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兼具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名著。这部杰作,千百年来已成为学人们作文之典范、学史之津梁,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社《白话史记》的翻译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尤其强调忠实于原文。译语的选择,尽量考虑到《史记》运用文献时的客观历史条件;力求在准确理解文意、协调语法现象的前提下,将原文逐字逐句加以落实:以求译作通达可信,以便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能读懂读好《史记》原文。
岳麓书社《白话史记》于1994年面世以来,颇受广大读者喜爱,先后重印多次,累计印数达十余万套。
内容简介
《史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历史影响范围极广,因为它是我国的一部通史,而在它之前都是以年代为次的“编年史”。《白话史记(套装上下册)》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在汉武帝为巩固封建统治而实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政策的年代里,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渐趋沉寂,许多作家或皓首穷经,或歌功颂德,其作品多显得思想贫乏或流于一般。唯有司马迁超世拔俗,格调独标,以他的反抗精神和创造精神,写成一部彪炳千古、辉耀百代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和文学著作,这就是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从而开创了纪传体史学和传记体文学的光辉范例,也奠定了司马迁在史学和文学领域中的独特的地位。
司马迁(前145—约前87年),龙门(今陕西韩城)人。他的一生基本上是与汉武帝相始终的。
司马迁生在一个有治史传统的家庭中,他的先世都是周代的史官。其父司马谈是汉武帝时的太史令,学识渊博,见闻颇广,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谈写过一篇《论六家要旨》,把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之学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并逐一对这六家的思想进行评述。对于前五家,司马谈多取分析批判或排斥的态度,而对道家则多所褒扬,并作了更多的肯定,认为它兼有各家所长而无其所短。司马谈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在《论六家要旨》中表现出的敢于与正统的儒家思想相抗衡的批判精神,对司马迁的人格发展与思想成长,无疑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幼年时司马迁跟父亲住在家乡,“耕牧河山之阳”,后随父至长安,曾就师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
司马谈作为朝廷史官,有接触“天下遗文古事”的方便,曾立志要撰写一部为“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作传的史书,但一直未能如愿。公元前110年,司马谈去逝。临终前,他嘱咐司马迁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激动地表示:“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史记·太史公自序》)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父职为太史令,便开始为《史记》的撰写搜集材料,准备写作条件。约在公元前104年,他正式开始了《史记》的写作。
作者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芝川镇)人。著有《史记》,《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隋书·经籍志》有《司马迁集》一卷。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
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三十八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官藏的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等到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我国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随后他就开始撰写《史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而被关入监狱,并处以宫刑。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司马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直到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史记》全书得以完成
目录
《白话史记 上册》白话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白话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白话史记卷三 殷本纪第三
白话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白话史记卷五 秦本纪第五
白话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白话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白话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白话史记卷九 吕太后本纪第九
白话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白话史记卷十一 孝景本纪第十
白话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白话史记卷十三 三代世表第
白话史记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白话史记卷十五 六国年表第三
白话史记卷十六 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白话史记卷十七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
白话史记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白话史记卷十九 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白话史记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白话史记卷二十一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白话史记卷二十二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白话史记卷二十三礼书第
