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李斯峄山碑及其笔法》介绍了秦李斯的峄山碑,并对该碑的基本笔画、偏旁部首以及间架结构以图示的方法进行了讲解分析,全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中读者可对“秦李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是学习小篆的很好教材。
李斯,生年不详,卒于秦二世二年(公元前二○八年)。秦政治家、书法家。楚国上蔡《今河南省汝南县北》人。曾跟战国名儒荀卿学帝王术,后上《谏逐客书》,为秦始皇重用。始皇统一天下后,李斯为丞相助秦始皇定郡县制,又作《仓颉篇》七章,变大篆为小篆,统一文字,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文字异形,为今天的方块汉字奠定了发展基础。相传秦代金、石刻文都出自李斯之手。金刻有权、量、诏版,石刻有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会稽。皆为小篆的标准体。李斯后为赵高所诬,腰斩于咸阳,时年约七十岁。
李斯《峄山碑》
李斯《峄山碑》基本笔法(偏旁部首)图解
横线、竖线、弧线、多曲用笔、转折笔、封闭形线条、平行线条、
对称线条、线线的交接、1*部、斤部、文部、禾部、聿部、羊部、弓部、
火部、曰部、方部、心部、戈部、寸部、衣部、人部、2*部、女部、
系部、木部、力部、走部、3*部、号部、犬部、王部、4*部、舌部、田部、
子部、5*部、言部、刀部、口部、 部、广部、人部、彳部、6*部
李斯《峄山碑》字形结构图解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独体字
李斯所处的秦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将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一扫而平。百废待兴,因此秦国有众所周知的七个统一,其中文字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而李斯的小篆便是在秦国原有篆书基础上统二八国文字的结晶。因而秦代书法最著名的便是以秦小篆书体所书之刻石文字。端庄、凝重乃至有几分肃穆之感的秦刻石,向我们揭示出当年在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下秦帝国的概况。统一后的秦国强大异常,表现在书体文字中也必然与之相适应。因而秦小篆的线条在用笔特征上讲究委婉圆转,要求点画粗细匀称。从形体特征看,秦小篆书体己存有比较固定的笔形,其断笔之收缩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因之在点与曲线、直线组合而成字形时,也带有符号性的特点。但随着历史的推移与选择,秦小篆这种用于特殊场合的书体并没有纳入汉字形体变迁的轨道,而是析离于汉字形体变迁的规律之外,成为一种『殿堂式』的书体,为宫廷、庙堂、陵墓(碑之篆额)……乃至印文之用。因此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秦小篆游离于实用范畴之外,然而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绵延不绝』却使它在整部中国书史中都占据了非常突出的地位。
秦始皇统二八国后,于次年起巡视各地,途中登邹峄山(亦称峄山)时所立的第一块刻石便是峄山刻石。因年代久远,原石已佚,亦无拓本存世。传世的拓本只有两本,一为宋淳化四年(公元九九三年),郑文宝据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的『长安本气另一为元代申屠驷据郑文宝本重刻于绍兴的『绍兴本气这些拓本的字迹与现存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略有差异,别添一番情趣。其笔划更似『玉箸气粗细均匀,圆润挺拔,结构端庄、凝重,有略胜于其它刻石之处。
本书选用了《峄山碑》中的范字加以分析,同时对范字的破损处进行了修补,学习者可一目了然地掌握《峄山碑》的用笔与结构特征,从而为创作打好较为坚实的基础。
一九九九年六月 朱艳萍
从阅读体验上讲,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人性化,尽管内容深奥,但导读和结论部分的过渡处理得非常流畅。开篇的概述部分,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清晰的知识地图,让人知道接下来要走哪条路,看到什么风景。而随后的章节,则如同深入密林,充满了需要专注和耐心的探索。真正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穿插论述时,总能巧妙地引入一些鲜为人知的小故事或者侧面的史料佐证,这些“花絮”非但没有破坏整体的严肃性,反而像点缀在严肃论述中的调味剂,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得长时间的阅读也不会产生疲劳感。