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的发展过程与艺术成就,分别包括营造、雕刻、塑作即壁画,绘画与书法、工艺美术。同时也特别指出,宋、辽、金、元在文化领域内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因相异的政治形势与经济进步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阶段性特点。全书资料翔实,立场平整,为广大读者提供了较好的历史参考与观点。并且,在叙述的过程中,视域广阔,深含中国自信心,值得特别推扬与关注。
薛永年,北京市人,美术史论家。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主攻中国书画史论与书画鉴定,偶作书画、篆刻。曾任吉林博物馆馆员、美国堪萨斯大学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研究员,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被国家人事部评为国家级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著有《书画史论丛稿》、《横看成岭侧成峰》、《江山代有人才出》、《晋唐宋元卷轴画史》、《扬州八怪与扬州商业》、《华喦研究》、《王履》,编有《扬州八怪考集》、《王翚精品集》、《昆仑堂藏画集》,合著有《中国书画》、《中国美术简史》。
赵力,江苏无锡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20世纪90年代中期曾与海外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基金会台作进行“中国早期油画”的专题研究,主持出版《中国油画简史》、《中国早期油画大系》。出版专著有《京江画派研究》、《中国油画文献》、《中国美术史简编》、《中国美术史图录简编》、《京江画派》等。
尚刚,1952年生,北京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作有《唐代工艺美术史》、《元代工艺美术史》等。
金维诺,1924年生于北京,祖籍湖北鄂城。1946年毕业于武昌艺术专科学校艺术教育专业,主修油画。曾任中南工人日报社和中南工人出版社编辑、美术文艺组组长。1953年调中央美术学院从事理论研究,先后任美术史系副主任、主任,曾参加学报《美术研究》、《世界美术》的创办和主编工作。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分类全集》总编委。著有《中国美术史论集》、《中国宗教美术史》(合著)、《中国古代佛雕》等,主编有《中国美术全集?隋唐五代绘画》、《中国美术全集?寺观壁画》、《中国美术全集?原始至战国雕塑》、《藏传佛教壁画全集》、《藏传佛教雅塑全集》、《永乐宫全集》、《双林寺壁画全集》等单国强,1942年2月出生于上海,196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五年本科),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曾任院办公室主任。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中国防卫科技学院顾问教授。长期从事古代书画史论和书画鉴定研究,撰写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专著十余本。主要专著有《古画鉴识》、《中国绘画史?明代》、《戴进》、《赵之谦》、《肖像画图典》、《古书画史论集》等。1993年被评为文化部优秀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第一章 概说
第1节 美术发展的历史政治背景
第2节 美术演进的经济文化环境
第3节 美术发展嬗变的一般特点
第二章 营造、雕刻、塑作及壁画
第1节 建筑、雕塑与壁画的新风貌
第2节 城市、宫室与苑囿
第3节 寺观、祠庙与佛塔
第4节 住宅、园林、墓俑、墓室壁画及雕饰
第5节 建筑雕塑匠师与著述
第三章 绘画与书法
第1节 绘画与书法的发展大势
第2节 五代两宋的山水画
第3节 辽金元的山水画
第4节 花鸟画的崛起与由工而写
第5节 人物画的演进与变异
第6节 尚意书风与五代宋书法
第7节 辽金书法与元代古典书风
第8节 书画著述的发展
第四章 工艺美术
第1节 生产格局与风格演变
第2节 五代两宋陶瓷及其辉煌成就
第3节 辽金陶瓷的特色与元瓷的进步
第4节 织绣的繁荣昌盛
第5节 金属器、漆器、玉器的发展
总论
第一章 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
第1节 都城建设与宫室园林
第2节 寺庙殿塔
第3节 陶瓷工艺
第4节 髹漆工艺
第5节 金属工艺
第6节 织绣工艺
第二章 雕塑
第1节 陵墓雕塑与墓俑
第2节 戴逵、僧祜及隋唐雕塑家
第3节 石窟造像
第4节 佛教彩装泥塑
第5节 金铜造像
第6节 石(木)造像
第三章 绘画
第1节 绘画发展概况
第2节 顾恺之与陆探微、张僧繇与杨子华
第3节 展子虔与李思训、阎立本与尉迟乙僧
第4节 吴道子与韩斡、张萱与周昉
第5节 墓室壁画
第6节 石窟壁画
第四章 书法艺术及书画理论
第1节 碑版、简牍与写经
第2节 魏晋南北朝书法名家与二王
第3节 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
第4节 孙过庭、张旭与怀素
第5节 颜真唧与柳公权
第6节 书品与画品
结束语
魏晋隋唐时期美术年表
