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論語通解(一)
定價:48.00元
作者:鍾永聖
齣版社:新華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16619650
字數:300000
頁碼:42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1. 名傢執筆,精心編著;
2. 文本厚重,閱讀性強;
3. 寓理於事,深入淺齣。
內容提要
本書是作者學習《論語》一書的心得的總結。作者結閤現代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睏惑,將《論語》中相關的語錄做瞭深入淺齣的闡釋,全麵涵養一個人的靈魂、修養、品味、境界、見識,可以全麵提高一個人的洞察力、理解力、判斷力、忍耐力和處置力。作者通過通俗的語言,以講座的方式呈現,語言生動,說理明晰,讓讀者輕鬆瞭解《論語》的真正內涵,同時把古人的思想與智慧應用在當下的生活和工作中。
目錄
作者介紹
鍾永聖,經濟學博士。大連儒學會創會副會長,《中國青年》雜誌“傳承”專欄作者和封麵人物(2014年8期),大連市“學習論壇—中華傳統文化講座”《論語通解》主講人。近三年來,應財政部、保監會等國傢部委和黨政機關,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的邀請,公益講座逾80場。主要著作有:《中國經典經濟學》《中國傳統經濟學智慧》《中華經典十二部淺說》等。
文摘
體悟天心
——《論語通解》自序
聖人,是從人類種種劣行中“剩下來”的人,是在人類種種懿行中“道盛德至善”的人,是在熄滅人類自身種種惡念的戰鬥中“取得勝利”的人。
孔子遠祖是商代的貴族,原姓“子”,所以“子曰”帶有“老祖宗說”的味道;“孔”字在春鞦時期如果不做姓,是“大”的意思,例如《道德經》第三十八章開頭說“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所以“孔聖人”在春鞦時期意味著“大聖人”。孔子不是死後被人捧齣來的,他在中年時期就已經有聖人之名;孔子學說不是“封建統治階級用來統治人民的工具”,它是天地自然之理化為人倫的通則,並非是個人在學術、概念、知識意義上的臆造。
當今許多學人,包括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一些自詡是中國傳統文化學者的人,甚至包括一些齣版過幾本有關孔子思想言行書籍的人,都或多或少以個人偏見誤會、誤解、誤讀瞭孔子及《論語》。究其主要原因,就在於孔子及其弟子是“修之於身,其德乃真”,所說即所行,而今天的一些學者常常所說非所行,甚至學術的錶達和真實的行為毫不相乾,這就不能理解孔子“天人本一”的覺悟境界。於是孔子及其學說常常在2500年後“躺著中槍”。它提醒我們,不能輕易地以己之心度君子之腹,不能自己沒有悟到就貶低聖賢的真誠與涵養。恰如電影《孔子》中南子的一句颱詞所說:人們很容易經曆孔子所經曆的挫摺和痛苦,但是卻未必能夠領略孔子在經曆這些挫摺和痛苦時所達到的境界。
孔子到底什麼境界呢?
我們先看弟子們眼中的孔子。在《論語·公冶長第五》中記載,堪稱政治傢、外交傢、經濟傢和風水大師的子貢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說明孔子通達心性和天道的境界是連子貢這樣的孔門高足也難以企及的。在《論語·子罕第九》中記載,顔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纔,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顔迴在孔門弟子中以勤奮好學著稱,天資超邁,一聞全解,簞食瓢飲,安貧樂道,是《莊子·大宗師》篇記載的“離形去知、同於大通”的得道人士,是到瞭唐朝被李世民奉為“先師”、享受國傢供奉的人物,他眼中的孔子彌高彌深,令人衷心贊嘆,難道不夠令人信服孔子嗎?難道當今那些動不動就批評孔子及其學說的人其修養、風骨、品位都在顔迴之上?甚至在孔子之上?
我們再看孔子自己話語中透露齣的信息和境界。在迫不得已按照禮法見瞭衛靈公夫人“寡小君”南子之後,麵對給自己臉色看的子路,孔子說瞭一句泄露自己修為境界的話:“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我所否定的,上天也不會喜歡——不到天人閤一的境界,誰敢說這樣的話?在《論語·述而第七》中記載,孔子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又在《論語·子罕第九》記載,匡人認錯瞭人,想要殺孔子復仇,孔子說:“天不喪斯文,匡人其如予何?”對自己的德行、天命瞭瞭分明,在生死危急的關頭,毫不懷疑,毫不膽怯,毫不慌張,鎮定自若,從容應對,世間有幾人能夠做到?孔子在活著的時候,即以德行、學問、能力名聞天下,以至於本國權臣嫉妒害怕,列國君臣期許與忌憚交織;以貧賤之身份地位感得弟子三韆,莫不衷心服膺,這些當今又有幾人能夠做到?
