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春秋繁露

国学经典:春秋繁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汉] 董仲舒 著,叶平 注
图书标签:
  • 国学
  • 经典
  • 春秋
  • 繁露
  • 历史
  • 哲学
  • 文化
  • 先秦
  • 思想
  • 传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32765
版次:1
商品编码:1019622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学经典:春秋繁露》是西汉儒家学者董仲舒的著作。顾名思义,是对《春秋》大义的一种解释和发挥。《春秋繁露》全面地阐发了董仲舒的宇宙观和政治哲学、伦理思想。同时,也反映出汉武帝时代儒学的基本面貌。
  《国学经典:春秋繁露》共存篇目八十二篇,阙文三篇,限于字数,本书只对《春秋繁露》一书中的部分篇目进行了注译。在这一过程中,笔者选取了书中影响较大、较能代表董仲舒思想全貌的篇目。注译的原则是既注意严谨规范又尽量做到简单明白。注释较简而译文较详。本书所用的底本为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春秋繁露》。

目录

卷一
楚庄王第一
玉杯第二
卷三
玉英第四
卷五
灭国上第七
灭国下第八
随本消息第九
正贯第十一
十指第十二
卷六
服制像第十四
二端第十五
俞序第十七
卷七
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第二十五
卷八
仁义法第二十九
必仁且智第三十
卷九
身之养重于义第三十一
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第三十二
观德第三十三
奉本第三十四
卷十
实性第三十六
诸侯第三十七
五行对第三十八
卷十一
为人者天第四十一
五行之义第四十二
阳尊阴卑第四十三
王道通三第四十四
天容第四十五一
天辨在人第四十六
卷十二
阴阳终始第四十八
暖燠常多第五十二
基义第五十三
卷十三
四时之副第五十五
人副天数第五十六
同类相动第五十七
五行相生第五十八
五行相胜第五十九
治水五行第六十一
卷十四
五行变救第六十三
五行五事第六十四
卷十五
郊义第六十六
郊祭第六十七
四祭第六十八
郊祀第六十九
郊事对第七十一
卷十六
执贽第七十二
山川颂第七十三
止雨第七十五
祭义第七十六
卷十七
如天之为第八十
天地阴阳第八十一
天道施第八十二

