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朱自清先生用浅明而切实的文字,于十三篇文章中,要言不烦地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作品。《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六十多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全书见解精辟,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一般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
此次出版,收录朱自清先生《<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封建论>指导大概》和叶圣陶先生《重印<经典常谈>序》和《读<经典常谈>》四篇文字,希望有益于读者。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它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古书的来历,其中的要义,历来对于该书有什么问题,直到现在为止,对于该书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都可以有个简明的概念。
——叶圣陶 作家
佩弦先生一向在发扬、介绍、修正、推进我国传统文化上下功夫,虽说一点一滴、一瓶一钵,却朴实无夸,极其切实。再加上一副冲淡夷旷的笔墨,往往能把顶笨重的事实或繁复的理论,处分得异常轻盈生动,使人读了先生的文章,不惟忘倦,且可不费力地心领神会。这本《经典常谈》就是我这话一个确切的明证。
——吴小如 知名学者
目录
序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附录一 《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
附录二 《封建论》指导大概
附录三 重印《经典常谈》序
附录四 读《经典常谈》
精彩书摘
《说文解字》第一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做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术的作用的。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期才有。那时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我们知道,文字不断地在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系辞》的话自然合理得多。
“仓颉造字说”也不是凭空起来的。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到了战国末期,政治方面,学术方面,都感到统一的需要了。鼓吹的也有人了;文字统一的需要,自然也在一般意识之中。这时候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的预备工夫,好教人知道“一个”圣人造的字当然是该一致的。《荀子·解蔽篇》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一”是“专一”的意思,这儿只说仓颉是个整理文字的专家,并不曾说他是造字的人,可见得那时“仓颉造字说”还没有凝成定型。但是,仓颉究竟是甚么人呢?照近人的解释,“仓颉”的字音近于“商契”,造字的也许指的是商契。商契是商民族的祖宗。“契”有“刀刻”的义;古代用刀笔刻字,文字有“书契”的名称。可能的因为这点联系,商契便传为造字的圣人。事实上商契也许和造字全然无涉,但这个传说却暗示着文字起于夏商之间。这个暗示也许是值得相信的。,至于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始见于《说文·序》。“仓颉造字说”大概凝定于汉初,那时还没有定出他是哪一代的人;《说文·序》所称,显然是后来加添的枝叶了。
识字是教育的初步。《周礼·保氏》说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先生教给他们识字。秦以前字体非常庞杂,贵族子弟所学的,大约只是官书罢了。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他也统一了文字;小篆成了国书,别体渐归淘汰,识字便简易多了。这时候贵族阶级已经没有了,所以渐渐注重一般的识字教育。到了汉代,考试史、尚书史(书记秘书)等官儿,都只凭识字的程度;识字教育更注重了。识字需要字书。相传最古的字书是《史籀篇》,是周宣王的太史籀作的。这部书已经佚去,但许慎《说文解字》里收了好些“籀文”,又称为“大篆”,字体和小篆差不多,和始皇以前三百年的碑碣器物上的秦篆简直一样。所以现在相信这只是始皇以前秦国的字书。“史籀”是“书记必读”的意思,只是书名,不是人名。
始皇为了统一文字,教李斯作了《仓颉篇》七章,赵高作了《爰历篇》六章,胡母敬作了《博学篇》七章。所选的字,大部分还是《史籀篇》里的,但字体以当时通用的小篆为准,便与“籀文”略有不同。这些是当时官定的标准字书。有了标准字书,文字统一就容易进行了。汉初,教书先生将这三篇合为一书,单称为《仓颉篇》。秦代那三种字书都不传了;汉代这个《仓颉篇》,现在残存着一部分。西汉时期还有些人作了些字书,所选的字大致和这个《仓颉篇》差不多。就中只有史游的《急就篇》还存留着。《仓颉》残篇四字一句两句一韵。《急就篇》不分章而分部,前半三字一句,后半七字一句,两句一韵;所收的都是名姓、器物、官名等日常用字,没有说解。这些书和后世“日用杂字”相似,按事类收字——所谓分章或分部,都据事类而言。这些一面供教授学童用,一面供民众检阅用,所收约二千二百字,是通俗的字书。
