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苗族服饰上的纹样被称为“穿在身上的文字”,如何解读这些历史传承中的“文字”,是该书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作者运用实地观察与文献考证相结合的方式,在服饰本体方面,分别对长角苗人服饰文化特征、族源考证、现代民族服饰类型、文化传播与服饰演变、仪俗中的服饰、几何纹样的文化解读、传统服饰纹样制作工艺与现状等多方面展开讨论;在长角苗的服饰主体方面,分别就社会性别关系与价值取向、文化教育观与服饰传承、现代长角苗大众从传统劳动中解放的愿望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文章最后总结了民族服饰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对民族服饰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作者简介
安丽哲,1978年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先后就读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韩国庆尚大学中文系,2007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艺术学博士学位;现工作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为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艺术人类学研究。
先后参与了国家重点课题“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以及国际大型合作项目“历史视野中的中国民间社会对比研究”的子课题“景德镇传统陶瓷手工艺的传承与社会发展”的研究工作,承担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影像编辑与撰写工作。至今发表了《陇戛长角苗妇女的服饰文化》、《对山地文化保护的思考》、《苗族服饰纹样的生活化解构》、《古老的手工绘染技术》、《苗族服饰纹样的符号解读和文化功能》、《景德镇陶瓷行业追踪调查》等多篇论文。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编 服饰本体研究
第一章 长角苗人及其服饰源流探
第一节 梭戛长角苗的空间环境
第二节 文献中的长角苗及其服饰探源
第三节 民间口头流传的三个版本
第四节 陇戛寨长角苗家族源流探
第二章 长角苗的民族服饰类型与特征
第一节 现代民族服饰类型
第二节 长角苗民族服饰的特征
第三节 长角苗民族服饰文化特征
第三章 文化传播与服饰演变
第一节 女性服饰的文化整合
第二节 男性服饰的涵化
第三节 聚居的力量
第四章 礼俗中的服饰
第一节 成年礼中的服饰
第二节 婚嫁礼俗中的服饰
第三节 丧葬礼俗中的服饰
第五章 长角苗服饰中有意味的艺术符号
第一节 长角苗服饰纹样的本质——艺术符号
第二节 “有意味的形式”——符号传达体系
第三节 长角苗人的记录符号系统
第六章 长角苗服饰纹样的制作工艺及现状
第一节 蜡染的制作工艺与现状
第二节 刺绣的种类与工艺现状
下编 民族服饰与服饰主体研究
第七章 长角苗社会性别关系与服饰的传承
第一节 长角苗人的性别角色
第二节 长角苗妇女的婚姻与服饰问题
第八章 长角苗的教育观与服饰传承
第一节 长角苗传统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第二节 现代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第三节 两种教育观念的碰撞及其对长角苗服饰的影响
第九章 正在变化中的服饰观
第一节 生态博物馆的理念与发展
第二节 长角苗妇女视野的变化
第十章 从传统劳动中解放
第一节 工具的革新带来的初步解放
第二节 传统服饰的发展趋向
第三节 传统服饰何去何从结论
第一节 民族服饰演变的主导方式
第二节 民族服饰消亡的步骤
第三节 从民族服饰文化遗产研究中受到的启发
附录一 长角苗服饰部位及纹样发音注音
附录二 调查图表
附录三 梭戛歌曲搜集整理
参考文献
专著类
期刊论文类
后记
精彩书摘
雨天劳作或者平日里进行重力劳动的时候,一天可能会穿破三四双,所以许多人在干活的时候干脆脱去草鞋,光着脚进行劳作。故在周围民族的印象中,长角苗男性除了节日或者重要活动时候穿草鞋,平日里并不穿鞋。
草鞋还有一种特殊样式,就是花草鞋,这是“跳花坡”的小伙子们的专利,与平时寨子里面中老年男子的草鞋不大一样,一般草鞋是直接用稻草以及棕榈皮来做的,而花草鞋都是抽稻谷草的芯子来打的,因为芯细,打出来会比较好看。抽出芯子后再棰蓉,然后慢慢搓,搓成索子,慢慢打,然后挂在房后让每日的露水打、太阳晒,就变成白色的了,这样做出来的是精致的白色草鞋,非常漂亮。这个草鞋对于小伙子们来说,还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草鞋不仅具有保护脚板的功能,还具有许多社会功能,比如说传统的绣花草鞋是青年男女定情的一种信物。小伙子在跳坡的时候看上哪个姑娘就会跟她要来她的铜项圈戴,戴几天就还的说明两个人没有下文了,但是在戴了3个月以上的时候就说明小伙子对这个姑娘是非常有决心的,这个时候就该去还这个铜项圈了,到姑娘家去时不能空着手,腰里得别着几双花草鞋来送给姑娘当做定情信物,如果姑娘也愿意,就绣一对绣花荷包给小伙子,这样就算是你情我愿,就可以进行婚姻事项的讨论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男人们的脚上渐渐都替换成了从市场上买来的胶鞋,穿草鞋的人越来越少了,作为青年们信物的花草鞋也渐渐替换成了市场上买来的球鞋等。然而草鞋作为男子丧葬服饰的一部分,从来没有改变过。