这套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光是查阅它引用的注释和参考文献列表,就能感受到背后巨大的工作量。我对比了手头其他几本权威的断代史著作,发现这套书在某些特定领域,比如明代中晚期江南画派的流变细节上,提供了更多细致入微的考证和新的观点。这表明编纂团队显然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和一手资料的核对。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一些历史争议问题时的态度——不轻易下定论,而是将各种学说并陈,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单一的结论。这种开放性的学术探讨方式,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建立自己独立观点的学习者来说,太重要了。它不是一本“标准答案”式的教材,更像是一位博学的老师,耐心地陪你一起推敲历史的复杂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享受,拿到手沉甸甸的,纸张摸起来很有质感,不像有些学术书籍那样粗糙。每一页的彩图都清晰得令人惊叹,色彩还原度极高,那些历经沧桑的壁画和珍贵画作的细节,通过这套书呈现出来,简直像是重新焕发了生命力。特别是对于研究古代绘画的朋友来说,光是这些高质量的图版就值回票价了。我最近在研究魏晋时期的山水画变迁,以往看的资料图片总是模糊不清,很多笔墨的微妙之处根本看不出来。而这套书里收录的几幅关键作品,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展示,让我对那个时期士人精神的表达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理解。装帧设计上,那种古典与现代的平衡把握得恰到好处,放在书架上,光是摆着就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体现了出版方对中国艺术的敬畏之心。
评分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是,这套书的叙事结构非常清晰流畅,不像有些史学著作那样堆砌史料,读起来枯燥乏味。作者在梳理脉络时,总能找到一个非常巧妙的切入点,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艺术风格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且富有张力的历史长卷。比如,它在论述宋代院体画的成熟时,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技法分析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文人阶层的心态是如何反作用于审美取向的,这一点非常深刻。我记得有一章节专门讲了元代文人画的“士气”问题,作者引用的材料和旁征博引的角度十分新颖,让我对“写意”这一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于非科班出身但对中国美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行文非常友好,它既有足够的学术深度,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让人在求知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探索的愉悦感。
评分这套书的编辑校对工作做得非常到位,几乎挑不出明显的文字错误或排版上的硬伤,这在动辄数百万字的鸿篇巨制中是相当难得的。更重要的是,它在学术语汇的使用上把握得极好,对于一些专业术语,作者往往能在首次出现时就给出简洁明了的解释,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中国艺术史的读者,也不会因为陌生的名词而感到挫败。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具体作品时,语言是极富画面感的,他能用文字勾勒出画面的意境和笔墨的质感,这极大地辅助了那些没有实物参考的章节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集学术性、艺术鉴赏性和阅读体验于一体的佳作,它不仅是工具书,更是一次与中国伟大艺术精神的深度对话。
评分从阅读的节奏感上来说,这套书的体量确实不小,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读,不适合走马观花。我通常是给自己设定目标,比如每周攻克一个朝代或一个重要的艺术流派。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不仅仅关注了帝王将相、宫廷艺术的主流,还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挖掘民间艺术、宗教造像以及少数民族艺术对主流体系的反哺和影响。这种“全景式”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中国美术”这个范畴的理解。例如,关于唐代丝绸之路沿线石窟艺术的研究部分,对比了中原模式的衰减和西域风格的渗透,那种跨文化交流的动态张力,写得引人入胜,让人感叹艺术史从来都不是孤立发展的。读完后,感觉对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有了一种更立体、更具纵深感的把握。
评分中国艺术的影响在整个东亚文化圈都可以观察得到。尤其在曾经在中国统治下的地区,像朝鲜,越南这些藩属,或者有中国人移民的地方,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日本艺术同样不能摆脱中央帝国的影响。在一些领域,日本的追随者甚至超越了他们的先师,比如在日本达到鼎盛的漆器手工艺。16世纪以来,中国的工艺品---尤其是瓷器,大量向欧洲出口,这对欧洲艺术也产生了影响。台湾地区的美术以及中国移民的美术创作可以认为是中国美术的一部分。
评分希望京东的图书活动还能和曾经一样给力
评分这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好书!值得!
评分书是不错的,可现在的包装真是见了鬼!
评分很经典的一套资料,印制精美,价格实惠
评分好看
评分东西不错,物流很快........
评分中国美术史
评分书折了一本,但请快递善待我的书,折开包裹,像是被强奸了一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