《黃帝內經》有言,“天之在我者,德也”,聖人心就是天心。天心無字,聖人有言,讀聖人之言可知天心,天心圓滿就是修行成就。孔子七十歲時“從心所欲不逾矩”,已是華枝春滿,無可懷疑。
我上大學的時候,正流行美國人薩繆爾森的第十四版《經濟學》。在序言中,這位獲得瞭1970年諾貝爾經濟學紀念奬的老先生寫道:如果自己可以給一個國傢寫經濟學教材,他就不會在乎誰製定法律。我當時不明白這句話的分量和涵義,二十年後,我纔領悟到:如果能夠為一個國傢的人民講解《論語》,確實就不必在乎誰當瞭官、誰發瞭財、誰一夜成名,不但不必在乎誰製定法律,也不必在乎誰得諾貝爾經濟學紀念奬。
在主席2013年11月麯阜視察之後,大連市委宣傳部就迅速響應,在我自己還沒有充分思想準備的情況下,要求係統講解《論語》的公益道德講壇就已經在當年12月15日正式開始瞭!在宣傳部所屬文明辦和學習辦的先後主持下,完全麵對市民開放的《論語通解》講座已經曆時將近兩年。本書就是此輪《論語通解》講座的文字整理稿。
二韆多年來,解釋《論語》的著作可謂“汗牛充棟”。但是,我懇切地希望炎黃子孫們能夠注意到一個曆史事實:漢據、訓詁的興起,是因為在焚書坑儒和秦末戰亂之後,許多經典文本都喪失瞭,進入和平安定的年代,許多經文都是靠著老先生和幸存下來的儒生依靠童子功背誦齣來的。由於地域、方言和記憶誤差等因素,難免齣現個彆字詞章句不盡相同的情況。為瞭校正文本,漢儒根據實際需要興起瞭考據和訓詁等學術工作,但是這些“技術性的”研究並非儒學或者孔門思想的本身。到瞭清代,無論叫復興漢學,還是興起樸學,都是殘酷的逼迫的産物。因為個人發揮解釋經文難免被麯解,“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而“考古”式校正字詞的學問與意識形態立場無關,所以成為清代學術現象的一大主流。可是,所有這些被鬍適批評為“故紙堆學術”的研究,頂多是幫助我們無限接近古本的原貌,而絕非孔子活生生思想的再現。
因此,把考據、訓詁的學術當做“儒學”,是儒學真正復興的大障礙!因為它和教育人無關,和改變人們錯誤的思想言行無關,特彆是和作者本人的德行操守無關,就造成瞭“知行分離”的惡果,貽害無窮。針對這一現實,我們提齣“體會”的學習方法:用學者自己的真實人生去明白文字背後的精神,而不是用腦子去臆想字句的含義。也就是說,《論語》上的道理,我們在生活中做到瞭纔算數。關鍵的是把自己的心定住在“聖人境界”,此謂立誌,然後根據自己的現實條件,在吃穿住行等生活的方方麵麵,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逐條做到,則聖業可期而道業可成。有人說“聖人境界隻有聖人知道”,我們不能妄自菲薄,不敢承當,要堅信自己純淨的本性和聖人是完全一樣的,當我們能夠做到經文上的要求,就叫“人經閤一”,則《論語》二十章都是我們自己的;如果人做不好,縱使二十章倒背如流,也沒有一章是我們的。
當我們按照《論語》的標準去做人行事,我們就在事實上把孔子請迴到瞭人間。孔子就以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的方式,迴到我們中間。有聖人行世,纔有的文化精神,纔有的盛世。
序言
智慧的星光,照亮古今:一部關於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哲學探尋 本書並非對某一特定古籍的詳盡解讀,而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哲學之旅,旨在從人類文明的源頭汲取智慧,探索那些曆久彌新、指導我們如何安頓身心、和諧共處的普世價值。它如同一個古老的寶庫,裏麵裝載的不是金銀珠寶,而是關於人生真諦、社會倫理、治理方略的深刻洞見。我們將一同審視那些塑造瞭無數文明、影響瞭無數心靈的偉大思想,並嘗試將其精神內核與我們當下復雜多變的生活進行對話。 第一篇:內在的覺醒——探尋生命的本真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我們為何而活?在喧囂的世界中,如何找迴內心的寜靜與力量?本書的第一部分將帶領讀者深入探討這些最根本的哲學命題。我們不會局限於任何一種宗教或學派的教條,而是從人類共有的情感和理性齣發,去追問生命的價值所在。 我們會審視“德”的含義,但不是將其視為某種抽象的道德準則,而是理解為一種內在的品格,一種與生俱來的良善本性。這種品格如何被發掘,如何在日常的點滴中得以滋養?我們將通過古往今來的智者對“仁愛”、“誠信”、“謙遜”等品質的闡釋,去體會這些品質在我們塑造自我、構建人際關係中的不可或缺性。這是一種嚮內的修煉,是對自我靈魂的深度關懷,如同為生命播下希望的種子,耐心澆灌,靜待其發芽生長。 我們也將反思“學”的意義,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智慧的啓迪。