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史双语读本(上、下册)

电影史双语读本(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游飞 著
图书标签:
  • 电影史
  • 电影
  • 影评
  • 双语
  • 外语学习
  • 文化
  • 艺术
  • 历史
  • 教材
  • 影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7086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889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培文·电影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72
字数:85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电影史双语读本(上、下册)》是游飞教授将国外经典电影史著作重点选择编译的中文读本,被选译的都是外国电影史著作中的精华部分,因为大部分著作都未曾翻译成中文引入国内,此书等于是打开了很多小的窗口,学生读者由此可以窥见国外多本经典世界电影史著作的大体风格和内容。

作者简介

  游飞,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导演系教授。

目录

第一章 初创时期(1895—1927)

第二章 经典时期(1927—1945)

第三章 转型时期(1945—1967)

第四章 革新时期(1967—1989)

第五章 多元时期(1989—2010)
电影史双语读本(上、下册) 电影之光:探索百年光影的旅程 电影史双语读本(上、下册)是一部旨在为电影爱好者、学生以及专业人士提供全面、深入且多维度视角审视世界电影发展历程的权威性著作。本书结构严谨,内容翔实,语言权威,致力于跨越语言障碍,将全球电影的经典理论、技术革新、美学流派和重要事件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读本并非仅仅是一部罗列人名和年代的编年史,而是一场穿梭于光影技术、社会思潮与艺术表达之间的深度探索之旅。通过上、下两册的精心编排,读者可以系统地理解电影如何从一项新兴的娱乐活动,逐步演变为一门成熟的艺术形式、一种强大的文化载体,乃至一种影响深远的全球性产业。 --- 上册:起源、探索与古典的建立(约1895年至1945年) 上册聚焦于电影诞生之初的蛮荒时代,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好莱坞黄金时代的鼎盛与欧洲艺术电影的蓬勃发展。 第一部分:黎明前的摸索与诞生(1895-1910s初) 本部分详尽考证了电影的各项前身技术,如幻影箱、活动照片等,并着重描绘了卢米埃尔兄弟、爱迪生等先驱者如何将这些技术整合,最终孕育出“活动影像”。重点分析了早期电影的“奇观”属性,即对运动本身的迷恋,以及梅里爱如何通过剪辑和布景为电影注入了叙事和幻想的魔力。双语对照的文本确保了读者能准确理解诸如“留声电影”、“活动摄影机”等早期技术术语的原始语境。 第二部分:叙事模式的確立与流派的兴起(1910s-1920s) 随着电影技术的成熟,叙事复杂化成为必然趋势。本章深入剖析了好莱坞早期制片体系的形成(如派拉蒙、米高梅等“八大公司”的雏形),以及大卫·格里菲斯在蒙太奇理论和长片叙事结构上的开创性贡献。 与此同时,欧洲大陆的先锋运动蓬勃发展。我们细致介绍了德国表现主义(如《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对光影、布景和心理状态的表达手法,以及苏联蒙太奇学派(爱森斯坦、库里肖夫)对剪辑节奏、知觉影响的革命性理论建构。这些理论在双语对照下,能让读者清晰辨识其核心论点及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侧重点差异。 第三部分:有声时代的来临与黄金时代的奠基(1927-1945) 本章节探讨了“有声电影”(Talkies)的过渡期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对演员表演方式的重塑、对摄影机运动的限制,以及同期录音技术的挑战。随之而来的是好莱坞“制片人制度”的确立,即由制片人而非导演主导的工厂化生产模式。 重点分析了默片时代巨星(如卓别林、基顿)如何适应有声片,以及类型片(西部片、歌舞片、黑色电影的早期形态)在这一时期如何被标准化和完善。上册以二战前夕的电影工业状态收尾,展示了电影艺术在技术与商业双重驱动下,如何构建出古典好莱坞的叙事范式。 --- 下册:全球化、新浪潮与当代电影(约1945年至今) 下册则聚焦于战后电影的多元化发展,探讨艺术电影对既有范式的反叛,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电影语言的不断实验与创新。 第一部分:战后反思与艺术的自觉(1945-1950s) 二战结束后,欧洲电影界对既有叙事和道德观产生了深刻的质疑。本部分详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如德·西卡、罗西里尼)如何将镜头转向普通民众的生活困境,以非专业演员和实地取景的方式,为电影注入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对战后美国黑色电影(Film Noir)的心理阴影、宿命感进行了深入解读,并分析了好莱坞“反类型”的初步尝试。