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生活经典:长物志

中华生活经典:长物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文震亨 著
图书标签:
  • 生活方式
  • 传统文化
  • 民俗
  • 手工艺
  • 器物
  • 历史
  • 文化遗产
  • 中国传统
  • 博物
  • 长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6829
版次:1
商品编码:11090408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生活经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8
套装数量: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现代社会的快速节奏和生活压力使人们身心疲倦而无从释放重负,而古代的文人雅士即使同样有时代困境与生活压力的挑战,往往也能从容淡泊,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

☉一杯茶、一盅酒、一顿饭,也能品出高雅,弹琴弈棋、写字作画、种花艺草,也能悟到生命的本质。

“中华生活经典”丛书遴选反映中国古代生活的经典,约请各方专家注释、翻译,并结合历史和现代生活加以点评,让现代人在品尚古代中国人优雅生活的同时,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内容简介

  长物,意思是多余之物。作者说书中所列之物,为多余、无用之物,但所涉之物皆为晚明文人清居生活之物,其陈述的文字是对“晚明文人生活方式的完整总结,反映晚明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全书共十二卷,涉及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衣饰、舟车、位置、蔬果、香茗等方面,其内容范围较广,从某种意义上说,为明代士人所整理的一本晚明文化的阅读文本。这本书又在园林上别有侧重,与《园冶》同为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双璧。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卷一 室庐
卷二 花木
卷三 水石
卷四 禽鱼
卷五 书画
卷六 几榻
卷七 器具
卷八 位置
卷九 衣饰
卷十 舟车
卷十一 蔬果
卷十二 香茗