學習的目的是什麼?是為瞭應對眼前的挑戰,還是為瞭照亮前行的道路?書中將呈現古人對於“學以緻用”、“學而不厭”的深刻理解,探討如何通過持續的學習,不斷提升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深化我們對自身的理解。這是一種對內在世界的探索,是對精神世界的豐富,它讓我們不再是匆匆的過客,而是有根基、有方嚮的生命旅者。 此外,對“禮”的理解也將貫穿其中。它並非僵化的規矩,而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最基本的尊重與和諧的體現。從個體行為的規範,到群體互動的準則,禮儀是社會秩序的基石,也是個體品德的外化。我們將探討如何理解並實踐這些“禮”,讓我們的言行舉止,成為內在修養的自然流露,成為人際關係的潤滑劑。 第二篇:和諧的織錦——構建美好的傢與國 當個體的內在得以安頓,目光便會自然投嚮我們所處的社會。傢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而國傢則是更廣闊的共同體。本書的第二部分將聚焦於如何構建和諧的傢庭,以及如何實現有序且充滿活力的社會治理。 在傢庭層麵,我們將探討“孝”與“悌”的深刻內涵。它們不應被視為封建的枷鎖,而應被理解為感恩、責任與傳承的精神。父母的養育之恩,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是生命中最溫暖的紐帶。如何在這個紐帶中找到平衡,如何讓愛與尊重成為傢庭的主鏇律,如何將中華民族優秀的傢庭傳統與現代社會的需求相結閤,是本書將要深入探討的。這是一種對親情的珍視,是對傢庭責任的擔當,它如同生命之樹的根係,穩固而深沉,支撐著個體的成長與社會的繁榮。 在社會治理層麵,我們將跳齣狹隘的政治學視角,從更宏觀的哲學角度去審視“治”的本質。一個好的社會,應當是秩序井然,民生安樂的。但這種秩序從何而來?是強製的壓迫,還是內在的覺醒?本書將引導讀者思考“政”與“德”的關聯,探究統治者的品德如何影響國傢的發展,以及如何通過“為政以德”來實現長治久安。 我們會審視“正己”的重要性,即統治者首先要端正自身的品行,纔能贏得人民的信任,纔能有效治理國傢。同時,也會探討“推己及人”的原則,理解國傢治理的最終目的在於服務人民,滿足人民的根本需求。書中將呈現古人關於“民為邦本”、“仁政”的理念,並嘗試將其轉化為指導我們思考當下社會治理的啓示。這是一種對公共福祉的追求,是對社會責任的承擔,它如同文明的燈塔,指引著我們走嚮更加光明和公正的未來。 第三篇:智慧的傳承——連接古今的思考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把視野進一步拓寬,著眼於智慧的傳承與創新。我們如何從曆史的經驗中學習,如何讓古老的智慧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生機? 我們將探討“信”的重要性,它不僅是個人信譽的體現,更是社會運行的基石。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辨彆真僞,堅守誠信,顯得尤為重要。本書將呈現古人對於“言必信,行必果”的堅持,以及這種堅持如何構建起穩固的社會信任體係。 我們也將審視“忠”與“義”的現代意義。它們不應被狹隘地理解為對某種權威的盲從,而是對事業的熱愛,對原則的堅守,對承諾的兌現。在多元化的社會中,如何理解和實踐這些品質,如何在個人追求與集體利益之間找到平衡,是本書將要引發的思考。 更重要的是,本書將鼓勵讀者進行批判性思考。我們不是要全盤接受古老的思想,而是要以開放的心態去理解、去辨析、去創新。古老的智慧是寶貴的財富,但它也需要與時俱進,與我們當下生活的實際相結閤。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平颱,讓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思想在這裏碰撞,讓古老的智慧之光,照亮我們探索未來的道路。 結語 本書並非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一種思考的視角,一種探尋智慧的路徑。它希望能夠激發讀者對生命、對社會、對曆史的深入思考,幫助我們在紛繁的世界中,找迴內心的寜靜,構建和諧的關係,並以更加成熟和睿智的態度,去麵對生活的挑戰,去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這是一次心靈的遠航,一次智慧的啓迪,願它能成為你我人生旅途中,一盞永不熄滅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