精彩书摘

  [译文]  所谓天和地,是万物的根本,是产生祖宗先人的地方。它的德性广大而没有边际,彰明于天下,历经很多年,永远没有极限。天产生极致的光明,人们可以借此辨明析类,所以天下没有不明彰的。地产生极致的晦暗,星辰和太阳明亮,而不敢阴暗。君臣、父子、夫妇的道理就取法于此。国君去世以后,臣子三年不敢当政。即使要当政,也必须凡事言必称先王、先人,不敢贪图至尊的地位。各种礼节最尊贵的部分,都由各月的时令所安排,各月当中最为重要的礼节又由各时的时令所安排,各时的重要礼节是由国君所安排,而国君的礼节由上天安排,天所摒弃的,天下的臣民都不辅佑他,桀纣就是这样的国君;天子所要诛杀灭绝的臣子,就不能立身,蔡国世子、逢丑父就是这样的人;祖父所要灭绝的人,子孙就不能继承他的君位,鲁国的庄公不能怀念他的母亲、卫世子辄辞却其父亲的命令就是这样的例子。所以受天命则四海归顺,就好像是群星以北斗星为中心,河流最终汇入大海一样,何况人生在天地之间,取法于祖先的容仪,并效法祖先的大德,以及各种尊贵之事。泰伯以其大德相比于天地,上天顺从泰伯的心意而废除嫡子继承的礼制、改变他的姓氏,泰伯以其大德使得四海之内众心归附,而他却多次辞让不敢接受。伯邑考知道群臣与自己不亲近,就主动放弃了王位的继承,这是顺应神明的表现。以其大德而受命于天,则英雄豪杰和智慧高明的人就会归附他,道德高尚的人可以担当公和侯,并依照道德水平的高低依次担任卿和大夫。众多的臣子啊,都是以道德的水平来排定次序的。所以虽然吴国与鲁国是同姓之国,在钟离会盟的时候,吴国的国君在会上不被称为君,因为他有夷狄一样的行为;鸡父大战时,吴国也不能和其他中原诸国一样受到礼遇;到了伯莒黄池之战,吴国改变了自己先前的劣迹,归于正道,于是《春秋》对吴国国君的称呼就与中原各国没有什么不同了;在召陵会盟的时候,鲁君虽然出场但不能作为会盟的主角,是为了避讳齐桓公;鲁桓公即位十三年,齐、宋、卫、燕四国合军东征,纪国、郑国和鲁国全力回击四国的进攻,后来,以鲁国不能全盘应付,回避了纪侯和郑厉公。按照《春秋》的说法,夷狄不能和中原同礼,到了邲地之战,夷狄获胜,中原又不和夷狄同礼,是避讳楚庄王;邢国、卫国是鲁同姓,夷狄将两国灭掉,《春秋》就隐讳了这件事,这是避讳齐桓公不能相救。之所以这样,是以道德为标准,都是把和自己亲近的人放在首要的地位。所以作为周王的后代,他们的亲近是一样,而以文王为最首要的;春夏秋冬四季相等,但是以春季为最首要的;一年中的十二个月相等,但要以正月为最首要的;道德水平相等,但以亲近的人为最首要的;鲁国有十二位国君,但以定公和哀公为最尊贵的。  ……
国学经典:一部影响深远的思想巨著 作者简介: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字 Dōngzhòngshū,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被尊为“汉儒”之首。他出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今河北省晋州市),少时即博览群书,尤精于《春秋》。自幼勤奋好学,不畏艰辛,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董仲舒的一生,与汉武帝时期的思想文化发展息息相关。他早年曾任博士,后被举荐为贤良方正,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董仲舒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辩才,赢得了汉武帝的器重,并对当时及后世的政治、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将儒家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构建了“天人感应”的宏大思想体系,为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董仲舒学识渊博,著作等身。其代表作《春秋繁露》是集其思想之大成的重要著作,被誉为“儒家之经”,对中国古代思想史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此外,他还有《元光元年诏》等重要文献,惜多已散佚。 内容梗概: 《春秋繁露》并非一部简单的史书,而是董仲舒糅合了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特别是儒家经典《春秋》的精义,并融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学说的重要著作。这部巨著以《春秋》为纲,阐发了董仲舒关于政治、伦理、教育、天道、人事等一系列重要的哲学思想,构成了其独特的“天人关系”理论体系。 全书共计六十八篇,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儒家思想的各个层面。董仲舒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天人感应”的学说,认为天道与人事密切相关,天意通过祥瑞和灾异来警示或奖赏人间君主的德行。这一学说不仅是对统治者的一种道德约束,也成为汉代政治合法性的重要论据。他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原则,强调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等级秩序和道德规范,这对后世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的建构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政治思想方面,《春秋繁露》提出了“君权神授”、“政权受命于天”等观念,但同时强调君主要“顺天命”,遵循“仁政”原则,否则将面临“天谴”。这种将君权与天道相联系的理论,既维护了统治的合法性,又包含了对统治者的道德要求,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董仲舒还主张“举贤而任能”,强调选拔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国家,反对世袭和任人唯亲。 教育思想也是《春秋繁露》的重要组成部分。董仲舒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化”是使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他强调“养士”制度,主张国家应该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国家服务。他还提出“循循而善诱”,强调教育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 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董仲舒继承了儒家的“慎思明辨”精神,主张通过“论道”、“质问”等方式来探求真理。他强调“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治学方法,对后世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繁露》对《春秋》的解读,并非仅仅停留在史实的层面,而是将其视为一部蕴含着深刻政治和道德寓意的经典。董仲舒通过对《春秋》中事件的分析,引申出治国之道、君臣之义、仁义之别等一系列政治伦理原则。他将《春秋》的“春秋笔法”解读为一种“微言大义”的艺术,强调文字背后所蕴含的褒贬之意。 价值与影响: 《春秋繁露》不仅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更是儒家学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首先,它奠定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基础。董仲舒将儒家思想与汉代社会的政治需求相结合,创造出了一套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体系,成功地将儒家确立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这种思想上的统一,为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形成和巩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其次,它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成为中国社会千百年来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家庭观、社会观和政治观。而“天人感应”的学说,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统治者的行为,使他们必须更加重视民意和德政,否则可能面临“天命”的转移。 再者,它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董仲舒提出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强调德育的重要性,主张国家应积极兴办教育,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类人才,为后世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借鉴。 《春秋繁露》的价值,还在于它展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是如何将经典与现实相结合,如何在复杂的社会变革中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方案。董仲舒的思想,既有对传统儒家经典的继承和发展,也有对时代需求的积极回应,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情怀和经世致用精神。 尽管《春秋繁露》中的某些思想,如“天人感应”的解释,在后世被质疑和批判,但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却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部记载了时代精神、展现了思想力量的伟大作品,至今仍为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而言之,《春秋繁露》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学术著作,它以《春秋》为载体,融汇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构建了完整的儒家学说体系。它不仅深刻影响了汉代的政治、文化和教育,而且其思想的余波绵延千载,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阅读《春秋繁露》,如同穿越时空,与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领略中国古代智慧的博大与精深。