(2)钉子靴。钉子靴是用于冬季穿的,主要由牛皮或者青色麻布制成,靴底钉有12颗钉子。以前寒冷的季节,长角苗男子都是穿这种靴子,在其他的季节一般都是光脚或者穿草鞋。这种靴子底是钉钉的,因为长角苗都住在山坡上,在阴雨连绵的冬天坡度很大而且又滑,穿带铁钉的鞋子可以防滑,但是据老人们讲,这种钉子靴穿起来并不舒服。从20世纪60年代起,鞋底带胶钉的胶鞋进入长角苗人的生活,逐渐替代了传统的钉子靴。在80年代之后,寨子里已经基本看不到年轻人穿传统钉子靴了,只有少数男性老者仍然穿着此类鞋子。
前言/序言
听到安丽哲的博士论文即将出版,作为指导老师的我感到由衷的高兴,这是她三年博士生涯刻苦努力的见证,也是参与国家重点课题“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一个成果。这是一本建立在翔实的田野考察基础上,采用艺术人类学研究方法完成的非常有价值的专著。专著从关注全球化发展与地方性文化变迁的关系出发,从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的关系出发,从关注长角苗女性的教育及文化生活出发,以长角苗人的服饰以及制作服饰的女性们为对象,侧重研究和探讨了如下几个问题。
一、研究服饰背后的人的生存状态
该书开头就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我们忽略了什么?”一方面长角苗人的文化被政府纳入到了生态博物馆中,力图将其作为文化遗产保护下来。但在另一方面,对于那些仍然挣扎在贫困线上的文化遗产拥有者们,却渴望将自己从制作传统民族服饰中“解放”出来,这是为什么?
长角苗服饰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主要是女性,关注文化传承者的感受与想法是本书侧重的重要方面,因为传承者的生存状况与态度决定了文化遗产发展的方向。对于一个成长中的长角苗女性而言,在结婚之前,其主要的“社会责任,,就是集中进行学习并实践这些制衣的技能为主有关服饰的教育是传承其文化最重要的内容。当一个长角苗女孩结婚的时候,她作为一个本民族观念中合格的妻子和母亲所需具备的各项技能都已经训练完成。结婚之后就要为自己的丈夫、孩子、婆婆以及自己制作服饰。
《符号·性别·遗产:苗族服饰的艺术人类学研究》 一部深入探索苗族服饰背后文化肌理与社会意涵的学术力作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苗族服饰的款式与技艺,而是以艺术人类学的视角,将色彩斑斓的苗族服饰置于其生成、流变、传承的文化场域中,进行细致入微的考察与解读。作者旨在揭示这些精心制作的织物不仅仅是遮体御寒的物质载体,更是承载着苗族社会结构、性别观念、家族谱系、宗教信仰以及与外界互动历史的“活化石”与“叙事体”。全书围绕“符号”、“性别”、“遗产”三大核心概念展开,力图呈现苗族服饰在不同维度上所蕴含的丰富意义。 第一部分:符号的织锦——苗族服饰的表意体系 在这一部分,作者将苗族服饰视为一种复杂的视觉语言。从最基础的色彩运用开始,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颜色在苗族文化中所代表的象征意义。例如,鲜艳的红色可能象征着热情、生命力,而深沉的蓝色或黑色则可能关联着神秘、祖灵或特定的社群身份。不仅仅是颜色,服饰上的每一处纹饰,每一件缀饰,都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作者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深入探讨了苗族服饰中常见的几何纹样(如菱形、螺旋形、锯齿形)、动植物纹样(如龙、凤、花卉、鸟类)以及人物纹样所传递的信息。 书中将详细解析这些纹饰的“词汇”与“语法”,解释它们如何组合起来,形成具有特定含义的“句子”。例如,某种特定的龙纹组合可能代表着家族的图腾崇拜,某种花卉纹样可能暗示着女性的婚育状态或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而某些抽象的几何纹样则可能与宇宙观、方位感或神秘力量的信仰相关。作者还会考察不同支系苗族在纹饰上的差异性,探讨这些差异背后可能存在的地域、历史或族群内部的文化演变。 此外,服饰的材质选择、制作技艺(如刺绣、蜡染、挑花、贴布、银饰锻造)也同样是重要的符号载体。作者将探讨不同材质(如棉、麻、丝)在象征意义上的差异,以及它们与社会经济地位、地域环境的关联。对于各种精湛的制作技艺,本书不仅会介绍其工艺流程,更会深入分析这些技艺本身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技术传承的社会机制。例如,刺绣的针法、蜡染的图案设计,都可能蕴含着代代相传的知识与智慧,它们是苗族人民与自然互动、创造美的能力的体现。 第二部分:性别的织就——苗族服饰中的性别话语 性别是苗族服饰研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维度。作者认为,苗族服饰不仅是区分男女的视觉标志,更是性别角色、性别认同、性别权力关系以及性别文化表达的载体。在这一部分,作者将聚焦于苗族女性服饰的复杂性与丰富性。苗族女性的服饰往往更为繁复华丽,其制作过程往往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本身就与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所承担的劳动与角色紧密相关。 