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间的别体字。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说文·序》提起出土的古器物,说是书里也搜罗了古器物铭的文字,便是“古文”的一部分,但是汉代出土的古器物很少;而拓墨的法子到南北朝才有,当时也不会有拓本,那些铭文,许慎能见到的怕是更少。所以他的书里还只有秦篆和一些晚周‘民间书,再古的可以说是没有。到了宋代,古器物出土的多了,拓本也流行了,那时有了好些金石图录考释的书。“金”是铜器,铜器的铭文称为金文。铜器里钟鼎最是重器,所以也称为钟鼎文。这些铭文都是记事的。而宋以来发现的铜器大都是周代所作,所以金文多是两周的文字。清代古器物出土的更多,而光绪二十五年(西元一八九九)河南安阳发现了商代的甲骨,尤其是划时代的。甲是龟的腹甲,骨是牛胛骨。商人钻灼甲骨,以卜吉凶,卜完了就在上面刻字纪录。这称为甲骨文,又称为卜辞,是盘庚(约西元前一三○○)以后的商代文字。这大概是最古的文字了。甲骨文,金文,以及《说文》里所谓“古文”,还有籀文,现在统统算作古文字,这些大部分是文字统一以前的官书。甲骨文是“契”的;金文是“铸”的。铸是先在模子上刻字,再倒铜。古代书写文字的方法除“契”和“铸”外,还有“书”和“印”,因用的材料而异。“书”用笔,竹木简以及帛和纸上用“书”。“印”是在模子上刻字,印在陶器或封泥上。古代用竹木简最多,战国才有帛;纸是汉代才有的。笔出现于商代,却只用竹木削成。竹木简、帛、纸,都容易坏,汉以前的,已经荡然无存了。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六书”这个总名初见于《周礼》,但六书的各个的名字到汉人的书里才见。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二”(上)“=”(下)两个字,短画和长画都是抽象的符号,各代表着一个物类。“二”指示甲物在乙物之上,“=”指示甲物在乙物之下。这“上”和“下”两种关系便是无形的事类。又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也是的。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如“江”“河”两字,“氵”(水)是形,“工”“可”是声。但声也有兼义的。如“浅”“钱”“贱”三字,“水”“金”“贝”是形,同以“戋”为声;但水小为“浅”,金小为“钱”,贝小为“贱”,三字共有的这个“小”的意义,正是从“戋”字来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形声最便,用处最大,所以我们的形声字最多。
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做同义字。如“考”“老”等字,又如“初”“哉”“首”“基”等字;前者同形同部,后者不同形不同部,却都可以“转注”。同义字的孳生,大概是各地方言不同和古今语言演变的缘故。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如代名词,“予”“汝”“彼”等,形况字“犹豫”“孟浪”“关关”“突如”等,虚助字“于”“以”“与”“而”“则”“然”“也”“乎”“哉”等,都是假借字。又如“令”,本义是“发号”,借为县令的“令”;“长”本义是“久远”,借为县长的“长”。“县令”“县长”是“令”“长”的引申义。假借本因有音无字,但以后本来有字的也借用别的字。所以我们现在所用的字,本义的少,引串义的多,一字数义,便是这样来的。这可见假借的用处也很广大。但一字借成数义,颇不容易分别。晋以来通行了四声。这才将同一字分读几个音,让意义分得开些。如“久远”的“长”平声,“县长”的“长”读上声之类。这样,一个字便变成几个字了。转注、假借都是用字的条例。
前言/序言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本书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我国旧日的教育,可以说整个儿是读经的教育。经典训练成为教育的唯一的项目,自然偏枯失调;况且从幼童时代就开始,学生食而不化,也徒然摧残了他们的精力和兴趣。新式教育施行以后,读经渐渐废止。民国以来虽然还有一两回中小学读经运动,可是都失败了,大家认为是开倒车。另一方面,教育部制定的初中国文课程标准里却有“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的话,高中的标准里更有“培养学生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的话。初高中的国文教材,从经典选录的也不少。可见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经典训练不但没有废止,而且扩大了范围,不以经为限,又按着学生程度选材,可以免掉他们囫囵吞枣的弊病。这实在是一种进步。
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朱子似乎见到了这个,他注“四书”,一种作用就是使“四书”普及于一般人。他是成功的,他的“四书”注后来成了小学教科书。又如清初人选注的《史记菁华录》,价值和影响虽然远在“四书”注之下,可是也风行了几百年,帮助初学不少。但到了现在这时代,这些书都不适用了。我们知道清代“汉学家”对于经典的校勘和训诂贡献极大。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应该尽可能地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将本文分段,仔细地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这需要见解、学力和经验,不是一个人一个时期所能成就的。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一些“学生国学丛书”,似乎就是这番用意,但离我们理想的标准还远着呢。
《经典常谈》:穿越时空的文化回响 这是一本旨在带领读者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殿堂的著作。它不是一本冷冰冰的学术专著,也不是一套晦涩难懂的古籍选读,而是一场充满温度与智慧的文化漫游。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穿针引线般地串联起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经典篇章,让那些曾经被视为遥不可及的古代智慧,在字里行间重新焕发生机,触手可及。 书中,我们得以窥见“国学”二字背后那博大精深的内涵。它不仅仅是历史的陈迹,更是活在当下的思想养分。从《诗经》中朴实的情感流露,到《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的日常对话;从《道德经》的玄远哲思,到《庄子》的汪洋恣肆,再到《史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作者并非仅仅罗列这些经典,而是将它们置于各自的历史文化语境中,细致地梳理其产生的背景、核心思想、艺术特色以及后世影响。 篇章一:诗意启蒙——《诗经》与先秦的吟唱 在对中国文学的探索之旅中,我们首先抵达的是《诗经》的丰饶之地。这不仅仅是一本古老的诗歌集,更是先秦时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中华民族情感的原初表达。作者将带领我们一同走进《诗经》那充满泥土芬芳的原始世界。 《诗经》中的三百余篇诗歌,如同一个个鲜活的剪影,勾勒出西周至春秋时期人们的生活百态。