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四庫全書政書類救荒活民書
定價:68.00元
作者:董煟
齣版社:中國書店
齣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4918731
字數:
頁碼:30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四庫全書政書類救荒活民書》介紹:是書前有自序,謂上捲考古以證今,中捲條陳救荒之策,下捲備述本朝名臣賢士之所議論施行可為法戒者。書中所序,如以常平為始自隋,義倉為始自唐太宗,皆不能遠考本原。然其載常平粟米之數,固《隋書》所未及誌也。其宋代蠲免優恤之典,載在《宋史》紀誌及《文獻通考》、《續通鑒長編》者,此撮其大要,不過得十之二三。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對我個人而言,閱讀《四庫全書政書類救荒活民書》更像是一場與曆史“對話”的過程。我關注的焦點更多地放在瞭那些關於“安撫人心”的軟性措施上,也就是書中那些關於“教化”和“安撫士紳”的策略。災難不僅摧毀物質,更會瓦解社會信心。書中記錄瞭官方如何利用地方精英、宗族力量來協助穩定地方秩序,以及在災後如何通過舉辦地方性的“祭典”或“錶彰”來恢復社區的凝聚力,這些細節展現瞭古代統治者對社會心理學的深刻洞察。他們深知,光有糧食不夠,還需要精神上的支撐和秩序的重建。這種對“非物質性資源”的調動和運用,是我過去閱讀其他曆史典籍時較少注意到的角度。這本書的偉大之處在於,它將冰冷的治理條文,與溫暖的人類情感和復雜的社會結構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幅宏大而又細緻入微的古代社會生存圖景,讀罷讓人感慨良多,對古人的堅韌與智慧肅然起敬。
評分這本《四庫全書政書類救荒活民書》光是名字就讓人肅然起敬,感覺手裏捧著的是一部沉甸甸的曆史文獻。初翻閱時,我並沒有立刻去尋找那些耳熟能詳的災荒記載,而是被其中蘊含的治理智慧深深吸引。它不像一般史書那樣按時間綫索鋪陳,而是更像一本古代的“應急管理手冊”,羅列瞭曆代王朝在麵對天災人禍時,從中央到地方采取的種種“活民”之策。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賑災物資調配和勞役組織的部分,可以看到古人在資源極端匱乏的情況下,如何運用樸素的經濟學原理和強大的組織能力來維持社會的基本運轉。尤其是那些關於如何評估災情、確定受災等級的細則,簡直是現代危機管理培訓的活教材。讀起來,我仿佛能聽到當年那些官員們在燭光下討論決策的焦急與審慎,體會到這份沉重曆史責任下的專業與擔當。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救荒”二字,更在於它展現瞭一種曆經磨難而不斷完善的治理體係和人文關懷,這種對生命尊嚴的維護,是穿越時空依然值得我們深思的。
評分如果用現代的眼光去審視,這本書最大的魅力也許在於它的“務實主義”底色。它很少談論那些虛無縹緲的道德高地,而是直指問題的核心:如何讓活下來的人有飯吃,有地種,有希望。我注意到其中有一部分專門討論“移民安置”和“流民歸鄉”的政策組閤拳,這顯示齣決策者對人口流動帶來的社會不穩定的高度警惕。政策設計上,並非一刀切地強迫返鄉,而是輔以種子、農具的藉貸製度,以及一定的稅收減免作為激勵。這種“輸血”與“造血”並重的思路,體現瞭一種非常成熟的社會工程學思維。書中對各種經濟手段的運用,例如平價糧鋪的設立、官方藉貸的利率控製等細節,都錶明這不僅僅是皇帝一紙空文,而是基於長期實踐和反復試錯後沉澱下來的“最佳實踐集”。閱讀它,就像是旁聽瞭一場場關於“如何重建經濟秩序”的頂級圓桌會議,充滿瞭經世緻用的智慧火花。
評分說實話,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古代官僚文牘匯編,畢竟“政書類”三個字就帶著一股子“正經”勁兒。可翻開後,體驗卻是齣乎意料的生動。與其說它是一本“書”,不如說它是一部活生生的社會生活切片。我尤其欣賞它在描述救災措施時,那種近乎於“實操指南”的詳盡。比如,關於興修水利以備旱災的方案,裏麵細緻到溝渠的寬度、深度以及需要動用多少人力,連工期預估都寫得清清楚楚。這讓我聯想到當代工程項目管理,不得不佩服古人的細緻入微。更讓我津津樂道的是,書中偶爾流露齣的地方性風俗和民間智慧,比如某個地區特有的儲存食物的方法,或是應對疫病時的土法偏方,這些零散的“非官方”信息,恰恰是解讀當時社會生態最寶貴的窗口。它打破瞭傳統史書的宏大敘事,將焦點拉迴到具體的人和事上,讓人感覺不再是遙遠的古代,而是觸手可及的、充滿煙火氣的曆史現場。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震撼,主要來自於其廣度和深度構建齣的一個完整的“國傢安全網”概念。我一直在思考,在缺乏現代通訊和交通工具的古代,信息是如何上傳下達,又是如何確保政令的有效執行的?這本書裏的政書部分,清晰地勾勒齣瞭一個自上而下、層層負責的監察和反饋機製。它記錄瞭不同時期不同朝廷對“告災不實”和“貪汙賑款”的嚴厲處罰條款,這種強硬的紀律約束,是確保救災資源不被截留的關鍵。讀到這些條文時,我能感受到那種嚴酷但又務實的治理邏輯——救命錢動不得,否則後果不堪設想。這種對規則的絕對堅持,體現瞭統治者對“民心”的深層認知,知道安撫災民的根本在於公正和效率。這種體係化的設計,遠比零散的善舉更具力量,它構建瞭一種製度性的、可重復的社會韌性,這份製度自信和執行力,是現代社會也需要學習和反思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