它在保持学术高水准的同时,成功地降低了进入这一领域的门槛,让对这方面感兴趣的爱好者也能有所收获。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细致入微的考古发掘。作者在论述问题时,那种层层递进、旁征博引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认知边界。他不像有些理论书籍那样堆砌概念,而是将每一个论点都建立在坚实的史料和细致的比较分析之上。我尤其欣赏他处理历史背景时的那种宏观视野,不是孤立地谈论某一个阶段的艺术风格,而是将其置于整个时代思潮、政治气候乃至社会风俗的交织网络中去考察。这种多维度的解读,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考据变得生动起来,让人恍然大悟,原来艺术的演变背后,是如此复杂而精彩的人类活动图景。他处理那些模糊不清的历史节点时,也展现出极大的审慎和谦逊,不妄下定论,而是提供多种可能性供读者思辨,这种治学态度,让人由衷地感到信服和敬佩。
评分这本书在学术上的严谨性,体现在其对细节的苛求上。我花了好大力气去对照书中引用的各种出土资料和传世文献,发现其引文的准确率高得惊人,这对于研究古文字和书法史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特别是那些关于特定时期书风流变的论述,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风格”描述,而是深入到书写工具、书写载体材料对笔触的影响机制进行探究。比如,他对不同地区石材硬度差异如何影响刻手运刀的微妙之处的分析,就非常具有启发性。这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此碑雄强”、“彼碑秀逸”,而是追问“为什么会是这样?”这种探究内在逻辑的深度,远超一般性的艺术评论,它逼迫读者跳出纯粹的审美判断,进入到技术与艺术互动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一绝,封面那种带着些许斑驳的深沉墨色,让人一上手就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厚重感。我特别喜欢它在纸张选择上的考量,那种略带粗粝却又不失细腻的触感,完美地契合了碑刻艺术那种坚硬与柔韧并存的质感。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讲究,留白恰到好处,使得那些拓片的高清图像能够自由呼吸,每一个细微的笔画转折都清晰可见,即便是初次接触古代碑刻的人,也能从中领略到那种凝固在石头上的生命力。装订工艺也看得出是下过功夫的,平整结实,即便是反复翻阅,也丝毫没有松动的迹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它在视觉和触觉上都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沉浸式的体验空间,让人在翻阅的过程中,仿佛真的能触摸到历史的脉络,这种对“物”的尊重,是很多当代出版物所缺失的宝贵品质。它传递出的那种对传统文化审美的敬意,是值得称赞的。
评分坦白说,初捧此书时,我略微有些畏惧其题材的专业性,担心自己无法完全消化其中的专业术语和复杂论证。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他有一种化繁为简的魔力。他所使用的语言,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学术表达的精确性,在保持学术的庄重感之余,并没有陷入晦涩难懂的泥沼。特别是当他需要解释那些极为精微的笔法细节时,他总能找到极其生动的比喻,将那些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气韵”和“力道”,转化为读者可以感知的具体形态。这种将高深的理论融入日常语言的驾驭能力,是极为罕见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书写艺术的理解,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这真是一部令人心悦诚服的著作。
评分活动期间买的,超值的商品
评分帮朋友买的,翻看了一下,很不错的书,挺满意~
评分①多向互动,形式多样.互动的课堂,一定的活动的课堂,生活的课堂。互动的条件:平等、自由、宽松、和谐。互动的类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文本互动、习题互动、评价互动。互动的形式:问
评分于善待“差生”,宽容“差生”。
评分本书选用了峄山碑中的范字加以分析,同时对范字的破损处进行了修补,学习者可一目了然地掌握峄山碑的用笔与结构特征,从而为创作打好较为坚实的基础。
评分印刷不是太好,还有字体小,对初学者来说只能算是应付一下水平
评分书收到了,质量很好。
评分相对与行楷,这离得有点远!
评分注:①绎山:指峄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