白话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白话史记卷二十五 律书第三
白话史记卷二十六 历书第四
白话史记卷二十七 天官书第五
白话史记卷二十八 封禅书第六
白话史记卷二十九 河渠书第七
白话史记卷三十 平准书第八
白话史记卷三十一 吴太伯世家第
白话史记卷三十二 齐太公世家第二
白话史记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第三
白话史记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
白话史记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第五
白话史记卷三十六 陈杞世家第六
白话史记卷三十七 卫康叔世家第七
白话史记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第八
白话史记卷三十九 晋世家第九
白话史记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
白话史记卷四十一 越王句践世家第十
白话史记卷四十二 郑世家第十二
白话史记卷四十三 赵世家第十三
白话史记卷四十四 魏世家第十四
白话史记卷四十五 韩世家第十五
白话史记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白话史记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
白话史记卷四十八 陈涉世家第十八
白话史记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
白话史记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白话史记卷五十一 荆燕世家第二十
白话史记卷五十二 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白话史记卷五十三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白话史记卷五十四 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白话史记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白话史记卷五十六 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白话史记卷五十七 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白话史记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白话史记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白话史记卷六十 三王世家第三十
《白话史记 下册》白话史记卷六十一 伯夷列传第
白话史记卷六十二 管晏列传第二
白话史记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白话史记卷六十四 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白话史记卷六十五 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白话史记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传第六
白话史记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白话史记卷六十八 商君列传第八
白话史记卷六十九 苏秦列传第九
白话史记卷七十 张仪列传第十
白话史记卷七十一 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
白话史记卷七十二 穰侯列传第十二
白话史记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白话史记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白话史记卷七十五 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白话史记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白话史记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白话史记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白话史记卷七十九 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
白话史记卷八十 乐毅列传第二十
白话史记卷八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白话史记卷八十二 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白话史记卷八十三 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白话史记卷八十四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白话史记卷八十五 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白话史记卷八十六 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白话史记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白话史记卷八十八 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白话史记卷八十九 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白话史记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白话史记卷九十一 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白话史记卷九十二 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白话史记卷九十三 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白话史记卷九十四 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白话史记卷九十五 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白话史记卷九十六 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白话史记卷九十七 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白话史记卷九十八 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白话史记卷九十九 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白话史记卷一百 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白话史记卷一百一 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白话史记卷一百二 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白话史记卷一百三 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白话史记卷一百四 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白话史记卷一百五 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白话史记卷一百六 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白话史记卷一百七 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白话史记卷一百八 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白话史记卷一百九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白话史记卷一百十 匈奴列传第五十
