表现雪后初晴的凛冽空气。 夏日的湿热与浓烈: 探讨高饱和度色彩的堆叠,以及如何使用更多的水分来表现夏日午后空气中的水汽和迷蒙感。 雨后的清新与反光: 演示如何利用“重叠法”在半干的底色上叠加深色,模拟雨后叶片上残留的水珠和地面湿润的反光效果。 结语:从观察到表达的自由之路 水彩风景画的精髓在于接受“失控”。它要求创作者放下对绝对控制的执念,学会在水分的引导下找到意想不到的美感。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技术框架,引导你通过对光、水和时间的理解,完成从二维纸面到三维自然的转换,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富有生命力的水彩风景语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的“港台原版 繁体”标签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加分项。我个人偏爱繁体字书写的美感,但这其实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来自港台地区的艺术出版物,往往在选材和装帧设计上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和匠心。很多时候,日系或者欧美系的画材书,在纸张的厚度和印刷的色彩还原度上,往往做得更为考究。我希望拿到这本书时,那种纸张的触感是厚实且略带纹理的,这样在练习时,色铅笔的上色才能有层次感,不至于把纸张“磨破”。同时,色彩的准确性至关重要。色铅笔的魅力就在于色彩的微妙变化,如果印刷色差太大,那么书上展示的“暖灰调”和自己画出来的“冷灰调”就完全对不上号,那学习的挫败感会非常强。我期待这里的色彩表现力能经得起推敲,能真实地反映出林老师在原作中所呈现的微妙色阶,让我相信我手上的颜色就是他画面上那些颜色,而不是被印刷过程扭曲后的“替代品”。这关乎到学习体验的真实性。

评分

哇,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想把手头上的铅笔画提升到新境界的人量身定制的!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翻开正文,光是看到这个书名和封面设计,就已经能感受到作者那股“不画出点惊世骇俗的东西不罢休”的劲头了。我一直对那种能够把日常物品画得比照片还逼真的艺术形式充满敬畏,而色铅笔,在我看来是最具挑战性,但也最迷人的媒介之一。它不像水彩那样肆意流淌,也不像油画那样厚重浓烈,它需要的是一种极其克制和精准的控制力。这本书的“超逼真”承诺,让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些在美术馆里才能见到的,让你忍不住想伸手去触摸的静物写生。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分享他是如何层层叠加色彩,如何通过细微的笔触变化来表现物体的光泽、纹理和那种几乎可以嗅到的“真实感”。特别好奇他是不是会涉及到对不同纸张特性的研究,因为我知道,好的纸张是成功的一半,它决定了色铅笔的附着力和表现力,这可不是随便一本入门书会深入探讨的细节。如果能跟着这本书的步骤,哪怕只是模仿一个简单的水果,都能让我对“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有一个全新的、立体的理解,那这投资就太值了。我真心希望这本书能打破我现有的思维定式,让我看到色铅笔的无限可能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涂颜色”的层面。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在绘画路上摸索的人,我常常觉得最大的瓶颈在于“观察力”的培养。我们都知道要观察光影,但“如何观察”才是关键。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独特的观察视角或者训练方法,对我来说价值将无可估量。我设想,一个“超逼真”的绘制过程,一定是从极其深入的物体结构分析开始的。作者是不是会分享他如何去“解构”一个复杂的物体,比如一块皮革的褶皱、一片叶子的脉络,甚至是一滴水珠的折射?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教我们如何使用工具,更重要的是,如何训练我们的大脑去理解物质的物理属性——硬度、反射率、吸光性等等。如果能有一章专门讨论“如何用色铅笔模拟不同材质的视觉效果”,那简直是太棒了。毕竟,画石头和画丝绸,用的“技巧”绝对是天差地别的。我期待的不是机械地模仿图片,而是内化了观察方法论之后,拿到任何一个新物体,都能知道从何处着手,如何用手中这几支小小的铅笔,去“欺骗”眼睛,让二维的纸面产生三维的错觉。

评分

最后,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在“练习难度”上的循序渐进设置。好的教程应该像阶梯一样,让你每走一步都有成就感,而不是上来就给你一个“地狱难度”的写实肖像画。我希望看到它是否为初学者提供了一个友好的入口,比如从简单的几何体或单色调物体开始,逐步引入色彩和复杂光影。如果它真的能做到“专家”级别的深度,那么它也需要有能力“翻译”这些高深技巧给非专业人士听懂。我希望作者在讲解复杂技法时,能保持一种清晰的逻辑和简洁的语言,避免过多的专业术语堆砌,或者至少,在第一次出现时就给出清晰的解释。如果这本书不仅是教你怎么“画”,还能教你怎么“学”,即提供一个有效的自我评估和修正的框架,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耐心的私人导师。我期待的是一种能够系统化、结构化地构建起我对写实色铅笔画理解的完整知识体系,而不是零散的技巧拼凑,让我在完成这本书的学习后,能够自信地面对任何写实题材的挑战。

评分

说实话,现在市面上的绘画教程多如牛毛,很多都是那种浅尝辄止的“十分钟学会速写”的快餐式教学,看完了感觉什么都会了,但真动笔时却发现自己还是寸步难行,或者说,画出来的东西总是带着一股“塑料味”,怎么也达不到那种油润、细腻的质感。我关注到这本书的作者是“色铅笔专家林亮太”,这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沉稳和专业的味道,不是那种靠噱头吸引人的网红画家。我更看重的是经验的传承,是那种在无数次失败和尝试中总结出来的“诀窍”。我尤其对“技法”二字抱有极高的期待。比如,如何处理高光部分,怎样让白色铅笔的使用看起来自然而不突兀?再比如,在表现金属的反光或者玻璃的透明感时,到底需要用到多少种颜色进行叠加?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技巧,往往是区分业余和专业的分水岭。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本武功秘籍一样,详细拆解每一个步骤,从打底稿的轻重缓急,到中间调的过渡处理,再到最后的提亮和深化,能让我清晰地“看到”作者的思考过程,而不是仅仅看到成品。如果能有大量的“局部放大图”来展示笔触的走向,那就更完美了,这才是真正能让人学到真东西的宝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