前言/序言


《长物志》:一部关于美的生活美学指南 《长物志》,这部署名明代文人高濂的著作,与其说是简单的器物图录,不如说是一部浸润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生活美学指南。它超越了对器物本身的物质性描述,深入探索了物品与人、与情、与境之间的微妙联系,勾勒出一种崇尚雅致、注重情趣、追求内心和谐的士大夫生活理想。 《长物志》的内容并非孤立地陈列物件,而是将器物置于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中,从居住环境的布置、陈设,到日常饮食用具的选择,再到赏玩之物的品鉴,无不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细节的极致考究。它不是冰冷的器物清单,而是充满温度的对“长物”——那些能够增添生活情趣、丰富精神世界的“非必需品”——的温情解读。 一、 居室之雅:空间的情致与陈设的艺术 《长物志》首先从居住空间着手,勾勒出一幅理想中的文人雅居图景。它关注的不仅仅是房屋的结构,更是空间的气韵与情致。作者细致地描述了厅堂、书斋、卧房、庭院等不同空间的布置原则。 厅堂: 作为家庭社交与接待宾客的主要场所,厅堂的布置强调宽敞、明亮与大方。高濂提倡在厅堂摆设一些体量较大、气度不凡的家具,如香几、插屏、大床等,并辅以字画、古董作为点缀,营造出庄重而不失雅致的氛围。他尤其重视“意象”的营造,认为厅堂应体现主人的品味与胸襟,让来客感受到主人悠闲自适、超然物外的心境。 书斋: 书斋是文人精神世界的核心空间,其布置更显个人化的品味与情趣。高濂对书斋的陈设极为讲究,认为这里应该是“安身立命”之所,是读书、写字、品茗、抚琴的清净之地。书桌上的笔墨纸砚,书架上的经典著作,墙上的名家字画,以及案头的几件雅玩,都应当和谐统一,构成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氛围。他尤其强调书斋的“静”与“雅”,认为过多的陈设反而会干扰心神。 卧房: 卧房是私密性的空间,高濂同样注重其舒适与雅致。他描述了舒适的床榻、被褥,以及一些能够增添温馨与情调的物品,如香炉、熏香、帐幔等。这些细节的描绘,体现了作者对休憩环境的重视,认为良好的休息环境是保持身心健康、激发创作灵感的重要前提。 庭院: 庭院是室内空间的延伸,也是与自然亲近的场所。《长物志》中对庭院的描绘,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不仅仅是种植花草树木,更是通过合理的布局,如叠石、理水、引泉、置亭,将自然之美融入居住空间,营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高濂对庭院中的一草一木、一亭一榭都提出了精妙的构想,让庭院成为一个可以观赏、可以漫步、可以沉思的“小天地”。 在空间布置上,《长物志》强调“疏可跑马,密不通风”的原则,反对过度堆砌与拥挤。无论是家具的摆放,还是器物的陈设,都力求简洁、疏朗,让空间留有余白,让观者有想象的空间。这种“少即是多”的理念,在后世的家居设计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器用之精:器物的功能与审美的超越 《长物志》对器物的关注,并非仅仅停留在其使用功能上,而是将其提升到审美的层面,探讨器物的材质、工艺、造型以及与之相关的情感寄托。 茶具与饮器: 茶是古代文人雅士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长物志》详细描述了各种茶具的形制、材质与使用方法,如茶盏、茶碗、茶壶、茶匙等。高濂不仅关注茶具的实用性,更强调其美学价值。他偏爱素雅、古朴的器物,认为茶具应与茶的清香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宁静、淡远的品茶意境。他对水的使用、火候的控制、点茶的手法都有细致的描述,将饮茶升华为一种仪式,一种修行。 酒具与宴器: 虽然饮酒并非文人生活的首要,但酒在宴饮、聚会等社交场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长物志》也涉及了一些酒具的介绍,如酒杯、酒壶等,并对宴饮的器皿、器皿的摆放提出了建议,体现了对宴饮场合的精致追求。 文房用具: 作为书斋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房用具是文人创作与日常活动的必需品。《长物志》对笔、墨、纸、砚、笔架、镇纸、印章等都有详细的描述,并强调了这些器物在材质、工艺上的讲究。例如,对纸张的质地、墨的色泽、砚石的细腻程度,都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这些器物不仅是工具,更是文人精神的延伸,寄托着他们对知识、艺术与品格的追求。 灯烛与香炉: 在夜晚,灯烛是照明的必需品,而香炉则能营造出怡人的香气,使环境更加宁静舒适。《长物志》对各式灯具、烛台以及香炉的样式、材质、摆放位置都有着精到的描绘。它认为,灯光不仅要明亮,更要柔和,能够营造出温馨、宁静的氛围;香气则应清淡、幽远,能够净化心灵,提升格调。 床榻与卧具: 《长物志》对床榻的材质、构造,以及被褥、枕头的选择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它强调床榻应舒适、安稳,被褥应柔软、温暖,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 三、 玩赏之趣:器物的精神寄托与审美情趣 《长物志》中对“长物”的界定,很大一部分在于那些能够带来精神愉悦与审美享受的物品,即“玩赏之物”。 盆景与花卉: 花卉盆景是自然之美的浓缩,也是文人雅趣的体现。《长物志》不仅介绍了各种常见花卉的种植与养护方法,还强调了盆景的艺术构思,如何通过植物的形态、色彩与容器的搭配,营造出诗情画意的景观。它认为,观赏盆景,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人感受到自然的生命力与和谐之美。 古董与字画: 古董和字画是文人品鉴、收藏的重点。《长物志》虽然未像后世的收藏理论那样详尽,但其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古董字画的珍视。它强调了对物品历史、艺术价值的认知,以及对伪造、粗劣之物的鉴别。收藏古董字画,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更是对艺术审美的追求,体现了主人的文化修养与鉴赏能力。 赏石与山水: 奇石、山水画等,都是古人寄情山水、感悟自然的载体。《长物志》将这些事物置于审美的高度,认为它们能够唤起人们对自然景色的联想,激发文人的创作灵感。 四、 实用与精神的融合:长物的价值所在 《长物志》的根本价值,在于它将器物的“实用性”与“精神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它并非倡导奢靡,而是提倡一种“合理拥有”的生活态度。这些“长物”,并非奢侈品,而是那些能够提升生活品质、丰富精神世界、寄托个人情怀的物件。 高濂强调“物尽其用”,无论是家具还是日用品,都应该具备良好的实用功能。然而,在此之上,他更看重物品所能带来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一件精致的器物,即使功能与普通器物无异,也能因其精良的工艺、典雅的造型而带给人愉悦感。同样,一件古朴的玩物,即使没有实际的功用,也能因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寄托的个人情感而具有非凡的价值。 《长物志》所构建的生活美学,是对当时社会过度追求形式、铺张浪费的一种反思。它倡导一种“简而有味”、“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追求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精神满足。这种追求,体现在对器物细节的关注,对环境氛围的营造,以及对个人情趣的培养。 结语 《长物志》不仅仅是一部古代器物图说,更是一部关于如何过一种有品位、有情趣、有深度生活的教科书。它提醒我们,生活的美学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蕴藏在日常的点滴之中,体现在我们选择的每一个器物、布置的每一个角落、感受到的每一份情趣里。通过对“长物”的细致描摹与深刻解读,《长物志》为我们勾勒出了一种超越物质的、追求精神富足的生活理想,其所蕴含的智慧与雅趣,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激励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寻觅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美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宁静的午后,一个人独坐窗前,手中捧着一杯热茶,静静地翻阅一本泛黄的旧书。它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情节,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感冲突,但却有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够悄悄地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作者的文字,就像是一面澄澈的镜子,映照出那些被现代社会高速运转所掩盖的美好。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植物的描写,那些关于花草的生长习性,关于不同季节的庭院景象,仿佛能唤醒我内心深处对自然的渴望。我能想象出作者在庭院中,耐心地侍弄花草的情景,也能感受到他对于生命力的敬畏。每一株植物,在作者的笔下,都拥有了自己的灵魂和故事。它不是简单的植物图鉴,而是一份对生命的热爱,一份对自然之美的赞颂。读完之后,我走出家门,看着路边的小花小草,突然觉得它们也变得生动起来,好像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着生命的故事。这种将目光从宏大叙事转向微观世界的感受,是一种久违的宁静和纯粹。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带给我的最直接的感受,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喜悦。在如今这个充斥着消费主义和快餐文化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去欣赏那些朴素而有质感的事物,是一种难得的体验。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文房四宝的描写印象深刻。那些关于笔墨纸砚的细节,关于它们如何被古人使用,如何承载他们的创作与思想,让我对这些看似寻常的物品产生了新的认识。我仿佛能看到古代文人墨客,在书桌前挥毫泼墨的情景,感受到他们对文字的敬畏,对知识的渴求。这种对传统文房用具的细致描摹,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它让我意识到,即使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那些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器物,依然有着它们独特的价值和魅力。读这本书,就像是穿越时空,与古人的精神世界进行了一次深刻的交流,让我对“慢”和“静”的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追求。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经典”二字的理解,大多停留在那些需要“仰望”的、高高在上的艺术品或思想成果上。然而,《长物志》却用一种极其接地气的方式,重新定义了“经典”在我心中的位置。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经典,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存在于我们触手可及的生活之中,隐藏在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日常细节里。书中对器物的考究,不仅仅是对其形制、材质的客观描述,更渗透着一种对“用之美”的深刻理解。它不像某些过于学术化的考据,让我望而却步,反而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古人的智慧和审美情趣娓娓道来。我记得其中一段关于茶具的描写,那种对茶壶嘴的弧度、杯子的厚薄、甚至是茶碗底部的釉色的细致观察,让我不禁感叹古人对于“慢生活”的极致追求。这种对细节的精益求精,不只是为了实用,更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坚守,一种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尊重。这本书让我明白,生活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生活的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细节的用心经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长物”。