白话史记卷一百一十一 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白话史记卷一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白话史记卷一百一十三 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白话史记卷一百一十四 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白话史记卷一百一十五 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白话史记卷一百一十六 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白话史记卷一百一十七 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白话史记卷一百一十八 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白话史记卷一百一十九 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白话史记卷一百二十 汲郑列传第六十
白话史记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白话史记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白话史记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白话史记卷一百二十四 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白话史记卷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白话史记卷一百二十六 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白话史记卷一百二十七 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白话史记卷一百二十八 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白话史记卷一百二十九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白话史记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精彩书摘
《白话史记(套装上下册)》: 夏本纪第二夏禹,名叫文命。禹的父亲叫鲧,鲧的父亲叫帝颛顼,颛顼的父亲叫昌意,昌意的父亲叫黄帝。禹,是黄帝的玄孙也就是颛项帝的孙。禹的曾祖父昌意和父亲鲧都没有能够登临帝位,只做了天子下面的臣民。 当帝尧的时候,大水成灾浊浪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山岗淹上了丘陵,下边的民众非常忧惧。尧求能够治理洪水的人,各个大臣和四方诸侯都说鲧可以。尧说:“鲧的为人是违背教化命令毁败同族,不可用。”四方诸侯说:“比较起来没有比鲧更贤能的,希望帝试试他。”于是尧听从四方诸侯,任用鲧治理洪水。经过九年,洪水还是没有平息,治水事业没有成功。这时尧帝便去寻求继承帝位的人,才得到了舜。舜受到任用,代行天子的政事,到全国各地去巡回视察。在巡视行进途中看到了鲧治理洪水没有收到功效,就把鲧流放到羽山,结果鲧就死在那里。天下的人都认为舜的惩罚是正确的。于是舜举拔鲧的儿子禹,来让他继续鲧的治水事业。 尧逝世,帝舜问四方诸侯说:“有谁能够成就完美尧的事业,可让他担任官职的呢?”都说:“伯禹做司空,可以成就完美尧的事业。”舜说:“嗯,对!”命令禹:“你去平定水土,希望你勤勉地办好这件事。”禹跪拜叩头,推让给契、后稷、皋陶。舜说:“你还是快去办理你负责的事情吧!”禹为人机敏快捷能够吃苦;他守道德从不违背社会准则,他具仁心可以使人们亲和,他的言谈可以使大家信服;说话的声音适应钟律,自身的行动成为法度,衡量好了再处理官事,勤勉不倦端庄恭敬,成为了百官们的典范。 禹于是就和益、后稷承奉舜帝的旨命,命令诸侯和贵族百姓发动人众徒奴动土治水。他攀行山岭用木做出标记,确定高山大川治理的规划。禹伤感父亲鲧因为治水没有成功受到惩处,就劳苦身躯焦心思虑,居住在外面十三年,经过家门也不敢进去休息。微薄自己的衣服饮食,却致力用丰洁祭品来孝敬鬼神;卑陋自己的居室器用,却致力将大量费用来修筑沟洫。他陆地行进的时候坐着车,水路行进的时候驾着船,泥滩上行进的时候乘着橇,山地里行进的时候穿着棒(带铁齿的鞋)。为了测量地形,时而运用准绳,时而运用规矩,依靠仪器充分利用春夏秋冬的时节,来开发九州土地,疏通九条河道,陂塞九处湖泽,测量九大山系。命令益把稻种分发给民众,让他们可以在卑湿的低地耕种。命令后稷分发给民众非常缺乏的食品。食物量少,从有多余的地方调剂来互相补给,以便让各诸侯国享受均衡的利益。禹在巡行中观察各地的特色来确定它们所能进贡的物产,以及把贡品运送到京都去所经山川的便利路线。 禹的巡行治水从冀州开始。 冀州:先治理完壶口山,又去治理梁山和岐山。 已经修治了太原地区的大片高原,一直修治到了太岳山的南面。治理覃怀收到了功效,又一直治理到了横流入黄河的漳水经过的地方。冀州属于白色而细软松柔的土壤地带,田赋属于上上等级有时错杂出上中等级,田的等级在全国算中中。常水、卫水已经疏通得顺从了,大陆水泽也被整治好了。冀州东北的鸟夷部族进贡皮服。他们运往京城的贡赋从渤海绕过西边的碣石山,然后进入黄河。 济水和黄河之间是兖州:兖州境内黄河下游的九条河道已经疏导,雷夏已经修筑堤防形成水泽,雍、沮两条河水就汇合流入这个湖泊,种有桑树的土地上已经能够养蚕,于是民众就从山丘上搬下来居住在平地上。兖州属于黑色肥厚的土壤地带,花草茂盛树木高大。田土属于中下等级,田赋的等级也就相当,兖州整治了十三年才和其他八州收到相同的功效。它的贡赋是漆、丝,以及用圆形竹器盛着的有花纹的丝织品。运往京城的贡赋乘船先经济水、漯水,然后通达黄河。 大海和泰山之间是青州:埚夷地区既已经略,潍水、淄水也已疏导。青州的土质属白色肥厚一类,海滨一带却是宽广又含盐质,这里的田土是盐碱地。田地属上下等级,田赋属中上等级。青州的贡赋是盐和细葛布,有时也进贡一些海产品,还有泰山深谷的丝、大麻、矿石、松木、怪石,莱夷地区的牧产品,和用圆形竹器盛着可用来做琴弦的柞蚕丝。贡赋运往京城是乘船先入汶水,再通到济水。 大海、泰山和淮河之间是徐州:淮河、沂水得到了治理,蒙山、羽山可以种植。大野泽整治后已经能够蓄水,东原一带地区在水去平复后就可以耕种。青州的土质属红色粘性肥厚的一类,草木也生长得密集茂盛。这里的田地属上中等级,田赋属中中等级。贡品是供天子分封诸侯时赐茅土之用的青、赤、白、黑、黄五色土,羽山深谷的彩色野鸡,峄山南边做琴瑟用的独生桐,泗水边浮石制的磬,淮水边上夷族聚居地产的珠蚌和鱼,以及用圆形竹器盛着的黑细丝绸。贡赋运往京城是乘船经过淮水、泗水,再通到黄河。 ……