用户评价

评分

《论语·学而》感悟 初读《论语·学而》,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其质朴无华的语言,以及其中蕴含的深沉人生哲理。篇首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句话,看似平淡,实则勾勒出了君子修身养性、待人接物、安贫乐道的理想状态。“学而时习之”,强调了学习的实践性和持续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日复一日的温习与体悟,才能真正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品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则展现了君子广交益友、分享学问的乐于助人与胸襟。“人不知而不愠”,更是将君子的境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以他人的评价为标准,不因不被理解而心生怨怼,这是一种何等的自信与豁达!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外界的评价所困扰,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而《学而》篇恰恰给予了我们一种心灵的解脱之道。子贡问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也。”这段对话,进一步阐释了“乐”与“好礼”的高尚品德,它并非仅仅做到“不谄”“不骄”的消极层面,而是要达到一种积极主动的境界,在任何境遇下都能保持内心的愉悦和礼仪的规范。读《学而》,我感受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也体会到了一种朴素而又强大的力量,激励我不断完善自我,追求内心的充实与安宁。

评分

《道德经》的“道”与“无为” 《道德经》中“道”的概念,始终是我思考的焦点。老子所说的“道”,既是万物的本源,又是宇宙运行的规律,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是无始无终、无形无象的终极存在。然而,这“道”又是如此的“无名”,因为一旦被命名,就落入了形而下的范畴,无法完全表达其精髓。这种对“道”的描述,让我联想到一些东方哲学中对“空”的阐释,即超越一切概念和形式的存在。而与“道”紧密相连的,便是“无为”。“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不妄加干涉,不强求,不执着。就像水一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以其柔弱、包容、不争的特性,滋养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恰恰是“无为”的最高境界。老子反对人为的机巧与造作,提倡返璞归真,回归事物的本初状态。“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道出了“无为”的深刻内涵——通过不断的“损”和“舍”,去除多余的欲望和执念,最终达到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由境界。在现代社会,我们被各种信息和欲望所包围,常常感到身心俱疲。《道德经》的“无为”思想,如同一股清流,涤荡着我浮躁的心灵,引导我重新审视生活的本质,追求一种更加宁静、自然、和谐的生活状态。

