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父母不该做的一件事(修订版)
定价:26.80元
作者:金小格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53855756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作者金小格本身是一位儿童心理咨询师,她同时也是一位非常爱孩子的母亲。这一双重身份使得这本书既有咨询师的专业知识,同时又有一个家长感同身受的生活实际。,实用,同时又贴近读者的需要。
内容提要
  你会把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强加给孩子吗?你经常拿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较吗?因为爱孩子,所以像保姆一样替孩子包办一切吗……你曾经想过这些行为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吗?
  生养孩子,是自然而然的,但是教育孩子却不是天生会行的。父辈们传习下来的经验,可能是错的,习惯的方法却不一定能达到目的。
  金小格老师结合她多年在家长咨询和儿童教育指导方面的实践经验,汇集了69个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禁忌行为,从贴近孩子心理,符合众多父母教育的角度,做出、细致可行的指导!让家长不出家门,就能获得69堂生动的儿童教育指导。把对孩子自发的教育变成自觉的教育。
目录
妈妈,我不是你的玩具娃娃
喜欢强势控制孩子
老是给孩子开“空头支票”
妈阴晴脸
在孩子面前流露自卑情绪
在孩子面前谈论“爆炸性”新闻
管不住自己的嘴巴,爱唠叨孩子
对孩子“大撒把”或管理过严
对孩子的行为冷嘲热讽
用金钱来“塑造”孩子
用“物质补偿”代替“感情交流”
总想了解孩子的全部
请问,您是在养花还是在养孩子
以成人的功利心要求孩子
不允许孩子有任何失误
自己玩,我很忙
忽视孩子爱的表达
不打不骂,却摆冷脸惩罚孩子
过分干涉孩子的衣着、发型
看不惯孩子爱打扮
夸大孩子的外在不足
再去爬树,看我不打断你的腿
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埋怨孩子淘气
用命令的语气和孩子说话
不愿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不好好学习,卖什么冰棍
大人的事,小孩不要管
对孩子隐瞒家里的经济情况
替孩子诉“”
为孩子的错误买单
包办孩子的生活
用“分数、名次”衡量孩子
担任班干部,就会影响学习
宝贝,不要和这种人交朋友
带孩子串门,不让孩子吃人家东西
禁止孩子与吵过架的小伙伴来往
在这里等我,不要乱动
(983)让孩子替你保守成人“秘密”
责备孩子撒谎
给孩子扣上“懒惰”的帽子
把孩子的错误到处宣扬
粗暴对待孩子的害羞
当着孩子的面和另一半吵架
标准答案不是这样的
没有人会像你那样想
(864)笨,说明书上不是写得很清楚吗
再拆玩具,看我怎么收拾你
你非做无聊的事不可吗
拿孩子跟别人的孩子作比较
是你们老师说的!我还能你
做你自己的,别管别人的事
让孩子懂得感恩
没人看见,做了也没关系
在孩子面前表现得斤斤计较
以爱为名,替孩子安排一切
把孩子当做自己梦想的继承人
饭桌上训斥孩子
孩子不好好吃饭,家长以错纠错
忽视孩子的心理教育
与异性子女之间界线不分明
(534)孩子受伤了,你比他还紧张
过分强调社会的阴暗面
你就不能快点吗
给孩子有条件的爱
妈妈,您漫不经心的态度让我很受伤
用“拳头”告诉孩子对与错
忽略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回避孩子与性有关的问题和教育
作者介绍
  金小格——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儿童教育讲师,自从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从事儿童教育方面的心理咨询以及儿童教育指导工作,对家庭教育以及儿童心理学有阗独到的研究,被众多家长和孩子亲切地称为“小格老师”。
  小格老师在多年的儿童教育咨询过程中,发现很多家长都会在有意无意中做出一些伤害孩子的举动,但是家长自己却一点都不察觉,或者知道这样做不好,但是却对后果估计不足。作为一名育儿专家,金小格对此非常担心,于是有了出一本书的打算。《父母不该做的一件事》就这样诞生了。
文摘
序言
这次真的该好好反思一下了,我一直以为自己在教育孩子上已经够用心了,结果读了点相关的育儿文章,才发现很多认知都可能存在误区。尤其是一些关于“父母不该做的事”的探讨,总能戳中我内心深处的某些不安。比如,我常常会不自觉地用自己过去的经历去套孩子,觉得“我小时候就是这么过来的,也没怎么样”,但仔细想想,时代在变,孩子们的成长环境、面临的压力和我们当年根本不能同日而语。强行将自己的经验套用到孩子身上,是不是剥夺了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我有时候也会因为孩子的小错误而大发雷霆,事后又后悔不已。但那种情绪的爆发,是不是给孩子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让他们觉得父母的爱是建立在他们表现完美的基础上的?这些反思让我开始警惕那些看似“为你好”的出发点,却可能在无意中伤害到孩子。我需要更深入地去了解,到底什么样的沟通方式、教育方法才是真正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单纯的溺爱或者一味地严苛,似乎都不是最佳选择,而是需要一种更加智慧、更加体谅的方式。我得找到那个平衡点,并且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才能真正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那个可靠的引导者,而不是阻碍者。