前言/序言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兼具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名著。这部杰作,千百年来已成为学人们作文之典范、学史之津梁,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为了使这部宝贵的经典作品更进一步普及千家万户,让一般读者都能了解其中保存的历史文化,欣赏其中蕴含的文学美,进而弘扬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特推出《白话史记》,以满足广大文化爱好者之需求。
本书的翻译,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尤其强调忠实于原文。
译语的选择,尽量考虑到《史记》运用文献时的客观历史条件:力求在准确理解文意、协调语法现象的前提下,将原文逐字逐句加以落实:以求译作通达可信,以便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能读懂读好《史记》原文。
《史记》中的十表不便译述,故只译表前叙文及表后补述文字。
译作一般不对专门的或某些疑难词语另行说明,只是在少数容易引起歧义的情况下,加圆括弧略作指点,以求行文流畅,尽量体现原著的文笔美。
《史记》的版本颇多,本书大抵据百衲本《史记》原文译述,可与岳麓书社白文本《史记》参照阅读,配套使用。
本译著兼具普及性和学术性,因为古文翻译本身就是古籍整理中的一项学术工作。在译作过程中,译者们参阅了已经出版的大量《史记》读本或译注著述,这对做好原文的翻译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思考材料。故此,在有些问题上,译作者们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在译文中保留了“一家之言”。我们希望本译著在学术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能够具备相应的特色。
参加本书翻译的作者有杨燕起、陈焕良、杜升云、吉书时、李润英、张升、郭立杰、赵国玺、梁冬青。全书由杨燕起为主统稿、审稿,陈焕良审读了部分稿件。
岳麓书社《白话史记》于1994年面世以来,颇受广大读者喜爱,先后重印多次,累计印数达十余万套。如今有关《史记》的学术研究,也积累了更为丰富的成果。我们站在新世纪之初,对几年前的《史记》译作进行了一次认真修订,其中也谨慎地吸收了各家新的学术成果。为的是拿出一个更好的译本,以答谢广大读者。
古文翻译是一项较为难做好的工作,而《史记》原文中有某些疑难问题,亦很难在一时一地断然解决,本译作仍难免存在某些不当之处,敬请读者予以指正,以便重印时修订。
鸿篇巨制,史海扬帆:中国历史长卷的宏伟画卷 这是一部气势磅礴、内容详实的中国通史,它以宏大的视野,从远古的洪荒时代一路铺陈至近现代的跌宕起伏,为读者徐徐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年代事件,而是深入挖掘历史的脉络,剖析事件的根源,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展现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独特魅力与坚韧生命力。 卷首:文明的曙光与早期中国的形成 故事的开端,我们将回溯至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虽然其中蕴含着古人对世界起源的朴素认知,却也折射出中华民族对自身文明起源的深切探寻。随后,本书将笔触转向考古发现所揭示的史前文明遗址,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陶器、玉器、房屋遗迹中,窥探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组织的雏形。 接着,我们将目光聚焦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虽然其事迹带有浓厚的传说色彩,但它们代表了早期华夏民族对英雄、智慧与秩序的向往。禹的治水,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征服自然的精神象征。夏朝作为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朝代,虽然考古证据尚在完善中,但其存在的可能性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仍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商朝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青铜时代。本书将生动描绘甲骨文的发现及其在中国文字史上的划时代意义,解读其中蕴含的政治、军事、祭祀等信息,展现商朝发达的青铜冶炼技术、精美的青铜器艺术,以及当时社会结构的特点。对商朝王室的统治、宗教信仰、与周边部族的关系,本书也将进行细致的梳理。 西周的建立,带来了“礼乐文明”的曙光。本书将深入解析周公制礼作乐的深远影响,阐述分封制、宗法制等制度的建立如何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础。通过对西周史料的梳理,读者将了解诸侯国的兴衰、周天子的权力演变,以及社会阶层的划分和流动。 风云变幻:春秋战国的群雄逐鹿与思想洪流 东周的衰落,拉开了春秋战国波澜壮阔的大幕。本书将生动再现这一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仍的残酷现实,但同时,也正是这样的动荡,催生了思想的空前活跃。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国为了生存与发展,纷纷变革图强。本书将重点描绘春秋五霸的崛起与覆灭,分析他们的政治策略、军事手段,以及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同时,也将呈现士阶层的崛起,他们凭借智慧与才能,在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更加激烈,各国为了统一天下,不断推行变法改革。本书将详细解读秦国的商鞅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分析它们对国家实力、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产生的革命性影响。读者将看到,正是这些变法的积累,为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思想领域,更是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本书将深入浅出地解读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等主要学派的思想精髓。孔子的仁、义、礼、智、信,老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尚能,韩非子的法治思想,都将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翔实的论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思想不仅塑造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至今仍对当代中国社会产生着重要影响。 