从《关雎》中男子对心仪女子的深情呼唤,到《硕鼠》里劳动人民对剥削者的辛辣控诉;从《伐檀》中对剥削者不劳而获的质问,到《氓》中女子婚后不幸的悲歌。这些诗歌,或吟咏爱情的甜蜜与失落,或抒发战争的艰辛与家园的思念,或表达对政治腐败的愤慨,或赞美辛勤劳作的喜悦。它们朴实无华,却又意蕴深远,展现了先秦时期人们纯真而丰富的情感世界。 作者不会止步于简单地介绍诗歌内容,他会深入解析《诗经》的艺术特色。我们会了解到“赋、比、兴”等古代诗歌创作手法在《诗经》中的巧妙运用。比如,“赋”的直陈其事,如《七月》中对农事季节的详细描绘;“比”的打比方,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用桃花的盛开来比喻新娘的美丽;“兴”的触景生情,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雎鸠的和鸣引发对男女爱情的联想。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诗经》的诗歌语言生动形象,意境优美,充满了音乐感和节奏感,为后世诗歌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作者还会带领我们思考《诗经》在历史长河中的意义。它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研究先秦社会、历史、民俗、音乐的重要文献。通过《诗经》,我们可以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感受到先民们质朴而真挚的情感,理解中华民族早期文化的原型。这一章节,将如同一声悠扬的古笛,将我们带入中华文明最初的诗意栖居。 篇章二:德行之光——《论语》与孔子及其弟子的智慧 告别了《诗经》的淳朴,我们步入《论语》的殿堂,在这里,我们将与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们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这本书不是理论说教,而是充满生活气息的言传身教,是关于如何做人、如何处世的智慧结晶。 《论语》并非孔子本人所著,而是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录。它的魅力在于其内容的广泛性和实用性。孔子所阐述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道德观念,至今仍是指导我们行为的基本准则。“仁者爱人”,这是孔子思想的基石,强调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爱和尊重。“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财”,指出了高尚品德与功利追求的区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揭示了学习与思考辩证统一的关系。“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了温习旧知、获得新知的学习方法。《论语》中的这些经典语句,字字珠玑,浅显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能够引发读者对自身修养、社会责任以及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作者会特别注重展现《论语》的“常谈”特质。它不是抽象的哲学论述,而是孔子在日常生活中,针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以极其平易近人的方式所做的教诲。比如,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答:“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短短几句话,就点明了人生的更高境界。我们还将看到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如颜回的安贫乐道,子路的直率勇敢,子贡的聪慧能干,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让《论语》中的道理更加生动,也更加易于被理解和接受。 《论语》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伦理道德思想,更在于其教育思想。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打破了贵族教育的垄断,主张让更多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他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潜能,给予不同的指导。这种教育理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这一章节,我们将深刻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如何从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中传承下来的,以及这些思想如何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这不仅仅是对《论语》的解读,更是对一种理想人格和生活智慧的追寻。 篇章三:大道至简——《道德经》与《庄子》的玄思 在对儒家伦理思想进行深入探究之后,我们将目光投向道家思想的深邃与飘逸。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老子与庄子,以其“道”的哲学,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的全新视角。 《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著作,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奥的哲理,吸引了无数读者。作者将带领我们一同解读老子那“道可道,非常道”的开篇,理解“道”的虚无、无为、自然等核心概念。“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通过水的形象,老子揭示了柔弱胜刚强、顺应自然而无为的智慧。“治大国,若烹小鲜”,告诫统治者要顺应民意,不可妄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指出了知足常乐,适可而止的人生哲学。 《道德经》的语言风格独特,充满辩证法和朴素的意象,如“惚兮恍惚,其中有物;恍兮惚兮,其中有象;幽兮冥兮,其中有精。”