评分

这本书真的太让我惊喜了!我原本只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毕竟“生活经典”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过于宏大,担心会是那种说教式的、脱离实际的陈词滥调。但从翻开第一页开始,我就被一种极其细腻、温柔的笔触深深吸引。作者对于物品的描摹,与其说是记录,不如说是对它们生命轨迹的一次次凝视。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挑选每一个物件时,那种带着审慎和热爱的心情。它不是冷冰冰的物件陈列,而是饱含着情感的寄托。比如,书中对一盏灯的描述,我仿佛能听到灯芯燃烧时的轻微嘶嘶声,看到摇曳的光影在墙壁上跳跃,甚至能闻到那股淡淡的、属于旧时油墨的味道。这种细节的呈现,让我觉得作者不是在“介绍”这些东西,而是在“分享”它们的故事,分享它们与过去的人们,与时光建立的深刻联系。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与历史的温柔对话,一次与旧日时光的沉醉相拥。它让我重新审视身边习以为常的物品,发现它们身上隐藏的诗意和生命力。我开始留意家里的老物件,想象它们曾经的主人,它们见证过的故事,这种感受是如此新鲜而动人。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人生指导”类的书籍敬而远之,总觉得它们过于 theoretic,缺乏实际指导意义。但《长物志》却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让我重新认识了“生活智慧”。它不是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对古人生活方式的细致呈现,引导你去思考,去体会。我被书中关于居室布置的描绘深深吸引,那些关于家具的摆放,关于挂画的选择,关于香炉的放置,都透露出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与和谐。作者没有强迫你接受某种固定的模式,而是让你在阅读中,逐渐领悟到“适度”和“留白”的精髓。我开始反思自己家里的空间,是否过于拥挤,是否缺少了那种让心灵得以舒展的留白。这本书像是一位温和的智者,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提醒我生活需要“经营”,需要用心地去营造一个让自己感到舒适和安心的环境。它不是让你去追求奢华,而是引导你去发现和创造生活中的“雅趣”。

评分

好评,趁着618活动把之前想买的书都收了。活动很划算,包装物流很棒,

评分

没有塑料膜 用塑料袋包着就过来了 真是没啥好说了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的了,印刷质量也不错。值得看或者收藏

评分

书不错适合我慢慢的看。。。。。。

评分

几乎无插图,只看文字很难理解古文化的物化形式。此书应该配备想应的图片,结合文字就很容易理解并应用。不知道其它版本的长物志是否有图,反正不推荐这本。

评分

学习古人的智慧,生活审美化,审美生活化

评分

还是不错的,古典的

评分

很不错的书籍,值得购买和阅读

评分

这怎么真么脏别人看过的吧,第一次这京东买书这么不满意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