评分

《诗经·国风》中的乡愁 当我沉浸在《诗经·国风》的字里行间,那些古老的歌谣仿佛穿越时空,将我带回了遥远的农耕时代,触动了内心深处最柔软的乡愁。《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描绘,不仅是一幅生动的画面,更是一种对美好爱情的纯真向往,那份对心仪之人的思念,跨越了季节,触动了心弦。“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尽了新嫁娘的娇羞与喜悦,也寄托了人们对家庭美满的期盼。而《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则是一曲关于追寻与失落的动人篇章。那“在水一方”的伊人,究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还是远方的亲人,抑或是已经逝去的时光?那份朦胧的、带着些许怅惘的思念, resonates with me deeply. 《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更是将离愁别绪刻画得淋漓尽致。战士们离开家园时的春意盎然,与归来时饱经风霜的萧瑟形成强烈对比,字字句句都饱含着家国情怀与人生无常的感慨。这些《国风》的诗篇,用最朴素的语言,记录了古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他们对爱情的歌颂,对亲人的思念,对故土的眷恋,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都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对家乡、对亲人、对过往时光的种种情愫。每一次翻阅,都仿佛一次与古人的对话,一次对心灵的洗涤,让我更加珍惜当下,也更加懂得乡愁的重量。

评分

《易经·系辞上传》的宇宙观 《易经·系辞上传》所展现的宇宙观,着实令人心生敬畏。它并非仅仅是一部占卜之书,更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书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论述,简洁却深刻地揭示了天地万物的本质。“道”是形而上的、无形无相的规律,而“器”则是形而下的、具体的物质形态。这让我联想到现代科学对宇宙的探索,从微观粒子到宏观星系,不都是“道”在不同层面的显现吗?《系辞传》还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观点,将宇宙的根本动力归结于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与变化,这种辩证统一的思想,贯穿于天地万物的始终。乾卦的刚健,坤卦的包容,震卦的奋起,艮卦的停止,坎卦的险阻,离卦的光明,巽卦的柔顺,兑卦的喜悦,无不体现着阴阳消长、循环往复的规律。书中对“天道”的描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更是将宇宙的规律与人生哲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给予了我们行动的指南和为人处世的准则。我尤其被“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所吸引,古人正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与深刻思考,才得以洞察宇宙的奥秘,并将其凝练成《易经》这样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每一次阅读《系辞传》,都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精神冥想,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宇宙的关系,感悟到一种超越个体生命的大道至简的哲学智慧。

评分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 翻开《庄子·逍遥游》,脑海中立刻被一股超然物外、自在逍遥的意境所笼罩。篇首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便以磅礴的想象力拉开了这场精神之旅的序幕。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从这浩渺的鲲鹏之变,我仿佛看到了生命在宇宙宏大背景下的渺小与伟大,看到了超越一切束缚的可能性。庄子笔下的“逍遥”,并非无所事事,而是摆脱了世俗功利、名缰利锁的束缚,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由。那些“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的短生之物,与“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至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深刻地揭示了认知的局限性与解放的可能性。文中“曳尾于涂中”的惠施,与“不离洿泥”的庄子,一者执着于事物的表象和实用,一者则追求一种精神的超脱,其间的辩论,充满了智慧的火花,也让我反思,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究竟该如何安顿自己的心灵,才能获得真正的“逍遥”。读《逍遥游》,如饮醇酒,回味无穷,它教会我以一种更广阔的视角看待人生,去追寻那份不为外物所役的内在安宁。

评分

经典国学好书,印刷质量很好,版本也好,纸张还行,制作精美,搞活动买的也很实惠,原来在京东买书不多,依这次购物体验可以多多买了

评分

康熙政要卷九

评分

全套买了。优惠力度太大。可以读很久了

评分

慎所好第二十二

评分

康熙政要卷十五

评分

买了一批经典国学书籍,先收藏之!

评分

中州古籍出版的这套书,非常喜欢!

评分

如果说兵家谋略以《孙子兵法》为代表,主要侧重于军事领域;法家谋略以《韩非子》为代表,主要侧重于政治领域;纵横家谋略以《鬼谷子》为代表,主要理于外交领域的话,那么,唐代赵蕤的《国学经典:长短经(套装上下册)》则集中国古代谋略之大成,大到治国用兵、识人用人,小到世故人情、生活智慧,一网打尽,全方位、多角度地阐释了中国古代的谋略思想。本书在恢弘的历史画卷的展示中升华出谋略的内核,在鲜活生动的历史事件和生活故事的叙说中剔透出谋略的真谛,读之,既回肠荡气,又情趣盎然,令人掩卷难忘。

评分

公羊之祖!相见恨晚的感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