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大学书法教材·近现代书法史》为“大学书法教材”系列之一,分为近现代书法史和近现代书案研究两编,上编阐释现代书法一个多世纪发展之脉络,下编叙说是十五位书法大家:吴昌硕、沈曾植、康有为、罗振玉、李瑞清、郑孝胥、徐生翁、马一浮、李叔同、于右任、沈尹默、陆维钊、林散之、王蘧常、沙孟海。在一个半世纪里,诸位大家先后纵横驰骋,各显千秋。
《大学书法教材·近现代书法史》适用于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的公共选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尤其适用于师范、行政管理、文秘、广告等专业,也适合书法爱好者自修提高之用。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编 近现代书法史
第一章 导论:近代书法的出发点
第二章 民国前期书法
第三章 民国中后期书法
第四章 民国时期的书法理论研究
第五章 民国篆刻创作与理论研究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书法概况
第七章 走向当代书法
下编 近现代书案研究
第八章 吴昌硕研究
吴昌硕年表简编
第九章 沈曾植研究
沈曾植年表简编
第十章 康有为研究
康有为年表简编
第十一章 罗振玉研究
罗振玉年表简编
第十二章 李瑞清研究
李瑞清年表简编
第十三章 郑孝胥研究
郑孝胥年表简编
第十四章 徐生翁研究
徐生翁年表简编
第十五章 马一浮研究
马一浮年表简编
第十六章 李叔同研究
李叔同年表简编
第十七章 于右任研究
于右任年表简编
第十八章 沈尹默研究
沈尹默年表简编
第十九章 陆维钊研究
陆维钊年表简编
第二十章 林散之研究
林散之年表简编
第二十一章 王蘧常研究
王蘧常年表简编
第二十二章 沙孟海研究
沙孟海年表简编
附编 近现代书法资料
附一 近现代书法史年表
附二 近现代书法史文献目录
后记
精彩书摘
如果再把书法方面的内容如隶书笔意、石刻与墨迹、大师与书匠,砖石材料与纸帛材料、各种书体(包括楷、行、章、草等)、南北书风的差别结合在内,这是一个多大的生发范围?从一个平面的静止的《兰亭序》中能寻绎出如此多方面的研究内容,并通过反复论辩各加以深化,试问古代、近代哪一项专题、哪一位书论家有此能量?而这种立体交叉的论辩体格,不正体现出书法理论走向现代化的时代趋向么?再看论辩方法上的特色。当我们检验论辩双方种种观点展开之时,会发现一个立场上的微妙差别。在对《兰亭序》作观照时,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视角:一是注重于《兰亭序》本身的真伪,以当时的时代风格作为一个主要论据;另一是注重东晋时代总体风格的划定,《兰亭序》的存在可能性只是一个具体例证。两种视角互为因果,不可截然划分,但侧重不同,会对最后的结论带来微妙影响。
郭沫若的《由王谢墓志论到兰亭序的真伪》本来是以《兰亭序》真伪为终极目标的,但在反复辩难后,他已经不再重点关注《兰亭序》本身,却对东晋时代书风特征费了大量的精力。高二适的《驳议》也还是拘泥于《兰亭序》真伪的史料本身,到了商承祚的《论东晋的书法风格并及(兰亭序)》,却把目标主要对准东晋书风的评价。凡此种种,都表明书论家的批评立场与批评方法在发生移位——从一人一帖的研究进入一个时代一种书风的宏观研究,从单纯的《兰亭序》研究进入到东晋书法史的研究,并由此而引起对整个书法史历程的反思,试想想,这样的以点带面的研究方法,岂是古来平面、孤立的述史方法所可以比拟?
从一点见出全体,以局部观照全史,这是新的书法史观的表现。“兰亭论辩”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最优秀的范例。它由《兰亭序》引起的纵向(东晋与汉魏、东晋与唐宋乃至清代)书法回溯整理,横向(从文学脉络到书法脉络,又涉及书体史、书法技巧史、材料工具发展史等各种平行的领域)书法现象的疏浚,无不为我们构筑出一个立体的书法历史王国。正是在这样的构筑中,当代书法理论家们的思维空间日趋开阔和博大,学者们也不再只斤斤具体的作品与作家,理论思考走向丰富、缜密、高层次的境界。应该承认,这是中国书法理论步人崭新历史时期的一个主要契机。事实也表明,20世纪80年代书法理论的全方位崛起并一改古典书法理论的原有体格,显然有赖于20世纪60年代“兰亭论辩”所提供的经验和方法论启示。
大学书法教材:近现代书法史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评分
☆☆☆☆☆
④关系和谐,才能有轻松愉快;关系融洽,才能够民主平等。生生和谐、师生和谐、环境和谐、氛围和谐,都需要教师的大度、风度与气度。与同行斤斤计较,对学生寸步不让,艰难有和谐的课堂。和谐的关键在
评分
☆☆☆☆☆
学习书,很好
评分
☆☆☆☆☆
评分
☆☆☆☆☆
京东正版,买了学习学习。
评分
☆☆☆☆☆
了解书法历史、丰富知识的好书。
评分
☆☆☆☆☆
评分
☆☆☆☆☆
评分
☆☆☆☆☆
郭沫若的《由王谢墓志论到兰亭序的真伪》本来是以《兰亭序》真伪为终极目标的,但在反复辩难后,他已经不再重点关注《兰亭序》本身,却对东晋时代书风特征费了大量的精力。高二适的《驳议》也还是拘泥于《兰亭序》真伪的史料本身,到了商承祚的《论东晋的书法风格并及(兰亭序)》,却把目标主要对准东晋书风的评价。凡此种种,都表明书论家的批评立场与批评方法在发生移位——从一人一帖的研究进入一个时代一种书风的宏观研究,从单纯的《兰亭序》研究进入到东晋书法史的研究,并由此而引起对整个书法史历程的反思,试想想,这样的以点带面的研究方法,岂是古来平面、孤立的述史方法所可以比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