这些句子,虽然看似晦涩,却蕴含着宇宙万物的生成演变规律。作者将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帮助读者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智慧。 与《道德经》的凝练不同,《庄子》则以其汪洋恣肆的文风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将道家思想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庄周梦蝶”,是庄子思想中最为人熟知的意象之一,它引发了我们对现实与虚幻、存在与虚无的思考。“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以鲲鹏的意象,象征着个体精神的自由与超越。“坐忘”、“心斋”,则是庄子所倡导的一种摆脱物欲束缚,达到精神自由的修炼方法。 《庄子》中的寓言故事,如“井底之蛙”、“刻舟求剑”、“朝三暮四”等,虽然幽默诙谐,却深刻地揭示了世俗的局限性和认知的偏差。作者不会仅仅满足于复述这些故事,而是会深入剖析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道理,引导读者思考如何打破思维的定势,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世界。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了解到,道家思想并非消极避世,而是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自由与和谐。它鼓励我们顺应自然,减少不必要的欲望和执念,从而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这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也是一种超越世俗烦恼的精神解脱之道。 篇章四:史海钩沉——《史记》与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 当我们从对抽象哲理的思考中回转,将目光聚焦于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时,《史记》无疑是那个最耀眼的坐标。这部不朽的史学巨著,不仅是中国史书的鼻祖,更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凝固。 《史记》的伟大,首先体现在其体例的开创性。司马迁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完整的历史叙事体系。作者将带领我们理解这些体例的意义:本纪记载帝王的兴衰,表展现历史大事的脉络,书详述典章制度,世家记录诸侯的政治变迁,列传则聚焦于形形色色的人物。这种系统性的编撰,使得《史记》成为一部内容翔实、结构严谨的史学典范,为后世史书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史记》的价值,更在于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大追求。司马迁并非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者,更是历史规律的探索者。他试图在人与自然、政治与社会、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之间寻找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我们将在书中看到,司马迁是如何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细致分析,对人物命运的深刻洞察,来阐释“天命”与“人事”的关系,以及历史的演进是如何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的。 《史记》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与司马迁高超的文学才能密不可分。他的笔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事件描绘波澜壮阔。我们将在书中重温那些经典的故事:鸿门宴上刘邦与项羽的生死较量,伍子胥的忠肝义胆,荆轲刺秦的悲壮,以及勾践卧薪尝胆的隐忍。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片段,更是充满人性和戏剧张力的精彩叙述,让我们得以跨越时空,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 作者不会止步于对《史记》内容的介绍,还会深入探讨其史学思想和文学价值。我们会了解到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精神,以及他对历史真相的坚持和对民族文化的责任感。我们将体会到,为什么《史记》会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如何将史学与文学完美地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文明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结语:文化传承,智慧永续 《经典常谈》这部著作,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古老的东方智慧与现代的生活。它让我们明白,国学并非束之高阁的陈旧学问,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精神财富。通过对这些经典常谈的温故与体悟,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过去,更能从中汲取力量,照亮前行的道路。 这本书的目的,是激发读者对国学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经典的殿堂,去发现那些超越时代、超越地域的普适性智慧。它鼓励我们从历史的经验中学习,从先人的智慧中汲取营养,从而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前行的步伐,最终实现个人价值的升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血脉,紧密相连,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