本章尤其强调了作者论对法国新浪潮的酝酿过程——从电影理论杂志《电影手册》到特吕弗、戈达尔等“作者论”的实践,如何彻底颠覆了传统制片厂体系的叙事权威。 第二部分:作者论的扩散与新浪潮的冲击(1960s-1970s) 下册的核心篇章之一在于解析“作者论”如何成为一把解构经典电影制作模式的利剑。本章详尽对比了法国新浪潮在美学和主题上如何挑战审查制度和观众习惯。 接着,我们将目光投向世界其他地区:日本新浪潮(如大岛渚、小津安二郎的后期影响)对东方美学和现代性的探讨;捷克新浪潮对政治隐喻的运用;以及德国新电影对身份危机的关注。这些非好莱坞的电影运动,为“电影语言”的边界拓展提供了丰富的案例。 第三部分:商业化、类型回归与后现代的审视(1970s至今) 进入1970年代,大片时代的来临(New Hollywood)标志着导演权力的暂时回归与商业回报的重新平衡。斯皮尔伯格、科波拉、斯科塞斯等导演如何将个人风格融入高概念叙事,成为本章的重点。 随后,本书探讨了后现代思潮对电影的影响:类型片的解构与重组(如昆汀·塔伦蒂诺的作品)、视觉特效的飞跃(数字时代的到来),以及对“真实”概念的质疑。最后,本册展望了当代电影的趋势,包括全球独立电影的崛起、流媒体对发行模式的颠覆,以及当代电影工作者如何在全球文化熔炉中继续探索影像表达的可能性。 --- 读本特色与价值 《电影史双语读本》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学术严谨性和语言普及性的完美结合: 1. 权威的文本选择: 所有的历史描述、理论阐释均引自西方电影研究领域的经典文献和前沿研究成果,保证了内容的深度和准确性。 2. 精选的对译: 鉴于电影术语的专业性(如“场面调度”、“跳切”、“画框构图”等),本书对关键概念进行了精确、自然的双语对照翻译,极大地便利了非英语母语研究者直接接触一手研究资料,并帮助英语学习者在专业语境中提升词汇量。 3. 结构化的脉络: 上下两册的设计,清晰地划分了电影发展的“技术奠基期”与“艺术成熟与多元化期”,使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构建完整的历史认知框架。 本书是每一位渴望系统了解电影艺术是如何在百年间不断自我革新与跨文化传播的严肃读者的必备参考书。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场邀请读者亲身参与历史对话的盛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厚厚的《电影史双语读本》终于翻完了,老实说,阅读过程是一场精神上的马拉松。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座巨大的、收藏着光影记忆的博物馆,里面的展品多到让人目不暇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那些宏大叙事时所展现出的细腻笔触,比如在讨论默片时代的过渡时,那种对技术瓶颈和艺术突破的描绘,简直像是在播放一部无声的纪录片,每一个转折点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我记得有一章专门分析了某个欧洲流派的兴起,作者没有止步于简单的年代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当时的社会思潮是如何潜移默化地渗透进胶片之中的,光影不再仅仅是光影,它们成了时代情绪的载体。这种深度的剖析,让那些曾经遥远的名字和事件一下子鲜活了起来,我仿佛能闻到那个年代摄影棚里特有的化学药剂气味。书的排版和资料的丰富性也值得称赞,插图的选择极其考究,很多是罕见的早期剧照或海报,这对于一个深度影迷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看电影的全新视角,让人在欣赏经典时,不再只停留在表面的故事层面,而是能洞察到其背后复杂而精妙的文化肌理。读完后,我对许多耳熟能详的电影大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甚至连一些被我忽略的早期作品也重新激发了我的兴趣,真是一本能让人“重温”电影史的宝典。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电影语言”本身的迭代进行了详尽而迷人的梳理。它不是空泛地谈论艺术流派,而是会具体到某次镜头推进、某次场面调度上的细微变化,是如何标志着一种新思潮的诞生。我注意到,书中对蒙太奇理论的发展脉络梳理得尤为清晰,从最早的爱森斯坦的“撞击式”剪辑,到后来各种流派如何吸收、改造甚至反叛这些基本原则,整个过程像是一场漫长而精彩的辩论赛。这种对“如何讲故事的技巧”的深入探讨,对我自己进行影像创作的构思有着直接的启发作用。它让我不再满足于“好看”,而是开始追问“为什么好看”,并试图去拆解背后的逻辑。书的装帧设计也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那种略带复古的字体选择和清晰的图文布局,让人在阅读时能保持高度的专注。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对电影这门艺术形式的“基础工程学”学习。它不仅是一部历史书,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用光影来记录和重塑现实的“行为艺术史”。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发现新的连接点和未曾注意到的细节,无疑是一次极具价值的知识投资。