评分近期和一些朋友交流育儿经,听到了不少关于“父母的一些不当行为”的讨论,才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可能真的有一些“盲区”。我一直坚信,孩子的人生,父母是第一责任人,所以总是竭尽所能地去“管教”。比如,我特别注重孩子的成绩,一旦分数不理想,就会立刻开启“说教”模式,强调努力的重要性,甚至会拿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现在想想,这种方式是不是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让他们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而不是真正爱上学习?我甚至有时候会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不耐烦,或者因为一些小事而情绪失控,事后又觉得非常愧疚。我开始反思,我是否把自己的情绪问题转嫁给了孩子?我是否真正理解了孩子的内心世界,给予了他们足够的情感支持?我需要去学习如何更有效地与孩子沟通,如何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如何去理解他们的困惑。我不能再用老一套的方式去对待这个新时代的孩子,我需要去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去了解什么才是真正有助于孩子建立自信、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我希望自己能成为那个支持孩子、鼓励孩子,而不是一味指责和控制的父母。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觉得自己在孩子教育方面算是个“模范家长”,事事亲力亲为,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从穿衣吃饭到学习辅导,我几乎包揽了一切,生怕他落下任何一步。可最近,我读到了一些关于“父母过度干预”的文章,才猛然惊醒,是不是我那些自以为是的“爱”,反而成了孩子成长的绊脚石?我发现自己总是忍不住去替孩子做决定,比如选择哪个兴趣班,或者写作业时遇到难题,我总是立刻跳出来“指导”。这种包办代替,会不会让孩子失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变得依赖性强?我甚至会替他规划好未来的人生道路,觉得这样是最稳妥的。但回过头来想想,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我有没有问过孩子自己的想法和兴趣?我有没有给他机会去尝试,去失败,去从中学习?现在想来,我可能一直活在自己认为的“正确”里,却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和可能性。这种反思让我感到一丝心悸,我需要重新审视我的教育模式,学会放手,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去探索,去犯错,去独立成长。也许,真正的爱,是懂得适时地退出,让他们自己去谱写人生乐章。
评分阅读了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我对于“父母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有了新的认识。以前,我总是认为,只要把孩子的生活打理得妥妥当当,成绩上有所成就,就是尽到了父母的责任。我尤其是在孩子面前,常常会表现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样子,试图给孩子树立一个完美的榜样。结果,这反而让孩子对我产生了一种“高不可攀”的距离感,他们不太愿意和我分享内心的真实想法,生怕我的批评和否定。我更糟糕的是,我可能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觉得“我希望你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去发现和支持孩子本身的天赋和兴趣。这种“我的孩子我做主”的心态,是不是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和创造力?我需要去反思,我有没有真正尊重过孩子的独立人格?我有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和空间去尝试,去探索,去犯错?我意识到,父母的权威并不意味着绝对的控制,而是需要智慧和理解。我需要学会倾听,学会示弱,学会欣赏孩子身上那些独特的闪光点,而不是一味地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们。
评分最近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自己在育儿方面的一些习惯,感觉自己可能真的走进了一些误区。我一直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老观念,尤其是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我常常会采取严厉的批评甚至体罚的方式。现在回想起来,我那些行为给孩子留下了多么深的阴影,他们变得畏畏缩缩,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开始撒谎来逃避惩罚。我甚至会在孩子面前抱怨工作的辛苦,或者和伴侣争吵,然后又让孩子感受到我的负面情绪。我有没有想过,这种行为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多大的伤害?我是不是在无意中教会了他们用暴力解决问题,或者用负面情绪去面对生活?我开始意识到,父母的言传身教远比说教更有力量。我需要去学习如何用更温和、更积极的方式去引导孩子,如何去建立一个充满爱和尊重的家庭氛围。我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用耐心和理解去化解孩子成长中的那些小摩擦,而不是用强硬的态度去压制他们。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而不是活在我的“阴影”之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