帝国崛起与古典中国的辉煌 秦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本书将详细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伟大功业。从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到修建长城、秦始皇陵,再到严酷的法治与焚书坑儒,本书将客观展现秦朝制度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紧随其后,汉朝的建立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本书将重点描绘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及其对中国思想文化格局的长远影响。对汉朝的疆域拓展、丝绸之路的开辟、对匈奴的战争、与西域各国的交流,以及经济、科技、文化上的辉煌成就,本书都将一一呈现。读者将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司马迁《史记》的伟大意义,以及汉代文学、艺术的繁荣。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政治动荡,但却是文化交融与哲学思辨的重要时期。本书将梳理三国鼎立、西晋统一、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建立政权、南方士族南迁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同时,也将深入探讨玄学的兴起,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以及文学艺术的独特发展,如建安文学、陶渊明的田园诗、王羲之的书法等。 承前启后:隋唐盛世的开放与繁荣 隋朝的统一,虽然短暂,却为唐朝的盛世奠定了基础。本书将分析隋朝建立的科举制度、大运河的修建等重要举措,以及其迅速灭亡的原因。 唐朝,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时代之一。本书将浓墨重彩地描绘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开放的盛况。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到武则天的统治,再到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本书将深入分析各个时期的特点与成就。对唐朝的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均田制、府兵制等制度的完善,以及唐诗的辉煌、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的发展,都将进行细致的描绘。同时,也将展现唐朝作为世界性大国的地位,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互动,如遣唐使、粟特商人、长安的国际化氛围等。 曲折发展:宋元的变革与民族融合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矛盾与创新的时期。本书将分析宋朝在军事上的相对弱势,但同时强调其在经济、文化、科技上的巨大发展。对宋朝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繁荣的城市生活、豆腐、火药、印刷术等技术的进步,以及宋词的婉约与豪放,理学思想的兴起,都将进行细致的阐述。 元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由蒙古族统治的时期。本书将梳理元朝的疆域扩张,及其对中国历史格局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将探讨元朝的民族政策、社会结构,以及在文化、艺术、科技上的贡献,如元曲的繁荣、冶炼技术的发展等。 明清帝国:中央集权强化与内外挑战 明朝的建立,恢复了汉族统治。本书将重点描绘明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如废除丞相、设立内阁等。对明朝的海禁政策、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都将进行客观的分析。同时,也将呈现明朝的文学艺术,如小说、戏曲的繁荣,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清朝的建立,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本书将梳理清朝的入关、统一全国、巩固统治的历程。对清朝的“康乾盛世”,其繁荣背后的隐忧,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形成,都将进行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将呈现清朝的文学艺术,如《红楼梦》的伟大成就,以及文字狱等社会现象。 近代风云:屈辱与抗争的百年 19世纪以来,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本书将生动描绘西方列强的入侵,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一系列屈辱的事件。同时,也将展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 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维新变法的尝试、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历史意义,以及中华民国的建立,本书都将进行细致的梳理。 20世纪的回响: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带领读者回顾20世纪中国波澜壮阔的历程。从五四运动的觉醒,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再到抗日战争的胜利,以及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民族浴火重生。 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本书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的各项政策,如土地改革、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改造等。同时,也将探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曲折的探索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 本书的叙述,力求客观公正,既展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也反思历史的经验教训。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书,更是一面映照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镜子,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理解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每一页都充满了故事,每一次翻阅都能触碰到历史的脉搏,让我们在浩瀚的史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与启迪。