评分

这是一次非常奇妙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跟着一位资深向导,穿梭于百年光影的迷宫之中。我不是科班出身,很多历史脉络原本是模糊不清的,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控制得极好,它知道什么时候该加快速度介绍一个新兴运动的轮廓,什么时候又该放慢脚步,细细品味某个关键性转折点的意义。特别是对非好莱坞体系的描述,处理得尤为精彩,很多我们平时接触较少的亚洲或南美洲电影运动,在这里得到了足够的篇幅和尊重,它们不再是好莱坞光芒下的“陪衬”,而是拥有自己独立发展逻辑的完整体系。书中的语言风格时而如同一位激昂的评论家,充满激情地赞颂某一幕的伟大;时而又像一位冷静的学者,一丝不苟地引用数据和理论。这种多变的语调,有效地避免了长篇历史著作容易产生的疲劳感。我甚至发现,有些我过去不以为然的“老电影”,在作者的解读下,其前瞻性和实验性超出了我的想象。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许多电影手法,都是在那个遥远的年代里,无数先驱者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成果。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对电影“创作者精神”的致敬录。

评分

拿到这套书时,首先吸引我的是它那股子“学院派”的严谨气息,但读进去之后,才发现它远比想象中要生动得多,简直是把枯燥的史料嚼碎了喂到读者嘴边的“营养餐”。它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不是那种只顾着介绍“谁在什么时间拍了什么片”的流水账,而是巧妙地将技术革新与艺术表达的冲突与融合编织在一起。比如,谈到有声电影的出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技术进步,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探讨声音是如何颠覆了演员的表演体系,以及导演们如何挣扎着从“视觉的独裁”转向“听觉的参与”。这种带着思辨性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思考。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类型片演变的分析,作者对黑色电影的剖析入木三分,从其诞生于大萧条后的焦虑,到其风格如何反哺后来的独立电影制作,这种跨越数十年的追踪,展现了极高的学术功底和清晰的逻辑链条。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去翻阅书后提供的参考书目和注释,每一次查找都像是给自己的知识库进行了一次高效的“软件升级”。对于想系统性构建自己电影知识体系的人来说,这套书无疑是一份扎实可靠的“基石”,它教会我如何带着更专业、更批判的眼光去审视每一帧画面。

评分

坦白说,阅读这本《电影史双语读本》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它绝非那种可以囫囵吞枣的书籍。但每当我沉浸其中,那种被知识的洪流裹挟前行的感觉,是其他许多读物无法给予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审查制度”与“艺术自由”之间博弈的描绘。作者没有将审查视为简单的压制,而是将其纳入到艺术创作的张力场中去考察,探讨那些被压抑的表达是如何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法,以更加巧妙和高明的方式重现银幕之上。这种辩证法的运用,让历史的叙述不再是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对立,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复杂性。此外,书中对特定国家电影产业结构和资金来源的侧面描写,也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明白,伟大的电影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经济和政治运作。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带有一种威慑力,但一旦你克服了初期的畏惧,你会发现,里面蕴含的知识密度之高,远超其纸面重量。它像一个全景式沙盘,把整个电影世界的演变脉络清晰地展示在你的面前,让人不得不对其体系性和完整性肃然起敬。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里面的内容不错。

评分

书不错啊,看着挺好的,比较喜欢里边的内容,还有一张光盘带电子版插图。

评分

非常好,有一定的色彩基础可以通过此书进一步学习掌握色彩的情绪与表达

评分

不错不错,很有参考价值的书

评分

内容详尽 很好 很实用

评分

还没有看,应该还行

评分

开学第一单,最近要开始展开新领域的阅读啦,希望京东以后继续大力度的活动啦

评分

书很棒,强烈推荐,618折扣很给力。

评分

速度快,质量高。赞一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