书中将详细分析女性服饰在不同生命阶段(如童年、少女、已婚、已育、老年)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反映社会对女性不同角色的期待与认知。例如,少女的服饰可能更加明艳,象征着青春活力与待嫁的心情;已婚女性的服饰则可能更加稳重,并可能包含象征家庭责任或生育的特定纹饰。作者还将探讨服饰在女性社会交往中的作用,如在节日庆典、婚嫁仪式中,女性服饰如何展示其身份、美貌、技艺,以及在潜在的婚配市场中所扮演的角色。 同时,本书也不会忽略苗族男性服饰的研究。虽然相对女性服饰而言,男性服饰可能显得更为简洁,但它们同样承载着重要的性别信息。书中将分析男性服饰在社会地位、年龄、职业(如猎人、农夫、祭司)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它们如何体现男性的责任、勇气、智慧或权威。作者还会探讨在一些特定的苗族支系或场合中,性别界限在服饰上的模糊或强化现象,以及这些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性别观念的流动性与复杂性。 更进一步,本书将审视苗族服饰中的性别权力动态。服饰的制作、拥有、穿着,都可能与权力分配、资源占有、社会评价相关。作者将探讨在传统苗族社会中,女性通过精湛的服饰制作技艺所获得的社会声望,以及男性在服饰消费和展示上的角色。同时,也会关注随着时代变迁,外来文化与现代观念对苗族服饰性别话语产生的潜在影响。 第三部分:遗产的织绘——苗族服饰的传承与变迁 “遗产”在此处不仅指物质性的服饰本身,更涵盖了与服饰相关的知识、技艺、价值观、社会习俗以及它们在代际传承中的动态过程。在这一部分,作者将把目光投向苗族服饰的生命史,探讨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和在当代的生存状态。 本书将重点关注服饰的传承机制。作者将详细分析苗族社会中,服饰技艺是如何从母辈传给子辈,从长辈传给晚辈的。这其中包含了非正式的口传心授、观察模仿,以及可能的正式的师徒关系。书中将考察这种传承方式如何保证技艺的精密度和文化内涵的准确传递。同时,作者也会探讨在现代教育体系冲击下,传统服饰技艺传承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一些新的传承模式(如成立合作社、开设培训班)的出现。 此外,苗族服饰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止符号,它们在与外界的互动中不断发生着变化。本书将考察历史上的迁徙、战争、贸易、宗教传播等因素对苗族服饰风格、纹饰、材质的影响。同时,当代全球化、旅游业发展、市场经济的介入,也给苗族服饰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作者将分析这些外部因素如何渗透到苗族服饰的设计、生产、消费等环节,以及苗族社群如何回应这些变化,试图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书中还将探讨苗族服饰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的价值。它不仅是苗族人民的集体记忆,也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重要纽带。作者将分析苗族服饰在民族认同构建、文化自信塑造、旅游资源开发、甚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本书将呼吁对苗族服饰及其承载的文化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尊重,并思考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研究方法与学术价值 本书的研究方法是多学科交叉的,融合了艺术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美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与方法。作者在田野调查中,运用了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图像学分析、历史文献研究等多种手段,力求从微观的个体经验上升到宏观的文化解读。 《符号·性别·遗产:苗族服饰的艺术人类学研究》一书的学术价值在于: 深入的理论视角: 将苗族服饰置于符号学、性别研究、文化遗产研究等前沿理论框架下进行考察,提供了新颖的分析维度。 详实的田野资料: 作者扎根于苗族社群,收集了大量第一手鲜活的研究资料,使得论证更具说服力。 系统的文化解读: 并非碎片化的描述,而是通过“符号”、“性别”、“遗产”三大主题,构建了一个关于苗族服饰的完整理论体系。 对文化传承的启示: 揭示了苗族服饰在当代社会转型中的意义与挑战,为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借鉴。 本书适合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服饰文化、艺术人类学、性别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感兴趣的学者、学生以及广大对苗族文化抱有好奇心的读者。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织锦,一同领略苗族服饰那令人惊叹的美丽,并深入探究其背后所蕴含的深邃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